PS:《难》系列主要是模仿韩非子的《难》,一般是通过不同观点甚至相反的观点对同一事件表达看法,思辨性极强。本人处于模仿阶段,望多多包容!


摘录自《资治通鉴》(有所改动):

冯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循城,会莎车国叛汉,奉世遂以节/谕告诸国,因发其兵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奉世乃罢兵以闻。遂西至大宛。大宛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他使,得其名马而还。上甚说(通“悦”),议封奉世丞相、将军皆以为可,独少府萧望之以为“奉世奉使有指,而擅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同“邀”)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渐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议。

专命者有功不赏



或曰:“萧望之可谓知赏罚也,听命者赏,专命者虽有功不赏。冯奉世受命仅是护送西域诸客到伊循城,恰逢莎车国叛,纠集众国兵讨而胜之,但此并非王命,所以不能赏。作为皇帝,最重要是掌握赏罚的权力,韩非子将其称之为二柄,失其一就会有失国的危险。假若冯奉世违命而赏,将带来两个危害。其一是赏不由己出,其二是不可以为后法。”

 

“一旦众人认为只要有功劳,虽非皇命也可以受赏,那带来的后果将是皇帝奖赏权力被变相剥夺,进而引发皇权的不稳定。特别是第二点不可为后法,危害恐怕更大。专命有功则赏,那将是一个非常坏的开始。以后受命在外的人,将唯恐天下不乱,甚至不惜挑唆生事以制造机会,便于自己立功。对于这种侥幸生事之人,将会给国家带来更加不稳定的因素。”

 

“究其原因我们也可以看出,并非冯奉世有功而不赏,根本在于虽赏不足以劝后,反而带来种种恶果。特别是对于国家的稳定来说,不受命而可以肆意行动,其结果不难预料。虽然冯奉世通过个人能力平定了莎车国的叛乱,但这仅是个别情况。对于更多侥幸之人来说,专命而行更多的是失败。他们甚至不惜危害国家整体利益而仅仅是为自己邀功,而一旦失败,就利用情况危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自己开脱。如此以来,将会给国家带来种种不安稳的因素,最终君命恐怕也不再为人所听。”

有功不赏何以劝后


或曰:“有功者不赏,何以劝后?冯奉世身处万里之外,遇莎车国叛汉,纠集诸国之兵讨而平之,不费汉朝一兵一卒,而销祸千里之外,这难不是最大的功劳吗?萧望之巧舌如簧,假不可以为后世法而不赏冯奉世,此乃书生之见,不懂权变者也。冯奉世立功绝域,实出于来不及请命的情况,非置皇命于不顾,更非敢专命而生事者可比。”

 

“孙子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实并不是不听从君命,而是对于突发情况,囿于时间空间等限制,必须当机立断,不得半刻拖延。对于这种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变数的情况,皇帝必须要授予在外之人处置变数的权限。若此时仍拘于等待皇命,恐怕时机一旦错过,情况将变得更糟。冯奉世果断处置莎车国叛汉,正是随机应变,防止情况变得更糟。若仍囿于没有君命,恐怕人人将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

 

荀子议兵曰:‘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古语亦云:‘夫难得而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时机一旦错过,局面恐怕就会失去控制。正是需要面对随时都可能出现的失控,皇权必须要留有一定空间,授权当事人专命处置的权力。从这点来看冯奉世不仅没有错,反而是有功劳的。对于侥幸之人假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生事,在事后及时给予处罚就行。这才是真正的行使赏罚,而不是用‘莫须有’的罪名因噎废食,进而否定冯奉世的功劳。”

 

附:思考

 

在很多情况之下,我们很容易走入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假定不是A,就必定是B。表面上看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实质所采用的假设根本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全面的。用这种思维模式来分析问题,不可避免会存在很多局限。所以我们看待问题更需要辩证,从多角度来分析,用这种多元思维模式分析问题,将更接近所谓的事实真相。孰对孰错,你们怎么看?


感谢大家 “ 观史”,小子原创,欢迎大家交流。作者 ;交流QQ群:4873191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难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发布于2021-07-13 10:22: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