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山观虎”与“唇亡齿寒”的思考

——主观与客观在判断时所起的作用

 

导读:人能够做到彻底的唯物主义吗?肯定不能。同理,人也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唯心主义。那么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归根结底在于大脑所接受到的信息,从而做出判断。

 

一、人类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吗?

 

我们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学习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他,教会了我们客观分析事物。然并卵,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仍然是唯心主义者(不完全是,但绝不可能完全不是)。究其原因,人类对外界事物的分析需要大脑的加工,脱离不了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从这点来看,阳明心学似乎更符合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比如我们看到桃花盛开,首先是桃花在我们大脑中留下痕迹,通过个人的记忆储存,以此来判断桃花是否盛开。如果桃花从没有在大脑留下痕迹,我们是无从做出判断的。


现实中,桃花盛开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但人们在判断时却离不开主观意志的作用。虽然这么说来,似乎有点唯心主义,但也正是我想强调的:世上有绝对的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吗?答案肯定是否定。人们的判断主要是基于我们大脑所掌握到的信息,这里面既有主观的成分,也有客观事物映射到大脑中的成分。

 

桃花是否盛开这个问题,我们或许是通过季节(春天)、桃花的形状、蜜蜂传粉、外人的描述等等而来得出“桃花盛开”与否的结论。这个过程中,我们大脑绝不可能收到“桃花盛开”与否的全部信息,只能通过部分信息而做出判断。这个判断只是尽可能的接近客观事实,与真正的客观事实还不能划上等号。所以人类在思想上是否能做到彻底的唯物主义,我是持否定态度的。(大家别喷,只要不反社会,还是可以私聊讨论的)

 

二、理论联系历史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分析客观问题的时候,一方面受制于主观判断,一方面还受制于信息的接受程度。在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分析判断时,不同人恐怕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人黛玉,你以为我会说哈姆雷特,其实我觉得林黛玉更合适)。仅是理论的探讨恐怕不济于是,下面我将以历史中“坐山观虎”与“唇亡齿寒”两个典故的区别来说明这个问题,以此证明主观分析判断对个人的重要性。

 

典故的内容大家都比较熟知,我就不一一赘述,其来源出处请出门左转,可以欣赏原文的味。接下来我先将问题抽象化,放在一个模型下讨论他的一般性:

存在ABC三方关系的情况下,若AB发生战争,那么C将面临两种情形:一、先坐山观虎,待AB两败俱伤之时,再收渔翁之利;二、CA(或B)实质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旦A(或者B)被打败,那么C将随之遭殃。

第一种情形对应的是“坐山观虎”,其核心就是坐等斗争的双方疲劳,趁势而收渔利。第二种情形对应的是“唇亡齿寒”,其核心就是CA(或B)属于利益共同体,一旦A(或B)灭亡,则C势难独全。

 

在这三方关系中,受制于接受信息的不完全,C很难确定自己真正属于哪一种情形,所以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高估自己的实力,做出“坐山观虎”的错误判断,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种错觉不仅会使自己错失良机,反而成为牺牲品。接下来我将引用史实案例,分析在面对是“坐山观虎”还是“唇亡齿寒”下主观判断的作用。

 

【一】北宋联金灭辽之战

 

北宋时,辽国一直作为北方的强敌,而北宋一直无可奈何,虽希望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北宋末年,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建立金国,形成对辽强大的威胁。北宋君臣认为辽国必亡无疑,想乘机恢复燕云十六州,宋徽宗遂遣使赴金与之结盟,相约夹攻辽国。

 

公元1120年,北宋与金国达成协议,决定联兵攻辽,还签订“海上之盟”。果不其然,金国很快灭掉辽国,但在这个过程中北宋并没有讨到便宜。不久,金国便发动对北宋的战争,接下来的节奏大家很熟悉。公元1127年,宋徽宗父子两人成为彻彻底底的亡国奴,是为“靖康之耻”。

 

辽国的灭亡当然是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无法阻挡女真族的崛起,而北宋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看清他与辽国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反而认为可从中分到一杯羹,收复燕云十六州。对这个形势的判断,北宋犯下严重错误。其一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过高估计自己;其二是忽略了金国灭掉辽国之后所带来的新形势对自己的影响;其三是对于金国的强大,没能做好战争准备。而究其根本错误在于第一条——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所以在实际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中,反而为虎添翼,正是这个错误的战略判断导致“靖康之耻”的发生。

 

三、结语:信息掌握的重要性

 

通过史实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之所以错判“坐山观虎斗”与“唇亡齿寒”的情形,其根本在于对信息掌握的不完全。在对外界事物的分析判断中,我们根本不能做到对信息的完全掌握,只能在尽可能的接近事实,而凭借的手段就是对信息的获取,但信息的获取受制于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特别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对信息的获取更是变得困难。

 

比如明朝末年,朝廷内部面临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外部面临女真族的再次崛起。对内没能成功招抚,对外又达不成和解,于是明朝不得不两面受敌。随着李自成攻进北京,关系又发生变化,短时间内形成李自成、吴三桂、清军三方,李自成没能拉拢吴三桂,导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兵败,逃离北京。之后形成农民军残部、南明、清三方关系,此时农民军残部与南明形成唇亡齿寒的关系,他们看到这层关系,决定抛弃前嫌,走到一起抗清。从策略来看他们是成功的,但策略判断的正确并不能带来结果的完美,结局是双双被清军消灭。所以信息的掌握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能带来必然的成功。此是题外话,不多说。

 

我们再次回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其实两者并不截然对立,不是01的关系,他们的差别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两者只是面对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思考方式,而决定我们能否做出正确判断的不只是思考方式,更重要再于对信息的掌握。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也不可能做到完全。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大程度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就不得不借助于对信息的攫取,这个过程就是孙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旦我们攫取的信息足够多,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更符合真实的判断。(完)


感谢大家 “ 观史”,小子原创,欢迎大家关注交流。打开微信,点击“添加朋友”,输入“ 观史”或者“mytzwmxz”, ;或者长按二维码,进入自动识别。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坐山观虎”与“唇亡齿寒”的思考发布于2021-07-13 10:25: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