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时间表

公元前233年,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
公元前230年
内史胜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  川郡。
公元前228年
王翦击赵军,大破之,杀赵葱,颜聚亡,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赵公子
帅其宗数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赵之亡,大夫稍稍归之,与燕合兵,军上谷。
公元前225年
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公元前223年
王翦蒙武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
公元前222年,大兴兵,使
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王贲攻代,虏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诱
齐王建,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之松柏之间,饿而死。


自公元前233年韩国请为藩臣至齐国亡,合计13年。若从秦灭韩至齐国降,合计10年。从时间上来看,秦发动这场统一战争直至结束,非常迅速简单,犹如时机一到,瓜熟自然蒂落,短短十余年时间,六国便逐个瓦解。自战国以来,各国征战,大吃小强并弱,天下一统似乎是大势所趋。秦最终在这场统一战争中获胜,绝不是偶然。短短十年间完成统一来自于秦孝公以来百十年的经营。特别是秦昭王时期,秦逐渐一强独大,而六国并弱,所以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趋势下,六国显得非常软弱无力。我们仅分析韩国与燕国的表现,来看看他们又是如何面对这个趋势的呢?

1
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韩国的目的是疲敝秦国,使秦无力东伐,从根本上来说,这个目的即使达成,也只能帮助韩国延续几年的时间而已,接下来仍将苟延残踹,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而实际的结果却是,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帮助秦国建设水利项目,灌溉关中土地(古时候土地的利用率与水利灌溉有相当大的关系,比如原来缺乏水资源的土地,有了水渠的修建,就可以被开垦),间接为秦国的统一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2
荆轲刺秦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其目的是“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则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假使荆轲成功刺杀秦王,是否能达到其预期目的:一、悉反诸侯侵地;二、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在我看来,这也是痴人说梦。以荆轲一人之力,挟持秦王而要挟“悉反诸侯侵地”,行得通否?想当然的认为效仿曹沫的例子就可以成功,而不知“此时非彼时”。即使刺杀秦王,能否造成秦国大乱,这也是存在疑问的,至少这不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例如秦武王在伐东周后举鼎折胫而暴亡,秦内部虽然发生了政治斗争,但并未出现大乱。所以燕太子丹的计划是建立在想象之上,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按:
从根本上来说,韩国与燕国的做法是“舍本而逐末”,不务自强而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由强转弱上,其想法是天真的,思想是幼稚的,结果是可悲的。其实六国已是到了强弩之末,即使提出富国强兵的可行计划,也难以阻止秦国的东伐,因为历史不会再给他们时间。从这方面来看,把秦统一七国认为是大势所趋也不为过。所以无论是疲秦的馊主意还是刺秦的扯淡计划,只是“无力为之而强为之”,他们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秦自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便逐步蚕食三晋之地,而三晋正是楚、燕、齐阻止秦国东进的屏障。面对秦国的强大崛起,东出是秦的必然选择,东方六国唇亡齿寒的关系并没能把他们连在一起。在理想与现实中,似乎隔着十万八千里。我们仅以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及前258年秦围邯郸作为分析点,讨论赵国面临即将灭国的绝境,其余五国又是持何种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1
魏之坐山观虎

当秦国与赵国相持与长平之时,魏国内部就此展开了讨论,朝中大夫皆以为对于魏国来说是好事,其理由就是“秦国战胜赵国,我们也趁势屈服;秦国输了,我们就趁势攻击。”当时孔子的六世孙子顺持反对意见,认为“祸将及矣”。但众人却认为“纵其胜赵,于我何损?邻之羞,国之福也。”唇亡齿寒在此时变成“邻之羞,国之福”,可见他们根本没有意识问题的严重性。长平之战后,秦围攻邯郸,魏国迫于形势的压力准备救援赵国,但晋鄙到达赵国边境,迫于秦国的警告,却屯兵不动,最后还是魏信陵君盗符救赵,才挽救赵国灭亡的境地。

2
韩之首鼠两端

战国七雄,以韩与燕的战斗力最弱。秦东出的第一阻碍是魏国,而秦取得河西之地后,第一阻碍变成了韩国。经过秦惠文王后期及秦武王时期,韩国已经被秦国打的没脾气,在面临秦与东方国家之间的争斗,他很快变成墙头草。合纵抗秦,他愿意参与;而秦东进时,他又依附于秦。正是因为力量的弱小,他不可能决然断绝与秦国的关系,只能成为强国的政治附属品。长平之战,韩国把烫手的山芋扔给了赵国,长平之战后,赵国大败给韩国又上了深动的一课。当秦围邯郸时,他怎敢全力救赵?

3
燕之好利忘害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在《通鉴》中没有看到燕国救赵的记载。然而在公元前250年,燕赵结盟,燕国却打破这个约定,认为长平之战后,赵国国中无人,可以趁机进攻。除了个别人的反对,“群臣皆以为可”,于是出兵伐赵。这场战争以燕国的失败为结束。在这里除了看到燕国的贪婪,也感受不到“唇亡齿寒”的影子。

4
楚之东迁避祸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国腹地,攻下楚国鄢、郢,重创楚军主力。国都被攻陷,对于楚国是极大的打击,此后被迫东迁避祸。楚国走出战国老二的地位,彻底与其余五国沦为二流国家。所以当秦围赵邯郸,赵平原君到楚国游说楚王时,“与楚王言合从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从楚王的态度来看,他不希望介入这场战争,害怕引火上身,但是赵国一旦灭亡,那么带来的结局也不是他想看到的,最终在毛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胁迫中(其实我不太相信毛遂敢胁迫楚王),才不情愿的参与救赵行动。

5
齐之坐山观虎

公元前284年,燕合秦、韩、魏、赵伐齐,在乐毅的带领下,齐几乎灭亡,直到公元前279年,田单大败燕军,齐才得以复国。经此之后,彻底沦为二流国家。从实力上看,虽然距离秦围邯郸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恐怕齐国此时也不具备救赵的实力。进一步讲,三晋作为屏障,齐没有秦国的威胁,与其参与对秦的作战,还不如坐山观虎。不仅此时,后来在秦灭五国的时候,“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宾客入秦,秦又多与金。客皆为反间,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虽然看起来是秦的反间计起到了作用,恐怕也与齐不愿意卷入战争的策略有关,一方面是我们可以抨击齐的自私,另一方面恐怕也是齐的无能。


结语: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

从上述分析看来,东方六国合纵何其的难。虽然大家都知道唯有合纵才能抗秦,但在实际的决策中,却各有“小算盘”,害怕自己首当其冲。如此不能互相信任,怎能取得合纵的成效?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在利益面前,六国的联盟很快被瓦解,由朋友转为敌人。我们以《战国策》里面的一段话结束此篇:

秦惠王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


感谢大家 “ 观史”,小子原创,欢迎大家关注交流。打开微信,点击“添加朋友”,输入“ 观史”或者“mytzwmxz”, ;或者长按二维码,进入自动识别。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通鉴六国为什么不能合纵抗秦?——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发布于2021-07-13 10:25: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