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以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认韩赵魏三家诸侯地位作为开篇,温公大声疾呼这是周天子自毁“先王之礼”,提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那么我们来探讨:到底什么是礼,他真的那么重要吗?
一、什么是礼?

这里所指的礼肯定不是简单的礼貌或者礼仪,而是包含更深更广的涵义,即当时的一整套周礼制度(这个好比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社会制度)以及背后的一整套社会形态。从温公字面的意思理解,周天子的职责就是维护周礼制度,其手段就是强调等级地位,表现方式就是重视代表等级地位的名称(所谓的名器),比如公、侯、卿、大夫。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如此来理解:重视名器,不轻予人,使天下人固守本份而不僭越就是对周礼的维护,更是对当时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的维护。
 
具体表现就是在政治上强调等级制度,维护名器的重要(孔子也曾强调名器不能轻易予人)。公侯伯子男层级分明,任何人都不得僭越。温公认为韩赵魏三家分晋就是对周礼制度的挑战,是一种以下犯上的僭越,周天子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就是把本不属于他们的名器给予他们。进而提到周天子这种自坏周礼制度的行为,只会带来礼崩乐坏的局面,自此周天子名存实亡。
 
在我们今天看来,温公的说教显得非常迂腐,毕竟实力决定一切。三家分晋已是注定的局面,即使周天子不承认,也未必能如何。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等犹能利用“尊王攘夷”的口号,名义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号令诸侯。但战国时代,这个口号远不如实力来的直接,再也不能产生利用周天子而号令天下的霸主。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末期,生产力正逐渐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西周赖以立国的经济基础井田制与政治制度分封制在春秋中后期逐渐形成瓦解之势。于春秋后期出现的鲁国“初税亩”,承认了人们对私田土地的所有权,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更是从法令上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地位,并且可以自由买卖,促成土地兼并之风日起。这些都标志着井田制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春秋以来铁器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往不能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在战国时期变得可能,群雄角逐、弱肉强食成为国与国之间基本的生存之
 
经济基础的变化注定政治制度必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分封制自是也不再适应当时的政治要求。随着奴隶制的崩溃,世袭贵族制的瓦解,分封制再无决定政治制度的实际的作用。比如春秋时诸侯犹上百个,经过相互之间的战争,以大吞小,到战国初诸侯减少到不过十来个,并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这也是大势所趋。而取代以往贵族握有政治权力的是诸子百家(其中包含没落贵族),他们逐渐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后代官僚阶层的前身。如张仪苏秦之流在春秋时期毫无伸展之地,但战国时代却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变法图存
既然生产力发生了本质变化,那么生产关系必定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法图存便成为各国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战国七雄基本都是经过变法而生存下来,只是深入的层次不一样而已。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使得魏国在战国首先崛起,其后的楚国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齐国的稷下学社等等。变法成为战国初期的主旋律,变法者强不变者亡成为各国的命运
结语:周礼退出历史舞台

春秋末期经济基础井田制与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瓦解,预示着周礼所维护的生产关系已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才是迫使周天子承认韩赵魏诸侯地位的根本原因。即使如温公大声疾呼的那样,周天子不承认韩赵魏的诸侯地位,恐怕天下也不会出现奉天子之命而讨之的局面。这种忽略已然发生的社会变化,固守周礼,只能成为时代的老古董,必定会被遗忘于角落,除了维护周礼的形式之外,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公元前256年,秦夺九鼎,东周覆亡,周礼从形式上也被埋葬在历史中。

感谢大家 “鸣源堂之无名小子”,小子原创,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打开微信,点击“添加朋友”,输入“鸣源堂之无名小子”, ;或者长按二维码,进入自动识别, 。
           QQ群:鸣源堂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通鉴温公说的“礼”到底是啥玩意?发布于2021-07-13 10:26: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