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剌的甲骨文是割漆,漆树本名蜡

(前接《先把束和柬的甲金文整明白》。另:剌为割漆、巤是野猪、蜡的甲骨文释读等内容为本人的知识产权,引用、转载须注明出自本篇)

又是怎么回事呢?

甲骨文里有,西周早期金文有,直到说文小写作。剌在字典上的解释有二:①音lá,意思是割开、划开,如手剌破了;②音là,许慎释为“戾也。从束从刀。”。但显然的,里的“木+口”的不是“束”,因为束的甲骨文为“木+”的

由于我最近一直想了解一下中国漆器的起源(以更进一步确证我对卣的见解)且知割胶,所以看着字就突然联想到了“割漆”,网上粗看了一下有关漆树的知识,便立刻肯定的字形是会意割漆。

割漆就是在漆树皮上割出一个口,然后让漆液慢慢流到下面的小容器里。漆树是一种高大乔木,所以“割漆”这项劳动便被造成了“木+口+刀”的,意思是用刀在树干上切出一个口,当然也因此剌有了割开、划开的含义。

漆液慢慢从树皮口里流出来,很像小孩子流口水,所以流口水就被形象地称作流哈剌子,因不知“剌”的造字思路后人居然给错改成“哈子”了。

据说皮肤沾上漆树皮、树叶、汁液后会奇痒、红肿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咬人树”。我虽不认识漆树,但小时候有同学调皮会往小朋友后衣领里塞一小块被称作“痒痒皮”的树皮,确实令人奇痒难忍。漆树的这个特点,应是其违戾、乖张义的来由,翻译成现在的大白话就是“不是个东西!”的造字义也应与漆树有关——皮肤碰上漆树后会感觉火辣辣的,让人很痛苦,传抄古文字里有

漆树皮割口后会留下一个个疤痕,所以人的皮肤上留下的疤痕便被形象地称作疤,瘌的小篆

的左半边在甲骨卜辞中也出现过,如出现在早期子组的合21873里的,有人将它释读为束,但《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里却将它隶作《康熙字典》里收有的?(汉典网站注音为huá和yíng),那句卜辞被陈年福教授译成了“癸卯?”。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能知道应该就是漆树,同时甲骨文中另出现过几个“口+禾”的,还有像是合文的,《续甲骨文编》把它们都收在了“束”字条里,《甲骨文字典》却认为尚不能准确释读之,且推断其在卜辞中的用法为祭名和专用月份名。

我在网上搜到了一种鹿角漆树也叫火炬树的图片,发现它的花很像超大个儿的饱满谷穗,瞬间我恍然大悟了:的造字思路是一个上面开谷穗状花、树身上可以割口取漆的乔木,上头没有“谷穗”的是其简写或其他品种的漆树。

那么到底应该释读为哪个汉字呢?

剌音la,辣音la;漆树的果皮可取蜡以制作蜡烛、蜡纸,漆木器需要打蜡;在卜辞中是个祭名和专用月份名;字典上说,蜡是古代祭名,于岁末大祭万物,《礼记·郊特牲》里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而相传伊耆氏是炎帝;我们现在称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为腊月

结合以上信息我认为:

的造字义是漆树,应被释读为后来的,即漆树本来是被称作蜡(树)的。当然的字形已失传,蜡是后来另造的会意字,与我以前解释过的截、瞍、畸、黜等字类似。的说文小篆为,会意从树干上流下来的汁液而不是树名;则最初是个水名,后借用为“桼”且鹊巢鸠占、漆存桼废,后人更是把蜡(树)改称漆树,蜡则被调用去指从漆树果皮里提取的油蜡。中国用漆的历史据说可追溯至山时代,制蜡我就不知始于何代了。

蜡的说文小篆为。我在《甲骨文50讲》里说过,昔的甲骨文的造字义是“洪水遮天蔽日”,所以虫+昔=蜡的造字义当是像洪水洗刷一切一样给木结构、木家具刷遍油漆以防虫蛀,后来研究出从漆树果皮里提取油蜡后又指给木器打蜡。估计给木偶像、木结构宗庙等刷油漆是集中在每年最后一个月的,所以和蜡就是个祭名,年末那个月便被称作月/蜡月,也因此腊月、腊八本应是写作蜡月、蜡八的。

又是怎么回事呢?春秋早期有金文,像是在“昔”下加了块肉;睡虎地秦简里隶作,依然是“昔”下加肉即“月”;说文小篆为即昔,许慎释为“干肉也。从残肉,日以晞之”显然是弄错字了,好在许慎又说有籀文,一看就是昔下加月,这就对了。对于其造字思路我猜测:腊是从“蜡”所造的会意字。蜡是往木结构、木家具上刷漆以防虫蛀,腌肉的方法是往猪肉上刷盐水或盐粒以防腐败变质,于是就借“蜡”的“刷”义加上“月”同时省略掉“虫”造出了腊。

字看似比较难溯源,因为除了楚简中有个外就是说文小篆了。尽管先贤们大都根据《说文》的“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从肉巤声”认为它是表达蜡祭的最早文字,我却感觉它是最晚出的形声会意字(我另认为楚简中的应是腊而不是臘,所以臘字当最见于《说文》),原因是“蜡”被借用为油蜡、蜡烛之义了,所以才用“臘”来代替“蜡”搞出了臘祭、臘月甚至还手滑误写出来个臘肉。我之所以说“臘肉”是错的是因为臘字本义是名词“野猪肉”,“腊”则是个动词。

2022年12月16日我在大学同学群里与李新宇、傅兰君等探讨鬣字,我突然想到应该是野猪。

在小篆字形上,巤与鼠比较像,所以大家都没将巤往野猪方向想,许慎更说“像发在囟上及毛发巤巤之形”。但我们若仔细分析一下“鼠”字的演变过程,当能证明巤是野猪。鼠的甲骨文是,则小篆里的就应对应于甲骨文里的,这是除头以外的身体部分,野猪的身子不也是这样的吗?里的是夸张表现了鼠牙的鼠头,则里的就是夸张表现了大嘴的猪头,是野猪脑后、脊背上的长鬃。

秦汉人之所以把野猪的巤字造得跟“鼠”类似,我想主要是因为野猪和田鼠都是在农田里糟蹋庄稼的,另外也是为了表达贬义。

说巤是野猪还可从有它参与造的形声会意字中找到依据。的说文小篆是,或体有,本义当是野猪颈后长毛的意思,八戒原名猪刚鬣;的小篆为,字形应是野猪行走,因它又同,而躐的意思是践踏,所以这是描写野猪在庄稼地里糟蹋庄稼的一个动词;猎/獵战国晚期金文,小篆作,意思是带着犬去捕猎野猪;野猪健壮勇猛有长毛,所以应是健壮勇猛的人或有长须髯的人。

由于野猪群为害太烈,但平时在庄稼地里又只能驱赶,只有到了寒冬腊月田野里没有遮蔽且农闲时,人们才能携枪带箭、张网驱犬去捕猎,逮到的野猪当然不能浪费,于是就有了美味的臘字。咱以前在《甲骨文50讲》里说过,独尊儒术后大儒们为了显摆自己有学问喜欢写笔画多的难认的字,于是就把蜡月改写成了臘月,把腊肉改写成了臘肉。

言归正传,是蜡,则甲骨文合文就可释读为司蜡,只是不知这个官职是负责制漆的还是刷漆的。

有了上述认识,我们便可进一步辨别出晚商金文也一定是剌,只是它“口”里多了两个象征漆液的小点,西周金文等也是剌,它们与敕的金文相比,只有“木”上的“口”不同:剌里是真正的商周“口”,敕里则是一个绳圈。

由于研究甲骨文已让我的时间精力捉襟见肘,所以目前还不打算过细研究金文(因为那要钻研很多整篇的铜器铭文),因此这里只从字形的角度把这些推测写出来,至于它们在金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错写误用,就有待更专业的学者去澄清了。

最后搂草打兔子解决个字。赖的秦隶作,小篆作

,许慎释为“赢也。从贝剌声”。我则认为它是个“剌+贝”的会意字,意思是割漆卖钱。当“漆农”虽然很辛苦却是个正经营生。《史记》中记汉高祖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其中的“无赖”就是没有士农工商类的正经营生的意思,却被后代浅薄文人曲解成了地痞流氓。


购书途径:
①直接在淘宝、京东、当当等网站上搜。
②若要签名版,请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下单,因我不能跟书商抢顾客所以只能打八五折至57元。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剌的甲骨文是割漆,漆树本名蜡发布于2023-03-05 10: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