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中国早期的成熟文字,含晚商甲骨文、晚商金文和西周早期金文,基础都是象形文,但数量最多的是由不同的象形文组合成的会意字,偶见指事造字;有意识地大量采用形声造字法大概始于西周中期,比如夜(详见《今夕何夕?夜未央》),目前我认可的晚商形声造字暂时只有一个麥(详见上篇《麦子来了》)。除了这四种造字法外,我还发现了商代的一种我称之为“特征/特性说明”的造字法,如水、土、石、申(详见《申:雷与闪电》)。
我近半年多来在解释甲骨文造字义时,常引用殷商卜辞来证明,但也有不少甲骨文在卜辞中的含义是无法与其造字义产生联系的,这就是甲骨文的另一个特点:它还有一套用字法
除了采用文字本身的造字义和自然引申义外,甲骨卜辞中一早就采用了同音假借用字法,典型的是《隹其叀,弗不勿弜?》,然后是许多字被用作了人名、地名、方国名或族名,还有一部分字被用作了祭名。由于商代卜辞的内容基本上只与占卜的事项有关,所以许多文字的造字义并没有用到,我们只见到了它的借用义。这些借用义几乎与造字义无关,我们还怎么推测/验证它的造字义呢?那就只能从后续文献里找,如铜器铭文、《尚书》《诗经》《左传》《论语》等等,另一种途径是看由它作为构字部件所造的其他字的字义从而倒推回去。
分析象形文像什么东西,需要我们见过那个东西,由于现代社会距离原始农耕生活越来越远,许多人再也见不到过去常用常见的那些老物件了,所以就无从分析象形文。这一方面让我这种年幼时还见过机械化之前农村景象的人深感时不我待,另一方面更加令解字的需要了解考古学知识但即使拥有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尚具备原始农村的生活经历,也读了不少考古文献,我们依然需要更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甚至必不可少理工科基础知识和思维习惯。

图1  百的甲骨文

我是学土木工程的,建筑上最基础、用到最多的知识是平立剖面,所以当我看到百的甲骨文时,才能马上理解廖文豪先生所解释的“一堆白米”,即百字里的那个三角形,是圆锥体米堆的立面图(详见2019年8月17日的《汉字探源‖刘备的的卢马是什么颜色?》)。

图2  自的甲骨文

一整年后再写“自”就轻车熟路了,自里的那个三角形应为鼻子的剖面也即截面图(详见2020年8月16日的《鼻子的厄运》)。
这段时间写粮食作物,必然会顺势牵出粮食的储存,于是我又发现,想解释清楚仓廪的廪——本字甲骨文为?(lǐn),又得用到剖面图知识。

图3  ?的甲骨文

对于?的造字思路,过去的甲骨文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在大石上架木”以搭成仓库——见于《汉字字源》,另一种认为是“在露天的谷堆上面加一个亭盖形”——见于《字源》。廖文豪先生则在其《汉字树·汉字中的建筑与器皿》一书中认为,图3的第一行字形呈现的是屋顶与厚墙组成的粮仓,第二行字形是在粮仓上面又加了个盖子。
经过两年多的阅读思考我决定采纳廖文豪先生的观点,并想再做些进一步的阐释。
首先从图3中我们很难看出“厚墙”,但把其他与?有关的甲骨文挑几个写得认真规范的出来,就很明显了。

图4  ?字上的厚墙

其次,从传世文献看,廪与仓常常联用(仓廪实而知礼节),为储存粮食的建筑物,后来统称为粮仓。与普通居住建筑相比,粮仓更加需要关注防火防盗防水防潮,防火防盗都需要厚实的泥墙,所以在?字上突出表现其厚墙应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了厚墙,上面必须得有屋盖,且是可防雨的坡屋面,因此?字里的三角形就代表大梁和起脊的屋面。
商周时期的粮仓(?/廪)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没见到考古学资料,估计也很难找到具体的实物了,因为那些高大的宫殿建筑也都只剩残墙断瓦,甚至只剩下地基。好在现在出土了不少战国以后尤其是汉代的用于陪葬的陶制仓廪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其中一种陶仓(其实应称作陶廪)是在上面开口的,即它是一个圆柱体,通体没门,只在顶部正中间开了个“天窗”,人们往廪里灌粮食都是顺梯子爬到廪顶,从顶上灌下去的。

图5  陶廪

战国以后的廪是圆形的,商代是方是圆咱搞不清楚,但如果我们把图3的?字想象成一个?的剖面图,则一切都变得简单明了了,即使用到上图中的圆廪上也几乎完全正确。
?上开天窗用于往里灌粮食,灌完之后还要再盖起来,所以图5中的第二个陶廪上就多加了个盖,这个盖对应了?的图3中第二行的甲骨文。
?在商代指粮仓,可从卜辞里得到验证,如《甲骨文合集》第583片反面里的一段。

图6  合583反卜辞

卜辞中的“焚?三”应该理解为敌人烧了殷商的三个粮仓。
甲骨文里的?是我们现在所写的的最初字形吗?确实有些工具书不这么认为,所以您看我图3里的字不是从《甲骨文字典》或《汉典》里截的,而是从《古文字诂林》里摘的。那我们就顺藤摸瓜一下。

图7  廪的字源演变

?变成廪似乎始于“说文或体”,但说文或体也应来自于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古文字体,鉴于前辈研究者们已经给我们明确了哪些金文字形是后来的廪,我就不乱费劲了,直接拿过来参考、分析。

图8  廪的金文

图8中的第一个字为西周早期的,这个字里面就是一个上面开天窗的圆形粮?的剖面图,只是把天窗盖写成大房子宀(mián)了。第二个字为西周中期的,下半截就是个甲骨文的?,只是又在上面加了个“米”,以重点强调这是个盛米的?。再后面的两个战国字形已经变得比较奇怪了,像是“持械攻占抢劫粮?”。
写到?,就不能不写(bǐ),因为啚=囗+?。

图9  啚的甲骨文

首先说甲骨文中,啚的绝大部分字形都是囗(wéi)+?,但也有个别人写成了口(kǒu)+?,根据我的甲骨文常识推断,后一种写法是错的——照葫芦画瓢学走样了。证之以早期金文,亦应以囗(围垣、环濠)为是。

图10  啚的西周金文

学者们对这个囗+?的造字思路的解释很不统一,且大都认为其在甲骨卜辞中是“边鄙”的意思。我则认为,啚的造字思路和造字义为有围垣或环濠的粮廪
储存粮食的公仓,既存在于城市都邑里,也分布于农田之中——因为收了粮食后就近储存,可以避免农户零散的长途运输,在城邑需要粮食时再从各处小粮仓集中运来。在贵族居住的城邑里,是没有内部人敢或能打劫粮仓的,但在远离权力中心的边境地带,由于地广人稀,异族很容冲到粮仓处抢粮,所以需要给粮仓再修建个围垣或环濠,以阻止或拖延抢粮之敌,以便闻风后来得及调兵遣将赶到护粮。
因为需要建设围垣、环濠的粮?都处于边境地带,且里面也会有几户人家负责仓库管理,所以啚也就有了偏远小镇的引申义。

图11 合6057正卜辞

远离权力中心处于边境地带需建围垣或环濠来保护的粮?——啚,本身已引申出了偏远小镇的含义,战国时期,为了专门表达这个意思就又给它加了个邑变成了

图12  鄙的字形演变

但对于另一个啚的衍生字——圖/图,前辈学者们的看法又不一致了。

图13  圖的西周金文

我们说啚本身已经有囗了,即周圈有了围垣或环濠,可到西周时又给它加了一圈环濠(或围垣),这似乎表明,西周之后边远地区的粮仓需要像大城市一样既有高大城墙又有护城河的双层防护了,这既是经济实力增强的体现,也是城市建设的进步,就如國/国字一样。

图14  國/国的金文

表达“國”即城义的本来是个“或字,或里的囗就是城墙,最晚至西周中期,又在或外加了一圈城墙或护城河变成了國。(注:或的详细解释请参看《成唐、巫咸与五种武器(下)》)。
专家解读,圖在西周铜器铭文上的含义也是鄙,但在后来的春秋以前的传世文献里,图大都用作了动词,义为谋划、谋取,个别地方用为名词。我以为,圖原来就是边城的意思,由于又有了鄙字,所以根据其字形——啚外有囗——可以另外诠释为“包围边疆粮仓”,于是就引申出了谋取、谋划义,继而因同音借用做了名词地图、图画义

图15  图的字形演变

囗+啚的圖可以这样进行抽茧剥丝的解释,一旦简化为图——囗+冬,就再也解释不通了。真不知搞简化字的人为何要多此一举,因为圖字本身并不太复杂难写。还有那个國简化为国,还怎么让人拿起武器去保卫?
粮?的作用是储存粮食,从?的早期字形和后来陶廪的样子看,里面储存的应是谷粒。劳动人民把一袋袋小米或麦子之类的沿着梯子扛到廪顶再从天窗口倒进去,这个行为又有了个对应的动词——(sè),后来改为穑。

图16  啬的甲骨文

啬的造字义为把麦子或禾/粟收进粮?,所以有的字形是上麦(实为简写的来)下?,有的是上(lì)下?。由于含秝的卜辞太少且只能推测它是个人名,所以不好推测其造字义。但用秝造的甲骨文会意字还有一些,从而可推测其为“很多禾”的意思。

图17  秝的字形演变

原来啬上有麦有秝,到了西周就只留字形简单的来+?了,并沿袭至今。

图18  啬的西周金文

可能是因为收获不易,大家都格外珍惜粮食,要颗粒归仓,因此啬就衍生出小气、抠门、不大方的含义(吝啬)。为了与这个引申义相区别,说文小又给啬加了个禾变成,以继续充当“收获粮食”的动词角色。

图19  穑的字形演变

现在我们都常常“稼穑”联用,稼的甲骨文为何,我们下篇文章里再写。
甲骨卜辞中,啬是个人名、地名,有时可能是职官名——可能是分管秋收和粮食储运的干部,卜辞中写作“小臣啬”。

图20  卜辞合27886

啬有时也用于同音假借,借为颜色的“色”且只用于词组“三啬云”:三啬云就是三色云。
现在啬、穑都是se音,但以啬为主体另造的形声字如蔷、嫱、樯和牆/墙,又是怎么变成qiang音的呢?
这事儿要从牆/墙字说起。

图21  牆/墙的甲骨文

牆有甲骨文,它是一个爿(pán)加上啬组成的会意字。
我们前面讲?时说了,?字重点突出了它的“厚墙”。尽管?字上突出表现了墙,但那时还是还没有牆字。要造一个墙,最好的思路就是在突出了厚墙的?字上加上个指事符或会意构件。但不知为何,造字人偏偏不这样造,偏要舍近求远地去在啬字上想办法,给啬加了个筑墙的大板——片/,这就是牆字的由来。

图22  片和爿的甲骨文

关于甲骨文爿,我曾在新冠疫情初起时的大年初四写到过它(详见《疾与病的区别》),图22里的这个字形,既是后来的片也是后来的爿,其造字义为木板状物,如床、案板、板凳等,当然也可指筑墙时所用的墙板——我们都知商代的墙时兴版筑。
由于爿这个板状物在商代最常见的物件是牀/床,所以其发音韵母可能就是ang,由此牵连到將、壯等一系列汉字都韵母ang,具体到牆字上,也就没发啬的音而发了爿即牀即ang的音,加上声母就读作了qiang(古代读音为何咱就不探究了,只拿现在普通话的发音来理清逻辑)。

图23  墙/牆的字形演变

西周中期尤其是东周之后大造形声字,那些口语中发qiang音的字怎么造出来呢?有人就想到了牆。可把牆整个儿装进新造字里又嫌太复杂,于是就只选取了牆的一部分,按理说从构字部件本身发音的角度选片或爿作为声符最合适,可造字人已经分不清牆里谁是声符了,于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选了个嗇,后世解字人说它是“牆省声”,这才引发了蔷、嫱、樯不读啬而读墙的现象。
牆在甲骨卜辞中用作人名或职官名,“小臣牆”具体是干什么的我就不进一步探索了,也可能跟前面的“小臣啬”是同一个人。

图24  卜辞合27888


 

关于?字咱就先引申这么多,下面得抓紧时间说一说倉/仓

图25  仓的甲骨文一

《汉典》网站只收录了图25这一个甲骨文字形,结合其他线索,我认为这个字形在卜辞中出现得极少(也可能只此一例或只有一个贞人这样写过),其他专业书上出现多次的另一个字形应为倉字的主流。

图26  仓的甲骨文二

两个字形都是“合”里加个东西:字形一为户即单扇门,字形二为爿即木板,且这两种字形都出现在甲骨文一期,当可认为都是最初的造字。
关于仓字里的“合”,专家们亦有不同的解释。大家都认为上面的亼为房顶屋盖,但下面的“口”有人说是地穴——如当时穴居的房屋一样,有人说是垫高了以防淹水的仓库底座(台基)。具体为何估计是很难考证清楚的了,我从科学的角度认为,解释成垫高的台基更便于今人理解。
从带门的仓字我们能看出仓与?的区别:仓的门比较像房屋门,而?的进口是开在房顶上的。
第二个字形里的爿表达什么意思亦有两种猜想,其一考虑到牆字,可认为爿为版筑的土墙;其二考虑到爿在甲骨文里大都是类似木板床、筑墙板一样的东西,所以可以认为仓是由木板围合成的建筑物——这与?的版筑的厚土墙完全不同。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倾向于认为,仓是建在台基上的有屋顶的仓库,其外墙为简易的木板,有供人进出的仓门。这样的仓,最初应该是储存牛羊草料、谷壳的场所,也可放些农具等杂物,或者后来又用于存放袋装的粮食——不能储存没包装的谷粒。

 

 

图27  后世陶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战备荒为人民。我估计在以后的岁月里,人吃的粮食与牛马吃的草料都放在同一个地方储存了,于是仓廪归一,并被简称为仓。刘邦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蜀汉的马岱亦被封为陈仓侯。
?在甲骨文时代和西周早期衍生出了啚、啬、墙、图,随着仓廪合并,仓?含混,后来再造的形声字就以仓为主流了,比如是饥民抢粮,是饥民持刀打劫粮仓,是在粮仓墙上打洞的尖头木棍——粮?墙上打个洞,米谷就流出来了,则是长满了杂草的荒芜粮仓……
粮草储存于一地,仓与?的字义逐渐混淆,仓与廪的建筑形式亦发生了合并优化的趋势,不信您看下图,还能分出是仓是廪吗?

 

 

图28  后世陶仓廪

 

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仓廪之别,仓廪,甲骨文,金文,字源,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仓廪之别发布于2023-03-05 10: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