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近几个月的甲骨文研学,基本上都是利用业余零碎时间来学习、思考并整理资料,周末再拿出完整的好几个小时来一气呵成,所以许多文章的篇幅都较长,同一篇里解释的古文字也较多。
这一周里又攒够了一个长篇的素材,主要想解释麦与来、仓与?(廪及其相关文字,昨晚没忍住就在朋友圈里透露了一点这个意思。

图1  朋友圈截图

可截至昨晚我依然没解决“麦”为什么会长脚的最底层逻辑,所以就昼有所思夜有所想,一觉醒来,突然想通了为什么明明是棵麦子却是个动词、明明有脚该是个动词却被用作了名词,于是就到《汉典》网站里找含来、麦的古文献以进一步补充可用的资料,没想到这一查又勾出了其他佐证来。如此,这篇文章的论据素材就更加充足了。
由于来麦、仓廪都很重要,都需要单独成篇才能凸显我对甲骨学的贡献,所以今天就只写来麦,以后再单独写仓廪。
但正文之前,还要先补充一个我在写《占卜者》时漏掉的甲骨文字形。

图2  甘蔗的甲骨文字形

我原以为者字都要在甘蔗下面加个口,没想到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又不期而遇了这个藏在艸里的甘蔗“者”,这更加坚定了我对殷商人有很细致的造字规律信心,其规律之一是,他们在造象形文时是毫不含糊的,一定会表现出同类物体的不同细节,对于常用、常见的植物,除了上一篇《甲骨文里的禾黍谷粟稷》里列举的屮、木、未、丰、者、禾、黍、栗和以前写过的果、桑等各擅胜场之外,还有一个格外醒目的來/来字。

图3  來的甲骨文一

來的甲骨文是小麦的特征刻画,下面的根部与木未者禾黍都一样,但它的叶子与其他的植物不同,这样一种折线形状显然是为了“会意”,表明它有细长柔软的叶子但却并未写实,它上面出头的那一竖代表麦穗——这是与禾、黍又不一样的——麦穗既不分散又不低垂,而是像根蒲棒一样直直地长在了麦秆上。

图4  灌浆时的麦穗

如果是毛笔字,可以把麦穗部分写得粗一些以便更加象形(如上篇中禾的商周金文),但这是甲骨文,刻刀很难如此表现,于是后来的甲骨文高手就在原字形的麦穗部分加了一笔——我们姑且认为它是“指事”吧,于是來字头上才多了一横。

图5  來的甲骨文二

怎么判断甲骨文字形的先后呢?还是老规矩:師组、午组、子组、宾组在前。由來衍生的麦字也是这种情况,后面的配图中会有展现。
來字造出来之后,我猜想首先是因为音同,继而也可能因为初造字时小麦还不是殷商人的主粮所以其造字本义用得很少,就被同音假借为动词了,您看甲骨卜辞里有大量的来,除个别用于地名外,基本上全是动词。

图6  《甲骨文字典》释來

尽管麦子一开始不是主粮,可架不住相比于禾黍它粒大好吃啊,再加上先民们逐步摸索出了田间管理丰产高产的办法,必然会逐渐扩大种植面积,于是作为麦子的来字使用频率就会越来越高。同一个字表达了两个使用频率都很高的含义,这不容造成读者的理解混乱吗?
怎么办?我今天早上突发奇想。
管理文字的人可能是这样想的:把來字还给麦子,再给动词來新造个字,方法就是在原来借用字來的基础上加个夂(向下走的脚)——,加上脚就表示走动,脚向下表示由远及近地走动,这样就能很顺利地解决这个新出现的麻烦。

图7  麥的甲骨文

所以说,一开始造出来时是动词过来的意思哎,一不小心发现,麥字是我认可的第一个采用了形声造字法的甲骨文
可那些负责写字的人把來同音假借作动词用早就习惯了,你负责文字管理的人再造个麥来替代动词來大家都不买账,还是原来咋写还咋写,只不过动词來和麦子來由于都用量巨大确实需要分成两个字,那就把新造的麥字安到麦子头上吧。于是麥和來都张冠李戴了
这就是我今天早上才想到的。但殷商文字里向下走的脚——夂表示由远及近走来是真的吗?
早在2019年8月18日我就在《从象形文字看“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里解释过带夂的处和各,在这两个商代文字里,夂都是往回走的意思。

图8  各、处、麥的商代字形

这样理解是不是就简单通顺了?比那些“因为麦子是外来物种所以才在它下面加了个脚,因为麦子是外来的所以麦子形的來字才引申为过来的来义,夂为麦根”等说法强多了吧?
麥字造出来后,除被硬摁到麦子头上外,还被用作了地名或者还有方国名,甚至三国关羽还走了次麦城,当然古文里的走是逃跑的意思。

中原殷商的麦子是从哪儿来的呢?根据古文献和“麦子西来说”,我认为是从西周传过来的。西周小国先种了几百年麦子,然后逐渐传播到中原,所以造字时殷商不多见的麦子在周原可是司空见惯的,也因此他们没把來字变成麥字,依然称麦子为來。有诗为证。
诗经·周颂·思文》里说: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菲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周人认为,来牟(即小麦和大麦)是他们的祖先后稷带给他们的,相传后稷是虞舜的农官,你说他们种麦子早不早?
可能会有喜欢抬杠的人来抬杠:说不定《思文》里的來是一个传抄错误,是古人把麥错抄成了來。
那就再看一首《诗经·周颂·臣工》,咱就不全抄了,只看里面的两句:
於(wū)皇来牟,将受厥明。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啊!多么好的大麦小麦种子啊,我们将得到它成熟后的丰硕果实。(注:参考的是杜若明先生翻译
用两首诗来作证,西周时來就是麦子。
当然后来周人也不得不入乡随俗把麦子称为麥了,比如那句我们都熟悉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我就是在查上述资料时,注意到了《汉典》上的一段话:

朱骏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我查了一下,朱骏声,中国清代文字学家,是我们江苏最南端的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

想明白以上理后,才恍然大悟了《甲骨文字典》里的那段话:

叶玉森谓麥从夂,应为行來之來初文,來为麥之本字

我查了一下叶玉森,清末民国时人,精研甲骨文,也是我们江苏人,只不过挪到了长江边上的镇江。
说实话,我独立逻辑出结论早就被两位江苏先贤说出来了,只是由于他们抛不开文言文、不喜用白话文,且缺乏详尽的论证过程,所以其说未被大众所接受(包括专家)。我这样采用通俗的口语和严谨的理工科思维,图文并茂、不厌其烦地一通论证,是不是就更有说服力,可以盖棺定论了?
哦对,我是江苏最北端的徐州沛县人。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麦子来了发布于2023-03-05 10: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