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本题所说的即是论周朝实行分封制,唐代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以及秦代北魏迅速加强中央集权的得失。

以下分别粗略聊一聊各朝的重和轻。

周代的分封制起初是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理想中应当是分封的诸侯在四周,拱卫中间的周王室。分封出去诸侯大部分是周室宗亲,即天子的小宗。论及宗法制也应当维护周朝的统治。在西周初期,以三监之乱为例,起到了周王一呼百应教训不听话诸侯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变化,新的周王与分封出去的老诸侯的后代血缘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不熟悉,这种情况下,诸侯对周王的忠诚度就因人而异了。

在犬戎联合申国攻破镐京时,申国的不忠诸侯能看到,周的衰弱诸侯也能看到,随后郑庄公一箭射倒天子,天子在诸侯中本来就动摇的地位一下子又经历了八级地震,真的是摇摇欲坠了。

春秋时期,放眼七国,秦国先祖蜚蠊、恶来是周的敌对一边商的臣子。(看这二人名字就不妙,记载飞廉通蜚蠊,这个蜚蠊这种虫子在我看来长得和蟑螂一样,我不懂生物。而恶来看名字就知这人坏)秦非子是给周王养马的,后来秦作为御用司机护送周王迁到洛阳一带,周王便让秦人去打镐京周围的犬戎,说打赢了土地就是你的,秦的土地这么来的,在西北边陲也就建国了。

楚国从西周就和中央不对付,周昭王去攻楚结果自己永远沉睡在了楚地。楚国想生个爵位,自命为王爵,不承认周给的子爵。周也拿他没办法,他自称蛮夷,确实不讲理。总之,楚和周一直不怎么愉快。

韩赵魏三国那是以下犯上,臣子之间互相抱团打击异己,晋国六卿,让这三灭了一半,然后架空晋国国君,韩赵魏就这么独立了。

燕国是武王弟弟的封国,武王虽然没有九十多个兄弟那么夸张,但是他肯定不缺兄弟。传了这么七百多年,后代感情也淡了。

齐国还不如韩赵魏,田齐的祖先是逃难到齐国的陈公子完,一个难民的后代逐渐发展,架空了齐国国君将其流放海上。

其实上述分析,总的观点就是到了战国,周对当时的七国已经没有恩情和人情了,七国的权力多是自己祖宗奋斗来的,和你周王室给不给真没啥关系。所以秦先后攻灭东西二周的时候没人帮你周王室这个纸糊的司令,况且六国也不想惹秦国这个真老虎呀。

唐代本来蒸蒸日上,一派盛世景象。可江山社稷传到唐玄宗手里,李隆基的前二十年所用年号开元,这个时候的李隆基还年轻,没有老糊涂,兢兢业业打点江山,身边的贤相姚崇、宋景二人也能看住李隆基。可当李隆基换了个年号,到了天宝年间,上了岁数的李隆基宠爱着杨玉环醉生梦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又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了”,不早朝?好办,李隆基把政事交给溜须拍马,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有他的后门关系户小舅子杨国忠。这一下可坏事了,干儿子山三镇节度使,手底下兵强马壮,造了反洛阳失守,长安沦陷。李隆基只得灰溜溜淘到蜀地,皇位也被儿子要了过去,杨玉环也被逼自杀。乱由藩镇起,平也由藩镇生。各地还衷心于李唐的节度使,手底下也有兵能和安史叛贼周旋,安史叛贼内部也不团结,屡屡是队友互坑,儿子斗爹。最后李唐方面内有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外有回纥联合,才平了安史逆贼。

这次教训不仅没能让李唐王室认识到藩镇的危害,反而李唐觉得藩镇牵制了叛军,加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了,所幸大封藩镇节度使,分封你们让你们高兴。这一分封,直接把五代十国的各个国家皇位给指定了。甚至影响到了宋朝,把宋朝五路大军打得找不着北的西夏是唐分封的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的后人。

再看内重外轻。秦很好理解,秦收天下之兵,武装自己部队,精锐部队绕着咸阳转。皇帝的权力无限的加强。对黎民的压迫太严重了。秦定天下,称百姓为黔首,秦国百姓和六国百姓都一视同仁,你们只是我老嬴家的黔首罢了。秦焚书坑儒,控制思想。始皇又喜欢全国各地莅临视察,登封泰山。不断话自己,加强自己权力。繁重的徭役让黔首们忙死,服完正卒有更卒,再让黔首当戍卒,这下从小穷到大的陈涉忍无可忍,反正没啥牵挂,反吧。一造反秦皇帝发现光觉得压迫他们就乖乖顺从这一套没用,于是少府章邯(少府是九卿之一,类似是秦王的私人管家)毛遂自荐,领着骊山修黄陵的刑徒和那些成分不好的奴产子打败了陈胜军队。可是,六国故地防御太弱,例如刘邦樊哙等一下子就占领的沛县,秦朝地方上除了长官就没有秦人了。秦国军队在中央,全是秦人。这一下子起义太多,章邯也挡不住了,巨鹿之战被项羽打败。秦一下子从打六国变成了挨六国遗民的揍。

在下对魏晋确实不了解,北魏问题暂且一放。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甲辰龍年看1904甲辰恩科史論第一題(文字简体)发布于2024-03-11 08:30: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