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傳承幾千年的圖騰符號,象徵了中華民族諸多的優秀品格,中國人將自己稱為“龍的傳人”。龍的形象貫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從遠古時代的考古遺跡到近現代的社會生活中,都能夠看到龍的身影。在歷史發展的歷程中,龍的形象也逐漸產生了許多變化。

 

《說文解字》中提到:“龍,鱗蟲之長。”,再結合出土的早期文明遺址中有關龍的形象,龍形象應當是遠古先民將諸多動物進行糅合抽象合成的圖騰符號。早期的龍也多以蛇的身形為主體,頭部具有多種動物的特徵。也許是限於當時技術原因,諸多雕刻物品上,少有龍的四肢或者對四肢進行模糊的處理,其實也說明龍的身體當以蛇為原型。出土於內蒙古小山遺址中的陶器上,繪有豬首龍的紋飾,以豬為首,具有獠牙,而身形似蛇,這便是早期多種動物雜糅出的龍的形象之一。

 

 

?



先秦時代,龍的形象不斷地層累添加。由於華夏族的形成,中原文化對四夷的不斷輻射,龍也有了一個比較統一的特徵。龍文化應用於祭祀當中,祭祀禮器上出現以龍為主的紋飾。而龍的性和尊貴性也得以體現,如《呂氏春秋》中將晉文公喻為龍。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了彰顯天子身份的尊貴與獨特性,皇帝的一切都與龍綁定,龍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龍成為了天子獨有的象徵,而龍也被賦予了帝王性。到了漢代,龍的形象已經較為完備和成熟。有學者對漢代龍的形象進行了概括:“龍首有角,髭和胡已經出現;腹部凸起,與頸尾有明顯的區分,腹上還出現了魚鱗;四肢結構合理,爪一般分為三;尾部細長。”可知,在漢代,龍的形象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已大體無異。在河南永城芒碭山柿園墓發掘的西漢梁王壁畫中有《四神雲氣圖》,畫中的龍長鹿角,張大嘴,身軀細長,扭動成倒“S”狀,龍身呈青銅色,筆致工整,頗有金屬質感。而且在唐宋以前,長有翅膀的龍是佔據主流的。


?


唐宋之時,有許多名家擅長畫龍,據傳唐代的吳子曾在絹上畫龍。畫史中也記載吳道子畫龍“畫內殿五龍,其鱗甲飛動,每天欲雨,即生煙霧”,可知其在畫龍方面遊刃有餘,已經具備很成熟的技巧。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畫龍的高峰,獨擅畫龍人數最多者便出現在這一時

期,據粗略統計,有董羽、傳古、吳懷(淮)、侯宗古、郗七、劉贊、任從一、閻士良、陳容等,其他兼擅畫龍者就不勝枚舉了。這其中,陳容《九龍圖》是陳容少有的畫龍信作,卷前陳容自題作於甲辰之春。畫中的龍變幻多姿,形態各異,或翻騰,或逃遁,或小憩,或攀附於峭壁,怒目圓睜,或騰蟠於水天之中,雷電雲霧掩映。或龍戲水珠,波濤洶湧。九條龍虛實相宜,動靜結合。通用勾、劃、點、渲、噴、染等水墨技法,描繪出九龍在水雲間升潛騰躍、隱顯出沒之態,莫測變幻。以粗獷迅馳的線條勾勒出龍的外形,凸顯龍的電光乍現、威猛布空的骨骼氣勢,繼而濃淡墨色暈染,塑造出龍的周身、鱗片質地。龍的臉部、眼睛、龍角皆作精緻刻畫,如同逼真的爬行類動物,鱗鱗角質栩栩如生。再以意筆揮寫翻騰的大浪水花,大筆渲染繚繞雲霧,水霧交融,迷蒙彌漫,似是龍在飛騰起帶動的勁勢疾風,真可謂雲蒸雨飛、淋漓浩蕩,天垂海立、騰驤夭矯。

 

?


待到元代,龍作為皇權象徵的意味更進一步被加深:王公貴族能用上四爪龍,就算是到頭了,而雙角五爪的“真龍”形象,則屬於天子獨享。清朝皇帝不僅穿龍袍坐龍椅,還把龍印在國旗上,在皇帝群體裏也是首創。根據學者陳錚在《應龍——真龍形象的由來》一文中的猜測,在此演化過程中應龍的翅膀其實並非消失,而是逐漸變成縈繞在龍身旁的火焰與雲朵紋飾。到了洪憲復辟的時候,發行的銀元上的龍,又出現了翅膀,不知這是真正的復古,還是收到西方龍形象的影響。

 

?


今天,我們所使用的龍形象,基本保持了唐宋以來龍的樣式。龍的形象被我們廣泛應用,龍本身所蘊含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龍的文化也成為激勵國人的一種文化元素。龍的形象在今天不斷地發揚光大,也正是我們民族自信不斷提升的表現。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國龍之形象簡考发布于2024-03-11 08:30: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