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映像
17文1 徐志姿

记得 哦!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毛诗序》则如此评价《诗经》的作用:“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明阳明说:“五经皆史也。”而《诗经》令今人对它如此着迷和沉醉的原因,不仅在于它在以上方面的作用,更在于它高度的艺术成就。在那个世界大多数民族还处于野蛮蒙昧的年代,我们的物质和精文化已达到高度文明,已能够使用艺术的方法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不得不令人对《诗经》肃然起敬。

    在大二时我选修了张梅老师的《诗经》研究,一方面是出于对老师的喜爱,想多听老师的课,另一方面则是我觉得学《诗经》很有意义,305首诗,有长有短,历经千年的它们究竟有何魅力值得后人前赴后继的研究?其实我们在中学时代就学过《诗经》中的诗了,如《氓》,但当时只是管中窥豹罢了,主要是背诵和理解大意,而在张梅老师的《诗经》研究课中,我觉得我真的走入了《诗经》!




    翻开《诗经》,首先当然会感到语言的晦涩难懂,因为它太古老,太久远了,它是一个民族诗歌的源头。但它也并非疏远到不能捕捉,因为它大多数是民歌,是普通人创作的诗篇。坦然翻开《诗经》,透过那些拗口的文字,以朝圣的虔诚去倾听这些动人的歌曲,去摘取那些绽放在千年之前的文明之花,这时才能充分体会到《诗经》之美。《诗经》中,拗口的是文字,贴近的是情感。经常会有看不懂的字词,但在翻阅字典后再细细的读,有豁然开朗之感。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这是诗人借蜉蝣感叹人生之短暂。“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翅膀那样绚丽多彩,而它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又是何其纤巧美丽。日落时分,蜉蝣常成群飞舞,死后坠落到地面能积成一整层。蜉蝣虽小,但它的死怎能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正如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之百年在历史长河面前如此短暂,我们是否应该从蜉蝣这个小生物身上窥见我们人生之意义?人生苦短,但只要我们绽放出自己的美丽,就无憾于自己存在过。正如蜉蝣一样,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面对外族的入侵,秦人率先奋起反抗,唱起一首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战歌。一句岂曰无衣的反问下,是“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响应。“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君王已经发兵交战,那就修整我们的戈与矛,共同对敌吧!燃烧在诗中的,是战士们心中火一般的激情,是上阵杀敌报国的赤子之心。于是,那不畏强敌,勇于反抗的血液开始流入每个人的心中,它铸造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从此以后,每当外敌入侵,每当国家陷入危难,“与子同袍”的歌声就回响在人们耳畔,鼓舞着人们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不断前进。面对敌人我们坚定政治立场,我们怀抱保卫国家的信念为之奋斗,无畏,无惧,亦无憾!这是《诗经》中向我们展示的民族气节,反观之几千年后的中国,我们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抗日战争中我们的政治立场就很坚定,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国家领土不可侵占!这些理早在千年前的《诗经》中就已出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一位周大夫面对物是人非的景象是作出的感叹。“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望着那一行行茁壮成长的黍子和高粱,缓缓走上旧地王城,心中只有忧伤。平王东迁后,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而那黍苗和稷苗却在盛长。此中蕴含的因世事变迁而引起的忧伤和沧桑感当然是无可言语的。爱国,我想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一件事了,但我们不必像这位周大夫一样故国灭亡才来怀念,我们比他幸运,从《诗经》的学习中我明白热爱祖国从现在开始,祖国是血脉里与我们相连的。
    有人从《诗经》中读到了爱情,有人看到了负心,有人看到了爱国,《诗经》中有千百态,每次读都有新感受。爱国,保卫国家,捍卫主权,这些都是我从《诗经》中看到的,也是我们一直要学习的啊!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进《诗经》,也希望《诗经》能走进我们的生活

      
END








扫二维码关注
文学经典世界文学名著
千年经典 与君共读
你点的每个赞,都是对文章的认可,感恩大家

我知道你在看



文学名著,世界文学名著, 中国文学名著, 古典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诗经映像发布于2021-07-28 09:16: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