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赵国思想荀子“最为老师”,所授杏坛弟子,关系“荀学”传承,意义重大。考证史料,清代胡元仪《荀卿别传》:“荀卿弟子,今知名者:韩非李斯、陈嚣、毛亨、浮丘伯、张苍而已,当时甚盛也。”六子师承荀子者,韩非、李斯,皆见于《史记》;陈嚣,见于《荀子》;毛亨见于《毛诗正义》;浮丘伯见于《汉书》。此前五子,确然可考。然而,记载张苍师承荀子的重要史料——刘向《别录》,惜毁于唐末战乱,亡佚失传。后世对荀子张苍的师生关系,因二人年世悬隔,而存疑待考。所幸,考诸历代《别录》辑佚,仍能确定二人师承关系;细致梳理《左传》自虞卿、荀子、张苍三人的传承关系,推论张苍或为荀子关门弟子。荀子弟子张苍,为汉高祖、汉文帝两代丞相,二十余年,定章程,废肉刑,开启文景之治,传承汉代经学,实为荀学高足。这对当代重估荀子的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荀子;张苍;师承关系;《别录》;《左传》先秦传授世系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10

作者简介 :范文华(1984—),男,邯郸人,邯郸学院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讲师,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燕赵文化的历史研究与文学创作。


一、荀子五弟子考略

赵国思想家荀子诞生于赵国,驳让于燕国,游学于齐国,论儒于秦国,议兵于邯郸,执政于兰陵,五国礼聘,三为祭79/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酒。嫉浊世之政,  明拨乱之, 尊称“最为老师”, 卓然旷世大儒。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 天下贤人也。 荀子足迹遍天下,著书遍天下,弟子遍天下。《史记》记载,与荀子同时代的秦国丞相吕不韦,仰慕“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的杏坛盛况,心中“羞不如”,“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号曰《吕氏春秋》。” 

荀子“怀亚圣之才,著一家之法,继明圣人之业。”  于稷下学宫“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 所授杏坛弟子,关系“荀学”传承,意义重大。考证史料,清代胡元仪《荀卿别传》:“荀卿弟子,今知名者:韩非、李斯、陈嚣、毛亨、浮丘伯、张苍而已,当时甚盛也。”  五子师承荀子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  其师承关系,史料记载如下:

其一,韩非之师承。《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其二,李斯之师承。《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又《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记载《荀卿列传》仅寥寥 192 字,惜墨至极,仍不忘将李斯之师承记载其中。荀子诸位弟子,能够载入老师列传者,仅此一例,殊为难得。

其三,陈嚣之师承。《荀子?议兵》:“陈嚣问孙卿子曰:先生议兵。”  另据《管子?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先生乃为老师之尊称。

其四,毛亨之师承。《毛诗正义》:“毛公亲事荀卿。”《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学部三》引《正义》:“赵人荀卿授汉人鲁国毛亨,作《训诂传》以授于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以其所传,故名其诗曰《毛诗》。”

其五,浮丘伯之师承。《前汉纪?孝景皇帝纪》:“浮丘伯,荀卿门人也。”  《汉书?楚元王传》:“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  《盐铁论?毁学》:“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  包丘子,即浮丘伯。

荀子五弟子之史料,确然可考,亦常见于历代诗文典籍,皆以荀子弟子之名,卓然于荀学,灿然于史册。


二、刘向《别录》考略

清代胡元仪《荀卿别传》:“荀卿弟子,今知名者。”荀门六弟子,有名于清代。独有张苍,考据略繁。

记载张苍师承荀子的重要史料——西汉刘向《别录》,惜毁于唐末战乱,亡佚失传。当年,刘向立志校理群书,每书校毕,撰成《叙录》,后将各书《叙录》汇编于世,名为《别录》,即别集众录之意。刘向《别录》,是先秦两汉典籍叙录之总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中国古代文献学与目录学的重要著作。清代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叙》:“盖亡于唐末五代之乱。”所幸,考诸历代引注《别录》佚文,仍能确定二人师承关系,其中最早的唐代佚文如下:

其一,南朝末年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 

其二,春秋左丘明撰,晋代杜预注,唐代孔颖达疏《左传正义》引《别录》:“据刘向《别录》云: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 

两条史料汇证,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完成于南陈末期,入隋之前,开唐人义疏先河,应先于《左传正义》。惜其润色之后,虽文通意畅,却美言不信,未能保留《别录》原貌。故而,吴承仕先生指出:“此节略据旧文以明《左氏》授受之事。自左丘明作《传》授曾申,至荀卿授张苍,本于刘向《别录》。”  其中“略据”与“本于”,亦足说明,此文得《别录》之真意,而失其原貌。唐代孔颖达疏《左传正义》中引“据刘向《别录》云”即应为西汉刘向《别录》中关于荀子与张苍师生关系的原文。清代严可均辑《全汉文》卷三十八《刘向》第四《别录》亦全文引用唐代孔颖达疏《左传正义》中的《别录》原文,可为确证。亦足可证明,清代学者普遍认同,张苍师承荀子,荀子授《左传》于张苍。

荀子与张苍师生关系,在唐代以前,古有成说,未有疑义。刘向《别录》传世本,惜毁于唐末战乱,亡佚失传。宋代以来的史学家,特别是经学家,开始质疑《别录》中的《左传》先秦传授世系,因太过周详,传人悬隔,或为杜撰,不足采信。仅目前考证,部分存疑尚可,若全盘否定,尚需谨慎。

其一,据《汉书》记载,刘向系出汉高祖同父少弟楚元王刘交之后。交生红侯富,富生大夫辟疆,辟疆生阳城侯德,为刘向之父。楚元王第四代孙即为刘向。战国末年,荀子教浮丘伯,浮丘伯教楚元王《诗》,可知,刘氏家学渊源,出自荀学。另有刘向作《孙卿书录》,对荀子弟子世系,谙熟于心。故而,刘向《别录》所言,确然不虚。没有杜撰之必要。

其二,唐史有载,陆德明与孔颖达同为“唐太宗十八学士”,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拜二人为太学博士。二人应在文学馆中见过西汉刘向《别录》的传世本。仅以佚文互证,陆为润色,孔为原本,更能证明二人并非因循传抄《别录》,而是确有所本,各有所依。值得注意的是,唐人注疏之风,亦多征引《别录》,如:司马贞注《史记》,颜师古注《汉书》,李贤注《后汉书》,李善注《文选》。可见,刘向《别录》的传世本,在唐代确有其书,不必杜撰。

其三,清代康熙官修《佩文韵府》、雍正官修《骈字类编》、乾隆官修《四库全书》之《春秋左传要义》有《左传传授源流》,皆录有《别录》原文。不论《左传》先秦传授世系之辨伪如何,至少荀子与张苍的师生关系,在清代官修史料中,已经明确了。

其中,关乎荀子张苍师生关系的焦点,集中在:虞卿——荀子——张苍,三人的授受《左传》世系。三人皆为《春秋》经学大师,考证三人的年岁,是否承续不绝,是为关键。


三、虞卿、荀子传经考

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之《虞卿著书考》中,对虞卿、荀子二人传授《左传》世系,提出质疑:“刘向《别录》云: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考之诸人年世,似不足信。何者?齐襄王六年时,重兴稷下,荀卿为老师祭酒,其时年已逾六十,学成名尊矣。而虞卿弃赵相与魏齐逃之魏,事尚在后十许年。时虞卿初出有声,其年事当不出四十,是荀卿为前辈硕学,而虞卿乃后进游士,何从有虞卿著书以授荀卿哉?”

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附录《诸子生卒年世约数表》推算:“荀况生于公元前 340 年,卒于公元前 245年,寿高 95 岁。虞卿生于公元前 305 年,卒于 235 年,寿高 70 岁。”  荀子约大虞卿 35 岁,年岁相及,为何不能传经呢?钱穆认为,“后进游士”虞卿不可能向“学成名尊”的荀子,传授《左传》。总而言之,就是名望不及。

细读《史记?范雎列传》,信陵君曰:“虞卿何如人也?”时侯嬴在旁,曰:“人固未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蹑屩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当此之时,天下争知之。”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钱穆认为,魏齐之事,在秦昭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 265 年,此时虞卿约四十岁,乃后进游士,似乎小看了虞卿,正应了侯嬴的格言“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史记》明确记载:“当此之时,天下争知之。”  天下之士,争相得虞卿为知己。连信陵君都亲自驾车到郊外迎接,怎么能认为二人名望不及,而不可传经?再以《战国策?楚策四?虞卿谓春申君》互证,虞卿谓春申君曰:“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为主君虑封者,莫如远楚。” 根据缪文远先生考证,虞卿游说春申君之事,当在公元前 248 年,春申君接受虞卿“虑封”与“远楚”的建议,请封于江东。就连荀子的政治宗主春申君都谦虚听从虞卿建议,荀子为何要以“前辈硕学”之尊,拒虞卿《左传》于千里之外,这与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与“学莫便乎近其人” 的劝学思想,背道而驰。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魏齐之事以后,虞卿在魏国著书。长平之战时,又返回赵国,合纵抗秦,正是传经之时。又据《战国策?楚策四?客说春申君》:“孙子(孙卿子,即荀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 值得注意的是,虞卿与荀子,同为赵人,又同为赵国上卿。《经典释文序录》又称二人“同郡”。长平之战之前,荀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语见《荀子?议兵》。长平之战之后,虞卿奔走合纵抗秦,“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与荀子二人,为挽救赵国危亡而同舟共济,往来于邯郸与临淄之间,传经之事亦顺理成章。


四、荀子、张苍传经考

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之《虞卿著书考》中,又对荀子、张苍二人传授《左传》世系,提出质疑:“至张苍之卒,在孝景前五年。即谓其年百余岁,则生年当在秦昭王晚节。(昭王末年至孝景前五年凡九十九年。)今姑谓魏信陵破秦邯郸之岁苍生,(则苍凡百有五岁。)下至春申君死,苍年二十,而荀卿已及百龄。荀卿年寿今既不可详考,要之以虞卿授荀卿之例观之,谓荀卿授《左传》于张苍,恐亦未见其必信也。” 

据梁涛老师《荀子行年新考》:“秦始皇九年,公元前 238 年,荀子废居兰陵,不久去世。” [13] 另据,廖名春先生《荀子新探》:“公元前 238 年,楚考烈王卒,李园伏死士杀死春申君。《史记?孟荀列传》说:‘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这时荀子年已九十八岁。司马迁、刘向都说荀子废居兰陵后,‘著数万言而卒’,即荀子在死前还过了一段写作生活,这是可以肯定的。例如《成相》篇中有‘春申道缀基毕输’一语,说春申君的政策被废止了,基业完全被毁坏了,这显然当写自春申君被杀以后,很可能就是荀子废居兰陵时的最后之作。我们假设荀子在春申君死后又活了两年,即至公元前 236 年才辞世,那么,在这两年里,他既见到了李斯相秦,也在兰陵写下了《成相》等著作。其年寿高达一百岁。荀子弟子张苍享年百有余岁。依此看来,荀子寿达百岁,也是可信的。”

其一,以年岁考之。正如钱穆所推算,《史记?张丞相列传》:“孝景前五年,苍卒,谥为文侯。”即汉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 152 年。以“苍年百有余岁而卒”,倒推张苍生年,至春申君死,即公元前 238 年,张苍约二十岁。以“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孔子而论,张苍正在求学的年纪。故而,史料证实,荀子与张苍二人,不存在因年世悬隔而不能为师生的疑问。又因荀子与皆寿高百岁,张苍或为荀子关门弟子。

其二,以地望考之。《史记?张丞相列传》:“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 阳武,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张苍墓在城关镇谷堆村,有清代康熙庚午年正月立《汉丞相北平侯张公讳苍之墓》石碑存今。值得注意的是,《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秦)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阳武,属于秦国的三川郡。公元前234 年,秦得韩地而重置三川郡,是秦人东进之后设立的第一个郡,是秦始皇吞并六国的战略重心。这一年,张苍正值二十岁求学的年纪。家乡阳武沦为秦国郡县,张苍很可能躲避西方秦兵之乱,离乡游学,向东而去。阳武向东约 500 公里即今山东兰陵荀子墓。在战国末期,楚国为最后遭遇秦国灭国的国家之一,兰陵仍为天下学术中心,少年张苍慕名前往兰陵求学,拜在荀子门下,亦顺理成章。


五、张苍仕秦考略

张苍少年入仕于秦,成为秦国御史。

《史记?张丞相列传》:“(张苍)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史记集解》:“方,版也,谓书事在版上者也。秦以上置柱下史,苍为御史,主其事。或曰四方文书。”《史记索隐》:“周秦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子为周柱下史。今苍在秦代亦居斯职。方书者,如淳以为方板,谓小事书之于方也,或曰主四方文书也。姚氏以为下云‘明习天下图书计籍,主郡上计’,则方为四方文书是也。” 另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赵渑池之会,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张苍担任的秦国御史,深居咸阳禁宫之内,侍立于秦始皇之侧,记录皇上言行,管理宫廷文书。《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自从荆轲、高渐离事件之后,秦始皇“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张苍如此年少,为何能身居要职,陪皇伴驾,更何况张苍乃山东诸侯之士?确实不可思议。

推论可知,或是秦国丞相李斯的鼎力推荐。李斯入秦之后,曾经接连推荐荀子弟子、同门师弟西入咸阳,入仕大秦。如,李斯推荐韩非入秦,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又如,李斯推荐浮丘伯为秦国儒生,见《汉书?楚元王传》引服虔曰:“浮丘伯,秦時儒生。”  当然,韩非被李斯害死,浮丘伯逃秦而走,甘愿过着《盐铁论?毁学》所说“饭麻蓬藜,修道白屋之下”  那样以粥为食、茅屋为家的修道生活。《全宋诗》卷一百八十五就有诗人刘克庄:“逃秦博士浮丘伯,传说今犹在海中。”特别是韩非死后,秦始皇“后悔之”。由此可见,秦始皇对于荀子弟子皆有一种“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求贤心态。故而,荀子弟子张苍,得到李斯推荐,入仕秦国,受到秦始皇器重,担任御史。

《史记?张丞相列传》:“(张苍)有罪,亡归。”  张苍,少年得意,官至御史,又有同门师兄、大秦丞相李斯举荐照应,本应青云直上,富贵无忧,为何又会触犯秦法,最后逃回家乡呢?《史记》《汉书》皆未记载,难道又是李斯嫉妒贤才,将张苍视作“韩非第二”,欲罗织罪名,除之后快?考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 218 年,秦始皇第二次大巡狩,即“(秦始皇)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另据《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张良)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此阳武,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东郊,立有清代康熙二年《古博浪沙》石碑存今。这里正是张苍的家乡。张苍担任秦国御史,熟知秦始皇东巡路线,又途径阳武事发,张苍纵使有李斯保荐,亦难以逃脱刺秦的嫌疑。于是“秦皇帝大怒,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秦法酷烈,或波及阳武亲朋而牵连张苍,亦未可知。故而,张苍仓皇逃亡,直到秦始皇驾崩,才回到阳武故乡,随后适逢刘邦义军路过阳武,张苍便辅佐刘邦,直至建立大汉。从秦始皇、汉高祖对张苍的格外器重、封以高官而论,除了张苍本身的谋略才干之外,恐怕就是两位帝王心中对于荀子高足的赏识与渴盼。


四、余论

南宋经学家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之中,精辟地指出:“按刘向《别录》云:“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卿授张苍,然则张苍师荀卿者也。《左氏传》汉初出苍家,亦有功于斯文矣。”  这是古代典籍中对于荀子与张苍的师生关系的第一次明确论断。在此之前,荀子与张苍,多为传经关系,“张苍师荀卿者也”即为张苍师承荀子的明证。王应麟又在《通鉴答问》之《烧诗书百家语》:“荀氏门人多矣,浮丘伯所传是为鲁诗,大毛公所传是为毛诗,张苍所传是为左氏春秋,三人经学本于荀氏。”  再次明确了这一观点。随着王应麟另外一本著作《三字经》的广为流传,他在《困学纪闻》与《通鉴答问》中的论断,也越来越得到经史学家的认可。例如,明代朱睦?《授经图义例》卷十五《铎氏微》:“张苍,阳武人,受学荀卿,秦时为御史。” 不论“师”与“受学”,都明确了荀子与张苍的师生关系。随着《困学纪闻》、《通鉴答问》、《授经图义例》收入清代乾隆官修《四库全书》,清代学者对于二人的师承关系,基本确立。故此,清代胡元仪《荀卿别传》:“荀卿弟子,今知名者:韩非、李斯、陈嚣、毛亨、浮丘伯、张苍而已,当时甚盛也。”  可谓,后圣杏坛,荀门六子,师承有序,渊源有自。

山东兰陵荀子墓前的荀子祠堂“后圣殿”内,亦有张苍塑像立于荀子一旁,执弟子礼,入祀荀庙。廖名春先生《荀子新探》:“荀子弟子张苍,享年百有余岁。”  可见当代荀子学者对于张苍师承荀子的普遍认可,并没有受到《左传》先秦传授世系辨伪之争的学术影响。

荀子弟子张苍,为汉高祖、汉文帝两代丞相,二十余年,定章程,废肉刑,开启文景之治,传承汉代经学,实为荀学高足。这对当代重估荀子的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荀子劝学, 荀子, 荀子简介,荀子修身,劝学荀子

荀子劝学, 荀子, 荀子简介,荀子修身,劝学荀子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荀子弟子张苍考论发布于2023-03-19 21:25: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