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暑 说 暑


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两个节气。二暑所在的六月被称为焦月、溽月。


焦月体现的是暴晒的暑热,溽月体现的是闷热的暑湿。


暑,有两个属性——热与湿。


暑,热也。

——《说文解字


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释名》


暑,上日下者。



“者”是“煮”的本字。“煮”的甲骨文形象是上为黍类谷物,下为火。至金文则上面依然是谷物之象,下面的取象变了,是个“口”和“甘”字,即表示煮过的黍子味甘美。取象的改变,意味着人们认识的变化。金文突出经过煮过的谷物好吃,强调“煮”这个行为作为一种烹饪方式。


明白了“者”字,“暑”字就很好理解了。暑,就是一幅烈日当头,天气热得像在锅里煮一样的象。煮东西,是有水的,所以是又热又湿的感觉。


“暑”和“热”的区别在于,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小 暑 三 候


初候,温风至



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

——《月令·七十二物侯集解》


温风至的“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极致”的意思。也就是说,季夏,夏季最后一个月,是一年气温炎热的极点。


季夏的温风,其实就是副热带高压所带来的东南风或南风。其中,东南风在江南民间被称为拔草风,天气干旱之兆。农谚云:“小暑吹了东南风,四十五日拔草风。”无论是秧苗,还是杂草,在酷日下被烤得焦枯,如被拔。


二候,蟋蟀居壁



一名蛬,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织也。《礼记》注曰: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盖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鬬。

——《月令·七十二物侯集解》


蟋蟀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从土里钻出,居于壁穴。蟋蟀是种好斗的虫,夏末,秋气初生,六月蟋蟀搬家,七月蟋蟀远飞野外而斗,皆因感到初起的微弱阴气(肃杀之气)之故。


蟋蟀感阴而动,所以它的鸣唱贯穿了整个秋季。就是斗蟋蟀被称为“秋兴”。


蟋蟀又名促织。古谚:“蟋蟀鸣,懒妇惊”,即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不远,要抓紧时间纺织冬衣了。


三候,鹰始鸷



击,搏击也。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

——《月令·七十二物侯集解》


一说“鹰乃学习”,“习”的本意就是小鸟挥动翅膀练习飞翔。肃杀的秋气将要来了,此时老鹰开始教幼鹰学习飞行捕猎的技巧。


从芒种开始,微弱的阴气就开始长了,从芒种一候螳螂生,微弱的阴气先影响微小的昆虫;芒种二候阴气再长了些,鵙始鸣,即小猛禽伯劳鸟开始叫了;再到小暑三候阴气更盛了,大猛禽鹰开始活动了。



暑 热 暑 湿



前面说过,暑有两个特征——热与湿。


暑热是一股火热邪气,一旦侵入人体传变迅速。“壮火食气”,暑邪会伤人正气,同时极耗人津液,故多有壮热、汗多、口渴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故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


气阴两伤,热邪在内。故治以益气、生津(同时敛津以减少其耗散)、清热。一些传统饮品如生脉饮、酸梅汤、茅根竹蔗水就都是预防暑热为患的最佳选择。


所谓“暑必夹湿”,夏季雨湿较多。夏至五月一阴生,这一阴的体现就是湿气。天暑下逼,地湿上蒸。受暑湿会阻滞人体的气机,其主要表现为胸痞、身重、苔腻等湿邪中阻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腹痛。


祛暑湿的方法主要是芳化湿和淡渗利湿。暑湿困于中焦,可以芳香之品化湿浊之气,并行气开窍。如荷叶煮水,能清香化湿,升清降浊,调顺气机。湿重的,必须配合淡渗利湿,将湿和热从小便排出,如赤小豆加薏米(胃寒者慎用,或用寒性较轻的炒薏米)的组合。常见的消暑祛湿食材还有白扁豆、玉米须、冬瓜、西瓜翠衣等。



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倦,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之亢热。

——王安道


夏日固有暑热、暑湿邪气,但容患暑病的人,必和自身内在元气亏虚有关,内虚则外邪易侵。所以,除了日常的饮食调理,调整心态情绪,减少精气的消耗,以及远离酷热和湿浊的环境都非常重要。


暑证以急性病为多,传变亦快。若发病急骤而剧烈,高热或霍乱(上吐下泻),需要及时就医。在没有辨证准确的把握下,就连藿香正气水这类非处方中成药也不宜随便用。



阳 暑 阴 暑


因为暑为热邪,兼夹湿气。而热为阳邪,湿为阴邪,故暑证分阴阳。若热胜于湿,则为阳暑;若湿胜于热,则为阴暑。


阳暑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暑,在烈日下出大汗,出大汗不仅伤津液,也耗气。津气有亏,则暑邪乘虚而入,首先伤肺,以致发热多汗、大渴引饮、头痛心烦,甚至晕倒。



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等证……又有不慎口腹,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痢、腹痛等证。

——《景岳全书》


阴暑呢,其实就是暑月受寒。受寒又分外感和内伤。


外感风寒,比如我们说的空调病,就是典型的阴暑。夏天人阳气在表,毛孔开放,突受外寒,闭塞腠理,以致汗不能泄,壅于经络,出现头痛身重,身热无汗的症状。


内伤生冷,比如夏天狂吃冷饮、瓜果脾胃阳气受损,生冷之物带来的寒湿之邪内阻气机,以致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故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甚至上吐下泻(霍乱)等症状。


所以,暑天呢,最好是身上有薄薄一层微汗,不宜大汗,更不能无汗,无汗即以阴抑阳,违背了夏天养阳之道。古人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如果夏天阴暑之症未发,那很有可能会导致阴暑内伏,秋感风邪而生疟疾,症见寒热交替、寒少热多、头疼诸症。


总之,阳暑易避,阴暑难防,因为阴暑都是爽出来的嘛。



三 伏 说 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三伏是秋天的前奏三伏期间,哪怕是是末伏,已经到了立秋、处暑的时候,这个秋天的肃降之气还是处于伏藏状态的。末伏一过,秋天的肃降之气就开始其作用了。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左右滑动查看)


以今年(2020年)为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头伏在7月16日(庚申日)。


然后再过十天是7月26日(庚午日),为中伏开始。


因为立秋后的首个庚日,即末伏开始在8月15日(庚寅日),使得中伏占了两个庚日,有二十天。故而今年的三伏时间共有四十天。


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汉书


“伏”的原义是指,夏至之后阴气开始长,阳气开始消,阳气虽然在走下坡路,但还是远远比处于上升期的阴气要盛得多,所以阴气就只能潜伏着。


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史记正义》


“伏”也是人们在三伏天起居养生的应遵循的方式。比如——


  • 尽量不要在午未时(11~15时)这段最炎热的时间出门,在屋里(汗是要出的,但不要过度);

  • 不可太晚睡或熬夜,子时(晚上11点)之前睡就是

  • 生活上不要太操劳,换言之,就是要调伏心态和情绪。


健康养生食疗节气养生中医养生中医食疗中医疗法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养生理论,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养生学、麻衣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廿四节气小暑:薰风愠解引新凉发布于2021-10-08 12: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