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至 之 至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恪遵宪度抄本》


至,极也,最也。夏至日,有这么几个“极致”——


我们说太阳从东边升起,但其实只有春秋分,太阳才是正东升而正西落的,其他日子都是偏南或偏北地东升西落的。夏至这天,太阳到达能到达的最北的位置直射北回归线),此日太阳的升降是最偏北方的。夏至过后,黑夜渐长,白昼渐短,日向南行。


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而且纬度越高越是北边,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这天的正午,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日影最短的时候(正处北回归线的地方日影与物体重合,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日影向北)。因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古人总结出夏至日影至短的结论。


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三礼义宗》


俗话说“夏至一阴生”。天地阴阳之气的消长来看,夏至日是阳气鼎盛(阳气至极),而阴气萌生(阴气始至)的日子。


冬至阳气起,君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

——《汉书


虽然夏至后的二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从阴阳消长的势来看,夏至是阳气走下坡路的起点。所以,在古代到了阴气至极的冬至,人们都相互道贺,因为“冬至一阳生”,而在阳气鼎盛、万物旺盛的夏至,却不道贺。



夏 至 三 候


初候,鹿角解



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麋,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鹿属阳兽,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脱落也。和鹿很像的麋,属阴兽,麋角解于冬至一阳生之际。


黄牛

水牛


鹿



古人发现,鹿角的支角都是向前的,而麋角的支角是向后的。黄牛的角是向前的,水牛的角是向后的。阳向前,阴向后。阴阳在自然万物的体现至精至微,古人通过观察和体悟,总结出很多这样有趣有理有据的规律。


二候,蜩始鸣



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盖蟪蛄夏蝉,故不知春秋。鸣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螿也,故《风土记》曰蟪蛄鸣朝,寒螿鸣夕。今秋初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释其义,然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夏天鸣叫的蝉名蜩,秋天鸣叫的蝉名寒蜩或寒螿。蝉,俗称知了,生于阳,但感阴而鸣,从一阴初生的夏至开始鸣叫。


雄蝉能鸣,雌蝉不鸣。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雄蝉的鸣叫声源自它腹肌部的发音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发音器构造不完全,所以不能发声。雄蝉每天唱个不停,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


三侯,半夏生



半夏……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故其为功,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则《内经》所谓“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为不寐,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是也。”

——《本经疏证》


半夏苗生出夏至,夏至正好是整个夏天过了一半的时间,故此本草名半夏。一般在秋分八月前后采半夏的块茎入药。半夏出苗到采药,正得长夏“化”之气,故此药可用来化痰湿


夏至是天地之气由阳入阴的开始,而生于夏至的半夏亦有此功效,“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临床可以用于阴阳不交的失眠



静 养 毋 躁


仲夏之月,万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极热,勿大汗,勿曝露星宿,皆成恶疾。忌冒西北之风,邪气犯人。勿杀生命。

——《遵生八笺》



古诗云:“郁蒸仲暑月”。


“郁蒸”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在这种闷热的环境下,是皮肤和一些流行疾病的高发期,因此生活作息方面有诸多需注意的地方。如:


  • 不可剧烈运动而大汗淋漓(汗为心液,大汗损心阳、耗心阴);

  • 汗后不宜任湿衣黏身,须擦干身体,换上干衣(腠理尽开,湿邪入);

  • 汗后绝对不能冲冷水澡(腠理尽开,寒邪立侵);

  • 不可贪凉,当风露宿(寐时阳入于阴,卫外御邪力弱,易受风寒);

  • 不宜生嗔心,行杀业(违背了夏三月的养长之道)。


此时静养毋躁,止声色,毋违天和,毋幸遇,节嗜欲,定心气。可居高明,可远眺望,可入山林,以避炎暑,可坐台榭空敞之处。

——《养生纂》


在这样闷热的环境下,最宜静养。


所谓静养,不是指在屋里睡觉枯坐,而是指在心行上,首先“不可以热为热”,因为闷热而心生焦躁,就更觉得热。同时在娱乐、房事等诸欲望方面要有所节饮食也宜清淡。


另外,适度的户外活动也是必要的,如登高望远有益于宽心抒怀,有条件的也可以去清凉之地避暑休养。


一年的夏至,对应一日的午时(午时一阴生)。夏至的午时,尤其要注意静养,静养以护持这微弱的一阴,午时休息得好,能将这初长的阴气给养好,晚上也会睡得好。所以,晚上容易失眠的人,一定要重视午休。同样,夏天静养于秋冬二季的养生和防病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午休可以午睡,但也不一定要午睡。午睡要以卧姿休息,如果午睡的条件不好,比如趴在桌上睡,这样会压迫颈椎或胸部,醒来反而可能更困。所以,如果没有躺着午睡的条件,那我们就坐着闭目养,或者做一些静心的活动,像写书法插花,这些都很好。



过 喜 伤 心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灵枢


中国有句俗话叫:“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可见欢喜、喜乐本身是益人身心的,但何以《内经》明言“喜伤心”呢?


喜对应火,对应夏。正面的喜,是合乎天道人心的喜,比如“愿天长生好人,愿人长做好事”,看到别人做好事,我很随喜;别人做的比我好,自己没有嫉妒,还为他欢喜;或者很平淡的,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就很欢喜;甚至在逆境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被表象束缚,以追求更高的智慧道德,以他人的安乐为乐。这样的“喜”就是有益的喜。



而伤心的喜,是基于欲望满足的喜。从生理上讲,务外的执着使心神长时间外越而不内守,同时这些欲望多是勾心火的,欣喜若,会伤到心。比较极端的例子如范进中举的喜。很多时候,这种喜和正面的喜是相反的,我比别人好,我就欢喜,别人比我好,我就嫉妒。


所以,伤心的不是喜,而是不够善良的欲望。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素问·举痛论》


喜则心动,心动于内,气达于外而形于色。气达于外的好处是能够通利荣卫(荣卫即气血经络者),但如果喜的情绪过度的话,在生理上表现为心气涣散,气机弛缓,即所谓“喜则气缓”。气缓的话,人体就会松懈而力弱。比如说,我们笑得很厉害的时候,往往是没啥力气的,甚至笑趴下,都站不直,这就是因喜而动气,气缓散的缘故。


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

——《灵枢·本神篇》


既然喜则气缓散。肺主气,故伤气即伤肺。肺藏魄,故曰伤魄。魄,表现为本能应激能力,比如触及烫的东西会缩手,睡梦中觉得冷了就醒来等。魄伤则人的克制力就不存在了,就会发狂。养肺就是养魄,开心过头可以通过深呼吸冷静,其实就是调息,通过调理呼吸来养肺安魄。


喜乐本令人身心舒畅,但不能放任或过度。为了防止乐极生悲,这就需要礼来约束和疏导它。



夏 至 吃 面



夏至……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帝京岁时纪胜》


俗话说:“冬至馄饨夏至面。”夏至正好是新麦上市的日子。民间有夏至日吃面的习俗,亦是应季尝新之意。


各地吃面的习俗也有所不同。北方多吃凉面(冷淘面、过水面)。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还保留着吃面片(面条最原始的造型)的习俗。面片放在绿豆汤里煮,就叫“绿豆棋子”,具有清暑的作用。


南方有的地方吃面,有的地方则兴吃馄饨。为什么要吃馄饨呢?馄饨者,混沌也。馄饨形如鸡蛋,蛋白和蛋黄象征阴阳,所谓:“天地混沌如鸡子”。馄饨取天地混沌之象,亦是阴阳交接之象,与夏至日阴阳交接的气机是相合的。同样,冬至日也有吃馄饨的习俗,背后也是这么一个文化含义。



健康养生食疗节气养生中医养生中医食疗中医疗法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养生理论,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养生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廿四节气夏至:烟散玉炉知昼永发布于2021-10-08 12: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