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力法门的精髓



心性是从法性上来说,因果是从法相上来说,法性上面要修无我律,法相上面要修因果律修无我律成就的是明白心,修因果律成就的是清净心。如果从般若智慧上来证,就是成就明白心;如果从身语意三业上面来净化,就会成就清净心正如《金刚经》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也正如我们净土宗的祖师开示的:“善说心性者,必不离于因果,”善于说心性法的人,一定不会离开因果;因为般若寓于六度之中,寓于我们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定。般若就寓于我们的一切行为之中。所以善说心性者,必不离于因果,善说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如果能够注重因果,业果如理取舍,身语意三业都非常清净,那么,你一定会能够明心见性

学习某些法门涉及很多规律,但是这些都是开示什么背后呈现的这个根本规律是在哪个地方根本的当然就是在于一切众生的心。一切众生的心念力就会呈现这个世界

 

  那么业力与愿力,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业障来的时候,什么东西都被障住了,但是业力甚大,愿力更大,所以我们要重视发菩提誓愿。

这个原理就是什么就是当你真诚地发菩提誓愿的时候,你这个菩提心,菩提愿真正发出来的时候,就会以发愿菩萨为中心,把整个法界善的能量都召唤过来了。当整个法界善的能量都召唤过来的时候,整个法界的高振动频率的善的能量,当然就能够转化局部众生业力召感的低振频的瘟疫,就像太阳出来了,冰雪自然就融化了一样。虽然很多人看到这种本生故事觉得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原理就在此地了。因为真诚地发菩提愿的时候,就以菩萨为中心,所有整个法界的善的力量都召唤过来,当然这种高振频的能量,就能够把局部众生业力召感的这种低振频的瘟疫消融、转化。


由此可见愿之所在,法门之所在。佛陀因地里所发的愿力就是他成佛法门的独特奥秘所在、精髓所在。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因地发五百愿,读一读《大悲白莲华经》,又名《悲华经》,看释迦佛因地的愿力。

那我们再看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看七尊药师佛的四十四愿等等,都可以知道,他是怎么成佛的,他这个愿力就是他成佛法门的独特奥秘所在、精髓所在,因为愿力就是召唤宇宙智慧能量,召唤法界的智慧能量、慈悲能量、灵性能量来重新组合。那么就会以发愿的菩萨为中心整个法界的能量重新组合,这个就是菩萨能够迅速地打开七重脉轮、成就高能量、摆脱束缚、迅速成佛的奥秘所在。你看菩萨怎么修行的,不是像世间那些人炼气功一样,抱着一棵大树,每天早上爬起来,就抱一棵大树,有没有用呢当然也有用,树木也是有能量的。有些人炼气功的很搞笑,这样做有没有用,当然也有用,不能说没用。有些人是修月亮的,有些人修通法,修那种阴柔的神通法,在月圆之夜怎样去修,还有一些是在没有月亮的时候,怎样去修等等。

但是本质上不管怎么修,你都是需要能够怎么样呢需要能提升你的能量,开显你的能量。那么菩萨这个法就是最广博的、最浩瀚的,不是那么一点点日月之光的能量,更不是一棵植物,或者某一个的能量,不是这么微弱的像萤火虫这样的能量,而是把整个法界的能量都调集过来,那他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他的秘密法门是什么就是愿力。以他的愿力来召唤宇宙的能量重组、重新组合。所以就能够迅速地摆脱束缚。

  修行一定是有证量标准的,不是眼睛闭起来迷迷糊糊,突然有一天你就开悟了,不是这样的。你一定要能够成就这种高能量,正如我们要摆脱地心引力,需要有比它更强大的能量一样,同样的,修行也是如此。

 

  但是先需要知道的是愿力很重要。所以说心性与因果,业力与愿力,愿力是法门的精髓。





因果皆从业力来

在佛陀时代,某日,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王在睡眠中,听见自己的左右两位侍卫官争论不休。其中一位说:「我是依靠国王才得以活着」;

 

另一位则说:「我没有依靠什么,完全是随着自己业力所牵引而活着」。

 

国王听了这番对话后便沾沾自喜,骄傲地以为是自己的威德服人,准备赏赐那位依靠国王而活着的人。

 

于是派人告诉后宫王妃说:「国王现在请一个人到夫人您那里,请您赐与他钱财、衣服及珠宝饰品。」接着就请那位依靠国王而活着的人,拿着喝剩下的送给王妃。

 

但是当他一脚才刚跨出门坎,准备前往时,突然不停地流鼻血而无法前往。这个时候正巧遇见另一位,那位曾说自己是“随业力所牵引而活着”的人,于是就请他代为送酒给夫人。

 

后宫王妃一见到这个人,就想起国王曾经交代的话,于是将钱财、衣服及珠宝饰品全部赏赐给他。

 

之后,国王看到这位“随着自己业力所牵引而活着的人”得到赏赐,而心生疑惑,于是叫那位“依靠国王而活着的人”来,就问他:「我派你去送酒,为什么没去呢」

 

他回答说:「我一脚才刚跨出门坎,准备前往时,突然不停地流鼻血而无法完成国王您交代的事,就请人代为送酒给王妃了。」

 

国王听了就感叹道:「我现在才知道佛陀所说的话皆是真实不虚的。自己造业,自己承受果报,没有人可以代替。从这个因果的道理来看,或善或恶的报应都是从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来,不是上天也不是国王所能赐与的。」




慈悲心语


娑婆世界,业力为王,一切都由业力所牵引。有福气之人,秽土成净土,无福气之人,净土成了秽土。所以,修福是人生要义。


参禅人,先知世空则身空,身空则心空,心空则及第真空;即参禅人正行正见


——来果禅师

能不食肉,杀念乃除;

能除杀念,慈心斯成;

能成慈心,祥和可致;

能致祥和,灾厉自无。


  ——太虚大师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有何等由自性有。


——六祖慧能



晚起
 
月落庵前梦未回,松间无限鸟声催。
莫言春色无人赏,野菜开花蝶也来。



——如璧

赏析: 



这是一首意趣平和冲淡的即景抒情诗。


首句紧扣诗题“晚起”,心安意适的诗人胸无尘事,自可安眠,无俗事搅扰,晚起也无妨。并且他的晚起还具有无比的诗意:是松间的鸟鸣将他从禅床上唤醒。“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衲子将大诗人孟浩然的这一情趣做了诗意的再现。三、四句以景句抒情,一句“野菜开花蝶也来”,既具浓郁的生活情趣,又表现了禅者随缘任运、恬然自适的意趣。元明之际僧人明德的《雨前》,也有同样的禅趣:“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浑无叶底花。蝴蝶纷纷过墙去,不知春色属谁家。”春属于花,也属于蝶,更属于热爱春天的清修晚起之人。

居天柱山


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
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
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
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

                                  

                              赞宁


赏析:



这是一首居山感怀诗。


首联写精舍的空旷与宁静,没有尘世的纷扰。颔联是一个耽于诗禅的、专心事佛的僧人的生活写照。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诗人感怀道:其实我们僧衲们四处游方,礼佛参禅,在红尘中飘转,就是为了醒悟心法。所谓一念醒来万事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永无出头之日,永远劳心役形。


禅师们可谓苦口婆心,可是古往今来,悟者几人



次韵奉酬仲灵岁暮还西坞见寄

野步溪流静,源深兴未归。
晚禽栖雪竹,残霰洒禅衣。
放意天涯远,狂吟人迹稀。
诗成寄我侣,清气动禅扉。



——諐元

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意气风发的岁暮酬友诗。


首四句写诗僧野步溪源的游兴与大好冬景。溪静源深,使诗人至晚忘归。一个“兴未归”给诗人忘情山水的情致画了点晴之笔。“野步”一词,与“狂吟”相照应,勾勒出一个放意诗禅的清逸洒脱的诗僧形象。诗人是如此兴致勃然地醉心于山中禽栖雪竹的景观,任那残雨细洒在自己的水田衣上。开怀释意的诗人不禁诗兴大发,禅意难抑。他的思绪游极九仞,他在俗人少至的所在狂吟,何等放意自在


诗成之后,便寄给知心诗友,诗中流露的清丽清雅感染了一切。



一相异相无别异相,

于诸相中无有可住,

涅槃者实无可灭。


——《佛说月上女经》

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普广,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佛陀对普广菩萨的开示


水悟禅


南隐是著名的禅师,一位大学士听说后去向南隐问禅,南隐禅师亲自以茶水招待。一杯一杯,一味的请大学士喝茶......


大学士忍不住了,问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没说话,只是将茶水注入这个大学士的杯中。茶水泻下,很快就注满了杯子。大学士没有继续喝茶水,南隐禅师也没有停手继续注入,可想而知,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


大学士不明白南隐禅师在做什么着急的的说:“禅师,请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意味深长地说:“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盛满水的杯子不可能再装入茶水,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了无知的邪见,也会排斥任何真理的进入。


佛经精华欣赏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趋、 善恶业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大德开示


光号摄化 


弥陀世尊

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 明名号,

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以佛 愿力,往生


——唐·善导大师(弥陀化身



诗偈阅读


照觅念佛 


一一光明相续照   

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   

极乐安身实是精


——唐·善导大师





蓝毗尼佛教四大名山佛教教理佛教经典故事佛教书籍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愿力是法门的精髓发布于2021-06-30 14: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