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钟:遣除对因果疑惑 


1

对因果理的辨析



现代人往往认为因果报应是一种迷信的学说,这是一种未经观察思考想当然的认识,如果认为存在于有情身心的因果规律是迷信的话,科学也同样是迷信,因为科学反映的就是外境(自然界)的因果规律,现代人恐怕不会讲科学是迷信,同样都是讲因果规律,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难道因果规律有在外界合理而在人自身上却不合理的道理吗所以所谓因果是迷信的观点毫无道理。

有些人认为因果报应是陈旧落后的观念,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如果以一种法年代久远,就必须要舍弃的话,那人们几千年来都是吃饭睡觉,这种生活方式是不是陈旧落后而应当舍弃呢恐怕谁也不能缺少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同样,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不会说对古代人适用,而对现代人就落后不适用了,以时间的久远来断定因果律是否在现代人身上成立是毫无道理的。

有人会想:我每天辛苦劳作,但温饱问题还难以解决,与人为善仍然时常遭到厄运,旁边有人不怎么操劳却赚钱容,这些该怎么解释呢不是讲因果报应吗为什么有人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照样日子过得好,我日日遵纪守法,却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

其实,这是因为因果的相极其细微、复杂,再加上有的事情,其果报成熟的时间会很晚,有时甚至要几百世之后才成熟,所以造成许多人误解,认为人的身语意行为没有什么报应。如果明白前生后世的存在,那么对于深远、细微有时需要多生方才成熟果报的因果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就知道自己今生辛劳仍旧度日艰辛,那是前世没有多修善业的缘故;有些人不劳而获,那也是他前世种了福田今生显现果报;有人造恶未见他今生受恶报,那是罪业尚未成熟,到未来世才会显现苦果。

如果人们只承认存在现世这一片段,那么许多因果报应的完整过程就被剪去了大部分,变得无头无尾难以理喻,比如一部电影,如果只看其中一两分钟的情节,怎么能了解到整个剧情发展的去脉呢同样对于漫长的生命历程,如果只承认存在今生这一片段,也会对其中的发展规律理不清头绪。


2

前生后世存在的理由

不承认前生后世是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现象,如果不破除这种邪见,那贯穿三世的因果律就难以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信解,因此以下以理证说明前生后世的存在。

世间人最恐惧的事莫过于死亡,断灭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死后归于一片漆黑的寂灭,无声无息,无踪无影。试想:从一种多姿多彩的世界进入绝对虚无之境,生命完全断灭,这让人难以接受,也令人恐惧,然而这只是不承认三世因果者自己的一个假立而已,生命真的无前无后只有中间短暂的一世吗并非如此,所谓死亡实际只是从一种生命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而已。

现代人以没有现量见为理由,判定不存在前后世,仅仅承许有现量能见的现世。其实可以将昨天、今天、明天分别比作前世、今世、来世,虽然昨天和明天在当下的此刻不见,但谁也不能否认昨天、明天的存在。同样,以未现量见前世、后世也不能说它不存在。

有人说比喻不恰当,虽然现在不见昨天、明天,但昨天、明天的存在人所共知,而前后世无人知晓,所以不存在。




如果以不知道就决定不存在的话,那在我们狭碍认知范围外的一切事物,都应当不存在。实际上不知晓前世源于记忆的局限性,随着时间往前推移,记忆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就连一个月前某个钟点做了些什么都回忆不起来。这些内容早已在记忆中了无痕迹了,何况前世的经历

如果以当下不能现量见到判定为无有,那对于明天所需的吃穿等物资受用是否也不用准备呢因为这些同样是未来的事物,在当下也不能现量见到。按你的观点,对这种不能现见而像龟毛兔角一样无有的法,有什么必要为它准备呢

另外,人们没有现量见到前后世的自相,也没有见到不存在前后世,既然以没有现量见前后世,可以决定前后世不成立,那同样以没有现量见不存在前后世,可以决定前后世存在。所以你们所说的无有前后世仅仅是一种自我认定的说法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理由。

我们再来分析人的产生,生物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由母卵父精结合成一个受精卵,由这个细胞不断分裂,形成人体胚胎,在母亲的子宫中孕育成形,而后出生。这种说法只反映了人的物质方面的生长,从一个简单的受精卵发展为复杂的四肢五官,就好比一粒沙子发展成一座大山一样,然而仅凭这一点无法解释婴儿刚一出胎便会啼哭,便具有苦乐感受,而人生伊始就具有的这些心识特征,恰恰是生命最本质的地方。这样的心识特征从何而来呢如果只承认有今生而无前世,则无法解释这个问题,难道这样的心识是从“空无”中凭空产生出来的吗

婴儿一降生就有吮吸母乳的行为,就有冷热的感受,这种本能从何而来实际上由今生的第一刹那心识,可以推出必定是由前世最后一刹那心识所产生的。正因为婴儿心相续中具有往昔(前世)吮吸母乳的习气,所以刚一降生就有吮吸母乳的举动。

换句话说,今生第一刹那的心识,既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质力量产生,也不是由恒常之因或无因产生,而是由与自己同类相应、能执着种种世间法的前世最后刹那心识所生。

心识不依赖外境或者某个主宰,而是由前际(前世)无穷无尽的心识辗转相生。如同前世的最后识产生今生的第一刹那识,今生也是以前前识不断产生后后识,这就是我们的心相续连绵不断的状况,这一过程如同河水不断奔流一样。

以下再分析后世存在的原因,凡夫众生到死亡的最后时刻,心相续中仍然具有根本俱生我执之因,依靠其所产生的烦恼业障仍然存在,如果不具足能对治我执的无我智慧,如何能不转生后世呢所以决定会转生后世。在死亡的最后刹那,心识相应于我与我所的执着种子,如果没有依无我的智慧对治,由此必然产生转生后世的果。如果此因存在,却像现代人所认为的人死如灯灭,一切化为乌有,就变成有因无果了,但是有因无果的现象在这个世界何时何处也不会存在。

生死如同昼夜一般,有白天就有夜晚,夜晚过了,黎明又重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此世的生命结束之后,进入中阴阶段(如同黑夜),然后又投胎,开始了又一生。这样循环往复,生生死死,生命的流转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长河。这个身躯如同一座旅店,心识则如一位旅客,在轮回漫无边际的旅途中,心识转换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形态。

3


楞严经》中的教证






《楞严经》中有一段对话,在对话中陀解释了生命源源不断的道理。

波斯匿王问佛:“我先前未曾听佛教诲,听迦旃延与毗罗胝子说此生死后一切都断绝灭亡。我今遇佛,在这点上仍有疑惑”。

佛问大王:“你的肉身是金刚常住,还是会腐朽变坏”

王答:“我此肉身终将坏灭”。

佛问:“你的身体尚未变灭,如何知道将来必定坏灭呢”

王答:“现在我这个无常之身虽未灭亡,但我观察现在是念念迁变,前念灭后念生,念头刚起就不住而灭,如火成灰渐渐销殒,不曾有过停息,所以决定了知此身终归灭亡”。

佛认可波斯匿王所答,继续问:“你现在身心已经衰老,你的容貌与幼时相比有何不同”

王答:“我童年时的皮肤细嫩光泽,至成年时血气方刚,如今衰老之年,形色枯悴,精昏昧,发白面皱,临死不远,如何能与壮年相比呢”



佛说:“大王,你的容貌不是即刻衰败的吧”

王答:“世尊,这些实为慢慢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来暑往渐至于此”。

佛说:“你见迁变不停而了知到此身一定灭亡,你知不知道身中还有一个不生不灭本性存在”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说:“我对你指示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大王,你何时曾见恒河水”

王答:“三岁时慈母带我拜耆婆天,经过恒河,那时即知恒河水”。

佛说:“大王!如你所说,二十岁时身体衰于十岁,乃至六十岁,日月光阴念念迁变。你三岁时见到恒河,到二十岁时再见恒河,恒河水如何呢”

王答:“河水与三岁时所见无异,直到如今年纪六十,也没有变化”。

佛说:“你现在自伤发白面皱,面容比童年多了许多皱纹,但你现在见恒河与童年时见恒河的那个见,有老幼之分吗”

王说:“没有,世尊”。

佛说:“大王,你的面容虽然皱了,但这个能见的本性却未衰老,起皱的是变化,能见之性是不衰老的,非是变化,变化的有生灭,不变化的无生灭,无生灭的能见本性如何会在你的身中与身体一同生死呢你为何引诸外道之言,说此身死后完全断灭呢”

波斯匿王听了佛的开示,才相信此身死后并非断绝,只是舍此身取彼身,从而解除了执身断灭的邪见,与大众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佛陀开示众生的佛性不灭,虽然身体有生死变异,但自性如来光明却始终是不迁不变的。


有其因   必有其果


从前,有两个兄弟,父母早亡,家产富饶,以不能孝养双亲为憾!

随着时间的迁流,兄弟二人的意志兴趣大为差异。哥哥好道义,弟弟爱家财,好道义的时常施舍,所以家财日渐损减;而爱财的,施展手腕,作种种经营,所以家财与日俱增。因此,弟弟对哥哥的作风常感不满,一日竟忍不住教训哥哥说道:


“我们不幸父母早亡,父母遗留下的财产给我们,我们做儿子的应该体念父母的慈心,而要加紧努力经营,保持和增加原有的财产,以慰父母在天之灵,这才是为子之道。而你现在不然,一天到晚跟随好些沙门,听受佛经,难道他们会给你衣食钱财吗你的家一天比一天贫困,财物一天比一天减少,不但对不起已亡的父母,而且还要被邻人耻笑!”


“弟弟!你说的话我都理解,这只是世俗的浅见。你认为保持发扬父母的产业,就是对父母的尽孝,我却不以为然。这只不过你自己得到更多的享受而已,死亡的父母能得到什么利益呢我却严持五戒,勤行十善,供养三宝,并以大道济亲,使其魂神得离苦道而生善趣。进而得证永恒的解脱,这才是真实的孝道


“因此,道与俗是相反的,在道的方面认为快乐珍贵的,在俗的方面却认为讨厌鄙贱。你现在的快乐是苦恼的根本,我不愿追求虚幻的快乐,智慧的人所要求的快乐是永恒的,真实的。”

弟弟听了哥哥的话,觉得自己理穷辞尽,无话回答,然而心中却不服气,含怒的低着头。哥哥知道他一时难悟,便把自己求道的心志说出来。

弟弟知道哥哥向道之心坚决后,默默含恨地离开了。


不久,哥哥为专心求道,便舍弃家庭,披衣持钵做了沙门,日夜精进,一言一思都很谨慎,后来,成就罗汉果。

弟弟听了这个消息,不但不欢喜,而且更加恼怒。他一天到晚为家业忙得头昏脑胀,对人生解脱之道毫不注意,结果万贯家财也延长不了有限的生命。真是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他因为在生时过分的贪欲,而堕落转生为牛。


长得身肥力大的牛,遂被商人买去拉盐。长途的跋涉,不休息的劳苦,身瘦力消,上坡时气喘嘘嘘,仍被鞭打着,真是惨不忍睹。这时,他的哥哥恰巧路过此地,以道眼观牛,知道是他的弟弟转生的,于是开导他道:

“弟弟!你一生劳苦所得的许多家财产业,如今到了哪里去了你素来以大道不能增益衣食为无用,以钱财可以满足欲望为至宝。如今大道竟使我解脱轮回,成就圣果,而你以为至宝的钱财,何以不能救你脱离中身而生善趣呢


说罢,运用神通力使牛认识他本来的生命,牛知后虽不能言,而哀痛悲泣,心知过去为人多行不善,悭贪嫉妒,不信佛法,轻慢圣众,不听哥哥善言,以致今日堕落为牛,懊悔不及。

哥哥知道弟弟心中已发了忏悔自责之念,即向牛主要求买了这头牛,并把和牛的关系告诉他,牛主听了毛骨悚然,无代价地把牛送给他。他就牵着牛到寺中去放生,并替它皈依三宝,教它念佛。不久,牛死了生到忉利天天人

后来,牛主想到因果的生死轮回,也舍弃一切,专心去学道,果然满他所愿,成就了脱离烦恼的圣果。


省  思


把钱财努力集于一身,那钱财并不是属于自己的;把钱财运用于福利社会有益于众生身上,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有其因,必有其果,这有一定的道理。


佛经精华欣赏


尔时世尊

告韦提希:汝今知否

弥陀佛,去此不远

汝当系念

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

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

欲修净业者

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

此三种业

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大德开示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

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

何以故?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唐·善导大师(弥陀化身




诗偈阅读


归去来,

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

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

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

入彼涅盘城。


——唐·善导大师

开悟

 

实际从来不受尘,个中无旧亦无新。

青山况是吾家物,不用寻家别问津。

 

——清海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禅者安然自适、无事清纯的禅心

 

禅心,佛性,我们人本来的灵性,从来就是清净的,根本就没有一点尘埃,就好像初生的赤子一般。而且,它无所谓新旧、古今。它无生无灭,是永恒存在的。青山、大地无不是佛性的显现。既然如此,又何必多事,何必找它的归宿,何必向人问津呢

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

赏析: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狰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未牧?第一》   

赏析:

 

易经》云:君子卑以自牧。”人的心性未经琢磨时,就如同未受调驯的野牛,扬头横角,恣意咆哮,狰狞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终日奔走在溪山之间,越走越远,不知回家;禅人不知调御心性,也会有违“明心见性”的宗旨,远离真心的家园,无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五阴恶念就象乌云一般到处弥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归途。只可惜,那难得的善根所生长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践踏殆尽。

庐山东林杂诗

 

有客独冥游,径然思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式安足辟。

流心扣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慧远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决志悟道的理趣诗。

 

公元400年仲春,慧远率弟子三十余人同游庐山石门,写下了这首感怀诗。

 

前面写山林皋壤间景之幽邃:气息清新,幽谷深深;群籁轻歌,山溜滴响。后面写冥游感怀:在“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的林峦中,深感佛道两家均以出世为旨,以忘情山水为乐,理无隔阂。明了此理既可身腾九霄。无须在俗世振翅奋争;且感悟佛道,比知晓交友之道,得益良多。

 

远公写景,深得后人胜誉。沈德潜之《古诗源》称其高僧诗,自有一种清奥之气”。又汇佛玄于一统,宣超然出世之旨,理涉古文化诸多领域,深刻反映了东晋时代的社会思潮。




蓝毗尼佛教四大名山佛教教理佛教经典故事佛教书籍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警世钟:遣除对因果的疑惑发布于2021-06-30 14:27: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