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厌离娑婆 欣求极乐






前 言



我们继续讨论第四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属于愿门。


上讲我们谈到修净宗念法门要发愿,发愿所要参考的依据是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以此作为参照系来发愿,才能使我们的愿心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感应交。


就我们目前凡夫的身份来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我们发愿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 













智慧观照,令起欣厌



内心真正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释迦牟尼佛用折伏和摄受两种方法,激发我们的出离心,鼓扬我们的欣慕之心。


我们要常常用智慧去观照这个世间的苦,欣求西方极乐世界的乐,要不断用《净土五经》来熏习自己。


透过释迦牟尼佛的宣说,把两土的状态作个比较,乃会有一个毫不踌躇的抉择。










先说厌离心,“厌”是厌恶,继而生起要求离开的情绪状态,要离开的环境是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堪忍,这个世间充满着种种的苦难,然而生存在这个世界的众生还忍受得了,不仅忍受得了,还会以苦作乐,所以称为堪忍。


这个世间虽然很苦,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了就很难产生厌离之心,然而修行净宗念佛法门,首先要求我们从心里真实地把这种心引发出来。


再说欣慕心,就是渴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虽然极乐世界极为庄严、清净、妙好、自在,但如果我们对它很生疏,不能认知,就很难生起往之心。


所以实在来说,要让我们在内心真正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愿的发起,需要以般若智慧去观照。凡夫众生只有内心对娑婆世界的苦难有彻骨彻髓的感悟,才能生起一种万牛莫挽的要离开的心;只有对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在内心熏习得非常亲切,方可生起由衷的欣慕心,如箭离弦,直指西方极乐世界。


凡夫很难生起出离和欣慕两种心,所以两土世尊——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才用种种善巧方便来激活我们的出离心和欣慕心。   


比如,释迦牟尼佛宣讲净土法门时,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正庄严——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地面乃至虚空无量的宫殿、虚空中无量的宝网、宝网当中种种的宫殿、宫殿里面的诸天童子,以及水波荡漾的音声、黄金地、七宝池、八功德水。


所有他方世界的珍宝都在西方极乐世界出现,而且是众宝之精,各种衣食用具,应念而至。佛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就是为了令我们产生出离之心和欣慕之心。










我们在这个世间待久了,很难感觉到这个世间的苦难,好像厕所里面的蛆,它在大便里面钻来钻去,我们觉得它很苦,但是那个蛆却很快乐,它不会厌离啊。在我们看来,大便是不能吃的,但是在狗的感知中那个大便很啊。


同样我们待在这个世间,我们觉得很美、很快乐,但天人看我们,不是像我们看那个蛆一样吗我们这个世间的臭气冲到天上,天人赶紧跑得远远的,臭气熏天!


然而我们习焉不察,因为我们待得太久了,习惯成自然了。我们的身体脏秽不堪,还要用香水洒一洒,弄一弄,掩盖一下。


释迦牟尼佛介绍的西方极乐世界那种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世界,一个全新的富丽辉煌的刹土,在我们这些井底之蛙看来,是惊心动魄的,是梦都梦不到的。


当我们听闻到这个刹土,相信了这个刹土,再把这个刹土作为一个参照系来反观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以及我们的身心状态,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才会感觉到这个世间是多么痛苦,多么污秽,多么残缺!我们自己多么罪恶,多么不自由!在这种比较当中,出离之心才能激活,欣慕之心才能生起。   










无量劫以来,我们一念无明,迷惑颠倒,造诸恶业,轮转六道,很难发起出离心。


释迦牟尼佛就像慈悲父亲一样,观察到我们的生存状态,给我们讲述这个世间种种的不如意,种种的罪恶剧苦,用折伏和摄受两种方法,激发我们的出离心,鼓扬我们的欣慕之心。


所以《无量寿经》的前半部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后半部对我们娑婆世界五恶、五痛、五烧的苦难状况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这两部分经文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认知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凉池,是清净、美好的故园;娑婆世界是大火聚,是茅坑、是牢狱、是火宅。有了这样的对比观照,才能把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激活起来。   










具体来讲,要想激活这两种心,我们就要用智慧的观照去领会我们生存状态的本质和真相,作为凡夫众生没有这样的智慧,这是由于我们被生活中那些虚幻的现象表层的东西迷惑了、欺骗了,无法了解事情的真相。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中首先要讲四谛法、要讲苦谛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苦难当中却意识不到自己的苦,这就是迷惑颠倒。如果能意识到吾人生存的苦的本质,这种认知就称为苦谛了。










但往往大多数人不能意识到,尤其现在物质文明比较发达的时候,天天感觉很满足,就更难做到了。


我去年碰到一个小老板,吃得胖乎乎的,穿的是大品牌的衣服,红光满面。他问我:“佛教讲苦海无边,可我觉得很快乐啊,怎么叫苦海无边呢”像这样的想法,就是不认识事情的真相。只有他具备了深邃的智慧,才能透过虚幻的快乐的假相,了解生命本身的苦难。


释迦牟尼佛曾经是一个太子,他为什么要出家就是由于他对生老病死这些人生本体上的苦难不能释怀,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不能安心。他要解决生命当中最本体的问题,也要令一切众生离开八苦的煎熬。










因此,我们要常常用智慧去观照这个世间的苦,欣求西方极乐世界的乐,要不断用《净土五经》来熏习自己。


念佛法门是无问自说的,它体现了诸佛如来度化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最极悲心。


为什么众生问不出来梦都梦不到嘛。然而这个法门又能彻底给予众生究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的大利,所以释迦牟尼佛看到众生根机成熟能够信受的时候,就赶紧去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惠以真实之利”啊。


透过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宣说,我们把两土的状态作个比较,稍有点理智的人,都会有一个毫不踌躇的抉择。    













九品寶蓮  在腳跟底

不念彌陀  辜負自己









净土五经一论净土宗佛家经典语佛家经典佛家法音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智慧观照,令起欣厌发布于2021-11-29 18:26: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