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子行

三十七颂
离恶境故惑渐轻,
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
居于静处佛子行。

【离恶境故惑渐轻】
我们远离了非常恶劣的环境——这个恶劣的环境不是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生活环境,不是说我们所在地方的环境是山非常陡峭,老是有灾难,或者怎么样的恶劣,这个环境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容引发我们内心的贪婪和嗔恨,老是让我们生起贪心、生起嗔恨心的环境。
我们要远离故乡,我们的故乡对我们来说就是恶劣的环境。你故乡再怎么舒服,还是会让你生起贪嗔痴,所以对我们来说它是恶劣的环境,要远离它。如果远离的话,虽不可能彻底地消除贪嗔痴,但是也能减轻贪嗔痴,有这么个作用。如果能远离这个环境的话,我心相续中的贪心和嗔恨心相对来说会减轻,只有减轻了之后才容易消除。不然的话,贪心和嗔恨心,就像刚才说的如沸水一般,如烈火一般,我们想要压住它和消除它非常地不容易。所以,我们需要远离这样的环境。
当我们远离自己的故乡,完全去跟我不认识的陌生人相处,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的时候,我们的贪心一下就会减轻了。因为我们不认识他们,就没有了贪心的对境;同样,因为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我也不会生起嗔恨心,所以就能减轻我们的嗔恨心。当我们的贪嗔痴减轻的时候,再通过闻思修所学到的知识,用各种办法来推翻它们,用闻思修来彻底地根除它们,如果不根除却到处跑也是没有用的。
在真正的佛陀时代出家和现在出家也不同。佛陀时代出家,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居住,就是四海为家到处走。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就变了,虽然我们也是跟原来一样,离开故乡来到了寺院,但在寺院待的时间长了,也有可能在这里面有贪心的对境,有嗔恨心的对境,有陌生人的对境,贪嗔痴也慢慢慢慢会产生的。但不管怎样,我们来到寺院后也会减轻一些,当减轻了的时候我们还要闻思修,并且要精进闻思修来推翻它,一定要以精进闻思修来根除它,这是十分的重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闻思修!
【无散乱故善自增】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的贪嗔痴很大程度地减轻时,这个时候相对来说没有太多的散乱,无散乱也不是完全没有散乱,完全没有散乱目前我们还是做不到的。我们的心,谁都不想散乱,但想做到不散乱的话,刹那都不行,非得要东想西想,停不下来。让它想,让它闻思修的时候,啥都想不起来,我们的心,就是这么奇怪,这么不听话。
所以这个无散乱,也是相对来说的。当我们无散乱时,这个善容易慢慢慢慢增强,善增强的同时,恶业也能减弱,恶增强了善会减弱,善和恶是对立的。如果我们要想做到完全不散乱,那就必须精进念佛,我们自己来念的同时,再由弥陀佛来加持,我们散乱的心和昏沉的心是都能消除的,就这么个意思。
【净心于法生定解】
我们不散乱了,不昏沉了,心才能清净——心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又被后来的散乱和昏沉给染污了。比如说水,本来的水是清澈的,但是有别的东西放在水里后,就会变浑浊。浑浊的水里并不是完全没有清澈的部分,完全没有清澈部分的话,这个浑浊的水应该永远都是浑浊的,这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用各种办法来治理这个水的话,慢慢慢慢这个浑浊就减轻了,浑浊会慢慢慢慢消失,这样的话就说明浑浊的水里本来就有清澈的部分,它会慢慢慢慢示现出来。本来这个心是非常清净的,但是由于被我们这个散乱和昏沉,也可以说被这个贪心和嗔恨心等等污染,被污染变得不清净了。但这些都减轻后,相对来说就变成为清净的心。
我们刚才说的正法,佛讲的佛法是什么呢对我们佛教徒来说,可能都知有这么一个佛法,但是对于这个社会大众来说,还有很多人都不了解佛。你们有可能看过,也有可能没有,宗萨仁波切说“佛法不叫佛法该多好呀,那应该叫什么呢叫真理”。他是什么意思呢“佛法不叫佛法,叫真理”有什么作用呢假如说,我们去问社会上的一个人,你信不信佛我们可以很容易很轻易地问,他也是可以很轻易地说得出来,我不信佛。但是宗萨仁波切说,佛法不叫佛法,叫真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不会轻易地说,我不相信真理。会说不出口吧。就算是不相信真理的人,也是不敢说我不相信真理。如果说出来,我们会觉得这个人实在是太可怕了,连真理都不相信,我们会这么想吧。有些真的有智慧的人,说出这么一句话来就有那么多的含义存在。
这样,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正法,自然而然会生起,自然而然会坚定,也自然而然会稳定。我们这样稳定下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受五戒。一个居士受一个戒也可以,受二个戒也可以,受三个戒也可以,受四个戒也可以,圆满的戒也可以受。但我们出家后,在这个五戒的基础之上,还要受沙弥戒或沙弥尼戒,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受了那么多戒。
但是受的这些戒是不是别解脱戒,很难说,不一定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完全是一个要远离轮回,跟轮回说拜拜的戒,这就解脱了,这叫别解脱戒。别解脱戒跟出离心有关系,必须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受。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受这个戒律,不管你受的是八关戒也好,居士五戒也好,沙弥戒或沙弥尼戒,比丘戒或比丘尼戒,这些都是别解脱戒;如果不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受这个八关斋戒、五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的话,它们完全不是别解脱戒,跟别解脱戒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即使不是别解脱戒,也可以使恶习全部改变,可以由不好的一个人变成很好的一个人。
另外,还要看是以自私的心来受,还是利他的心来受。如果是以利他的心来受,那么你受的不管是什么戒,都属于大乘的戒;如果是以自私心来受的话,就是小乘的戒。受的戒是一样的,在同一个师父那受的,但是得到的戒体就不一样了。有大乘的戒体,有小乘的戒体,有金刚乘的戒体,都不同的,主要是与自己的这个起心动念有关系。
我们的心本来是非常清净的,如果从我们有没有受过戒律来比较和分析这两个心清不清净的时候,那肯定就是完全没有受过戒律的人,心是非常乱的,受过戒律的人比没有受过戒律的人,心会清净很多!因为什么呢污染已经被遮离了。我们受的戒律越多就会越好,各方面都被约束了,慢慢慢慢就会变成非常好的人了。如果我们的戒律受得少了,这方面很好,那方面就不好了。如果是非常清净的心,会很容易生起对正法的信心和智慧,也容易产生确信。而且一旦生起了,产生的确信也会又稳固又坚定,智慧也会非常坚定,有这么个作用,所以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居于静处佛子行】
我们应该居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呢应该是非常安静之处。我自己相对说也是全国各地都去过了,也真的是没有比这更好,更殊胜的地方,这里是真正的净土,是非常非常少见的。如果我们在非常安静的地方居住,会日日夜夜增加我们的善心,远离我们的散乱心,这就是佛子应该做的事情。


 下期预告:
【佛子行三十七颂】07

讲法者:阿知·仁增坚赞仁波切
    ?
文字:根让拉姆   校对:增上拉姆
  ?   ? ? 
朗读:最顶拉姆   图片:网络

END



看到什么东西

不分别是什么颜色、形状、大小、好看还是不好看,单纯地安住在这个东西上

听到什么声音

不分别是大还是小、是高还是低、好听还是不好听,单纯地安住在这个声音上

闻到什么气味
不分别是香还是臭、好闻还是不好闻,单纯地安住在这个气味上

吃到什么东西
不分别是酸还是甜、是苦还是辣、好吃还是不好吃,单纯地安住在这个味道上

触到什么东西
不分析是粗糙还是光滑、触感舒服还是不舒服,单纯地安住在这个触觉上

行住坐卧,保持觉知觉知当下

(“ ”,可查看佛子行讲义全文)

般若智慧树大乘佛法藏传佛教密宗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佛子行三十七颂】06:离恶境故惑渐轻......居于静处佛子行发布于2021-12-03 2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