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愿文讲记 04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收听相关音频 ?


 


若见有情现前乐具德,
愿无嫉妒而以欢喜心,
由作利乐种种方便门,
无有亲疏等护一切众。


这是作愿趣入大乘慈、喜、舍三种无量心的修法前面是见众生有苦和苦因,悲愍发大愿心断尽一切众生苦和烦恼的相续。(悲无量心讲解请此处查看)这里是反方面的祈愿



愿我现在见到众生现前了安乐,有财富、相好、智慧、辩才、威势等各种具功德、有福德的相出现时,没有一点嫉妒心,而是由衷地生欢喜心,由作利乐的各种方便门,平等地、没有任何亲疏地护持一切众生。一定要按照这样不断地发愿


如果把法界众生看成一家人,看成法界同胞,那别人有什么好,就像好在自己身上一样,就会由衷地欢喜,而且通过各种作利乐的方便门去护持他。就像《庄严经论》所说:菩萨对一切有情,总是没有亲疏分别的用慈悲心来对待,所以恒时不会舍弃有情,会在尽轮回边际之间摄持有情,就像慈悲的母亲摄持她的胎儿那样;而且一直孕育他,直到他证得圣者地、成为圣者为止,就像慈母生产自己的孩子那样;又用种种方便来让有情增长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根,就像慈母用喂奶、喂食物、洗浴、抚摸等的行为长养自己的孩子那样;而且护念有情,不让他落在恶趣等的苦果里,又遮止他积累恶业等的苦因,就像慈母护好自己的孩子,远离各种危险之处那样;而且给有情一句一句地教正法,让他明白法义,就像慈母教孩子学字、学语言那样。这样就是做有情的慈母,就有这个“等护一切众”的内涵。
学这首偈还是要反在自身上,尽量往大乘的心态上靠拢,才有切实的效果。也就是遵照这里的指导,一遍一遍地考虑,再一遍又一遍地发愿:


以后不管我见到有情身上现前什么样的福德、安乐,什么样的圆满,愿我心里没有任何嫉妒,对于任何有情的圆满都由衷地为他欢喜。

而且由各种方便来扶持他、成就他、保护他,要再三地这样猛利发愿。

对待任何众生,我都以各种方便门来做利益安乐,绝对没有亲疏的分别,唯一平等地护持一切众生。就像阿底峡尊者修“念母”的时候,看见狗都会想“这是我母亲!”要像这样对待众生。


其实,一切众生就是我们心中的众生,本来没什么亲疏。就像太阳光没有任何分别地普照万物,赐予温暖,就是这样的心。
所以,一定要破掉私我意识。这是根本障碍,是它使得我们只会想到自己,只会想到一个小家庭,其他的众生全部置之不管,这就是小心、小行、小愿。所以首先要把“小家庭”的观念破除,扩充为四海一家、天下一家、法界一家,然后就是给这个法界大家庭做事,尽心尽力地给这一家人谋求最大、最好的利益,这样就转成了大心、大愿、大行,就入了大乘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学好了这两颂,大家要记住:以后不管做什么事,哪怕供一盏灯,当下要想到法界一切众生,我要给我法界这一家人作利益。总之,不管你做什么好事,学什么、念什么、修什么,前面都是这样想:为了给法界我的这一家人作利益,我来这样做。做完了功德,又这样回向:我得到的善根功德,要平等地分给法界这一家的每个人身上。这样“三殊胜”里的前行发心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你就完全会了。经常这样发愿、串习,心量自然就会扩展到一切处。关键就在于你的心量能否打开,能打开,就好修大乘了。何时何处都要持住这样的心,做什么都一定是在这样的心境当中,关键还是在心。做任何功德,都要平等布施给法界众生,不要在这里面分别,不要说这部分人我想给,那部分我不想给。平常就要深化这个“法界一家”的观念。
过去我们的想法是,只有我父亲、我母亲或者子女、兄弟姊妹、叔伯姑姨、朋友等这个小圈子里,才是跟我最亲的人,我的心还是蛮好的,常常都能想到他们,有什么好处都想到他们。现在检讨下来,好像其他众生跟我们没什么关系,统统视为陌路。如此一来,我们连一丁点大乘的气味都没有,更不必说内涵了。
我们不太懂大乘时,很容把人天善跟大乘混为一谈。人天善道要求有一颗善心,有一种广大利众的心,而大乘的内涵则一定是以菩提心作为根本,而且,心心念念都是平等地、周遍地爱护一切众生。

以上这些都思维了以后,再发下面的愿,就会更大地触动内心的大乘善根。


 


私欲私利愿我一切离

他利他义愿其皆胜己

子行海一切成满已

作有情利念念恒精进


一、“私欲私利愿我一切离”,这是发愿一切私欲私利,都完全远离。也就是要在再三考虑之后,下一个决定:以后凡是涉及到满足“我”、利益“我”、尊重“我”、供养“我”、装饰“我”等等的一切私心、私欲,我都全部舍掉,让我心里没有一点私欲私利的染污。
二、“他利他义愿其皆胜己”,这是与爱执“我”恰恰相反的发愿。也是在反复想了以后,就开始在佛菩萨前发愿:以后我对于别人的功德、利益,无论是哪方面,都愿他比我好。要这样发起善心,然后住在这个善心当中,不断地祈愿“他利他义愿其皆胜己”。日常当中碰到人和事,也发自内心地希望别人好,希望别人先成就,愿别人更圆满。
这两句愿文对起来看,就很清楚,这是菩提心教授中“自轻他重”的修法。把这个“自轻他重”的修法贯彻在每天的发愿当中,就是常常这样心里发愿:

愿我心里远离一切私心私欲,下至一刹那都不贪求自我的利益,心中唯一想的就是众生的利益。把众生放在首位,看得重于自己。

现在就开始训练这样用心、这样发愿,而且平时随分随力地按这样做,这才是自己在用心趣入大乘。
如果我们还是念念把自己看得最重要,把众生摆在最低,那就根本不是利他心,和菩萨道完全背道而驰。
我们要走大乘道,就要知道“菩提属于众生”,只有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才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大乘就是普载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殊胜大道。要入大乘,就要立愿做一切苦难众生的大商主,时时对众生作饶益,引导众生成佛。在任何处都是爱有情胜过爱自己,一心都是在给有情办事,而不是给自己办事。样样都是好的让给有情,而不是留给自己。有这个先决条件,才能完成菩萨道的修行
有了以上两种愿,就有第三句的发愿:
三、“佛子行海一切成满已”,这是自己心上发这样一个愿:

诸大菩萨的行愿,我都立誓一个不缺地在自身上全部圆满。

这是普贤大愿王,就是我们念的“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对于成就无上菩提所要行持的一切行为,不是只行持其中的局部,而是无论有多少佛子行,我都要全部完成。无论本性里有多少种功德妙用,都让它全分地显发,成为无量无边周遍圆满的普贤行。

这样诸大菩萨的行为全部圆满后,就在尽未来际当中“作有情利念念恒精进”。也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说:“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念念恒精进”,就是在成办利益众生的大义上,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平时这样发愿非常重要,如果现在每天都能这么发,那你就在不断地培养愿力愿力是一个操纵者,等它一旦坚固了,以愿力自然就驱使你往菩提道上行,十分微妙。

《普贤行愿品》里说:

在一个人临命终最后的刹那,眼睛、耳朵等的诸根都要败坏,一切亲属都要舍离,一切威视都将退失,一切财富没有一样相随,只有这个大愿王不舍离,在一切时引导自己向前,一刹那就往生极乐世界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可见临命终时摄持、引导我们前行的不是其他,而唯一是大愿。这就是“愿能导行”的意思。现在我们就要开始注重修好这个发愿,每天都要在心里真诚地发愿,等到它串习坚固了,自然就驱使你完全那么做。无量的菩萨行都是由愿力而来,现在立愿发愿确实是当务之急,是万行的首要。希望大家加以重视。

前几个月,我多次想,一定要讲全知写的《入大乘愿文》和《持大乘法愿文》这两篇愿文。学好了这两篇,再加上《普贤行愿品》,就会完全清楚自己该如何发大愿了。《普贤行愿品》本身就已经是最究竟的大愿,被誉为一切行愿之王,那为什么还要强调全知的这两篇愿文呢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得到在传承上最近的非常直接的加持,能够迅速地进入,大家只要读一读、多讲一讲、多作思维,就会很有体会。有了这个基础,再学《普贤行愿品》,就会非常重视。对普贤菩萨摩诃萨亲自演说的大愿王,会字字句句都珍重执持。这样就开始有了全面展开大乘修行的最好的前奏。


 


遇何烦恼炽猛暴恶者
愿我毫无嗔恚弃舍心
于彼可怜众生尤悲愍
唯行殊胜利乐吾祈愿


菩提心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誓愿,这是一切大乘菩萨行的所依,是大乘修行“有这个就全有,没这个就全无”的总根本。这个誓愿所承诺的是对法界一切有情作利益,直到度尽他们成佛为止。由这个誓愿就出现了菩萨无量万行。这里如果有一念生了彻底舍弃其中一个众生的心,那就破掉了菩萨誓戒。所以不退大乘道的关键、护持菩萨戒的关键,就是不舍任何有情。而对有情生嗔恚心,又是致使自心舍弃有情的直接因素。
因此,为了入大乘修行而不遭嗔恚违品的破坏,我们要时时特别起愿:

无论我以后遇到哪个因为烦恼炽猛而作各种暴行的众生,甚至不是一般的恶劣,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我也不起丝毫嗔恚和舍弃他的心,甚至连一点儿的嫌弃、不喜欢的心也没有。


就像一位大医王,当他见到一些精病患非常严重地发狂,遭到他们的毁骂、侮辱、殴打等的时候,医王只会生悲愍的心。因为他非常了解这些病人心识狂乱,是控制不了自己而这样发疯的,这些是可怜人,所以不会生嗔心恨他们,更没有想彻底舍弃他们的心。不但这样,而且“于彼可怜众生尤悲悯”,而“唯行殊胜利乐”。就是对于这样非常可怜的众生,比对一般的人还要悲愍,还要更多地照顾、更多地作利乐。因为他们的苦更重,更缺乏安乐。
又好像母亲最怜愍的肯定是她身体最弱,最不健康,甚至残疾的孩子,而不是其他健健康康的孩子。无论情况有多么糟糕,母亲也不会舍弃自己的病儿,当他犯病或者发疯的时候,母亲心里会格外地可怜他、疼惜他。就像慈母对病儿那样,菩萨面对狂暴的众生,绝不会以牙还牙,以暴抗暴,而是祈愿尽己之力对他唯一只做利益的事,来让他获得安乐,因此说“唯行殊胜利乐吾祈愿”。

最后讲到“不舍恶劣有情的悲愿”。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世尊当年做忍辱仙人时,歌利王因为看到自己的妃嫔宫女们围绕仙人听法,而醋意大发,之后就试探地问他:“你是不是有贪欲”他说:“没有。”于是歌利王就极其残忍地边问,边把仙人的身体节节肢解了,但仙人不但没有生起丝毫的嗔恨,更不用说舍弃的心了,反而觉得这个人很可怜,将来成佛时第一个就要度他!这就是世尊往昔行菩萨道,利益众生的圣行,这是何等地胸怀,何等地慈悲!

而我们现在就要开始随学这种修行。对于那些烦恼猛利、对自己作伤害的有情,不但没有嗔心和舍弃心,还以特别悲愍的心,对他们作殊胜的利乐。要常常这样发愿。

 


  “ ”,免费下载音频及文本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作愿趣入大乘四无量心的修法发布于2021-12-05 19:06: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