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二、愿令众生获得安乐

这是要祈愿使众生能得到各种现世的安乐。

1、令得人天敬爱乐

一切人天皆乐见,容仪温雅甚端严。

以慈愍的心作愿:愿一切众生都成为人天所乐观见的对象,他的容仪是那么温和、文雅、特别端严。就像这样祈愿一切众生都得到人天敬爱的快乐。

2、令得诸丰珍玩乐

悉皆现受无量乐,受用丰饶福德具。

作意一切有情是我们最爱的独子,有一种特别希望他们能得安乐的心。也就是作愿:愿一切众生都现前就领受无量快乐,受用非常丰富,色声味触方方面面都不缺乏,具足福德,那该多好!

3、令得伎乐随念乐

随彼众生念伎乐,众妙音声皆现前。

又就美妙音声的方面作愿:愿一切如独子般的有情都能得到各种妙音乐声,也就是随着众生心里想听到哪种音乐,众多美妙的音声都得以现前,使他沉浸在妙音声当中,愿他不离此乐。

4、令得池沼随心乐

念水即现清凉池,金色莲花泛其上。

又作愿:当有情们念水的时候,当即出现清凉的水池,有金色莲花漂浮在水面上,心中得到享乐。

5、令得四事随念乐

随彼众生心所念,饮食衣服及床敷。

又作愿:愿众生心里所想的无论饮食、衣服、敷具、床榻都能随念获得,非常安乐。

6、令得七宝珠璎严具乐

金银珍宝妙琉璃,璎珞庄严皆具足。

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黄金、白银、珍宝、琉璃、璎珞等,一切的庄严妙事都普皆具足。

7、令得美名和睦乐

勿令众生闻恶响,亦复不见有相违,

所受容貌悉端严,各各慈心相爱乐。

又在心中作愿:愿一切有情都不要听到不好的名声,也不要见到彼此有不和睦、相违的情况。愿他们所得受的容貌悉皆端严美好,彼此之间慈心爱乐,互相皆有爱待之心。像这样愿有情得到慈乐。

8、令得资具随心乐

世间资生诸乐具,随心念时皆满足。

又作愿:愿一切诸母有情心中想要得到资生的各种安乐资具时,都能够随念而满足。也就是都有心想事成的安乐。

9、令得无贪乐施乐

所得珍财无悋惜,分布施与诸众生。

又在心中作意:愿有情现前就得到无贪而布施的法乐,凡所得到的珍妙资财,都能毫无吝惜地舍施给诸众生,由此住在布施的安乐中。

10、令得香花随意乐

烧香末香及涂香,众妙杂花非一色,

每日三时从树堕,随心受用生欢喜。

又心中祈愿:一切有情都得到香花随意的快乐。也就是烧香、末香、涂香等各种妙香,又有非常多色彩缤纷的鲜花,每日三时从树上飘堕下来。愿一切众生都能随意受用这些妙香花而生起欢喜之心。

11、令得供养三宝

普愿众生咸供养,十方一切最胜尊,

三乘清净法门菩萨独觉声闻众。

由于三宝是最胜福田,在三宝田中种福能得很多的安乐,因此普愿一切众生都来供养十方一切最胜的诸尊、三乘清净的妙法、菩萨独觉声闻的圣僧。这样不仅心中得享法乐,而且能资助现生来世得以享有一切利乐。

这样作愿一切众生在今世普得供养三宝的妙乐,就是作愿一切众生都得到现前的善果。而且要把慈心扩展到最大量,一切处都愿老母有情得到安乐,也祈愿她来世能常常生在好的地方,不要落在无暇的八难当中。

二、祈愿众生获得未来善果

常愿勿处于卑贱,不堕无暇八难中。

生在有暇人中尊,恒得亲承十方佛。

愿一切老母有情都生在有暇的境况中,成为人中的尊贵者,有极好的人身能够恒时亲自承事十方诸佛,得到法道上的安乐。这就是以慈心的祈愿诸母有情:她能得到暇满人身,亲承十方诸佛多好啊!但愿她得到!让我来让她得到,我应当让她得到。像这样发起慈心。

愿得常生富贵家,财宝仓库皆盈满。

母亲们生到了人间以后,应当过怎样的生活呢但愿诸母有情都能常常生在富贵的家庭,仓库里充满了财宝,无有匮乏。愿母亲们常常不离这种受用丰足的快乐,但愿她们这样得到快乐,我应当让她们得到这样的快乐。要像这样发起慈心。

颜貌名称无与等。

又进一步为母亲们着想:她还要得到怎样的快乐呢应当有无与伦比的相貌和名称。也就是说,如果她的相貌是世上最好的、她的名称是世上最好的,那该有多好!这份心推及到一切的母有情上,他们都是一样的,对自己有过那么多的恩德。所以祈愿的时候,愿母亲们来世都得到无与伦比的相貌和名称,但愿这样实现,我应当让母亲们都得到这样的形妙、具有相好、名闻的安乐。

寿命延长经劫数

又作愿:但愿母亲们来世寿命绵长,经过劫数,常常住在世间。

如果学会了对母亲以慈心作愿,那么对一切遍天下的有情都知道怎么作愿,当然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寿比南山,能够寿命绵长,而且这种善愿要发到极点,愿她长到劫数间。这样也是愿一切母亲寿命延长经劫数,但愿她们这样得到长寿之乐,我应当让她们得到这样的长寿之乐。

祈愿众生获得出世安乐这样慈心的作愿应当还要拓展到最圆满的地步,按照偈颂常常这样念、常常这样作愿,慈心会非常广大,而且具足内涵,十分具体。如果不这样具体一项一项的作愿,而且是从现世推到来世、从世间推到出世间的作愿,那往往就会流于空泛的幻想,不会结成有大心力、具大心量的真实发心。如果每一次缘着具体与乐的行相来作愿,每一次都会变动心意,整篇经文串修下来,会对众生发起具足内涵的慈心。也就是说,自然而然的会祈愿诸母有情能圆满的得到从现生到来世、从世间到出世间的所有安乐,愿我能让她得到这所有的安乐。这样就好像母亲对独子的那份心意一样,她没有一种乐是不想给的,这种慈就有了周遍性了。

二、祈愿众生获得出世安乐

悉愿女人变为男,勇健聪明多智慧

当我们祈愿母有情获得出世安乐的时候,要一项一项地为她着想,让她得到安乐的所依、安乐的法味、安乐的进程以至彻底地离苦得菩提。就像这样,这是一个非常深、非常长的考虑,好比一个母亲为孩子考虑他的前程那样,又好比诸佛要把众生成熟到菩提果位那样,是非常深长的心。我们把握了这个要点以后,就知道该怎么从各个项目上祈愿母有情得安乐。

首先愿一切女人都变为男身,勇健聪明多有智慧。也就是希望她得一个圆满的所依身,在这上面有勇健、有智慧,以便修出世法道。比如能成办很大的事业,能做很大的决策等等,将成为大乘法器

一切常行菩萨道,勤修六度到彼岸。

当祈愿母亲们都得男身、聪慧之乐后,又要想:我的诸母有情得了男身以后,应当让她常常得到行持菩萨道的法乐,因而又作愿:愿一切母有情常常行持菩萨法道,勤修六度到彼岸,让她的心中常常得到菩提道品的法乐。应当这样想:但愿母亲们都得到清净的大乘行道的法乐,我要让她们得到这样的法乐。这是超过世间乐无数倍的真实之乐,因此更应当让各个母有情都得到。这样与乐的慈心就升华到了出世间施予大乘法乐的层面上。

接着又要想:要让母亲们都能够见佛闻法得到安乐。

常见十方无量佛,宝王树下而安处,

处妙琉璃师子座,恒得亲承转法轮

心想:但愿母亲们都在出世法道上能够见到佛、听到佛说法,那该有多好!那将会得到至上的法乐,但愿母亲能这样实现,愿我能让她这样实现。也就是这样真心地作愿:愿我的母亲们常常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安处在宝王菩提树下,坐在妙琉璃师子座上,母亲们都亲自在佛的座下承奉佛。佛转正法轮,她们都法喜充满,各个都得到很大的闻法之乐。犹如日月灯明佛转法轮时,与会的法众一座六十小劫,却感觉不到时间的迁流,如果她们能得到那样的法喜该有多好啊!让法滋润她们的身心,得到饱足,由此还归法界,见到本性,得到真常大乐。就要像这样发出极大的与乐的慈心。

从最开始的世间乐,比如衣食受用、珍宝具足等,以此为起点,渐次的一点一点地放大,一步一步地着想,一直放大到最大的与乐之心,要这样来发展大慈心。

若于过去及现在,轮回三有造诸业,

能招可厌不善趣,愿得消灭永无余。

又想到:母亲们如果在过去、现在在轮回的三有里造了很多业,能够招来诸多可厌的不善趣的果报,愿这些业因能永远消灭不再有剩余。

这是作愿母亲们都能够得到断除苦因苦果的安乐,愿母亲们身上的生死病苦全都解除,就像多年沉疴一朝顿愈,永远再没有疾病那样。

一切众生于有海,生死羂网坚牢缚,

愿以智剑为断除,离苦速证菩提处。

这是最后愿母亲们都能够得到出离生死诸苦的大安乐,要这样作愿:一切母有情在无边的三有范畴里被生死的羂网非常牢固地系缚着,愿我以智慧剑断除缠在母亲身上的生死网,让她离苦而速疾证到菩提之处,得到大乐永安。这样作最大的施乐的祈愿。

以上解释了《金光明经》修习慈悲的偈文,下面我们回到本论。

修慈次第,先于亲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遍于一切有情,如次修习。

修慈的次第是先亲、次中、后怨、后一切有情,依这个次第来修习。

修习道理,如于有情数数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惟缺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乏理,若修习此,欲与乐心任运而起。又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修习的道理,就像对有情数数思惟苦苦的道理就会生悲愍,同样的,对有情数数思惟缺乏有漏、无漏的诸种安乐这样的乏乐之理,那么与乐的心就会任运发起。因此应当着重在乏乐这个要点上修,那么以此缘起,自然会发起与乐之心,这就是慈心生起的道理。又应当作意我以种种的妙乐惠施诸有情众。

(二、修悲)

二、修悲中,悲所缘者,由其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

第二修习悲心,其中悲心的所缘就是为三苦所逼迫的苦恼有情,如欲界恶趣有情为苦苦所逼,欲界善趣有情为坏苦所逼,上界有情为行苦所逼等。

行相者,谓念云何令离此苦,愿其舍离,我当令离。

悲心的行相有三点,心里要这样想:我怎样能使这些有情脱离此苦呢惟愿他舍离此苦,愿我使他脱离此苦。也就是首先要发起为苦有情着想的心,再者要出现纯净的善愿,还要有主动为其拔苦的心。比如缘着地狱有情应当想:怎样才能让这些有情离苦呢唯愿他舍离这么大的苦,我应当使之脱离此苦。

修习渐次,先于亲友,次于中者,次于怨修。若于怨处如同亲友心平等转,渐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习之。

修习悲心的次第,先缘亲友修,再缘中庸人修,再缘怨敌修。如果在怨敌处也能像对亲友一样以平等心而转的时候,就逐渐地缘十方一切有情这样修习,由此会成就平等广大的悲心。

如是于其等舍慈悲,别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莲华戒论师随顺《阿毗达磨经》说,此极扼要。若不别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惟,皆悉未生。若于各各皆生前说变意感觉,渐次增多,后缘总修,随缘总别清净生故。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渐次而修呢对于平等舍和慈心、悲心的所缘境都别别分开亲中怨,按照这种次第来修,是莲花戒论师随顺《阿毗达磨经》的说法,这是极能达到扼要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不别别分开串修,最初缘总的一切来修似乎已经生起了,但各各思惟时才发现都没有生起。相反,如果对于各各都生起了前面所说的变心的感觉,渐次地增加、扩大,之后再缘着总体而修,那样的话无论是总和别都能清净地生起具量的心。因此应当先渐次别别一类一类修,修每一类的时候都要真实地出现变心的感觉,然后再逐渐地拓广这个心,最终达成圆具心量的所修。这就是切实地修心,会出现真实的修量,如果一开始就总略而修,看似有生起,但落实到每一类对象上去看的时候,一个一个都没生起,这就成了虚假的做法。

修习道理,当思为母此诸有情,堕生死中,如何领受总别诸苦,具如前说。此复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于生起。若于自上思惟此等,则成引发出离心因,若于他上而思惟者,则成引发悲心之因;然未先于自上思惟,则不能生令至扼要。此乃略说。

修习的道理应当思惟:这些曾做母亲的有情,她们堕在生死里是怎样领受生死的总苦、别苦所摄的一切苦的。

关于如何修苦的道理,具体的就像下士道、中士道修苦轨理所说的那样,因此这里最为重要的要害之处必须先在下士和中士两道里完成,否则就成了一种抽象的概念,不能具体地认识诸老母有情是落在了何等的苦海里。

再者,又要明白如果修苦在前面的中士道已经生起,比度自心推及到有情的身上来修,也很容易生起。如果在自身上思惟生死中的三苦、六苦、人间八苦、恶趣诸苦、六道诸苦,像这样一一思惟当然就成为引发出离心的正因。而如果在他有情上思惟,这些都曾做过母亲的有情,现在沉沦在这么悲惨的境地,被无数苦逼迫,三苦连绵不断,无法脱离,那就成了引发悲心的因。然而如果没有先在自身上思惟,那就不能使这一段重要的修心达到扼要。

以上是略说。

广则应如《菩萨地》说,悲心所缘百一十苦,有强心力应当修学。此说较诸声闻现证究竟苦谛,以厌患心所见诸苦,菩萨修悲思苦众多。若无量门,思惟无乐苦恼道理,慈悲亦多。若恒思惟,则能发生猛利坚固。故少教授,便觉饱足,弃修诸大教典所说,力极微弱。

广修的轨理,应当像《师地论·菩萨地》所说,悲心的所缘有一百一十种苦,心力强的人应当取来修学。这是说与声闻现证了究竟的苦谛所见到的诸种苦相相比,菩萨修悲心所思惟的苦事还要更多。这就很明确了,大乘并非不必思苦,修苦并非仅是小乘人为了发起消极的厌世心所修之法。其实为了发生最积极的大悲,要更多的思苦,这是悲心最主要的养料。思苦越多越广悲心就越多越广、越猛利、越恒常坚固,从而它就成为由始至终完成广大利他事业的动力之源。

如果我们能从无量门径来思惟诸母有情无乐唯苦的道理,我们的慈悲也会越来越广。如果我们恒时思惟诸有情的苦恼,那就能发生猛利坚固的大悲,所以以少许教授就觉得饱足,而舍弃修此诸大教典所说,那么悲心的力量一定是极微弱的。

此如前说,趣大乘门是发心理,及以大悲为根本理,善别此等,以观察智思择修习,后生证悟。若其知解未善分别,惟专策勤,略生感触,全无所至。修余事时皆如是知。

这里要把握住修道的轨则。举例来说,前面说到趣大乘门是发菩提心的道理以及大悲是大乘根本的道理,首先要以拣择慧善加辨别,然后把它作为教授中心来修,以观察慧再再思择修习,这样顺道轨有质有量的缘故,之后会生起证悟。如果自身的知解没善加分别,抓不住道的扼要,也不知道具体怎样趣入,只是一味地策励勤修,虽能略生一点感触,但是何处也到达不了。

在修其它的业果、归依、出离心等时都应当了解这个要点。

其悲生量者。

《修次初篇》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性相应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此说心中最爱幼儿,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几许悲痛,即以此许而为心量。若于一切有情,悲任运转,说为圆满大悲体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当了知。

悲心发生的量度,《修次初篇》中说,如果某时发生了想净除一切有情苦的心,就像最可意的爱子身不安乐想为他拔苦那样,这种悲的行相任运而转,由此性相的运转,当时就是悲心圆满,获得了大悲的名称。这是说心中最爱执的幼儿如果有苦,他的母亲能生多少悲痛,就以这个量作为悲心发生的量。如果对一切有情大悲任运而转,就说是圆满大悲的体相。以此类推,生起大慈的量也应当这样来了解。

又彼论续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以为自性菩提之心,不须策励而得生起。”此说能生愿心之因,须前所说如是大悲。

再者,要明确如果悲心圆满生起,那菩提愿心就不必费劲自然能生起。也就是像《修次初篇》接着说到:由于修如是大悲力的缘故,所谓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作为体性的菩提心,不须策励就自然生起。这里说到能生愿菩提心的因,需要前面所说这样的大悲。

由此当知,大菩提心发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圣道所有发心,初发业者所有发心,说为如是。《摄大乘论》亦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三无数劫起首菩萨,亦须发起如是之心。

由此要知道,这里所说的大菩提心发生的量,并不是指那些已经到达高上圣道的高位者所发之心,而是说大乘初发业者的发心就应当具足如是德相,达到以上的量。

《摄大乘论》中,“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二句,说明了最初发起菩提心的四种差别德相:一、具足菩提心不被违品胜伏的善根之故,具有清净力;二、增上力,由一切生不离善知识愿力所摄持之故,有增上力;三、坚固力,由于善知识摄持,终究不舍离菩提心之故,意乐坚固;四、升进,指一切生增上善根之故逐渐升进。

具有这四种功德相,这是真正的菩提心,这是菩萨最初开始修习三无数劫的道。在菩萨三无数劫修道的起首,必须发起这样的菩提心,因此这是大乘最初位资粮道发心上就应当具足的量。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仅作是念,为欲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此义故,我行此善。发此意乐,便大误会,未得谓得,坚固所有增上之慢,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善修习,追求余事,励力欲想超迈多级。了知大乘扼要观之,实可笑处。

所以全然不了知此菩提心方面、菩提心范畴的内涵,以及发生真正具量菩提心的标准,仅仅这样想: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愿我成佛;为此义的缘故,我行持这个善法。发起了这个意乐以后进而发生了大误会,以为自己已经修得了菩提心。这样未得谓得,坚固所有的增上慢,不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善为修习,转去追求其它的事。

“励力欲想超迈多级”,意思是想一下子跨越过去,想一下子就达到非常高的境界。这在了知大乘扼要的人看来,实在是可笑之处。

多经宣说“诸胜佛子于多劫中,尚须执为修持中心而正修学”,况诸惟能了知名者。

很多经中都宣说“那些殊胜的菩萨们在多劫当中,尚且需要执持菩提心为修持中心而如理修学”,何况只是能了解一个菩提心名称的人。

又此非说不修余道,是说须将修菩提心而为教授中心修习。

这里切莫误解成不须要修其它的定、空性道法,是说必须将修菩提心作为教授中心来修习。

总未能生前说领感,若善了知大乘学处,坚信大乘,亦可先为发心正受律仪,次乃修习菩提之心。如《入行论》,先受律仪及菩提心,次于彼学六度之中,修静虑时乃广宣说修菩提心。然为成就此法器故,于先亦须修众多心,谓思惟胜利、七支归依、修治身心、了知学处、发心欲护。

总的没有生起前面所说的感受,如果善能了解大乘学处,坚信大乘,也可以先为了能发起菩提心正受律仪,次后再修习菩提心。如《入行论》的做法,先受律仪和菩提心戒,其次再学六度,在学修静虑的时候才广为宣说如何修菩提心。然而为了成就法器的缘故,之前也必须修很多心,所谓思惟菩提心的殊胜利益、修七支归依、修治身心、了知学处、发心欲护等等。

故进道中,修空性解须渐增进,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须善修上上转胜,令道升进,名亦弗存。此于一切佛子惟一真道《波罗蜜多教授论》中,宣说二十二种发心,从诸论师解释此等进道之理,应当了知。

所以在道的进展中,对于修空性的解慧需要渐次增进,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在,然而与此相等的大菩提心也必须善修,上上辗转地变得殊胜而使道升进,这个道理连一个说法也不存在了。大菩提心已经完全被忘在一边,认为口头念两句就已经修了。他不晓得菩提心跟修空性一样,需要一层一层地往上升,变得越来越殊胜。这在一切佛子唯一真实正道的《现观庄严论》当中,宣说了二十二种发心,也就是有渐次升进的德相,应当从诸论师解释这些道的升进的道理中得到了解。

 

 

思惟心中的法道

1、熟读《金光明经》修习慈悲偈文,依此串修大慈心。

2、思惟菩萨大悲心的所缘、行相、修习次第和生起的量是什么。

3、思惟初发业者应发起具什么行相的菩提心请结合教理说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2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3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4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5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6

 

 

延伸阅读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07发布于2021-12-05 21: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