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三、修报恩者。

如是惟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而实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自脱生死,薄无惭愧何甚于此如《弟子书》云:“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

像这样除了因为流转生死而不能互相认识之外,实际上确实是对我有大恩的母亲。她们受苦逼恼而无依无靠,我又舍弃了她们不为她们着急,只求自己解脱生死,哪里有比这更加薄无惭愧的呢就像《弟子书》所说:这些母亲们趣入了生死苦海,现在就像被沉没在大水当中一样,被各种苦的浪涛所席卷、淹没,换了生世、转了身体就互不相识,然后舍弃母亲们自己求解脱,哪有比这更无惭愧的呢

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应理,况与我法岂能随顺如是思已,取报恩担。

所以如果弃舍这样有大恩的母亲,对下等人来说尚且不应理,怎么能和法随顺呢这样想了以后主动挑起报恩的重担。

即前书云:“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奶酪,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

就像《弟子书》所说:婴儿刚生出来时根本没有任何生存能力,是喝了谁以慈力授予的乳汁才得以存活依慈愍心为我付出无数辛劳的这些母亲们,虽是最下等的人谁愿意舍弃

又云:“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

又说:由得到谁的腹部而能够安住、孕育这一世的身体当生产时又是谁以大悲愍小心翼翼地取来抱在怀里,这样的大恩母亲处在烦恼苦痛无依的状况,最下等的众生又有谁会舍弃呢

《无边功德赞》云:“有情无明盲,意乐衰损慧,为父子承事,慈悲饶益我。弃此独解脱,非是我之法,故汝发愿度,无怙诸众生。”

《无边功德赞》中说到:有情处在无明盲眼的状态,根本不认识安乐之途,而且她的意乐衰损,没有智慧,完全处在癫狂错乱的状态里。曾经做过我父、我子、用心承事过我、慈悲饶益过我,弃离这些可怜的亲人,独求解脱,不是我的法则,所以你发愿度无怙无依的一切众生。

这证明了佛法是报恩之法、是孝道之法,曾经有过恩德的父母等都不舍弃,愿意把她们全部安置在真实的安乐之道,安置在无上菩提之果,这正是佛法的发心

这样已经了解了必须要担起报恩之担,接着就又要仔细考虑,怎么才能报答母亲们的恩德。

若尔如何报其恩耶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烦恼魔力所伤,如于重伤注硝盐等,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慈心饶益,应将彼等安立解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

那么该怎样才能报答诸母有情的恩德呢生死中的富乐,母亲自己能得到,然而这一切富乐无不欺诳,以为是真实的,但刹那间就变灭无有,哪里是真实的呢而且又会转入苦中,完全就像一个伪装成善友的骗子一样,后来才发现,就是它给自己制造了那么多的苦痛。

那么这样已经了解到生死的富乐并非真实以后,又想到:对这些被烦恼魔力所伤的老母有情,我曾经为她操办生死中的富乐,想给予种种生活资具、各种衣食、名誉等的快乐,然而因为她们本身就有以贪欲为主的各种烦恼魔力,当接受这些富乐的时候,反而增上了贪嗔、骄慢、嫉妒等。这就像在重伤的伤口上又注入硝盐一样,使得它发作得更厉害,这样在本来的性苦上还要发生各种的大苦,因此这不算真实的报恩。真正的慈心饶益诸母,是应当把他们安立在解脱涅槃之乐,这才算是报答了恩德,因为这样的解脱涅槃之乐,是性乐,一得永远不会变成苦,这才是真实的报恩法。

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中观心论》里说:诸母有情由于烦恼魔的伤害已经成了疮,也就是都处于苦因潜伏的状态。既然形成了疮,一不小心就会使疮发作,这个时候就要知道如何处理。而我过去却不了解怎么报恩,拼命为诸母营办生死富乐,这就像在烦恼疮口上注入灰水一样,使得这种生死苦病更加严重,将会暴发出更大的苦难,出现各种各样剧烈的苦痛。如果在其它生曾经以慈愍恭敬及施恩作为饶益,我要报答她的恩惠,除了把她安置在涅槃,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呢这样就确认了报恩的做法是要把诸母有情全部安置在解脱涅槃之乐上。

不报恩担,重于大海及须弥担。若能报恩,即是智者称赞之处。如《王鼓音颂》云:“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若人心不掉,报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

不报恩的重担,比大海和须弥的重担还要重。对已有恩者不作报恩,它会成为极其沉重的业担。如果能够报恩,那是智者称赞之处。就像《龙王鼓音颂》所说:大海和须弥大地等尚且不算是我的重担,如果不知道报恩,那就是我的重担。也就是说整个大海的水量、须弥山的重量、大地的份量有多么沉重,但是跟不报恩相比,尚且不算重担。如果对有大恩的人忘恩负义,那是真正的大重担,良心上就过不去。如果人的心不掉散,一心报恩、知恩,使得这种恩情、恩德不失坏,智者极其赞叹这个人的做法。

所以报恩是人的本份,不报恩不成为人,他会下堕恶趣,因为在缘起、在伦理、在法则上完全相违了。相反,如果一个人非常了解这一点,他对于报恩、知恩非常重视,不想使这个恩德失坏,那么智者非常赞叹这个人,因为他真正是知法道者、知天理者、知人性者。

接着就用譬喻和意义结合来发生报恩之心,也就是首先要知道母亲的苦恼非常深重,在观到母亲的险状可怜以后,身为她的孩子,不报恩怎么行那是绝不应理的。

就像这样,猛利地激发起报恩之心,下面应当按照这样来修持。首先说譬喻,然后说意义。

总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复无引导,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险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复望于谁若子不应从其险怖救度其母,又应谁救故应从此而救度之。

总的来说,自己的母亲没有安住正念,内心狂乱,盲无慧眼,看不到前路,又没有人引导,这样一步一跌地趣向可怕的险崖。这个时候,母亲不祈望自己的孩子能寄望谁呢为人子者不从险处救度母亲,又该谁来救呢所以应当从此险处救护诸母亲。

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又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蹎蹶。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悬险。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

这样看到这些做过我母亲的众生,被烦恼魔扰乱了内心,她做不了自心的主,而处在这样狂乱的状态。接着要看到她没有慧眼,看不到增上生善趣和决定胜解脱的道路,根本不知道怎么走向善趣和解脱。接着又要看到,她没有真正的善友做引导,完全是孤苦伶仃地、盲目地乱走。她又非常危险,每一个刹那都在起颠倒的恶心,就像走路的时候一蹎一蹶的,很快就要跌入危险的境地,也就是由真实义愚和业果愚的驱使会造各种的有漏业和不善业。就像这样,她总的是往生死的悬崖险处奔驰,特别是在往三恶趣的悬崖险处奔驰,是这样一个可怕的状况。现在,她能指望的只有孩子的救度,而我不去救她,又有谁来救她呢这样一想,就决定是要把诸母拔出生死来报其恩德。

这里是要见到诸母有情的状况一是狂乱,二是无明,三是无引导,四是念念造作恶行,五是在险处奔驰,是处在这样极其危险的境地。又要想到,自己和她是母子关系,她一定是指望我来救她,我也一定是要救度她的。这样想了以后,义不容辞,一定要把诸母有情拔出生死,来报答她的大恩,这样就会发生报恩之心。

《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于多悬险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忧事,众生苦皆同。”此说如是观已,不应于他寻求过失,见一功德应觉希有。然此亦合苦恼之理。

《集学论》中说到:众生的状况就是由于烦恼的作用而成了狂乱愚痴、又非常盲目的无明之相,在很多很多危险的险路上面,步步蹎蹶地走着。自他有情恒时处在这种忧苦当中,同是受苦之人。这种说法是教人不要寻求众生的过失,因为自他都是这种状况,应当倍感怜愍。再者,见到有情有少分功德也应当倍觉稀有,心怀珍爱之情。然而这段内容也相合于观察有情苦恼的道理,因此本论就借用这里的三句来思惟母有情倍极可怜的处境,由此发起一定要拔济母苦的报恩之心。

(二、正发此心分三:一、修慈 二、修悲 三、修增上意乐)

所谓发起希求利他的心有三部分:一、修慈;二、修悲;三、修增上意乐。这三者都修圆满成就了完具德相的广大的利他心。

第二,正发此心分三。

(一、修慈)

初修慈中,慈所缘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惟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遇诸安乐。

在修慈当中要知道所缘和行相,慈心的所缘是不具足安乐的有情或者乏乐的有情。慈心的行相有三方面:第一、心想:怎样才能使她遇到安乐呢第二、惟愿使她得到安乐;第三、我应当使其得到安乐。

第一是心中作一个考虑,怎么来让她得安乐,第二是发一个纯净的善愿,惟愿让她得到安乐,第三是出现主动的心,我应当让她得到安乐,像这样是慈心的行相。

接着要了解慈心的殊胜利益,然后发起勇猛的修慈心的欲,从而进入到慈心的精进修行中。

胜利者。《三摩地王经》云:“遍于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

慈心的胜利,在《三摩地王经》里说:无边俱胝那么多的刹土中,用无量众多的供养物来充满,这样长时供养诸胜士佛陀,比不上慈心功德的一分。这说到较以广大财物对究竟田常时供养,慈心的福德还要大。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

在《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里这样较量,说到:在东北方有一位大自在王佛,他的世界名叫千庄严刹土,刹土中的有情都具足安乐,犹如比丘入灭尽定安乐的程度。假使在彼土修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如果在此土最低到弹指顷,缘着一切有情发生慈心,所生的福德比前面更多,一弹指尚且如此,何况昼夜住在慈心里。

这就证明了缘一切乏乐有情这么广大的境,发生慈心有很大的福德,比起那些在快乐世界里修梵行,经过很多很多的年月还要殊胜。

《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若有慈心,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守护中为最胜等。故虽难生,然须励力。

在《宝鬘论》里说:每天三次、每次布施三百罐饮食的福德,不如须臾间修慈心福德的一分。可见缘着一切乏乐有情这么广大的境,修想让他们得乐的慈心,由于这股善心的力量很大,他的福德也非常广大,超过每天三时供养很多饮食的福德。因为前者没有那样一种对一切有情缺乏安乐的状况发起的大慈心,后者的心量更大,善心程度更大,因此超过前者。

再者,修慈心会得到八种功德:一、人天慈爱;二、恒得守护;三、内心喜乐;四、生多快乐;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七、无劳事成;八、上升梵天。即使没能解脱,也会得到这样的慈法八德,这就是由慈心的缘起力所感。因此论中解释,如果有慈心,天人的慈爱自然集会在这位具慈心者身上。再者,佛以慈力来战败魔军,所以慈是一切守护中最胜的守护。

由此就要知道,慈心的缘起力会感召天人世间的各种慈爱,也就是这个世间会对这位具慈心者特别倍加慈爱的。再者,慈心会得守护,会有各种各样的力量来守护他不被困扰、侵害。再者,慈心又是内守护,也就是他能够处在非常好的身心状态里,心情常常喜悦,身体常常轻快,这都是慈心的缘起力自然感得的。再者,以慈心不受刀毒等凶器所害,就表示具慈心的缘故就不会受伤。再者,由于慈心的缘起力是非常有摄受力、有感召力、有吸引力,所以他要做什么事情不必操劳,自然成就。再者,有慈心者心是清净的,他会上升到上界的梵天。诸如此类,称为慈心八德。

这样认识以后,就感觉这个慈心非常殊胜,即使现在难生,也必须努力,使它在心中生起。

《集学论》说:当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开示修习慈悲偈文,下至语中读诵而修。其文为“以此金光胜鼓音,遍于三千世界中,恶趣诸苦阎罗苦,匮乏苦苦愿息灭”等。

《集学论》里说到:应当尽一切心、尽自己的能力来思惟《金光明经》中所开示的修习慈悲的偈文,下至在自己的口中读诵来修。

也就是要让慈心真正地入在心里,应当想方设法用尽一切的心来去思惟,在心里发起这样的大善心,乃至于语言中都要这样读诵,让它再再地熏习,要熏成这样的心态。《金光明经》的偈文就是“以此金光胜鼓音”等的这些文字。

经文具体解释分二:

一、祈愿众生获得世间安乐 

二、祈愿众生获得出世安乐

依据《金光明经》修习慈悲偈文来熏发慈心的善根,这样做最极广大圆满的祈愿,心量要拓开,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安乐都愿众生能圆满得到。这里不能以小器量只局限在一个地方,也不要以为我是修出世道的,众生就不要得世间乐,也不要以为我是修大乘道的,众生就不要小乘乐等等。总而言之,有情该当得哪种乐,都祈愿他能得到。这种祈愿是最极圆满的,它是不断地在心里这样按照偈文来作愿。

慈心的开展要一条一条地缘着具体的事相引发出与乐的善心,方方面面都到量了以后,会成为一个非常深厚、遇缘即刻就会发起的慈心。就像诸佛来到世间,没有任何一种偏执,哪怕众生今天能念两句佛都很欢喜,或者他能起一念善心也都祈愿他获得圆满,或者他想求某种现世乐也会给他开示正道,等等,这都是大慈心的表现。我们应当像这样顺着经文来学慈心。原先是非常陌生,现在开始在心里建立这样的善愿。

一、祈愿众生获得世间安乐分二:

一、祈愿众生获得现世善果;

二、祈愿众生获得未来善果。

 

一、祈愿众生获得现世善果分二:

一、愿令众生远离痛苦 

二、愿令众生获得安乐

这里先祈愿众生获得世间安乐,再祈愿众生获得出世间安乐。在世间安乐方面,先祈愿众生获得现世善果,再祈愿众生获得来世善果。

祈愿众生获得现世善果里又祈愿众生先离苦,然后再得乐。

诸如此类的,都是发自真心的这样作愿,那么慈心的水将逐渐地滋润干涸的相续。因为原先没有慈的缘故非常冷漠、坚硬,现在有了慈的滋润,我们内心的田地会开始变得柔和、松软。

一、愿令众生远离痛苦

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安乐。

这是起首句,一念到的时候就遍缘法界一切世界里的所有众生,无一例外,愿他们悉皆离苦得乐。没有另外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或者不与乐的心,而是让他们全数地离苦得乐。

以下从不同的侧面来发愿,要使得慈心具体化、有内涵。

1、拔根缺之苦

所有诸根不具足,令彼身相皆圆满。

心中作愿:所有那些诸根不具的有情,愿我使他们都得以诸根具足,相好圆满。

2、拔诸病苦

若有众生遭病苦,身形羸瘦无所依,

咸令病苦得消除,诸根色力皆充满。

如果有众生遭受各种疾患、病患,身体消瘦、羸弱,没有依靠,愿他们都能脱离病苦,而诸根色力悉皆充满。也就是愿他们的身体变得特别有力量。

3、拔刑罚苦

若犯王法当刑戮,众苦逼迫生忧恼,

彼受如斯极苦时,无有归依能救护。

若受鞭杖枷锁系,种种苦具切其身,

无量百千忧恼时,逼迫身心无暂乐。

皆令得免于系缚,及以鞭杖苦楚事,

将临刑者得命全,众苦皆令永除尽。

接着又缘那些遭受刑罚之苦的有情,愿他们都能离苦得乐。也就是:如果有情犯了王法要受到刑戮,被众苦逼迫,生很大的忧恼,他受这样的极苦时,没有归依处,没有人能救护。如果被鞭杖捶打、枷锁系身等,由各种苦具发生种种剧烈的痛苦逼切其身,有无量百千忧恼的时候,逼迫着身心没有暂时的安乐,愿我都能使他们免离这些系缚、鞭杖等的苦楚之事。将临刑者得以保全性命,各种苦让它永远除尽。这样愿这些受刑罚之苦的有情普皆离苦得乐,这样会发起一分慈悲。

4、令离饥渴苦

若有众生饥渴逼,令得种种殊胜味。

再在心里作愿:那些为干渴、饥饿所逼迫的有情,愿我能让他们得到种种美味,种种殊胜的饭食、饮料等等,让他们都脱离饥苦,得到饱足。

5、令离不具诸根苦

盲者得视聋者闻,跛者能行痖能语。

又缘想根缺有情作愿:愿他们都能够恢复诸根,得到快乐。也就是愿我使得天下一切盲者都能开明眼目,重见光明;愿我使得世上一切的聋者都恢复听闻;让我使得世上的一切跛者都能自在地行走;愿我使世上一切的哑者都能开口说话。

6、令离贫穷苦

贫穷众生获宝藏仓库盈溢无所乏。

在心中作愿:让世上所有的贫穷众生都获得金银充满的宝藏,让他的仓库充满各种的资具、财物、无所匮乏。要像这样愿天下一切人得富乐。

皆令得受上妙乐,无一众生受苦恼。

这是总结作愿,愿我能使得以上一切苦恼乏乐的有情都能够得享上妙的安乐,没有一个众生再受苦恼。

 

 

思维心中的法道

1、思维必须修报恩的道理,对此获得定解以后,再思维什么是假的报恩,什么是真正的报恩。

2、慈心的所缘和行相分别是什么结合圣教思维慈心的功德胜利,发起修慈的欲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1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2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3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4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5

 

 

延伸阅读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06发布于2021-12-05 21: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