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

 

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又能成就根本,亦是尸罗。《妙臂请问经》云:“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信菩提心密咒无懈怠。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调罪。”

再者成就密咒的根本也是尸罗。《妙臂请问经》里说,咒的根本第一是戒,其次是精进和忍辱,再者是对佛有信心,发起菩提心,持诵密咒无有懈怠。就像轮王具足七宝就能无厌足地调伏众生,如是修密者,具足七支就能调伏一切罪业

《曼殊室利根本续》云:“念诵若毁戒,此无胜成就,中悉地亦无,又无下成就。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

《曼殊室利根本续》中说到:如果毁坏净戒,念诵不但得不到殊胜成就,连中等悉地也不可能获得,而且没有下等的成就。佛未曾说毁戒而能成就密咒,毁犯戒律不但不能趣向涅槃城,其范畴以及边缘也达不到。对于这些愚痴的恶人来说,哪里会有密咒的成就呢此等毁戒的有情哪里能生善趣呢天趣尚且不得,又没有殊胜安乐,何况佛所说的密咒,哪里能成就呢 

康垅巴亦云:“若年饥荒,一切事情皆至粮麦,如是一切皆绕于戒,当勤学此。又戒清净,不思业果必不得成,故思业果是真教授。”

康垅巴也说:到了饥荒之年,一切事情都围绕着粮食这个中心,像这样一切事都要围绕于戒,应当精勤学此。再者要使得戒律清净,不思业果决定做不到,因此思惟业果是真实的教授。

霞惹瓦亦云:“总有祸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内心清净、堪忍观察、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霞惹瓦也说:总之,不论遇到祸福,都应当依于正法。其中如果依止毗奈耶所说而行,会有这样的利益:一、无须改易,非常决定,不必改变;二、内心清净,住在戒行当中,不被罪染,有一个清白的心;三、堪忍观察,佛制的戒符合因果律,经得起观察,自己依戒而行是非常可靠的、让人信任的;四、心意安泰,指内心没有造罪,相当安详;五、边际善妙,就是结果很好,依戒而行,现前能生在善趣,最终能成就佛果。

知识敦巴云:“有一类人依律毁咒,依咒轻律,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及令密咒为调伏伴。”

 敦巴仁波切说:有一类人依毗奈耶等律而轻毁密咒,或者有一类依密咒而轻毗奈耶等戒律,除了我尊长的教授,能够无有剩余地使调伏成为密咒的助伴,使密咒成为调伏的助伴。

这个意思是说,我的尊长的教授是圆融的,能使显密诸法互相资助,毗奈耶的戒律和密咒等互相资助。

 觉沃亦云:“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诸受持三藏法师,问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择已,于此安住。我毗迦玛拉希拉诸师,则于其上,更须问云:菩萨行中不曾遮耶不违彼耶安欲根本随持律转。”

 阿底峡尊者也说:在我们印度,凡是有大事或者忽然发生的事情,就要集合那些三藏法师,向他们询问:三藏里是否遮止此事抉择以后,就按照那样来行。我们戒寺的诸论师们在依三藏衡量的基础上,还要问一句:菩萨行中是不是遮止是否违越菩萨行当时印度一切事情都是随着三藏和菩萨行来决定及处理。

“安欲根本”指三藏。也就是说佛是这样制定的,由此心里能决定该往哪边做的方向。心能定下来,安下来,因此成为安欲根本。

因此一切行为依戒律,而戒是由照见最极微细因果的如来所制定的,它能够让我们知道天理、知道法则、知道善恶的道路,这样依佛制而行,心就能安。

 如是戒净,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内与烦恼斗,惟此为要。不斗烦恼,戒不能净。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竟漂流生死。”又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知而为防慎,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此复自心随何烦恼生已无间,视如怨敌与之斗战。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资养成无可敌,惟随彼行。

如是使戒律清净,又像内邬苏巴所说:现在在内与烦恼战斗,惟此最为重要。不战胜烦恼,戒就不能得以清净。戒不清净,则不能生起伏断烦恼的定学、慧学,如此必定要漂流生死。又像前面所说认识烦恼的体相,何者为贪、何者为嗔等,思惟烦恼的过患和远离烦恼的胜利,之后以正念和正知小心防护,烦恼稍微出来就应当用矛数数击刺。再者,自心无论生起什么烦恼,无间就要视为怨敌与之斗战。如果不这样做,最初忍受非理作意,使得它被资养成无有可敌、不可胜伏,那就唯有随它而转了。

 如是励力纵未能遮,亦当速断莫令相续。应如画水,莫如画石。如《亲友书》云:“当了知自心,如画水土石,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若于法品,与上相违。

 这样努力纵然没有遮除烦恼,也应当速疾截断,不要让它相续,应当像画水,不要像画石。就像《亲友书》所说,应当知道,自心像画水、画土、画石一样,烦恼起时应当像画水,而乐法应当像画石。也就是自心生起了烦恼,应当马上就消失,不要被它缠缚,而学法应当像画石一样 ,永远不忘。

 《入行论》亦云:“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争,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恼。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于烦恼敌,终不应屈敬。”

 《入行论》也说:我应当记恨这个烦恼贼,跟它共同战斗,修法虽然不能生嗔,然而要排除能够遣除烦恼的对烦恼的嗔。我宁可被烧杀或者断掉我的头,然而对于烦恼敌,终究不应当屈服、畏敬。

 善知识朴穷瓦亦云:“我虽忽被烦恼压伏,后我从下而为切齿。”博朵瓦闻之曰:“若能如是,当下即退。”

朴穷瓦也说:我虽然忽然间被烦恼压伏了,之后我在下面咬牙切齿。这就是一种不屈服的心态。博朵瓦听后说:如果能这样,烦恼当下即退。

 世庸怨敌,一次摈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时仍来报怨。烦恼不同,烦恼于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无往他方,亦无报复,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坏烦恼之所致耳。

世间平常的怨敌一次被驱逐以后就会住在他方,等到有了力量的时候再回来报怨。烦恼不同,烦恼在我们身上如果能一次拔除根本,不会去其它地方,也没有报复的事。然而由于我们不能精勤破坏烦恼,才导致它不断地损害于我。

 《入行论》云:“摈庸敌出国,摄受住他方,养力仍返报,烦恼敌不尔。烦恼为惑慧眼断,遣离我意能何往,岂能住余返报我,惟我志弱无精进。”

 《入行论》中说到:把世间敌人驱逐出国境,他还会被摄受而住在他方,等到养好了势力仍然会回来报复,烦恼敌不是这样。烦恼是一种迷惑,一经慧眼断除、遣离了我的心,哪里还能住在其它地方蓄养势力来报复我只是我志愿劣弱、无有精进罢了。

 女绒巴云:“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动住处,劲举项颈,亦能折伏,可见彼与烦恼斗争。”

女绒巴说:烦恼起时不要懈怠,当下就要以对治遮除,如果不能遮,应当立即起立设曼陀罗和各种供养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然后缘着烦恼忿怒念诵,就能折伏。朗日塘巴也说:他又说移动住处,使劲举起头颈也能够折伏,可见在跟烦恼斗争。

 此复应如阿兰若师云:“昼夜惟应观察自心,岂有余事”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再者,应当像阿兰若师所说:从早到晚唯一应当观察自心,哪里还有别的事依照这样昼夜绵密地观察自心,才能达到对治烦恼的效果。意思是说烦恼特别微细,时时都可能遇缘现起,只有细加观照,一直在心上看住,才能遮除它。

 传说大觉沃一日随见几次,尔时定问“生善心否”。

 据说阿底峡尊者一天无论见到几次,当时决定会问:生了善心吗

 此诸烦恼如何断者。

 这些烦恼怎样断除呢每个烦恼都有各自相应的对治法。

 谓痴罪重,极难远离,为余一切烦恼所依。彼之对治,多修缘起善巧生死流转还灭。若能修此,则五见等一切恶见悉不得生。

 愚痴罪重又极难远离,是贪嗔等一切烦恼的所依。它的对治是多修缘起观,善巧生死流转还灭的法则。如果能修习此缘起观,那么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一切恶见都不会生起,因为缘起是愚痴的正对治。也就是,观了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就知道这里没有我,这就破除了坏聚见,当然也不会再执著这个我是常是断,也不会把各种邪戒、邪禁当成是解脱的因,不会把各种劣见认为殊胜的见,也不会出现认为无因果、无三宝、无解脱等等的邪见。可见通达缘起就能除灭一切恶见,因此是对治痴的妙法

 嗔与现后二世大苦,断诸善根,是大怨敌。如《入行论》云:“无罪能如嗔。”故一切种莫令生起,励修忍辱。若不生嗔,则于现法亦极安乐。如《入行论》云:“若能励摧嗔,此现后安乐。”

 嗔会给人带来现世和来世的大苦,嗔又会断诸善根,是大怨敌。如同《入行论》所说:再没有什么罪像嗔这么严重的。所以,在一切情形下都不要让嗔生起,要励力地修持忍辱。如果不生嗔,那在现法中也极其安乐。如同《入行论》所说:如果能励力摧伏嗔恚,那么无论现前还是来世都必定是安乐的。

 贪爱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业渐增势力,能生生死。又欲界者,从受用境触缘生受,味著生爱,应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有过患,而正遮除。

 贪爱能使得先前所造的一切善业、不善业逐渐增长势力,能使我们受生在生死中,无法脱出。再者,欲界是从受用可意境的触缘而生起乐受,由此味著生起爱染等,所以应当多次修习内外诸法不净以及贪著欲尘的过患而真正遮除。

 世亲大阿阇黎云:“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害,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

 鹿、象、蛾、鱼、蝇分别是被五欲所害,也就是鹿喜欢音乐声,结果死在猎人的枪下;象在发情期贪著和母象接触,因此被猎人捕获;飞蛾贪著光色,结果死在灯火中;鱼贪著味尘,结果被鱼饵引诱,钓在了鱼勾上;苍蝇贪著刀刃上蜂蜜的芳香,结果死在了刀刃上。由这些比喻来说明欲界众生是由于眼、耳、鼻、舌、身贪著色、声、香、味、触五尘,结果受到极大的损害。贪著五欲中的一种,尚且受到很多的损害,何况我们恒时亲近五种欲尘,哪里能不遭损害呢要像这样观察贪著五欲的过患来遮止贪爱。

 又易生难离,谓爱四事利誉称乐,及于此等四相违品意不欢喜,当修对治。此复总修生死过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再者,容易生起而难以脱离的就是对世间八法的爱,这又包括不离爱和乖离爱两种。不离爱就是对于四种合意的事——利养、名誉、称赞、享乐有爱染心或说贪著心,对于相反的四种违品——不称意的衰损、毁辱、讥讽、痛苦爱远离心或者说很不欢喜。这都是贪的具体表现,尤其对于现法的八事特别容易发生,而且难以脱离,天天都缠绕在这里面。

我们每天遇到的不是顺四风就是逆四风,要么别人给你利养,又称赞你,又有很高的荣誉,或者遇到各种享乐,马上就沉溺其间,爱著其事,这都是非常容易发起的。相反的,别人讥讽你、遭受衰损,感到侮辱,或者身心在忧苦中,马上就有一种反面的乖离爱或者说嗔、恨等的烦恼发起。所以,对于这样现法中由世间八法炽然而起、绵密发展的烦恼,应当及时修对治,否则道法难以成功。

那么怎么修对治呢总的要修生死的过患,要知道生死里无论出现顺缘、逆缘都像迷梦一般,没有什么值得计较的。既没有我,也没有这样顺逆的事,全部都像空花一样,是迷幻的景象,如同恶梦一般,因此就不要计较。当出现了顺四风——利、誉、称、乐这四种事时,知道这都是生死法、生死性,没有什么好贪著的;当出现逆四风的时候,知道这是我过去造下的罪业感得的,自作自受,应当安忍。

再者,就是修念死,要想到今天就会死的,很快就要走的,何必计较这些暂时有的一点称誉、名声、利养、恭敬、快乐等等,也只是一场梦,是临刑前的一种假相,马上就要挨宰的。其它相反方面受一点损害、侮辱、有一点身心的忧苦、衰败,也要想到这只是短暂的片刻,马上就要告别的。就像这样修念死,会马上发现现法都是欺诳性,在临死时一点也用不上。当死来临时,即刻就到了后世,然后此世的什么也带不走,何必计较就像这样,时时都得要有一个修苦、修无常的对治力,这样心就不会沾染在现法上面。就像一个人马上要死的时候他就不会太计较,你称赞他,他也无所谓,你对他毁辱,他也不较真,钱多一点少一点他不算计,因为马上就要走了,走的时候这些都带不上的。或者一修生死苦就知道这是在集中营里,天天都是这些苦事,出现顺风知道是坏苦,出现逆风就知道是苦苦,这个五取蕴它就是出苦的器,法尔如此。如果出现不顺的、苦方面的事,就想:五取蕴是个毒疮,它就是会出这些苦,所以没有好嗔恚的。如果出现顺风,感觉很舒适、圆满、悦意,也知道好景不长,它终究是会变坏的,而且会引生更大的苦,它是含毒的美食,不能贪著。诸如此类,就是要修苦、修无常来对治。

 慢于现法最能障碍当生之道,及是当来奴贱等因,故应断除。

 接着要对治的重大烦恼是慢烦恼。对治的方法是首先了解它的过患发起要断除的心,之后要明确如何断除的道理,从而以如理作意的方式来断除这个慢烦恼。

慢在现法里最能障碍当生之道。

这个意思是要得到利益、发起功德,慢是最大的障碍。慢像是一道墙壁,它能阻隔而不能接受,慢是不可屈下,它无法折服,有慢就不能把自己缩小,因此障碍了成就。

由于慢心一起的时候,是缘高相而转,也就是把自己看得特别高,以这种烦恼性能障蔽清明的、了解取舍的智慧。处在慢心当中,人必定不理智、不清醒,不能明见法和非法、该说不该说、该做不该做以及是处非处等。所谓“是处非处”,处指因,非处指非因,就是指不了解什么是因,什么是非因,这样就导致所做所行极为盲目,不该做的去做,该做的反而不做,这都是慢字使然。比如有的人逆反心理很强,告诉他应该这么做他反而不做,叫他不应该这样做,他反而要做,说到底就是要维护自我的尊严,实际上就是高慢的相。所以通常行为不能正确地趣入,就是由于慢心做了障碍。慢心是一种无理由的自我执著,不随顺他人的教导,不能随顺法的教导,这就导致很大的一种无明性。

再从慢的缘起来说,心态高就不会折伏自身的烦恼、改正缺失等。由于慢而盲目地维护自我尊严,不愿意让自我降低、不肯否认自我。从这个要点来看,被慢心障蔽了,就不能向他人谦虚请益。或者虽然听闻了正法,也不能如法实修,因为法就是在指示凡夫人都是一个个的烦恼病人,如果有慢,就不会客观地看待自己,也不可能依法去对治自身的烦恼等过失。

再者,由于慢的缘故,不能向他人请问,对于没有听闻的法也不能发生希求,所谓的“满招损,谦受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谦是处低下位,所以它很容易发起未生的功德,已生的功德容易增长,已增长的功德容易圆满,处处受益,就像水都是流到低洼处,高处就留不住。同样的,人的心要谦卑、要低、要虚怀若谷才有容受的缘起,慢了、膨胀了就什么功德都不会有,只会受损。所以,由于自满、骄慢就无法上进。这样就知道,我慢最能障碍当生之道。

再者,慢心能障蔽修定、障蔽利他等。也就是一旦起了慢心,心里长时散乱不定,就像微尘被风吹刮,四处飘散一样。内心散乱不能修定摄心,反而会非常贪著外在的五欲。由于慢的缘故,变得非常脆弱,有名利、为他人所拥戴的时候,就有一种骄慢感,一旦失去了别人的关注、吹捧等就无法忍受、怨天尤人。再者,由于慢心不能谦下因此难以利他,自身不能安住善法,也没有调伏他人的能力。总而言之,有了慢心,那么各种功德都难以生起,因此在缘起上讲到“最能障碍”。

慢在来世成为奴贱等的因。

 “奴贱”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一慢了以后,你看不起别人,别人就看不起你,以慢的高相在等流果上就会使你低下,变得奴贱。将来感得生为奴仆、非常下贱等,这就是缘起的道理。所以从将来的等流果来说,论中特别提到“奴贱”二字,这也是法则所致。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假使有慢则不能恭敬他人,因此也不为人所敬。

 “等”字当然也包括由于慢所发生的各种烦恼性、障蔽性会堕入下趣,出现贫乏、愚昧、受苦等等果报,所以知道有一分慢就有一分障碍,慢越多障碍越大,阻碍了所有的前程,由于越慢将来就越卑下,所以慢像身体中的癌细胞一样,应该励力断除。

由于慢,缘起的发挥不大,通融的作用不大,不能迎来大多数的顺缘、礼敬,所以慢成了消福的因,将来会贫穷。慢就遮蔽了智慧的开启,将来会狭窄、昏暗;由慢造成了各种罪业,将来会堕地狱饿、旁生等等。总而言之,慢是无一利而有百害,从现法一直到来世,都有非常大的过患。这样思维以后就意识到,我一定要彻底断掉这个慢烦恼。

另外《正法念处经》和《慧海请问经》里也讲到了很多慢的过患,应该阅读、思维。

 断除道理,如《亲友书》云:“当数思惟老病死,亲爱别离及诸业,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骄慢。”

 如何断除慢烦恼的道理,如《亲友书》所说,应当数数思惟:我就处在老病死、爱别离等的世间诸苦以及造成诸苦的因——各种有漏业的状况里,自身上除了苦和集就再没有别的殊胜内涵了。一方面是充满了癌细胞,一方面是癌细胞所变现的各种苦相,我有什么好慢的呢我终究不能超出这种自性,根本没有值得傲慢的高尚之处。这样由对治门摧伏骄慢,无论有什么长相、智慧、种姓、能力、事业福报等,都要知道这是生死苦法。要思维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取蕴、一个苦器的状况,有何可骄慢的或者想,这个“我”也只不过是从清净法界里沦落下来的一个妄想的假影,有什么可骄慢以诸如此类的如理作意来摧伏自以为了不起的状况。

总之,这个对治法有两点:一、从世俗谛来看,这个自己其实是个五取蕴,这上面唯一只有苦和集,认识这一点就没有可慢之处。二、就胜义层面来看,本来没有这个我,从现相上,它只不过是变现出来的假影,并非真实的自己,因此没有可慢之处。也就是一旦知道了这只是一个假影,是一个贼儿子,就不会在它上面见到我的高相。再就功德方面来看,都是一堆苦因苦果,因此没有什么清净的德相。像这样来对治,依着我认为我很了不起的骄慢的妄动。

 若于四谛三宝业果获得定解,则不复生疑惑随眠。

 如果对于四谛、三宝、业果这些根本处得到了定解,那就不会再生疑惑随眠了。也就是不会再因为熏入了疑惑的种子而在某时某处又现起疑惑,这中间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对四谛、三宝、业果能彻底断除疑惑的定解。

定解要通过如理思惟等来引生,特别重要的是对佛所宣说的四谛正道苦集灭道之理一一做衡量,完全认定,由此会知道佛才是示道大师,法是真实涅槃之法,僧是真实随学涅槃之道的伴侣。这些唯一性确定了之后,就只依三宝为归依处,在这之上,如果能够熏习大乘甚深广大的法义,会进一步对于三宝的体性发起深忍而无动摇。再者,对于世俗当中一切皆是由业果来决定取得定解,诸如这些大的方面得到定解,再也不怀疑佛法,不怀疑归依处,不怀疑贯穿世间万法的法则,那在大的疑惑上就没有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6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7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8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9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30

 

 

延伸阅读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中士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31发布于2021-12-05 21: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