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第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如《亲友书》云:“或头或衣忽然火,尚应弃舍灭火行,而当励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应以戒慧静虑证,寂调无垢涅槃位,不老不死无穷尽,离水火风日月。”

第二修何等道灭除生死,如《亲友书》所说,即使头或衣服忽然着火,尚且应当弃舍灭火之行,而应当励力寻求无后有的解脱之果,因为没有其它任何事胜过此者。应当以戒定慧三学而证取寂静、调伏、无垢的涅槃位,不老不死无有穷尽,远离地、水、火、日、月这一切世间生死境界的清凉解脱。

应学宝贵三学之道,其中三学,数定有三。

正如此论所说,应当比救头燃还要急切地修学宝贵的三学之道。其中三学的数量决定为三。

初观待调心次第数决定者: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谓三摩地,或名心学;心未解脱为令解脱,是谓慧学。由此三学,诸师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第一,观待调心次第而决定三学数量:要使散乱心不散乱,需要戒学;心未得定为使其得定,需三摩地或者心学;心未解脱为使其解脱,需要慧学。由此戒定慧三学使瑜伽师的一切所作都能得以究竟。

这是说到调心上有令不散乱、令得静定、令得解脱,而且只有令不散乱、令得静定、令得解脱三种,因此调心之道决定为三——戒、定、慧。

观待得果数决定者:谓不毁戒果,是为欲界二种善趣,毁犯之果,是诸恶趣;心学之果,谓得上界二种善趣;慧学之果,即是解脱。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种。此二即是《本地分》说。

第二,观待得果而决定数量:不毁戒果是欲界人天两种善趣,毁戒果是诸恶趣;心学的果,指得到上界色界、无色界两种善趣;慧学的果,即是解脱。因为总的果只有增上生和决定胜两种,而增上生又只有欲界、上界善趣两种,因此它的能生法就只有三种:能生增上生下界善趣的果为戒;能生增上生上界善趣之果为定;能生决定胜果为慧。这样由得果有三,决定因行的道有三。

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种,谓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故有三学。

再者,诸先觉们观待断惑的程度也承许三学数量决定:以破烦恼、伏现行和断种子三个层面,因此有能作的三种道——戒、定、慧,也就是戒能破坏烦恼、定能伏烦恼现行、慧能坏烦恼种子。

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此中尸罗是为根本,余二学处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再者,次第决定指先戒、次定、后慧,在《本地分》中引用《梵问经》显示此义说到:最初善为安住于根本中,其次得到乐心寂静,最后得到与圣见相应、与恶见不相应或者远离了恶见。这里尸罗是根本,由于定、慧两种学处是从尸罗产生;接着依于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而心得定者见如实法义的缘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清净。”此中戒学,圆满六支。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

三学自性,如同《梵问经》中所说:应当圆满六支,得到四乐住成就,于四谛各四种行相智慧常得清净。其中戒学,圆满六支。具清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这二者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轨则和所行全部圆满,这两者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小罪也见有大怖畏,显示无穿缺尸罗清净。受学学处,显示无颠倒尸罗清净。观待调心次第以及观待得果而决定三学数量,此二者是《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所说。

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

四心住,也就是四静虑或四。由于此者在现法安乐住的缘故,名为乐成就,这是心学。

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

四指四谛。各四行者,即苦中有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集中有因、集、生、缘四行相,灭中有灭、静、妙、离四行相,道中有道、如、行、出四行相。了达这十六行相,即是慧学。

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今不繁述。

如果引导寻常的中士道,应当广释于三学范畴里引导的轨理,然而并非如此的缘故,也就是这并非寻常的中士道,而是共中士道,是趣入不共上士道的前行的缘故。所以所谓的修止观心学和慧学,将在上士道的道轨中广为解释,这里就不繁述了。

当略宣说学戒之理。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如《大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

这里简略地宣说学戒的道理。其中最初应当数数思惟尸罗的胜利,使内心至心增长欢喜。

如同《大涅槃经》所说:戒是一切善法的阶梯,由此能够升到善法中;戒是根本,就像大地是树木、花草等的所依一样,依止戒能出生各种妙法,出生定、慧等道,出生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戒是一切善法的前导,就像大商主是一切商人的前导,领导一切商人到达宝洲一样,戒能导出各类善法;戒是使一切善法从违品中取胜的法幢,就像帝释天王的胜利幢;戒能毕竟断除一切身口意的罪恶,以及各种恶趣之道;戒如同药王树,能够治疗一切罪恶之病;戒是险难三有道途的路粮,以资行人于三有道中得到安乐,能趣向安乐之处;戒是铠甲、是利剑,能够摧灭诸烦恼怨敌的缘故;戒是明咒,能遣除烦恼诸毒蛇,也就是以持戒力能除掉贪嗔等烦恼;戒是桥梁,能度过罪恶之河。

菩萨亦云:“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龙猛菩萨也说:戒是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的所依,如同有心识的动物和无心识的植物、矿物等都依于大地一样。总而言之,一切万物都依于大地,一切世间出世间的白法功德都依于戒。

《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应如思惟。

《妙臂请问经》里说:一切庄稼依于大地,没有灾患而得以生长,如是依止戒的大地,再以悲水浇灌,殊胜的白法才得以生长。应当像这样思惟。

若受不护,过患极重。如《苾刍珍爱经》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此说受学通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如果受戒而不护戒,过患极重。就像《苾刍珍爱经》所说:有人受戒得安乐,有人受戒得痛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这是说到受学戒律,由守护和毁坏的差别,就有获得胜利和获得过患两种结果。受戒后是成乐还是成苦,取决于是否守护学处。因此在思惟护戒的胜利以后,还要思惟不护戒的过患,由此敬重学处。

如何修学之理者,四犯因中,无知对治者,谓当听闻,了知学处。放逸对治者,谓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以正知率尔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若善若恶;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耻作恶是为知惭,恐他讥毁羞耻为愧;及由怖畏恶行异熟怀恐惧等,当如是学。不敬对治者,谓于大师师所制立、同梵行所,应修恭敬。烦恼炽盛对治者,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

如何学戒的道理,在四犯因中,无知的对治是要听闻、了解戒的各种学处。

放逸的对治包括忆念、正知、知惭、知愧、怖畏等等。也就是对于戒律应取应舍的所缘和行相不忘失忆念,常常记在心里,以正知常常观察身语意三门,知道自己的身体、语言、心念在趣向善的方面还是恶的方面。当它正趣向的时候,以正知的力量非常明白地知道,从而做调整,决定方向。接着依自身和法的增上力,羞耻造恶,叫做知惭;害怕舆论的谴责、讥毁,内有羞愧,是知愧。怖畏恶行所出现的可怕果报而心怀恐惧,以忆念、正知、惭愧、怖畏等来对治放逸,应这样修学。

不敬的对治,是对大师和佛所制立的戒律、同梵行处修恭敬。

烦恼炽盛的对治,应当观察自己的心哪种烦恼炽盛,励力地修相应的对治。

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

如果不知道按照四种对治等策励自心,努力地修学,而是想:违越这些的罪很轻微。这样对于佛制的戒律以放纵而转,将会得到纯一大苦。

如《分别阿笈摩》云:“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庵没林。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生。”故应励力,莫为罪染。

如《分别阿笈摩》所说:如果对于大师大悲的教法起了轻微心而有少许的违犯,这样就会使苦增上,折毁了外面防护的篱笆就失坏了庵没林。现在对于国王所制定的极重禁律,如果有所违犯,或许还有不受治罚的可能,但如果非理违越能仁的教法,那就像医钵龙堕旁生那样,少许违越都将遭受大苦。应当这样努力,使得相续不被罪行所染。

假设已染,莫不思虑而便弃舍,当如佛说还出罪犯,励力悔除。

假如已有罪染,不要不想就舍掉,应当按照佛所说还出罪犯的方法,努力悔除。

《梵问经》云:“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终不应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

《梵问经》里说:对于戒学要作寻求,以及勤修所定的那些戒行,终究不应舍弃,哪怕遇到命难、将要失去性命也不能亏损。要常常住在如法的正行当中,一切都随毗奈耶而转。

《成就真实尸罗经》云:“诸苾刍,宁可离命而死,非可毁坏尸罗。何以故离命而死,惟令此生寿量穷尽。毁坏尸罗,乃至百俱胝生,常离种姓,永失安乐,当受堕落。”此具因说,故当舍命而善守护。若不能尔,则应审思“我剃须发披坏色衣,空无所义”。如《三摩地王经》云:“于佛圣教出家已,仍极现行诸恶业,于财谷起坚实想,贪诸乘具及象车,诸不殷重持学处,此等何故而薙头”

《成就真实尸罗经》里说:诸比丘,宁可失掉生命而死,也不能毁坏戒律。什么缘故因为离命而死,只是让此生的寿量穷尽。而毁坏戒律,乃至百俱胝的生世,常常远离好的种姓,永远失掉安乐,会受堕落之苦。这是具有正因而说的话,绝对成立,因此应当宁可舍命也要善守戒律。如果不能这样,就应当审细地思惟:我剃除须发、披坏色衣,没有任何实义。这样毁戒毫无义利,就像《三摩地王经》中所说:在佛的圣教下出家以后,还极为现行各种恶业,对于财谷等的物质起坚实之想,贪著车辆、手机、电脑、房屋、衣服、饮食等等的受用物,不能殷重地守持学处,那为什么要剃头呢不应当剃头。因为剃头出家是要离欲、修出世道,是要彻底背离内心贪染的在家生活,现在为什么还贪著这些世间的财物享受呢这是很不合理的。

若欲逃出有为生死、趣解脱城,坏戒足者,非仅不能实行,反当流转生死,众苦逼恼。并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人为诸盗贼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为贼执而摧坏。如是愚人毁净戒,而欲脱离诸有为,由戒坏故不能逃,为老病死所摧坏。”

如果想逃出有为法生死的范畴而趣入解脱大城,但毁坏了戒足的话,不但不能实际前行,反而会流转生死的苦海当中,堕入恶趣的深渊,为众苦所逼恼。再者,有譬喻如《三摩地王经》所说:假如有人被盗贼所逼迫,为了活命的缘故而四处逃避,如果他的脚已经坏了不能行走,仍然会被贼抓住而摧坏的。就像这样,这个愚人毁掉了净戒,而想脱离诸有为法的魔窟,想超出生死的领域,由于坏戒的缘故,没法逃出这个魔窟,反而被老病死所摧坏。

故此经又云:“为著居家服,我所说学处,尔时诸苾刍,亦无此学处。”为近事说五种学处,圆满守护,苾刍亦无。

因此《三摩地王经》里又说:我为那些穿着居家衣服的在家人所说的学处,那时诸比丘们也不具足这些学处的内涵。意思是:为近事或居士说的五戒的学处,能圆满守护的人,在比丘中也是没有的。证明到了末世守戒极难,真正具戒德的人很少。

若于此时精修学处,其果犹大,故应策励。即此经云:“若经俱胝恒沙劫,净心以诸妙饮食,伞盖幢幡及灯鬘,承事百亿俱胝佛。若于正法极失坏,善逝圣教将灭时,昼夜能行一学处,其福胜前俱胝倍。”

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能精修学处,它的果尤其广大,所以应当策励而行。这就是《三摩地王经》里所说的,如果经过俱胝恒河沙数劫,发清净心以各种微妙的饮食、伞盖、幢幡、灯鬘等,承事百亿俱胝数诸佛。如果在正法极度失坏,如来圣教将灭的时期,能在一昼夜里行一条学处,它的福德胜过前者俱胝倍。

又若念云“毁犯可悔”,无后不犯防护之心,放逸转者,说可还出,如食毒药。如《弥勒狮子吼经》云:“慈氏,末世末劫后五百岁,有诸在家出家菩萨出现于世,彼作是云‘悔除恶业能无余尽,造作众罪造已当悔’,增上毁犯而不防护,我说彼等是作死业。云何为死谓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终之后,颠倒堕落。”又云:“慈氏,于此圣法毗奈耶说为毒者,谓诸违越所制学处,故说汝等莫自食毒。”

又如果心想“毁犯了反正可以悔除”,没有将来不犯的防护之心,随着放逸转,而说可以还出,这样就像吃毒药一样。如同《弥勒狮子吼经》里世尊说到:慈氏,末世末劫后五百岁,有那些在家出家菩萨出现在世间,他们这样讲“悔除恶业能够无余穷尽,造作众罪造了以后应当要忏悔”。这样增上毁犯而不作防护,我说他们是作死业。怎么是死业呢就像人吃了毒药一样,命终以后会颠倒堕落的。又说:慈氏,对于圣法毗奈耶说为毒的事情,就是指违犯所持的学处,所以说你们不要自己吃毒。

若具别解脱律仪,应以如是道理守护,密咒亦然。如《妙臂请问经》云:“佛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在家咒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此说虽诸在家咒师,除出家相、羯摩、轨则少分遮罪,尚如调伏所出而行,况出家咒师。

如果是具足别解脱律仪的行者,应当以上述道理来守护,对修密咒者也应当同样守护这些律仪。就像《妙臂请问经》里所说:佛我所说的别解脱戒,调伏一切佛子,在家咒师除了形相、轨则等,其它的都应当修学。意思是说,纵然是在家的咒师,除了出家相、羯摩和轨则的少分遮罪,尚且应当按照律藏所定的戒律如法而行,何况出家修密者更应当守护这些戒律。

 

思维心中的法道

在修习法道上面,为什么要依止出家身观察在家身在这方面有哪些障碍请对这个道理数数思维。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5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6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7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8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9

 

 

延伸阅读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30发布于2021-12-05 22: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