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第八支:爱分二:一、爱的体性;二、由简别而确认受缘生爱的涵义。

一、爱的体性

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

爱是指对于乐受起一种爱与其合的心,对于苦恼起一种爱与其离的心。总而言之,它是心上的一种倾向,对于乐受喜爱跟它合在一起而不离开,对于苦受就喜爱要尽快离开它等,像这样就叫爱,是凡夫习性的一种反应。

举例来说,譬如哪里有苦就不想在哪,想立即离开,这叫乖离爱。哪里有乐就想快一点享受到,或者马上就扑在上面,像飞蛾扑火那样,这叫不离爱。可以看到凡夫自卫的心理是很强的,这种烦恼心与生俱来,哪里有好处就想沾,哪里有坏处就想赶紧脱开,它是自私性的很具体的一个反应。

二、由简别而确认受缘生爱的涵义

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

所谓的“由受缘生爱”是一种省略的说法,具体应当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的受而能生爱。也就是爱为果,它的因缘有两支——无明和受,当它们和合的时候爱就生起来了,而没有无明单有受就不会生爱,因缘不具的缘故。这里的无明主要指无我真实义愚,也就是不了解没有我反而起我见,非常执著自我。通俗一点来说,也就是自私性和受一合马上就出爱,这种自私性处处可见,时时可见,来得非常快。只要他认定了这是我,那我就是最宝贵的,如果有好处当然“我要!我要!”就不离了,特别想跟它合在一块。哪里有苦、有不喜欢的逼恼马上就要逃。自私性自然跟这个受一合,它的取向就非常明显,哪里有苦哪里逃,哪里有乐哪里合,这是两种爱的发动状况。

因此我们很明显就知道,一定要有个自私性跟这个受和合才生爱,如果是证果的罗汉他没有了自私性,根本不认为这个蕴是我,他就没有那个为自我的盲目冲动。你骂他,他不会要离开或者不好受,你赞他,他也不会喜滋滋的,认为这个很好而陶醉其中。所以没有跟自私性和合的时候,骂的、赞的都像春风过耳一样,不会再有为我趋、为我避的倾向。

圣人分上由于宿业也有各种受,但不会起爱就是这个道理。在凡夫上各个都说“我要我要”、“我不要我不要”,其实那个我就是自私性,它是无明,它一触境就有所选择,而且马上就有行动,这个心里面非常快的反应、行动就是爱。我们看,假设让你吃这碗苦东西,“不要不要”,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有苦受,所以马上就要保护自我,那无明跟它一合,乖离爱就出来了,爱与其离。假使是给你荣耀、让你享乐,“我要我要”,那个乐无明一合就爱与其合,想自我找到这个好对象,然后跟它合在一块。所以眼找对象找好色,耳找对象找好声,舌找对象找好吃的,就像这样,一旦有乐受,自私的无明他就想首先我要拿到,不是别人要拿到,这个就是不离爱,这样就理解了无明跟受和合能生爱。

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若此二圆满,即为受用圆满,其中三界有三种爱。

这样从上到下一路看下来就会发现触、受、爱是怎么回事了。当果位识形成的时候这一生的电影就开演了。在演的时候还要有观众,他就要搞出一个受用境界者,也就是首先是名色,然后长成了六根,六根完成之后六个门就开了,生识之处就出来了,这就意味着受用者或者那个报体已经完成,开始要受报了。

具体受报的情形又分成两层,一层就是这个观众要感受他自己的识演出的影片,如果识不太好就演恐怖片,特别恐怖的境相、特别凄惨的境相。如果他那个识是好的,那就演喜剧片、演快乐片、演天宫美丽片。这个叫做境界受用,也就是它的根一出来,就会有根境识三和合出现的境遇,所以这个触叫境界受用。就是在这样一期的蕴身里一幕一幕的境界、遭遇都会出来。这种遭遇不是独立的,它一定有根境识三个东西和合的。

接下来第二层异熟受就是,所谓的苦受、乐受和舍受,这就是受报的内涵,所以叫做生受用或者异熟受用。生受用就是由于过去的因缘力这一世它会不断地生出来,刹那刹那地发生,它的内涵就是你有的受的了,受这受那都要开始了。异熟受用就是指过去因位识的时候造了某一种业,然后当即就熏在识中,成为识种。它是在那时、那地,是那种性质,经过了若干年以后成熟了,这是异时、异处、异性而发生的,所以它是异熟性质的受用。也就是当初我们五十个人合伙做了一件大善事,没想到五十个人都因此升了天,在天上成了一帮天人朋友,在这里面有好多的共同享受。这就是过去在那个时候造了一个善业,就已经拍好了这个电影的胶片,经过一个成熟期就正式放映了,它就叫异熟。在那时、那处、那种性质收集的电影素材,在此时、此处、此性质来放映,所以叫异熟,它的成果出来了,这叫异熟受用。

如果过去行善,现在就享乐,但是这种乐也是坏苦,不是真实的乐。如果过去造恶,现在就得演恐怖片,然后分享与转发恐怖片的过程中心脏疼,那种心理上的恐惧等的苦一轮接一轮地起,这种受叫异熟受用。

总而言之,触、受两个都圆满了就叫受用圆满,其实也就是一个果报以这种方式完成了,但这个完成有细分刹那上的完成,有粗分相续上的完成。总而言之,相续不断地出现根、境、识三和合的境遇,也就是放的影片以及随之而出现的各种受就代表着过去造业所拍摄的胶片或者识种,到此时已经放映了,要受报,这就是果报、报应,之后随之就发生爱。

接着要明了爱的差别,也就是十二缘起一直要贯彻到三界整个流转的缘起机制,所以要明了爱分有三种:将来能生欲界的爱、将来能生色界的爱、将来能生无色界的爱。由于有这样三种爱作为能生,缘起就往这三个方向上去走了。

第九支:取

取者,于四种境起四欲贪,谓欲著于色声等欲尘,及除萨迦耶见余诸恶见,恶见系属恶戒恶禁,及萨迦耶见,是为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从五个方面来认识取的涵义:一、取的体性;二、取的差别;三、由爱生取的涵义;四、配在能生三界的因缘上认识取;五、爱、取和有的关系。

一、取的体性

就是对于相关的境起欲贪,当时发生了欲求贪著的状况。

二、取的差别

分为四种:以欲著在色、声、、味等的欲尘上是欲取;以欲著在萨迦耶见以外的其它的恶见上是见取;以欲著在恶见所系属的恶戒、恶禁上是戒禁取;以欲著在萨迦耶见上是我语取。

三、由爱生取的涵义

爱指前面所说的不离爱、乖离爱,也就是对各种乐受爱跟它相合而不离,对于种种苦受爱与之脱离等。接着由这个爱会发生取,所谓对于乐受种种追求,使得心常常能跟它不离,对于苦受种种方便使得与之速离等等,这就是以爱起了取。

四、配在能生三界的因缘上认识取

由于十二缘起贯穿于整个三界的流转,所以这里的取要大范围的概括各种境,才知道如何发生后面的有以及生于三界的道理。

我们把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取配到三界上,比如对欲界的五欲有爱,想得到喜爱的乐受、不想要相应的苦受,以这种欲就发生各种追求,这样就积集了能生欲界的因缘。当然还有各种见,这里主要就欲而言。

再者,为了生色界、无色界修外道法,那就要求有相应的见解,与这种见解相系属去作这种行为等等。如果这个外道学者特别喜爱色界的乐受并且有不离欲,想得到那个,住在那个境界里,由于有这么一种爱,而且献身于外道修行,这个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把它执为殊胜。比如他会执这种修行是很好的,“我守持这样的净戒,我就可以净罪业、可以得解脱、可以得涅槃等”,心一直取著这个行为。或者取我见,比如认为“这样修持,将来我会得到解脱,那是非常大的安乐”等等。就像这样发生了后面的三种取,他是不想要欲尘的,但是想要更高的境界。以这样的取就在这上面追求,之后当然会修各种能生色界、无色界的业,它会滋润相关的业行。要像这样归在能生三界的因缘上看到取的多种内涵。

当然这是从大体上说的,实际上在取五欲的时候也有我语取、见取、戒禁取等。就像现今世上的人多数没有宗教信仰,一心只求现世的五欲,这还是有我语取、见取、戒禁取同时在发生作用。也就是不会是单方面的,一方面要五欲,一方面他持某个见解,要做某种行为。比如持性解放的见解,持显扬自我的见解,持提前消费、及时享乐的见解等等,这一类的见解都是认为我有这个见,然后我就能跟上时代,我就能够得到现世的很多意义等等,这些都是取的内涵。

五、爱、取和有的关系

由爱、取数数地灌溉心中先前造业熏成的识种,使得它渐渐增长、成熟,就发生了有。

第十支:有

有者,谓昔行于识,熏业习气,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有大势力。是于因上,假立果名。

对于有的涵义分四点认识:一、有的体性;二、有的立名;三、有的差别;四、有与生的关系。

一、有的体性

有是指从前造业在识中熏了业习气,接着在某一个时候因缘聚合发生了爱、取,由数数地滋润使得这个业在引生后有上具有大势力,这就是有的体性。

二、有的立名

这个有是在因上立果的名字,也就是它有感果的决定势力,因此把果的有安在因上来取名。譬如孕妇怀胎期满决定要生孩子,就说她有了,就表示她这个孩子要生出来了。或者说某一件事还没发生,但是从缘起的状况上看它必然是会发生的,因此说“会有”,这就是在因上取有的名字。

三、有的差别

“有”承接“爱、取”而来,譬如对来世人间的五欲非常向往,他就希求跟那个欲不离开,想跟它永远在一起,这样就叫出了不离爱。在不离爱的驱使下数数地追求,由此就起很多福业。那么过去相应的那个善行在识上所熏的业习气,由于不断地用爱取去滋润它,就使得这个行业变得特别有势力,这样就出现了能结生欲界善趣的绝对势力,这样就叫出现了能生欲界善趣的有。

或者说一个人他学了外道教法,认为梵天很好,不再贪求欲界这么粗劣、短暂、过患大的五欲,转而想求微妙的梵天乐境。这样他就有了一个爱,他很喜爱梵天果位那种定境中的喜乐,之后他就开始生追求,凡是能生梵天的见解、行为等都数数地在心里去求、去滋润。这样就使得他过去修的能生梵天的不动业所熏的业习得到很大的润发,这样经过几十年以后,他生梵天的业就有了决定要生的势力,也就是他的不动业修得很成熟,这就是能生色界的有。能生无色界的有也依此类推。

总而言之,对于不同法的爱就发生相应的追求,由于爱和取的滋润使得先前的业习得到了滋润成熟,这样业就有决定感果的势力,这样配在各个方面可以认识有的差别。

四、有与生的关系

因缘已经积聚、成熟,当然就会发生后面的生,就像种子、水、土等和合,就绝对要发生一个新的果。因此是以有为缘而出现新一期蕴身的生。

第十一支:生

生者,谓识于四生最初结生。

这里要认识生的体性和差别。

一、生的体性

指当爱、取、有已经完成,之后识就成了果位识,在胎卵湿化四种生的形态中最初结生,特指当时出现新的蕴身的第一刹那是生。

二、生的差别

当然,这里说的四生实际上包括三界各种生处最初的结生。也就是按照缘起律,过去是哪一个所熏的因位识它当中已经含藏有能生未来某个生处的识、名色、六处、触、受的种子,再经过滋润以后就出现了受生的果位识,这个时候就到相应的生处里结生了。

譬如过去悭贪业造下以后,当即就在识中熏建习气,已经成了因位识,里面已经含有生饿界的识、名色、六处、触、受整个一系列前后果报的种子,但是后来又经过爱、取的滋润,成了有,结果就跑不掉了。到了此生的末尾的时候决定就往饿鬼界里走。缘起的势力不可逆转,然后当下就在饿鬼界某一处当中结生,这就出现了新一期的苦的生命

或者以天人为例,也是在前世被真实义愚驱使,不晓得没有我,不晓得这个轮回没有乐,反而颠倒认定以为有我,然后天界是非常好的,比如学基督教等。这样他就开始发起行动,修很多的福业、做慈善等。这样他就有善的习气,随即就在识中熏了种子,这叫因位识。这个种子是善的,当然就出现生天的识以及得天中名色、六处、触、受等果报的种子,里面已经有了。所以唯识变现的涵义是很微妙的,因小果大,而且一整套都有。后来他还是一直坚持他的这种信念、追求,这样子实际就是一直在以爱、取这两支在滋润,他的所爱或者他信奉的就是这个,这是爱他想要,跟天界的果合在一块,然后他的追求就在这里,所以他数数地去教堂里去念、做,他持这个见、修这种行都执为殊胜,反过来对于人世间的一些事情都不太感兴趣了。这样数数滋润先前的那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善熏的习气又进一步由爱、取润发,他已经出现了引生后有的大势力了。这样在他临终的时候,果然天堂的美好境界已经出现,之后一刹那就生在了忉利天,当时在忉利天结生的那一个刹那叫生。这个过去在人间的一个人断了相续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天身,那就是新一期的蕴身开始了。

三、生与老死的关系

既然一个蕴身已经有了,它的开头就叫做生,从此他就开始上演这一期生命的电影。当然过去的有或者说业的势力是有限的,因此他这个蕴会不断地变异,中途的这些不断的变异叫老,最后电影结束了,到此截止就叫死。由于有生就必然有老和死,所以是由生而出现老死的,没有生当然就没有它的老死,这就知道以生为缘出老死的涵义。

第十二支:老死

老死中老者,谓诸蕴成熟转变余相。死谓弃舍同分诸蕴。

分两点来认识这一支:一、老死的体性;二、老死的差别。

一、老死的体性

老是指取得新的蕴身后成熟而转变成其它的相,这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自受生第二刹那开始,一直到死有之前的阶段,每一刹那都在变异,这叫老。由于因缘生的现相没法让自己持住两个刹那,就可以知道它全是由业力放的电影,或者说由那个所熏的业习到了成熟位之后它会不断地变现。由于是缘生的缘故,当然刹那刹那都在变,只是相续得太紧、太相似,看不出来,误以为有一个常恒不变的生命体在生活,实际上刹那刹那都在变异,这种状况叫做老。

狭义就是指粗分的老的涵义,也就是指一个蕴身的生命过程可以最初是生,接下来有他少小的时期,比如人有少年、青年、中年,后期就是老。就像这样快接近死的阶段叫做老,就像《本地分》所说的有色相的变坏、健康的变坏、威仪的变坏、诸根的变坏、火力的变坏等等,也就是寿命快尽了,出现衰朽状况,证明一个蕴的相续已经到了后期,这叫做老。就像一个果子成熟以后,已经转成其它的相,快要掉了。

再看所谓死,就是指这一期相续已经到了尽头,维持它的势力没有了,所以就要舍掉同分诸蕴,就像业力放的电影已经结束,再往后就是再见,又跑到新一期的蕴身上面去了。

二、老死的差别

要知道三界任何一种蕴身都有老死,最初的结生叫生,它是第一刹那,之后那就是老,最后是死。比如,生地狱就有地狱的老死,当它生了第一刹那以后诸蕴就开始不断地变异,这个地狱的片子就开始演了,演得非常地细密、相似,但是终于演到后期,这就是狭义的老。再到最后若干年劫以后已经到底了,地狱有情当时就脱掉了这个蕴,托生为饿鬼等,这个识死的时候叫做死。或者生到上界天,新的蕴相续的第一刹那是生,之后在这个定中刹那刹那变异就是老,到了最后势力穷尽了,一下子同分的蕴舍离就堕到下界了,当时舍同分蕴叫做死。

总而言之,三界都是受着业的支配,也就是以业势力取到各种生,然后一直由这个业势力作为幕后的源泉,它给出蕴的显现,但是这是有限的,在这个当中不断地变异叫老,已经到穷尽的时候就结束了,叫死。就像这样,整个三界全是由缘起律支配的。

 

思维心中的法道

1、思维爱的体性,所谓“由受缘生爱”应该怎么理解

2、思维取在受生三界时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3、有的体性是什么思维有与生的关系。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18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19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0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1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2

 

 

延伸阅读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23发布于2021-12-05 22: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