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1 2 3

 

菩提次第广论,中士道,解脱,十二缘起,无明,无我

 

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七

依中士道次第修心,首先第一个次第是要如理地修解脱道的意乐,这又有两科,一、要明确求解脱之心的体性,二、要掌握发生求解脱心的方便。

要明确求解脱心的体性又要从认识系缚和解脱的体性着手。系缚就是以业和烦恼力量,使自己在三界、六趣、四生处当中结蕴相续,这就是系缚的体性。从这个结蕴相续中脱开了就叫解脱。也就是五取蕴一直不断地在三界六道里转生,从某时从中脱离了,也就是截断了五取蕴苦的相续或者受生的相续,不再轮回,这叫做解脱。欲求得到这种解脱的心,就是求解脱心。

在了解求解脱心的体性之后,就要寻求发生求解脱心的方便,这又有两种修法,一是由苦集的门径思惟发起厌舍苦因苦果、希求解脱的心,另一修法是由十二缘起门思惟来发生脱出生死锁链的希求。

下面开始讲第二。

第二由十二缘起门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 二、支分略摄 三、几世圆满 四、此等摄义

门是门径,十二缘起就是十二种由因缘发起的支分,从此门径思惟能够透彻地见到生死流转的原理以及陷入其中的苦状,从而发生想从中超出的意乐,因此它是发生求解脱心的门径。

这第二大修法分四个次第,为了了解整个生死流程的缘起,首先要从支分上认识,也就是十二支的差别一一认识其体性。又要认识相邻两支的缘起关系,为何由前支发生后支。其次就要把十二支摄为四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由此会见到是如何随着十二缘起而趣入恶趣以及生死中的善趣,发现了它的流转规律以后才会发心从中脱出。接着又要知道,我们的心中有无数种的十二缘起链,那么一个完整的缘起链要几世才能圆满呢要观察这个。这里讲述了快则两世就可以圆满,慢则分三世就可以圆满,这要知道圆满的时期。最后作思惟缘起利益这方面的总结,也就是告诉我们透过上面的十二缘起的抉择思惟,将会在我们心中发生怎样巨大的利益。

今初(支分差别)

十二缘起支中,初无明者。

十二个缘起支当中第一个就是无明,它是生死的根源,对此我们要了解无明是怎样定义的、无明的体性如何、无明有哪些内容、无明怎样引起行。

一、无明是怎样定义的

如《俱舍》云:“无明如非亲实等。”此亦如说怨敌、虚诳,非惟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是说亲友、实语相违所对治品。如是无明,亦非仅遮能对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违所对治品。

既然叫无明那就是与明相对,现在要认识是如何就明而立无明的。

立名的方式有二:一、排他立名;二、相对立名。排他立名就是说在明之外的法叫做无明,相对立名是说与无明相违、成为与无明对立的法,这叫相对立名。这里指后者。用譬喻来说,比如虚诳语相和实语是一对,它不是指实语之外的语言,因为绮语、恶口等不是谛实语,然而也不尽是虚诳语。或者怨敌与亲友是一对,他不是指亲友之外的法,因为还有关系一般的人或者陌生人,但不属于怨敌。因此,虚诳语是指实语的对立面或者相违面,怨敌是指亲友的对立面或者相违面。

总而言之,这里说的是所对治品,就是它是一个实语能对治掉的反方,就叫做虚诳语,或者是亲友能对治掉的反方——怨敌关系。因此,所谓的无明与明的关系是相克的或者相违的关系,也就是说,就明的所对治称为无明,或者明的相违面称为无明,而不是明之外的法。比如明是指了达无我的智慧,明之外可以有布施、安忍等等,它不一定要了达无我,然而它不是无明,所以是指明的相对面或者所对治法,以这种方式来立名。

二、无明的体性

此中能治明者,谓正明了补特罗无我之义。此相违者,谓补特伽罗我执萨迦耶见。此乃法称论师所许。无著论师兄弟则许倒执实义、蒙昧实义二中后者,总谓邪解、未解二心之中,为未解心。然此相违能治上首,则同许为觉无我慧。

既然知道明和无明是能对治和所对治的关系,那么我们首先要明了明的体性,接着明了无明的体性。所谓的明,特指无误地明了补特伽罗无我的意义,也就是能明了蕴上没有我的真实义,它的相违者就是无明。

对此有两派的观点,一派是法称论师,一派是无著、世亲兄弟俩。前者承许无明指人我执、坏聚见,后者承许是倒执实义和蒙昧实义中的后者,也就是邪解、未解两种心中的未解心。一者是说已经对这个变坏、积聚的蕴起了执为常一之我的颠倒见,这就已经起了颠倒计执。而按后者来说,指对真实义蒙昧不知,是一个糊涂的状况,所以承许是未解之心。然而不管哪一种,无明的相违能对治的上首都同许为觉无我慧,也就是通达无我的智慧。

三、无明的差别

又此愚蒙,《集论》中说略分二种,谓业果愚及真实义愚。

以愚蒙为体性的这个无明,在《集论》中略分为两种,就是对业果的愚蒙、对无我真实义的愚蒙。为什么要这样了知它的差别呢因为要明白如何堕入恶趣的缘起就要以粗分的业果愚的无明作为导首,是它发起非福业,当时业习在识中熏成了能引恶趣苦报的因位识,然后在成熟的时候就变现恶趣的根身等,要看到它的根源在于对业果的愚蒙。我们常常说的“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趣”,就是指有没有因果正见的差别。对此没有取得认识,以无明的力量驱使会肆意而为,造很多非福业,是这样堕下去的。所以为了解下士的法类,也就是认识人天范畴的缘起需要分出一个业果愚,知道它是导向恶趣的根源。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再了解细分的无我真实义愚,那就会分得出世间道和出世间道。也就是如果是受不了解无我的愚蒙驱使或者说一直以为有我,这样所有的行动就都是由执著我而发生的,都是自私性,是为了私我而作的,这样即使修善、修定还是在生死里转。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十二缘起链怎么才能运行到生死中的善趣,而它也是一个苦的自性,更进一步会知道在缘起上怎么超出这个轮回的圈,那就是一定要在无明上破掉,要发生通达无我的智慧才会出去,这能分出世间和出世间。因此要这样了知无明的差别,实际上也是要了知两大缘起走向的导首或者说根源的差别。

四、由无明如何起行

初能招集堕恶趣行,后能招集往乐趣行。

经所说,无明为缘生行,也就是以无明作为因缘,它会起招集生死果报的业行。具体来说,由业果愚无明会招集堕恶趣的业行,由无我真实义愚无明会招集往人天等乐趣的业行。

举个例子,比如认为我是自由的,随便做什么都不该受限制,这样就会造很多恶业。“这是可以偷的,只要没有抓到就行”,或者认为“旁生杀了没关系的,可以吃的”,就像这样肆无忌惮地偷盗、杀生。要么以为性解放是对的,所以随意行淫。诸如此类,都是一种对于业果愚蒙的无明驱使着内心,随着那种无明的习气他就去做,因此发生非福业,就招集了堕恶趣的业行。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以为有我,为了私我就想“造恶那是要堕恶趣的,很可怕,我一定要兢兢业业地行善,将来就能得乐”,这样就去行善。这由于对无我的愚蒙就想为了私我争取集一些善业作为资本,想来世过得更好,这样为自我投资,那当然就发起能招集往乐趣走的业行。其实他还是愚蒙,不了解出世道的内涵,不知道没有我、轮回没有乐。有一个很重的无明驱使着他这么做,所以他会落到生死中的善趣,但也只不过比堕恶趣晚一步而已,也就是在善趣里享受之后又造业又堕下去。总而言之,是由于无明作为根源而发生生死中的业行,这叫以无明为缘生行。

行即是业。此有非福业能引恶趣,及能引善趣业。后复有二,谓能引欲界善趣之福业,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动业。

第二支行,要从三点来认识:一、行的体性;二、行的差别;三、行与前后支的关系。

一、行的体性,即是业或者造作。

二、行的差别,可以分两种或者三种。分两种,指能引恶趣的非福业和能引善趣的业行;分三种,就是后者又分二:能引欲界善趣的福业和能引上界善趣的不动业。

三、行与前后支的关系。

这又分两科:一、无明支与行支的关系;二、行支与识支的关系。

首先,以无明为缘生行的法则,这又要在自己或者人们具体的心行上去了解。首先要看到由于业果愚的驱使,人们自私性地想为自己求好,这是以为可以肆意而为,因此他就造很多杀盗淫等能引恶趣的非福业。比如对现世有很多的名利、声色、欲乐等的要求,又没有因果律的概念,那我就可以巧取豪夺、欺诈、杀生等,作各种行为来满足我的欲望。被这种基于业果愚的无明力驱使着造很多引向恶趣的非福业,所以是由于无明而起的。

比如,我们没有对因果生定解以前,那确实感觉自己可以自由的做任何事,下至一张纸、一个东西都可以随意取的,或者以为可以随便说话,说粗语、妄语骗人,或者各种恶劣的心都可以起,各种狡诈的行为都可以做。这些全是基于业果愚出来的,这种情形好比是饮苦食毒,他不觉得那里面有毒害,不知道要受惩罚、是在往恶趣走,这就来源于愚蒙。

再者,要看到无我真实义愚能发起引善趣的业行。虽然信受了业果,然而对于蕴上无我非常愚蒙,还是念念为着我。他只不过想求一条我能得利乐的路子,这样碰到说“这样行善积德来世可以得到相好、富贵、权势等等”,对此就起希欲,之后就造集这些能引欲界善趣的福业。或者以为欲界的乐是暂时的、粗劣的、有很多过患,得到上界定境中的安宁才是真正得到了好处,这样为了自我勤修各种定,以这种无明出现能引上界善趣的不动业。

要知道就是这个瞎子一样的无明,没有我却执著我,为了我去求欲界或者上界的好处,盲目的造下很多的业行。这要通过对比来看,也就是说假使已经生起了无我慧,就会发现这完全是在往轮回生死里走,往苦里走,也就是凡是起心为私我想求三界中的乐全是往苦趣里走。当下在业行上就划分开来了,由于明的指导就开始修无漏行,四谛修得很好时,就发生了出离心和无我观慧,他的缘起路线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我们要通过缘起破除愚昧,只有出现了明行的系统,一方面知道没有我,一方面知道三界里没有乐,这两个认知合起来以后他的心就转而往解脱上面走,这样作出的才是出世无漏的业行。相反不是真实乐性以为是乐性,没有我以为有我,这样叫做两点一线,他就往那边驱使了,发起种种的运作,这就叫以无明故起行,更细的就是以无我的愚蒙发起三界种种有漏业。

第二、行支与识支的关系

以行为缘生识,也就是造了业行之后,随即因位识就得以成就,也就是当时就出现一个为业习所熏的现法识。这就像抽烟一样,抽了就有烟味,或者像看电影一样,看了就染上那个气氛,这就好比因位识,也就是你做任何事情的当下就已经出了因位识。

譬如撒了谎,别人马上就能看得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一撒谎就已经熏了识,有气氛,或者做了什么一眼就能看出,这就是说他有一个影响留在上面。或者这个人生气了,一出来就不一样。

有人说如果很善于伪装就看不出来。

虽然你善于伪装,但是你的心的真实处是无法以伪装就改变性质的,在那时自己是自明自知的,这样就已经熏到心上成为种子位的识。经过若干时间,当它成熟的时候就变成异熟位的识,也就是以此会受生为某一形态的众生

这样就很清楚,当以业果愚造了非福业,以此为缘会成就能引恶趣的因位识。再者,如果造了福业,就出现能引欲界善趣的因位识,造了不动业,出现能引上界善趣的因位识,这是以行为缘生识的法则。

识这一支分两部分来认识:一、识的体性;二、识的差别。

一、识的体性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

识,经中说为六识身,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别别了知境相的识,就其中的主要者有两派观点,承许阿赖耶的宗派是指阿赖耶识,不承许阿赖耶的宗派是指第六意识。

二、识的差别,在这里特指因位识和果位识。对此分两部分:总说和别说。

一、总说

要了解十二缘起中的识这一支必须先知道由无明起行之后是怎么生起识的。它分成因位和果位,也就是当时造了业,随即就会受熏的因位现法的识,称为因位识。也就是造了业以后就会在心中留下影响,由此熏成的识就是因位识,就像在识田里种下了种子,也称为种子位识。

这个识种下去了以后,要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未来这个识成熟时,受生在某个生趣的识称为果位识,这就是异熟位的识。

异熟,指异时、异处、异性,也就是现前在此时此地造了善、恶或者不动等的业,它是有性质、可以记别的。经过了一段时间到了成熟的时候,它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处所,而且性质是无记性,当时就出现了一个果位的识,这就是异熟位的识。必须要这样了解才知道无明起行之后引起了识,识又如何结生。就好比在此处种了种子,这是因位,然后经过一段时日,由于因缘聚会就出现了果。首先是造业在识中熏建了习气,然后到一定的时候就成熟了,之后就成了受生在某种趣的识,那是果位识。而受生在某种趣的识是过去在因位已经熏成那种识,经过滋润以后就发生了下一生的识,这叫果位识。

接着我们要分成善趣和恶趣,并且按照无明起行、行熏识、识成熟而受生这样的缘起链去作认识,就可以看到因位识和果位识具体的差别,也就是它在识位上是怎样的不同,或者为什么要立两种识。

这又分成两段来了解:一、生恶趣的识;二、生善趣的识。先看前者。

一、生恶趣的识

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熏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是果位识。

如果对于不善业起苦苦果的因果律愚蒙,以这种无明为缘就造作增长某种不善业,由于造业起行的缘故,随即就会出现第二刹那业习气所熏的现法识,这就是因位识,已经在识田中熏建了种子。以这个识经过滋润就在来世的某一世在恶趣——比如在地狱结生时的识是果位识。

举例来说,比如对于杀生要感地狱果愚蒙,浑然不知不信,在这种无明的状况里随意地造杀鸡等的不善业,一造这个业,当时杀生的业习气就熏染了识,所熏的现法识就是因位识,也就是立即熏下了种子。然后明眼人如果有通一看就知道他是杀了鸡的。这个识经过滋润,在某一世种子成熟,当即就显现地狱的境相,受生地狱当时的这个识也就是异熟位的识称为果位识。

现在应该明确以业果愚无明为缘,就发生了不善业的行,由于行随即就在识中熏建习气,当时所熏的现法识是因位识,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由于因缘积聚滋润了种子,到了成熟位,当时出现了一个受生在恶趣里、结生的识就是果位识,这就是从因位识成熟而来。这样就可以知道前三个缘起链是怎么辗转地连下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当即就受生在恶趣里的识就是这个原因。

又比如某人由于无明对因果律蒙昧,觉得做什么都无所谓,因此侵损了常住,起了不善业的行。但是一做了那是逃不过去的,马上就熏成了侵损常住这个业习气的现法识,叫种子位的识。有神通者也能看到你造了业,但当时还没有成熟,果报还没现前。经过一段时间,在这一世或者某一世临终的时候或者中阴的时候,这个种子成熟了,当即就已经投入到寺院里一头牛的肚子里去了。结生为牛时的业识是果位识,它就是从因位识来的,不会无缘无故就生这个跑到牛肚子里去的识。这样就了解受生为牛的因位识和果位识分别是当时侵损常住造业时熏的识叫因位识,后来成熟了已经在牛腹里结生的识是果位识,就像种子和果一样。

二、生善趣的识

如是由于无我真实义愚增上力故,未如实知善趣真苦,妄执为乐,即便造集福、不动业。尔时之识,是因位识。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结生之识,是果位识。

受生善趣的识在因位、果位有什么差别也是要按照缘起链一路的发展来认识。这里无明有二:一、无我真实义愚;二、乐执愚。由此发起的行有二:一、福业;二、不动业。熏成的识也有二:一、当时造业所熏的现法识是因位识;二、由于识受滋润、成熟,到了异熟位,在欲界、上界善趣结生的识是果位识。

这里要了解心理上的机制,总的要看到如果没有认识无我和有漏皆苦,那么当时的心态已经是非常愚蒙,也就是根本不知道这儿没我,“有我是天经地义的,还值得怀疑我们之所以在世就是为我求一个真实的利益的。”以这种真实义愚的愚蒙处处是为着我,接着“这个世间很美好啊,虽然恶趣是苦,但是在我们人间都还有爱情事业、名誉、利养、权势等等,这些是很风光、很美好的”,这样就起了乐执,他以为善趣有真乐。

这两种愚蒙和合在一起,如果遇到一种教法说造恶将会堕落,行善、积福来世会有好报,或者说某某人是由于修福,你看现世就变得这么好,延寿、有功名、事业发达等等。这就是两点一线的原则,这边有我,那边有好处,人生在世就是为了自己要真实得好处。既然这儿有好处,那我就往那边去做,所以以无明、无我的愚蒙和对于有漏皆苦的愚蒙,这两者一合,就误以为有我、有乐,要为我求乐而行动,也因此以无明为缘就发生了有漏的善业。

世间的善人就是做各种福业,当然一做了以后第二刹那就已经熏在识里,成就了因位识,也就是有一个业习气熏建的因位识。如果是明眼人一看,你行了善了,你有福相,过去你造恶很多,本来是考不上的,由于做了这件阴德就能升上去了。那为什么他知道呢因为行了善以后气氛不同,这个气氛明眼人一眼就看到了。而且他的心是非常厉害,而且都能算得出将来会怎么样,可见潜势力已经种下去了。这个因位识的势能经过若干时候果然就出生了果报,他在某个富贵人投胎、结生时的那么识就是果位识,那个识是由这个识来的。总而言之,是由于一个更细的无明的驱使,以为真的有我在那儿可以得好处,然后就开始行动,以这个行动就已经熏建了因位识,种子一成熟就会出现果位识,所以整个是这么一个缘起拉下来的。

接着再看,有一类人说:这个欲界虽然有一点荣华富贵,但是很快就没有了,欲界很苦,上界才是真正的喜乐之地,那里有殊胜的果位。这种人就开始离欲了,他修一种外道定,想取得梵天果位。他也是由无明力驱使,以为有我,而且认为欲界乐不好,色界乐好,上面的果位很好,是真实乐,这两个无明结合起来,然后就想到“我要修个不动业”,然后入深山按照某一种外道法修定。当他修不动业的时候,第二刹那业习气就熏在识上,当时所熏的识就是因位识,以后他在此生或者来世要受生的时候,这个识成熟了,受生在梵天的那个识就是果位识。这也就因为最初的无明然后起这样的行动,无明就是不晓得没有我,不晓得那里不是真安乐,就那么糊里糊涂地行动了。既然行动了就熏建了因位识,识成熟了自然就结生在那里。轮回就是这么冤枉地过去的,都是以无明作为根源,盲目冲动作为行,在心识上熏建习气作为种子,成熟的时候以结生作为果,就是这样一直摆脱不掉这个缘起链,所以在轮回里不断地结生。

归在自身上认识

我们了解了这些缘起的环节,应当归在自身上认识,如果自己还没破除这个业果愚,认为无论什么都可以自由地做,都可以自由地想、自由地说,那么由于累世的习性,尤其末世的众生恶劣的方面极大,这样由自由意志的驱使,随便起各种贪嗔痴,做各种杀盗淫,说各种妄语、绮语等等,显然已经由业果愚起了非福业,那么当时业习气就熏在心中成就了因位识。如果还要继续发展,没有忏悔,那么经过若干的量数,滋润已经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后来临终的时候发现不对了,恶趣现前,随之就在某个恶趣结生的识就是果位识。

现在就要看到眼前我们的危险在哪里,如果没有好好学因果,彻底破掉业果愚,时时禀持因果正见来抓住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不去做恶业,那就很难保住人身,什么缘故呢就是它的缘起走向就是这样往恶趣上走的。

所以,菩萨说“有见生善趣、无见堕恶趣”,见指的是因果见,有决定的因果上的胜解,然后不论做什么都有一个因果的见在把持,战战兢兢的不敢乱来,由此真正破掉自由意志。如果这个没破,时时都是随便乱做,做了以后还以为没果报,或者别人说了还不高兴,那这就很危险。因为他的势力是被邪的东西在支配,一直往邪的路线上走,这就是往恶趣走的。我们就看今天的人由于没有因果正见的缘故非常危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知道“得人身者如爪上尘,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接着我们还要看到,虽然通过下士法类起了因果见,害怕恶趣苦,不敢随便造恶,做什么都知道这上面是有天律的,是不能肆意而为的,一旦放肆乱作,就受因果律惩罚,这个时候就开始会转了,转成要行善业,这就变成了下士。但是由于不了解无我,也不知道有漏皆苦,这个时候还是以无明的冲动来造业,脱不出生死。也就是如果我们没有好好的修出离心和人无我这两大重点,破不掉我执和乐执的愚蒙,虽然说的很高、很大,但是实际心行的状态仍然时时都是为了我,为了得到一些世间的利益而行善。也就是对眼前的这些色声等五欲有极大的欣求心,这显然是一种乐执颠倒,这两个合起来的结果就是平生都在造善业,也只喜欢这些东西,压根没想到要解脱。这样无论做多少都是集谛所摄,没有一点是往轮回之外、往解脱道上走的。因为缘起的走向就是这样为了我的一种非常大的愚蒙作为根本的因素,他还一直执著有个我,而且世间有个乐,丝毫不想离开这个世间,而是想在这个世间创造一种美好,求得一种幸福,求得一种成功,所有的这种走向都是为我在世间求乐,只不过使用的手段是善业。以这种缘起走向无论造多少善业,全部是生死的因,丝毫都不会出现解脱的因缘。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按照这种走向,我们还要无数世轮回。通过缘起破掉了愚蒙就知道心上的事不能蒙混过关,天律是分明的,缘起是分明的。

 

 

 

思维心中的法道

1.思维如何就“明”而立“无明”。

2.请认定无明的体性,这样的无明有那些差别相

3. 思维无明支与行支的关系;行支与识支的关系。

4.什么是因位识什么是果位识思维二者的区别和关联。

5.思维如何由无明起行如何由行起识请结合生恶趣和生善趣做具体的思维。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16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17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18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19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0

 

 

小提示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解脱,十二缘起,无明,无我

 

延伸阅读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21发布于2021-12-05 22: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