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课音频及讲记文本,请文章底部的“ ”。


菩提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二、发此之方便)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四百论》云:“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

 

第二是发起求解脱之心的方便。譬如想止息渴苦是由于被干渴逼迫,见到了它的不可爱相。意思是,因为感受了很大的干渴之苦就迫切的想要止息它。同样,欲求得到诸取蕴苦寂静的解脱,也一定是基于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已经看到了取蕴苦性有那么大的过患,这个时候就开始发心要寂灭这个取蕴苦,开始想求解脱。

因为他已经看到这是一个苦器,是一个只生产苦的机器。在这里不断地发生现在的苦、未来的苦,发生苦苦、坏苦、行苦,这是无数苦患的根源。然后想到:按照这样发展下去是没完没了的,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受苦毫无意义,我一定要尽快消除它。就像在你的身上有一种不停循环的生病机制,它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病痛,连绵不断地出生无数的病苦,折磨得你死去活来。当你发现了这个机制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最大的问题在自己身上。已经充分的认识了它不可爱、它极端苦恼的相,之后就会开始起这样的一个希求:何时能够得到寂灭取蕴苦的解脱呢他就开始要寻求解脱了。这样就知道,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是必须得看到取蕴苦性的过患。

相反,假使没有通过修三有的过患而发起欲舍的心,你也不会对苦灭发起欲求的心。换句话说,如果还认为这个三有还是有乐可得,认为“这个也不是苦,那个也蛮安乐的,做人有什么不好,生天更是好上加好”,有这样的想法怎么会想息灭这个取蕴的苦呢就好像没有想到这辆刑车正把你拉向断头台,怎么会想到要从中逃离呢如果没有见到它的走向,目光局限在一段一段的生死历程之中,看不到全景,感觉眼下活得很平静、活得很快乐,或者还盼望着这条缘起链的终端是皆大欢喜,抱着这些幻想就不可能有彻底的求解脱心。你不知道要彻底地寂灭这种取蕴之流,这个时候没办法趣入解脱道。所以一定要观苦,依靠观苦洞彻自己的现状以及日后的结局,直到发现自己陷落在罗刹洲、陷落在苦缘起链里,这时才会发起欲求解脱的心。

《四百论》上说,谁如果对此三有的纯苦之处没有厌患之心,他哪里会欣求寂灭苦的寂静呢就好像一个人十分贪恋自己的家,他就不会离开这个家,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安乐窝。如果这个家纯粹是痛苦的渊薮、是无数苦患的根源,他当然能义无反顾的离开。同样的,如果见不到三有的苦患就很难出离,一旦见到了它纯苦的自性,见到它是苦的大本营,就会一心求出离。所谓发生出离心的关键是在于对三界的性质是否认识。

 

希求解脱方便分二:

一、由于苦集门中思惟 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

初中分二:

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初中分二:

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二、正修苦谛

 

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有两种,一是从苦集门中作思惟,二是从十二缘起门中作思惟。总之,是透过苦集门看到轮回的真相全是苦的自性,而且都是由我执所引起的惑业力所感发,已经洞明了整个轮回因果的性质以后,就会发现这里一无是处,除了从苦入苦之外没有别的结局,这里的一切都毫无实义,之后他会发生厌患出离。

从十二缘起门思惟,也就是能看到从无明如何起行、熏识等,一路怎么样入生死的流转链,这样可以看到它除了起一重一重的生死之苦以外,没有其它的丝毫安乐可得。由此见到整个轮回就是从苦因到苦果辗转相续的苦流之外,没有丝毫意义,而且从这里发生无数的过患,这样自然就发起求解脱的心。所以,真正启发求解脱心的方便,是要用深刻的观慧透彻地见到轮回的真相,为此观察修必不可少。

从苦集门中思惟,又分成从果和从因上作审思两种。从果上作审思,就是要思惟苦谛生死过患,也就是知道生死所摄的一切种类的法,是如何处在苦性、苦患当中。这里又有思惟人世间的八苦,从生到死全部都是苦,没有一点安乐的自性可得,或者就三苦门思惟,也就是透过摄在苦、乐、舍三种受当中的各种生死境界去观察,也唯一是苦性。或者就整个的六道的循环圈来看,无论是上是下,总归都是苦。这样可以看到,生死的确是充满过患,如一大苦海,这是发现了苦的真谛。

在思惟了苦谛以后,要进一步审思感召这个苦的根源在哪里,也就是要思惟集谛的流转次第。就是从末一直追逐到本,首先要看到有漏业的发生机制。譬如以福业、非福业、不动业是怎么感召三恶趣、欲界人天以及上界天的果报,这个时候会明白,造成三界苦患的集最初位的机制,也就是各种有漏业相。再推究它的根源就是烦恼,所有的烦恼都是由我执而引发的,也就是以萨迦耶见为根本,怎么起十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等等,这个时候就是追溯到了本源。再按从本流末的进程去看,就知道怎么从我执起惑、起烦恼,又由烦恼怎么造业,由业力感召生死的果报,这样可以看到整个集谛流转的次第。

透过果因两方面的观察,发现轮回是纯苦的自性,它一无可取,过患无边,所以今生就要从中了脱,不然生死辗转相续,后患无穷。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要分两次第进行。首先要显示在四谛里宣说苦谛的意趣,明确了以后,就能随顺圣教宣说四谛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趣入。

首先进行苦谛的观修

 

今初(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意趣”就是指在宣说苦谛的时候曾经说“诸比丘,这是苦圣谛,这是集圣谛”等,或者“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这不是佛随意说的,这是以大智慧已经照见了众生内心发展出离心的规律,然后如理地依次第而说。这个宣说的次第是顺着心发展的次第、自心发展的法尔规律,也就是随顺缘起律。也就是佛说这个苦谛,是由于他的道种智已经明确见到道的缘起律之后而宣说的,这叫他的意趣。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

 

首先发起一个问端,使得我们进入探究的状态。

提问说:集谛是因,苦谛是集的果,所以应当集在前,果在后。为什么世尊没有顺着因果次第,反而说到“诸比丘,这是苦圣谛,这是集圣谛”,像这样先说果再说因呢

 

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

 

见解脱之路的无上大师,这样逆着因果次第而宣说,是有极大修持上的扼要,所以根本没有过失。

佛绝对不会错乱宣说,要知道任何佛语都是清净无垢,微妙无比的。

 

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以诸所化无明暗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于初先说苦谛。

 

佛这样反因果次第而说苦集灭道四者,有什么重大的导心趣入的关要呢下面还要细细地抉择才会明了。

这是因为,诸所化对生死如果自己首先不发起无倒的希求解脱之心,那在引导解脱上面就缺少了根本,他自身尚且没有一个求解脱的心,又怎么能把他导入解脱呢不可能按牛头吃草啊!他自身根本就没有求解脱的意愿,你硬是把他拉过来说“你一定要这样行解脱道”,这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已经有了主动、自觉的求解脱心,再作引导,他就愿意跟随,自然会尽自己的力量趣入。

就好比一个人他自己没有伸出手来求救援,那别人再怎么想帮助他也没办法,因为他根本不会配合的。起码他自己有一个求出离的意愿,所以,所谓的救护不仅要有救度的导师和救度的道,更需要的是沉溺者有求救脱的意愿。

这个所化有情被深重的无明黑暗所覆盖,他把苦性的生死圆满执著为真实的安乐,被乐颠倒所诳骗。他对这个生死苦海的观感还是美好的,他以为这里面有很多真实的安乐可得。这个时候他不会听从你的教导安心出离。让他远离世俗,他认为是在剥夺他求乐的权利,这样的心态根本没办法修解脱道。

那么怎么能破掉他的乐执呢首先必须说苦谛。就是要让他了解目前的状况全部都是苦的,非常危险,这里没有安乐。必须要直接指点这就是苦,说明各种苦相让他生厌烦心。然后他才肯出离。如果不说苦谛,他被无始来深重的愚暗所蒙蔽,一直觉得一定要在这个生死里面求到圆满,这里有很多的乐受我一定要抓到。他的心一直倾向于在轮回求安乐,只是像说窍诀一样告诉他“你一定要求解脱”,然后就让他放下他最爱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就好比一般的年轻人都被爱情所惑,这里你让他放弃追逐爱情,这怎么可能他必须得认识到爱情的过患才肯撒手啊,强迫他转变自己的意志是不可能的。因此首先必须给他指示苦,让他理智地看到这个真相,他才肯放手。也就是他的心态从过去的乐著变成了厌离,这个时候才有趣入解脱道之基。以出离心摄持,受别解脱戒,之后勤修戒定慧,一心息灭贪嗔痴,这是所谓的修解脱道。

即使是佛也没有勉强人的道理,如果佛能勉强人,那么这个世上这么多的乐颠倒者,应当顿时就趣向解脱,但事实并非如此,因缘没到,他们始终不肯放手。因此通过宣说苦圣谛使得他的心意回转过来,这是出世道的第一步关键。也就是有了求解脱的意愿以后,才能进一步引导他再去看看这个苦的因是怎么样,灭苦的灭如何,以及达成这个灭的道是什么。这样他才愿意顺着圣教而趣入,他才会转变成一个解脱道的行者

所以身份的发生在于行为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在于意乐的改变,意乐的改变来自观念的转移,观念的转移来自审慎的观察,这就是心的规律。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

 

在已经观察到苦谛以后,见到自己正堕在苦海里面,这时就想要脱离苦海,就知道这个苦一定要灭除。因为他已经发现这个过患太大,就好比一个人去看病,医生诊断说这是一个无限期、不断蔓延的大病,必须马上医治,否则将会发生无量无数、漫长无尽、没办法形容的大苦。这个人也意识到了严重性,他明白如果不治这个病会一直源源不断地发展,今后就是漫无边际的苦难,因此就发起了我一定要治病的愿望。这个时候,他绝不可能把这个病放着不管,而且他的心里会十分着急,想要尽快灭苦。

但是再理智地思惟一番就知道,如果没止息掉苦的因,苦终究不会灭,那么造成这样无边大苦的因到底是什么这时他开始堪能了解集谛了,也就是他已经有探寻苦因的意愿,然后再给他宣说,他就会顺着引导去理解和接受集谛,所以集谛要在苦谛后说。

譬如,他已经发现了自身的病非常严重,医生也告诉他发展的结果是如何,之后他就会想“我一定要灭掉这个病”。他有这个意愿以后就会去求医,会去了解病的根源。这个时候医生告诉他,过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这个情况,他就会接受,他就会观察,就有了领受集谛的机缘。之后再慢慢的细说,他一步步观察,最终会发现集谛的整个真相。

 

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然后从果到因一路指示下来,他顺着佛的圣教开始了解到,原来各种各样的生死众苦都是由有漏业为因而发生的。就是说不是上帝造成的,不是无因生的,不是别的不随顺因生的,唯一是由有漏业而生的。之后再进一步指明,业是从哪里来的。业也不是从别的地方造的,关键就是内心起了各种烦恼而发起的。这个烦恼又有多少呢再进一步指明烦恼的法相,说明有十根本烦恼等,有非见的贪、嗔、痴、慢、疑,有见的见取、戒取、我见、邪见等。

像这样就会明白业的驱动力是烦恼,再看烦恼的根源是执著我的心,是由于执著了这个我,之后就缘着不同的境缘发生不同的态度,顺我心的就起贪,违我意的就起嗔等等。最终就发现,造成三界一切苦海的根源,就是这个萨迦耶见作为地基,它引出无数的烦恼的层峦高峰,从烦恼上出现各种业,从这里发生生死中的无穷无尽的苦果。所以万患之根就是我执,一个我执造成了一切轮回的苦。这个时候才发现,最大的元凶就是执著我的心。这就是真正的集的真谛,佛用一个字显明了整个轮回的起因、根源。

 

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如果见到我执也能够止息、消灭,那就会发誓现证灭苦的灭,所以在集后宣说灭谛。

也就是先了解了集谛是由于在这个多分、无常的蕴上没有见到真相,虚妄地以为是我,然后起了我执心,由此发生了苦因。由于它只是一种虚妄的执著,一旦见到真相当即就会息灭,而根子一旦息灭,从这里发生的枝叶花果也全部都会因此息灭。这个时候自己会断定“一定能得到灭苦的灭谛”,这会让他发起誓愿,一定要现证灭谛。

所以一定要首先宣说集谛,让他洞彻所谓苦的根源只是一念妄执,既然只是妄执,一见到真相就能顿时息灭。所以一旦明了集谛,他会大吃一惊,原来轮回所有的景象就只是靠着这一个妄念在支撑的。就像所有的梦境就只是一个妄念,醒过来的时候,妄念止息,梦就会顿时消失。这个时候他会发现轮回不是那么坚固的,也不是无计可施。就是因为看见了一切都只是一个虚假妄念的根子上出来的,会让他断定一定能消除。如果轮回实有自性,是坚固得像金刚一样的东西,又是这样不见边际的大家伙,用最大破坏力的原子弹不知道轰炸多少天也轰炸不完,这个时候会让他绝望,“虽然我想希求解脱,但是我没办法达成”,仍然会陷入消极、悲观当中,心力提升不起来。但是他发现“这原来就是我的一个念头想出来的,只有一个妄念作为根源”,就像一般人看到蛇的时候,恐惧得失声大叫、狂奔而去,感受了极大的恐惧之苦。你要断除他的这个苦,就要带着他,打开照明灯,直接到他以为有蛇的地方让看清楚,真正看到只有花绳没有蛇之后,他的执蛇的心就会断掉。执蛇的心一断掉,以此引生的对蛇的恐惧以及逃避的妄动等等自然会消失。因此为了对解脱生起大信心和希求的愿望,必须在宣说集谛以后再说灭谛,就是这个道理。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答云无过。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

 

其实这个问答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这里再重复一次。

有人说:如果这样,在开示苦谛之后就已经对解脱发生了希求,所以应当在苦谛以后接着就宣说灭谛,为什么在说集谛之后说灭谛呢

回答说:这个没有任何过失。在了解苦谛后虽然有想求解脱的心,也非常希求能得到寂灭一切苦的灭,但是还不明白一切苦的因是什么,还不确定这个因能否断除,所以对于解脱也没有断定是我应当得的,是我一定能证到的。

没有这样的自信心和决断力,因此他心里没有感觉我一定能解脱、一定是有这样的寂灭,或者这是一定能达成的,没有这样的心的缘故,他求解脱心或者求灭谛的心就不能够充分地引发,所以必须要在中间宣说集谛。

 

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像这样,如果已经执为一定能证得灭谛,一定能够解脱,这个时候才会作意,什么是趣向解脱的道呢由此心会趣向道谛,也就是他的心自然就开始关注道谛了。他会想,什么是达成寂灭的道它的主体和支分如何呢我应当如何行持呢这一切他就开始能纳入在心上。当他明确以后,会有意识地主动去行持,这个行者就开始真正踏上了解脱道,因此道谛在最后宣说。

这就看到了,佛没有按因果次第来宣说四谛,有极大的修持上的关要,这都是由道种智深明引导的规则而作的宣说。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这也就像《宝性论》里所说:以治病来说,病苦应当了知,病因应当断除,病灭的乐住应当获得,治病的药物应当依止。同样,取蕴是苦的自性应当了知,苦因的业惑应当断除,寂灭诸苦的灭应当取证,趣向寂灭的正道应当依止。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像这样四谛在大小乘的教法里数数宣说,这是善逝世尊总摄了生死流转和生死还灭的诸扼要之处。所以对于修解脱来说,这是极切要的法,也是修行的大总纲,所以必须依这个次第来引导学人。

这里说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叫做两重缘起,而四谛就是在指示这两重缘起的真相。流转缘起以苦、集二谛来宣说,集是苦因,苦是集果,就是如何以集而感苦,这样了解以后,就会发现生死流转的真相。生死还灭用道、灭二谛来指示,了解了道、灭以后,就知道如何还灭的轨则。

有关流转、还灭两重缘起的无量法义都摄在四谛的关要里面,了解了四谛就已经抓住了它的要点,从此之后再看这个两重缘起的事就能完全得到心要。所以对求解脱来说,这是极其切要的。因为求解脱必须知道果的性质如何,造成它的根源在哪里,是否能得到寂灭它的果,为了得到这个果应当修持什么样的能截断苦因的根本之道。像这样了解以后,那就像有了眼目一样,自然知道解脱的正途,由此趣入如理地修证,因此是极为切要的,因为一切道的开启是源于缘起的正见。这也是修行的大总纲,也就是无数的修行都摄在这样的四谛法教当中,所以应当按照这样的次第来引导学人。

接着从反方面来说,如果没有这样依次第发生真正心上的转化,那么解脱道就毕竟无法踏入。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惟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惟增上慢耳。

 

如果没有真实地思惟苦谛,发生厌舍生死之心,那么所谓的“我要求解脱”等也就只是口头上的虚言,毕竟没有真实的意乐。如果没有求解脱的心,那么肯定就是一个求生死圆满的心。以这样的意乐无论做什么都成了集谛,都是在转生死轮。

再者,如果没有思惟集谛,非常善巧地了解惑业是生死的根本,那么就像射箭没有见到靶子一样,根本不知道在哪里防护、止息,这样就断截了正道的扼要。意思是说,这样把不能解脱三有的道妄执为解脱道,这样不论怎么辛劳地修持也毫无果利。

换言之,所谓的道,前提是一定要明知集,在这个上面去止息,就是修道。不明白应该断的根本,一直在其他地方用心,那当然就像射箭没有看到靶心一样,虽然朝着四面八方都在射箭,但就是没有丝毫利益,毕竟不成抑制轮回根源、获得解脱的道路。

再者,如果没有了解应当断的苦和集,就不知道静息了苦的解脱是怎么回事,也不会知道断了苦集的解脱有什么利益、将会达到什么境界。这样所谓求解脱的心也只是增上慢而已。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发生真实的求解脱心,而口头上却到处夸耀“我是求解脱的人,我修的是解脱道”,这就是增上慢。

 

 

思惟心中的法道

 

1、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是什么请思维为什么。

2、论中说:“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又说:“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

请结合教理,合理的分析和解答这两个疑问。


 

小提示

回复 菩提道次第广论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讲记




@     @


 “ ”收听《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录音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02发布于2021-12-05 2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