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课音频及讲记文本,请文章底部的“ ”。

 

菩提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须修中士之意乐。

这是下士道和中士道之间的连接文。

这样已经随念了一定会死,而且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死,这就能了解人生短暂,要为未来的前途着想。又想到:如果死后堕入恶趣,那个痛苦是极其深重、漫长的。因为以贪求现世法将会使我们丧失极大的利益,感召极大的衰损,会使自己沉陷到恶趣的深渊里,要认清现世法它是制造恶趣大苦的主因,要像畏惧瘟疫一样厌舍现世法。然后为了后世的前途大计,对善趣发生希求。

到此就完成了意乐的转换。我们从来都是以现世法为主,念念希求,对后世法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虚谈上,现在已经转过来了,对现世法彻底失去了兴趣,对后世法一心希求,这样就获得了下士的意乐。

为了寻求后世义利,必须要遵循能成办它的法道,实修能获得后世善趣的正道,在这里要修共同的皈依和定解黑白业果这两个重点。在皈依法僧三宝以后,了知唯有依顺佛所开示的离苦得乐的正道来行,才可能真正实现。而离苦得乐的正道是由缘起力所支配的,在粗分的缘起上要了解一切乐由白业来、一切苦由黑业来。这样产生了定解以后他会发生行动,也就是会努力地断恶修善。以断恶故,脱离恶趣,以修善故,获得善趣,这就能实现下士所求的果利。

虽然已经达到了这一步,但这只是暂时的提升,并非是究竟的解脱,因此不能以此便生喜足。要知道下士和中士两道都是为了升入上士而奠基,最终只有进入上士道才能圆满成佛,因此不能以暂时人天的利乐为究竟。

总的路线要知道,我们首先要发起共下士的意乐,再接着发起共中士的意乐,对于生死的一切事发生厌舍之心。在这个基础上,推己及人就会看到所有的众生都堕在苦海里,没有一点安乐,这个时候会发大悲心救度诸母有情,以此发心要取证无上的佛果。这样为利有情愿成佛,也就发起了大的菩提心,以它摄持会引入上士,之后一切所行都成为成佛的因,真正踏上了菩提大道

所以为了能够有力地引发大乘的意乐,必须具备前面的基础。已经具备了共下士的基础以后,我们在修心上面已经有了小学的基础;之后必须修共中士的意乐,这样我们会有中学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拓广自己的心,会有大学的基础。要像这样逐级地升进,因此在完成道次第的小学课程后,进一步要修学的是中士的课程。

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

我们必须得审思:先前所获得的人天胜位它是否是究竟的安乐在观察后我们发现,它没有超出行苦。也就是仍被业惑力所系,在生死的迁流里不得自在。同时一直携带着烦恼和苦种的缘故,它在遇缘时会无间地发起各种苦,因此它仍是具足苦因的状态,根本没有消除苦性,这叫做没有出离行苦。

这样已经窥见虽然生到了善趣但仍是苦的命运,暂时一度的享乐之后,仍然是陷入苦中。就好比在一辆轮回刑车上,暂时休息、放松时,甚至没有感到什么苦受,但是这辆刑车终将走入极苦之地。真正看清了整个轮回无论生于何处终究是要奔向苦以后,你不会把它执著为乐的自性。这时候就明白,原来我得到善趣乐,只是暂时的喘息。如果我执此为究竟而不求出离,在一度享乐以后必定又会落入苦海。这个时候才恍然明白:我把去往刑场途中的短暂休息当成了真实的安乐,实在是颠倒!

因此,人天胜位的真实本性上根本没有安乐,过后决定会堕恶趣。也就是它的后果是恶的,就好像罪犯坐在刑车上最终是被拖往断头台、被砍头的结局,这个过程中遭遇的事情,不论是苦、是乐还是舍受等,都不能当真,它的结局必定是恶的,边际必定是恶的,所以全部都是苦性。

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

就好比有一个无间决定要从险岩堕落,现在在险崖边上暂时休息的状况一样。我们不应当把暂时的休息视为真的安乐,因为休息以后必然是粉身碎骨的结局,就像这样。

或者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天界的状况,会发现这些在很长时期里享受五欲乐或者安住定的天人们,他们的引业一旦穷尽,顿时就堕落到下趣,实实在在的是一个粉身碎骨的结果。这时一度的天界之乐恍如梦醒般消失无余,然后又进入另一场恶梦。这样看来,的确整个三界轮回全部都是苦的,即使轮转到高处也无间就会堕落。

《入行论》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

就像《入行论》里所说:我们数数来到善趣,也数数享受了欲界、色界等的各种安乐,然而就在这样的享乐以后,死后仍然是堕到恶趣,常受极大的苦。因此对这样一种轮转性,毕竟落入苦中的迁流的状况,看到它的确就是苦。

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

这里也给我们总的指示了生死的真相。那些恒常转入生死轮的人,他看不到整个轮转的情况,他把暂时的一个小范围里的情景、暂时的休息看成是乐的,如果他能看到之前或此后的情况,绝不会再这么想。这些人并不是解脱了生死苦流的自在者,他在享乐以后,仍然是没有自主地渐次、上百次地漂流到等非等的诸趣。

“等”是指人天这一类的安乐趣,“非等”就是与人天不对等的恶趣纯苦之地。

轮回里的众生的确就是在这个生死轮里不断的旋转。对于这一点,只有真正的智者能看到。因为他的视野非常宽阔,已经看透了生死的怪圈唯一是苦性,他不迷惑,而且以大智慧发展出了强烈的厌患之心,一心想脱离这样的轮转。他的这个心理跟下士又完全不同,下士还搞不清,以为从恶趣升到善趣是一条直线,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迅速旋转的圆环,从恶趣到善趣只是这上面的一小段。但是他看不到,以为这就是上升。看到了完整的圆环以后就发现,它最终是旋入苦中的。这样就是眼光的不同。你要记住这个巨大的圆圈的譬喻,如果只是很狭小的眼光看到非常小的一段,你会误以为它在上升,你会以为从现在这个坐标超出去有一个真实的安乐。但是如果有广阔的视野,能看到整个的圆圈旋转的情形,就发现到了上面的时候它又会滑下来,它的后边际是恶的。他能明白这是一个上下循环旋转系统,因此在他眼里那个上升不是乐,它是堕落的前奏。

就像这样,必须要了解苦谛,开展出洞察轮回的智慧之光,之后会有更大的心、更彻底的出离意乐,这样子意乐就已经换掉了,成为中士求解脱的意乐。心行也完全变掉了,做法也变掉了。同样的善行,他的心一心希求的是出离,根本不是为了想得人天善趣,并且能以此摄持兢兢业业的修持断苦之道。

怎么脱离这样的循环呢那就必须断掉我执。“我执”是轮回的基,是以它的力量一直支撑着这个轮回。从我执里无论发生出任何的善恶业全部是在转生死轮。因此他洞察了集谛之后知道要在我执上面去断根,我执一断轮回就断了。这就是了解集谛之后知道在哪里修道,如是等等,这是所谓的中士的修行。但是它的出发点一定是首先能够洞察轮回的真相而发生厌患之心,之后才有动力趣入出世的解脱道,因此中士的修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故于善趣亦当厌患,犹如恶趣。《四百论》云:“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

由以上的道理,所以对善趣也应当厌患,就像厌患恶趣一样。《四百论》里说:智者畏惧善趣等同地狱,在智者洞察轮回的心境当中,不畏惧三有的是周遍皆无的,一个也找不到。也就是在明智的眼光之下,必然发生断定的心,这也是首先要发起观慧的原因所在。譬如一个人已经知道自己正被押往刑场,他怎么会对于这途中的一切发生兴趣呢

这里的智者是指看透了轮回的缘起相或者轮回苦性的人。由于他知道善趣只不过是那落迦的前夕,就像一个法官已经断定这些所谓的享乐者最终都要被砍头一样,他畏惧善趣的享乐就像畏惧地狱的苦痛一样。轮回的刑场里,善趣的享乐就像临刑前的断头饭一样,之后就被砍头、扔进地狱。因此智者把那样的狂欢跟随后的堕落看成一件事。这样已经看到了真相,而不害怕这个轮回死刑场的人是绝对没有的。

《摄功德宝》中亦云:“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

《摄功德宝》中也说:如果具有贪着生死的意乐,他会恒时流转。这里生死的范畴是极大的,它包括了色界、无色界、欲界的所有状况。因为这些全部是有漏有为法,都是以烦恼和业力支持的虚假果报,因此以烦恼业力而生,自然也会随着惑业力消亡而死,在这里面都是叫做生死界。众生都对此迷惑执着,有欲乐,贪求三界的果报,只要你有贪生死的意,那你就决定入到生死里,缘起决定的缘故。正如古德所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有一爱就有一娑婆之因、一生死之因,这是同样的道理。

幽溪大师在他的净土法语里说到:你贪这个世间的功名利、琴棋书画、园林古玩、一草一木、一亲一友等等,只要你对这些有贪求的意,那必然以贪爱就直接成了生后有的因。

从十二缘起上做观察就非常明显,能够生轮回的最近的因是爱、取、有三支。爱就是贪,一有了爱,它就开始滋润业行,它已经成了能生后有的因。或者从中阴投生来看,如果有贪,决定落三界的果。如果贪欲,就落欲界;贪色,就落色界;贪无色,落无色界。只有对这一切普遍厌离,才会成为出世解脱的因,或者净土的因。这样就可以看到,贪是最大的祸患。

引得众生入生死轮的有两大因素,一个是我执无明,一个是贪。他是源于认为有我,而面前又有真实的乐可得,因此为了“我”,一定要取到它而恋著不舍,这就叫贪。如果你发起了这种心,就已经出现轮回了,你必然就在这里陷入流转。

所以,要出生死只有两个要点,一是修苦谛发展出离心,对于轮回的一切发生厌患,二是修无我,确定没有我可得,这时才会止息轮回的因缘。这里面,第一个比较容修,就是观察到轮回的苦性,去掉对它的贪,这样在取向上就已经不往生死里转了。以此之故,正反对比就清楚了,一定要对善趣生厌患,否则是无法止息倾向于轮回的心。

《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接着按照《弟子书》更细致地观察,我们会发现,在自己的心中是起乐想还是起苦想、净想还是不净想,在自己心上会出现两种缘起相。如果对生死诸趣起了乐想,这样会导致你的愚痴暗越来越深厚。你会看不清事实真相,在迷狂的心前一直感觉前方有乐,就像渴鹿追逐阳焰那样,心越来越迷乱。就像现在的人一再地宣扬这个世间多么美好,有多少的快乐、幸福,使人们耽著在这个乐想上,结果发生深度的迷乱。

接着要看到,如果你能反过来开始如理作想,这就表示这个精病要被医治了。你不断地作意它“苦、苦、苦”,你的心会越来越清醒,对轮回观感的痴暗会逐渐地薄弱。当它薄了,你跟世人的迷狂状态就完全不同了,在你眼里看到这个轮回是一大苦海,这里的众生都像疯子一样,一个个都在跳火坑、跳悬崖,无非是在饮苦食毒,这个时候人的痴暗会极其微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修持轮回法自性清净的想极度增长,你的贪欲之焰会越加炽燃。我们看一看,人们都在不断地串习清净相,城市整洁得犹如天堂一般,一个尘埃都不见到,苍蝇、老鼠等等都被斩尽杀绝了,到处看起来都是那么光滑、干净,似乎这个世界是充满了美好的相,这使得人们对此世间的留恋、追逐越来越深。人们对皮相的执著也是空前绝后,人人都在减肥、健身、整容、化妆。其实把这张皮剥开来就看到是不净物充满了的,然而却被虚假的包装伪饰得非常清净美好。再说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都是一堆由妄分别现出来的尘,没一点清净之处。我们就发现,这个世界处处都表现出它的污浊、臭秽、不净,然而我们人却因为净颠倒,处处在掩盖它不净的事实。

真是如此吗天人到临终时就现见了这个不净的相,因为他的腋下出汗、身体黯淡无光、天衣沾染尘垢,这样就发现他是不净的体性。之前他们感觉天界的确是清净无比,比我们现在最整洁的街道还要整洁一万倍,然而这只不过是个假相。所以在圣者的眼里,这个轮回的行苦就像一根毛掉进眼睛里那样刺痛难忍。但在凡夫很粗大的心识前,这个行苦就好像一根毛放到了手掌里一样,没有任何感觉。同样,在圣人的眼里这个世界是污秽不净的,完全是妄想出来的东西,然而人们却以为这里有真实的清净,有什么清净呢无非是颠倒妄想所现,举体皆是不净。

如果我们能这样修不净观,逐步地让它增长,达到极点的时候,我们的贪欲之焰也能极度止息,因为你找不到可贪之处。就像一个人极贪恋美女,他以非理作意把她夸张得无比地美好,似乎这个世界所有的鲜花在美人前都黯然失色,他的心中只有这样的观感。但是用慧剑把这个可爱的女人解剖了以后,就像解剖一头猪一样,把她身上所有的支分全都放在案板上,再一个一个的看过去,没有一样会是自己贪恋、想要拥抱的。这实在是近在眼前一想就知道的事实,可是人心颠倒的实在太严重,错乱幻想太强。只有你不断地去观察它的不净,使得不净的观感越来越增长,之后贪欲的火焰就自然止息了。

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总的《弟子书》这一段是说,我们从无始以来由于一直执著三有盛事是乐,不断地在串习各种净妙之相,这使得我们的贪欲无比地浓重。现在要转换这样的颠倒心必须得修苦性和不净相,也就是重新如理作观,这样的话,当你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它的苦和不净的相以后,贪欲之焰自然会止息。但是如果不修习,那你随时都会缘着现世的境感觉它很美好,有真正的幸福、快乐,这就会增加你的愚痴和贪欲。以愚痴和贪欲增长的缘故,生死的因、生死的燃料非常充足,那么这个生死轮也就停不下来了。因此要断掉轮回动力的颠倒心,必须在缘起上破掉支持它的理由,也因此串修诸有的过患是关键。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一、正修意乐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初中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 二、发此之方便

中士道次第修心,首先要修中士的意乐,由此作为趣入共中士道的前提,而修意乐先要明确求解脱之心的相状,之后要了解如何发起此心的方便。

今初(明求解脱之心)

言解脱者,谓脱诸缚。

所谓解脱,就是要脱开各种系缚。为此就要了解什么是能系缚,什么是系缚处,什么是系缚的体性。了解了系缚,就明确从这个系缚里解脱,就叫做解脱,而想求得这种解脱的果,就叫希求解脱的心。所以了解求解脱心的关键是明确系缚的体性。

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故从此脱,即名解脱。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

比如一根绳子把牛绑在木桩上,绳子是能系缚,牛是所系缚,木桩是系缚处,无法脱开,一直在这个状态中,就叫做系缚。同样的道理,业和烦恼像绳子,把众生绑在生死里,所以它是能系缚。也就是由于业和烦恼的力量,会落在以界而分判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以趣分别的天趣、人趣等五趣或六趣;依生处门分,就是由胎、卵、湿、化而生。也就是以业和烦恼的力量,在三界、六道、四生处中结蕴相续,这就是系缚的体性。

就是这个生死所摄的蕴在不断地相续,一直无法截断。就好比一个生死的影片在不断地演,一集一集地演,前面是演一个天人,这一段时间他是天的蕴,这一段相续结束后,他又转成人,又变成了人的蕴,再转成猪,变成猪的蕴。总而言之,轮回的蕴一直在相续不已,这叫结蕴相续。这一个生死的连续剧一直没有断的方法,这叫做系缚。哪一天这个生死连续剧不再上演了,就是从生死连绵不断的结蕴相续中解脱出来了,再也不落在生死范畴里,这叫做解脱。也就是这个没完没了的生死苦剧已经不再上演,我们希求得到这样的一了百了、永截生死之流,或者说脱出结蕴相续的状况,有这种希愿,就叫做希求解脱之心。

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其次,要辨明所谓的解脱不是指惑业诸行生后息灭。倘若是指生后息灭的话,那凡是因缘所生的法都在第二刹那不安住,这就不必观待修习能对治等的因缘,如此就是不必要励力,一切都自然解脱,这就成了过失。

这里的意思,所谓的解脱不是指惑业力所生法的生后息灭,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凡是由因缘力所生的法都是以因缘力所现出来的,它没有自性,无法独立自持,所以第二刹那当即息灭。就像凡是由放映机的光束投出来的影像,都是不住第二刹那的,因为它不是自己呆在那里,它是由光束投出来的,光束第二刹那没有的时候,影像当即就息灭。任何的有为法都是因缘的光束投出来的影像,它不可能住第二刹那,就像荧幕的影像,当它一现的时候就没有了,不可能它独立地存在到第二个刹那,这是很明显的事实。

从这里会悟到,凡是惑业力所现的法,它的法性就是生已息灭,不住第二刹那。如果把解脱定义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的话,那就不必要修对治法。因为任何出现的法,比如说从惑业力现出来一个人的影像都不会住第二刹那,所有的有情都是由因缘力投出来的影像,第二刹那都不会安住,这样就成了不必励力,一切都成了解脱。但是众生还是系缚在生死苦流当中,没办法脱出,所以不能定义解脱为惑业的所作法生已息灭,而应当定义为从结蕴相续或者说生死之流中脱出,叫做解脱。不能定义说荧幕上的影像生已即灭为解脱,而应当定义整个上演的相续、过程已经从此截断叫做解脱。也就是那个荧幕上从此不再演生死剧了,一幕影像也没有了。但是你看到了它在一集一集地演,刹那刹那在相续的时候,全部都是生死的苦剧,这就叫系缚。每一刹那现的像它的法性就是生后就灭了,因为第二刹那它不会再有,第二刹那现的是新影像。

所以一定要知道,所谓的解脱,不是指当下因缘的光束投出的轮回影像生后息灭,而是指再也不投影像,那一个轮回的连续剧已经终止了,你就看到那一张白布上再也不演什么了,这个就叫做脱出了结蕴相续。结蕴相续就好比,比如说演一集的片子,就好像是一段蕴比如做人,又演第二集又做猪,第三集做天等等,这样一个上演的过程不能切断,这个叫系缚。哪一天已经从中切断了,不再上演了,这叫解脱。

我们寻求的是轮回的电视剧永远不上演,就是彻底地中断了,轮回的电视剧的上演彻底地中断了,这个就叫做求解脱。从此之后你也不会再有生死戏了,不会在这里做这种生死角色,演各种生死苦剧了,我们要希求达到这一点。为此你必须要了解这个生死剧怎么演的,它纯粹是苦,从苦走向苦,一点意思也没有。

你想我不要再演了,然后你要去寻找它上演的原因在哪里。你就会发现后面有一股动力,它在不断地抛影像,这个动力你一直追逐的时候会发现它是业,是自己心这么造作抛出来的。业又发现它是心不安稳,处在烦恼的动荡态里、不寂静态里,所以它就会不断地这样起造作。为什么是不寂静态呢又会发现它是由执著我的根源而现起的,最终你会发现一定要把这个我的虚假执著去掉,住在无我里,它就不再上演了。因为住在无我里,已经不再去拍摄轮回的任何的胶片,不会再出现任何的胶片,没有胶片它就不会上演了。

像这样要洞明生死的机制,要明了四种圣谛。如果已经发现它的机制,而且知道对治的方法,那就会从中解脱。如果没有生起对治,未来它还会一集一集地上演,因为那个胶片不断地在输入,以它的力量又不断地投射影像,所以这个轮回连续剧是没完没了的。所以它在未来还会结生相续,也就是演完了一集还有一集,但是如果已经发起了对治力,从后台上已经切断掉了它的上映机制以后,那么这个轮回剧就不再演了,这就是结生相续从此就止息掉了,这叫做得解脱。

 

 

 

思维心中的法道

1、思维必须修持中士意乐的原因,人天胜位为什么不能作为究竟的希愿处

2、众生入于生死轮的两大因素是什么,思维它们导致流转生死的原因。出生死的两个要点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关要

3、思维须观修三有过患的原因。

4、什么是解脱什么是希求解脱的心

 

 

小提示

回复 菩提道次第广论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讲记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广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自性,自持,第二刹那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01发布于2021-12-05 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