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六祖坛经》系列#《玄奘之学》论文集#《楞伽经》研修系列


 

读懂《六祖坛经》(深入篇之一)


 

本篇主题:通过三个最为简单的试验,初步剖析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的“心识自性”;最终我们会明白: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从未深入到真理的层次;我们终其一生,可能从未安住于“真相”的状态中。反之,一生则是在普遍的错觉和谬误当中,随波逐流、恶性循环。

 

学关键词:

 

A、遍计所执性;B、依他起性;C、圆成实性;

 

这是“大乘唯识学”中,最基础的三个词汇;我们不妨首先做几个试验,就会很快明白。

 


第一个试验:“毒蛇喻”?

 

设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的某个物件掉在了水井栏边的草丛中,于是你会本能地在黑暗中下手去找,可是突然之间你的手碰触到了某种长长的、湿乎乎、冷冰冰、又圆又滑的物体;此时的你,或许第一个念头就是:“蛇”!于是,你会头皮发炸、血压顿时升高;也或许,会惊叫一声、本能地就跳得远远的。

 

结论:


而笔者要告诉各位的是,这只是一条“井绳”!所以这个试验中,我们的大脑会依据眼耳鼻舌身所获取的信息,想都不想、本能地就会瞬间闪现“毒蛇”之名。在“大乘唯识学”中,这个“毒蛇”的念头,即是我们一颗心的“依他起性”。而此时,我们仅仅根据“毒蛇”这个名字,就会瞬间生起各种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此时,又是“遍计所执性”;而实际上的“真相”呢,“井绳”,才相当于初步的“圆成实性”。


结论:而这样的,仅仅因为名字所导致的“遍计所执性”,会贯穿于你现在的每一个当下,你的一生。


 


第二个试验:“山楂喻”?

 

设想在金色秋日的某一天,路边山坡上的长满了山楂树,每棵树上都挂满了红彤彤、沉甸甸、又大又圆的山楂,真想掰开了咬一口!此时的您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口齿生津,要情不自禁,要止不住地流出口水来?

 

结论:


而此时的我们,并没有看到真实的“山楂”,可我们为什么要会“流口水”?这是因为山楂这个名字,会导致我们的心识会瞬间反映出山楂的一切五根识特征;比如“山楂”的见分,舌识中会有“酸甜感”;比如“山楂”的相分,眼识中会反映出山楂的形象;而山楂之名,在未形成现量时,即属于你自己一颗心识中的“依他起性”特征。而五识身一旦升起现量,比如我们舌头上生起的“酸甜感”,以及流出的口水,此时又是“遍计执”。


可实际上呢,我们只是听到了“名字”而已,实际上眼前哪里有什么“山楂”和“山楂树”呢,自己的面前一切空无所有。而这种“一无所有”,才相当于是初步的“圆成实性”。

 


 结论:而这样的“依他起性”,也贯穿于你现在的每一个当下,你的一生。




第三个试验:“名人喻”?

 

我们大家都知在杭州的西湖畔,有个岳王庙,当中就有着岳飞的墓冢,旁边还跪着秦桧、张俊、王氏、万俟卨这四人的铸铁像。所以这个时候,映入各位脑海的第一念头:岳飞,是大忠臣!秦桧,是大奸臣!

 

结论:


“岳飞”和“秦桧”这两个人的名字,本质上只是汉语字汇当中的四个符号而已,但实际上,这些人你从未见过。可是,就是这四个符号,被我们“心识自性”当中的“遍计执”和“依他起”所牵引轮回、坚定执着,令我们“信以为真”,而从不去主动质疑、推敲和验证。我们的脑海里总会瞬间涌现这些名言种子,并仅仅因为这些名言种子,就会认定这是两个人物的“历史真实”。此时,无论是从“小人书”里看来的,还是“评书故事”里听来的,抑或是电视里追剧追来的,总之无数关于二人的信息全被调动起来,此时又为“遍计所执”也。进一步呢,我们心识中的“见分”,对忠臣无比敬仰和钦佩,对奸臣则恨之入骨,恨不得上去踹上两脚而后快;而这种“顾名”而“思义”后的,自己要主动造作的阶段,则又属于“依他起”。而实际的“圆成实”真相呢,你从未知晓。



结论:“人间真相”和“宇宙真理”,你其实从未见到过!

 


此时我们可以思考:如果把这“毒蛇喻”、“山楂喻”和“名人喻”所导致的“因果现象”扩展开来,来看看我们自己每天真实的生活中,有多少是“遍计执”,有多少是“依他起”?又有多少,才是真实清净的自己?这无穷无尽的“遍计执”“依他起”,令我们受了多少的“冤枉苦”,走了多少的“冤枉路”?此时再想想佛陀在《金刚经》里告诫我们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其真实不虚?

 

而佛学上,我们大家的心识自性当中,对“名”、对“利”、对“名人”、对“文字”、对“表相”的执着妄想,更加广大而普遍 ,涵盖全部的“三界万法”,故名“遍计所执相”。而对“表相”、对“名字”,以及对“利益”的主动造作、追逐、攀缘的“依他起”也是如此,会涵盖和映射所有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和“十二因缘”体系。对此,佛陀在《解深密经》中有个很好的比喻:我们大家的心识自性呢,本来无比清净、无比清澈和无比透明,就像一个无色、无碍、圆满透明的大水晶。可是无始劫以来呢,这个大水晶总是在“依他起”和“遍计执”之间,轮回往复、熏习染污。而“依他起性”,就好比覆盖在我们眼球上的“白内障”,哪怕是一点点的“障斑”,“一切真相”都会被模糊、放大、变形、扭曲,最终形成我们大家眼前的这个红尘世界。我们大家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所知,其实早已经被自己的心识,加了一层厚厚的有色玻璃,早已经是被颠倒梦想过滤了无数次的“遍计所执”。


而对其中的一切,我们大家都毫不觉知!

 

而如果有一天,我们有智慧、有办法、有定力将自己的“眼障”清理干净,那么真相和真理将自然趋近和呈现。而此时,一定是佛陀的“圣智、如如”的真相世界。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乘唯识学中的“自性”?(一)发布于2024-02-23 12:03: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