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系列 —— 孔子之“礼”(八)


本篇主题:孔子的“存天理”,即是留存我们人性中,符合宇宙天地自然因果规律的智慧成分。孔子的“去人欲”,即是以中庸,循序渐进地消弭我们人性中,违背因果规律的部分,而非“灭人欲”。

 

 

关于儒家,我们大家都能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然而,笔者可以肯定地告诉各位:这并非孔子本人真实的意趣。而是后世儒家子弟的误解、误导和发挥。按照笔者的理解,孔子真实的原义应该是:“存天理,去人欲”,而非“灭人欲”。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也。



那么孔子本人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下面有几段孔子本人的原话,被分别记录在《礼记》当中,现分别摘录如下:

 


 

一、孔子的“天理”?


 摘录一:《传—系辞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智崇”而“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笔者注:


1、“崇德”和“广业”?


孔子说:《易经》,其内容之广,其义理之大,其智慧之深远,实在是无边无际、难以穷尽啊。而其中所蕴含的天地之德,就是古往今来的圣人先哲们,所弘扬推崇的伟大“真理”和“智慧”啊,此谓“崇德”。而将这些“真理”和“智慧”,广泛地应用于我们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此谓“广业”。



2、“智崇”和“礼卑”?


宇宙如此之大,时空如此无尽,人类又是如此的渺小,我们如何为之,才能造福自身、造福子孙万代呢?在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文明,各种各样的学说,各种各样的哲学思想,而哪一种智慧才是最能造福千秋万代、最值得弘扬推崇的呢?就仿效宇宙上天的自然因果规律吧,苍天宇宙在大地之上,此谓“智崇”。


那么,该如何在大地上生存呢,就仿效大地上的自然因果规律,来制定人类社会的参考智慧,大地在苍天之下,此谓“礼卑”。


所以我们看:孔子的“礼卑”,并不是说我们天生就“低下”和“卑劣”的意思,而是在“仿效天地”、“顺应自然规律”的意思。因此,我们在几乎所有的儒家经典和论述中都会看到:“抬高他人”、“放低自我”、“谦卑礼让”,是孔子之礼的核心意趣,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精内核。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卑躬屈膝,而是在“四两拨千斤”,在人类繁衍生息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生命质量,积累更加浓缩的生存智慧。



3、孔子的“天理”?


孔子的“天道”,其实就是“天地大道”,就是天地之间的自然因果规律;此谓,“崇法天,卑法地”。《系辞》当中的这一段话,很少能够提起众多国学人士的注意;也很少有人,将其提升到孔子“天地大道”的高度;而在笔者看来:凡《易传》中,有“子曰”的部分,则必为孔子亲自授意,或者是孔子亲自所说的部分。尤其是这一段话,孔子则是在告诉我们:他的“天地大道”,他的“天理”,其实就是宇宙、自然间的一切因果规律。


而孔子的“天道”,到了唐宋以后,就逐步演变分化,并成为儒家文脉中的理学之“理”。




二、孔子的“人欲”?



摘录二:《礼记-礼运》

 

 

子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笔者注:

1、孔子所描述的“人欲”,大致有七种:“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个。


2、而所有“人欲”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用学,天生就会,本能就会。在家,就是我们前世带来的、凡是低于“人道”的一切习气、习惯、习性,你不用学,天生就会。比如吃、比如喝、比如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等,而这些呢,其他的畜生道动物也是天生就会。而但凡是积极向上的,属于人类特有的智慧文明,你必须要努力付出,必须做功夫,必须经历反复、深入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比如语言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比如科学技术研发能力等等;



摘录三:《礼记-礼运》

 

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笔者注:

 

通过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读出以下一些信息:


1、孔子并没有全盘地否认人之正常的“本能欲望”,如饮食男女;但强调了在一颗心识之中,会有两个极端;过度欲望的极端,会导致“大恶”;以及对真善美的大道追求,即“大善之美”。


2、“大恶”和“大善”,都隐藏在人的心灵深处;日常的表面,你是看不出来的。


3、如果能一门深入地实践探索,就会发现:有着天地大义的人类文明智慧,即孔子之礼,才是既能“消弭大恶”、又能获得人生“真善美”的唯一大道。此谓:“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三、孔子的“人义”?



摘录四:《礼记-礼运》


子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什么是“人义”呢?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十个。然而,对于孔子的“义”,我们必须重新刷新一下认知:孔子的“人义”,是我们人类社会中,能够随顺、效仿自然因果规律的智慧成分。所以,只有当“义”上升到“天道”的高度时,才是孔子之“义”,我们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孔子。


这里的“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君仁”和“臣忠”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不太好理解;其中的“弟悌”的意思,多为幼小者对同辈兄长、年长者的尊重;“夫义”,更多的是男子汉大丈夫,应明事理、顾大局、敢于担当,对事不对人;“妇听”呢,意味着女士们,要善于倾听、随顺人类智慧中的“坤道”部分,而不是盲目地去随顺一个男人。“长惠”的意思,即是做长辈的,应避免贪婪、吝啬,应多多无私地恩惠和施予给晚辈们。而“君仁”与“臣忠”呢,在我们当代人而言,更多的则是我们下属对上、对国家要“真诚”;上级领导呢,对下、对人民,要有无私大爱之“仁”。而无论上下,都是一种“一团和气”,彼此“水乳交融”的一体关系。

 


这里我们应注意到:“人欲七情”是天生的,不用学就会;但是“十义之礼”,若不教、不学、不实践,则永远不会。




四、《礼记》中的“天理”与“人欲”?

 


摘录五:《礼记—乐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智”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笔者注:


实事求是地讲,在笔者所知的范围内,最早提出“天理”和“人欲”这一理念的,就是出现在《礼记-乐记》中;然而我们当前所学习的《礼记》版本,是《戴礼》,即是西汉戴德、戴圣的版本;所以《乐记》中凡是没有“子曰”的部分,当不是孔子本人所说,应为汉代之前的儒士依据前世儒家经典,所编纂的语录。这一段《乐记》的摘录,大义如下,


1、人性的本然:是安静;


2、人性的“欲望”:皆是对花花世界的物质感召,就会有喜爱之物,此谓“好”;就会有不厌恶之物,此谓“恶”。


3、穷人欲?


当人性中的“喜好”和“厌恶”,无节无度、无穷无尽、无止无休时,便是“穷人欲”。此时的人类啊,偏偏总是要以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以人类的微乎其微,去螳臂当车,去改变宇宙天地中的物质世界;若如此,则“人化物”时,“天理灭”也。



4、天理灭?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在我们的“欲望”之上,还有一个“天理”,它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比如太阳的升起,月亮的盈亏,我们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等等,无论我们“喜爱”也好,“厌恶”也罢,它们都会按照自身的法则和规律在运行。而我们若能够善用这些“天理法则”和“天理规律”,我们就可以健康、省力而高效;反之,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阻力、整个人类的阻力,甚至是灾难。一切忽视、不敬畏、不尊重“天理”因果规律的行为,都将是死路。因此我们来看一看:一旦“天理灭”了,是什么样的因果呢?


摘录六:《礼记—乐记》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五、朱熹的“存天理”与“灭人欲”?



千百年来,“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字眼,不知引起了多少后世之人的混淆、非难与攻讦。而实际上呢,只要我们稍加深入,深入朱熹的体系理学,我们就会知道:朱熹的“理学”,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既要保留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也要渐渐消弭人性中的“过度欲望”。那么,如何在“美”和“恶”之间取舍呢,《中庸》也。



摘录七:《朱子语类》卷十三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摘录八:《朱子语类》卷十三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笔者注:


这里,我们可以清晰而明确地看到:朱熹也保留了正常的“人欲”,比如“饮食、男女”,而绝对不是“灭人欲”。朱熹也认为:我们的“人欲”,你是无法“灭”掉的,而是要有节、有度,掌握在一个最佳的尺度和比例上。是“灭掉”我们“人欲”中多余的、过度的垃圾和糟粕,是永远放大自我人性中的正气部分。



摘录九:《晦菴集》卷第五十五


古人为学,只是升高自下,歩歩踏实,渐次解剥,人欲自去,天理自明。”


笔者注:


这里,朱熹告诉我们他的“灭人欲”,是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所以《礼记》中的“去人欲”,才是朱熹原义。



摘录十:《朱子语类》卷第十一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笔者注:


千百年来,“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解、被误导、被误传的总根源,就是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的这一段话。然而,当我们仔细地审视朱熹的原义,“灭人欲”,应为朱熹的用辞不当,或文字编辑之过。实实在在地讲,应该是:“存天理,去人欲”,应更加符合《礼记》中的朱子原义。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儒家的“存天理,灭人欲”?发布于2024-02-23 1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