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我们已经了解到实际趣入业果应当以十善业为突破口,在这上面得到定解、取舍达到关要,就是抓住了业果修持的扼要。之后,还要在细分上不断地发展,再进一步深入到身口意任何细小的行为上,这样它就贯彻在世俗谛的一切生活里了。业果的再深化就是四谛,它叫染净两重因果,再发展就是大乘的因果,所以业果是世俗方面最重要的一个根本点。对于它起了定解,是一切白法的根本。换言之,世出世间的一切白法都是从这里出来的,这样一路开通、一路起见解、一路起修行,就会出现各种世出世间的果利,因此说它是五乘的共基。一定要首先有这个基础,然后在它上面进一步发展。

譬如修世间的儒道,首先从家庭孝道开始,再推之于天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的扼要在哪里首先在一个家庭里,对父母尽了孝,对兄弟尽了悌,有孝悌作为儒道的根本,之后拓展开来,视四海为一家,视一切为兄弟,视一切为父母,这样一拓展,那就好行持了。所以把握扼要就是这个意思。

同样,要深入无边业果取舍的行为,就要把握到扼要,也就是十善业道。首先消极方面要除掉黑业果,积极方面要发展白业果,在业的其余差别上也要从各个方面有细致的了解。就好比要在城市里行车,首先必须对路况有所了解,还有对交通规则、行车要素等的了解都必不可少。同样的,我们身口意的这辆奔驰,每天都要运作,都有道路、有规则、有果报,因此对于有关的要素必须要了解,这是最切身的。因此我们务必要细致的抉择业果。

抉择业果分三:一、显示黑业果 二、白业果 三、业余差别

初中分三:一、正显示黑业道 二、轻重差别 三、此等之果

今初

首先显示黑业果

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心上的业行之道,黑的业行之道或者说危险的道路是什么。之后要知道轻重的差别,在这个险道里什么是轻的交通事故,什么是重的,这个差别是怎么造成的。还要知道,发生事故以后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或者是被罚款,或者是要坐牢,或者被枪毙等等,这些必须要了解。然后作为一个小车司机,就要防范以行,黑业道绝对不进。如果不小心已经进了,那也要尽量把损害降到最低,这都是因为明白缘起而作出的理智的选择。

学了业果以后,人才有初步的智慧,这样逐步走下去,我们将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行者。只要分别心还没有灭尽,我们就还是在走这条世俗的路,天天都在奔驰,所以天天都要面对这个取舍业果的问题。学了业果以后,人们开始理智地对待自己的行为,都是自发自觉地作,不再须要他人的督促。因为他知道,这的确是我自己应该好好把握的地方,这是生起了胜解以后发起的主动的行为,之后可以说你开始走上安稳之道了。因为你的心已经调整好了,观念训练好了,已经有了积极主动性,开始愿意按照这么做了。

过去对业果的愚痴、狂乱,那是一个无限黑暗的盲区,里面有无数的灾祸,无数的车毁人亡,非常危险!所以菩萨说“无见生恶趣”,如果没有业果正见,就会往恶趣里走。你就像瞎子一样,在这个城市里的万千道路上瞎冲乱撞,决定是在往恶趣走,最终当然处处受惩罚,处处是险坑。又说“有见生善趣”,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对于整个城市道路的走向、路况、终点等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然后他决定会选好路,往好的地方走,这叫“有见生善趣”。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每天都在世俗心的跑道上奔驰的司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黑业道,为此正显示黑业道。

黑业道有十: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以及贪、嗔、邪见。如果驾车往这上头奔,就走到黑道上去了,黑道里面,撞车、翻车有轻重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有的车头给撞瘪了,有的车尾给撞飞了,有的人被撞的半死不活,有的当场就毙命,这就叫轻重程度,后果是伤残、死亡等等。

这些都懂了,你肯定能起一个防护心。就像交通局培训司机的时候,首先就让他看一下发生交通事故的起因、状况、结局,让他心惊胆颤,之后他就觉得我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这就好比学了黑业果以后,你就起了一个断恶的心、决不往恶趣里跑的心,下至于等起都要善加防护,那是个黑道,我不能走,马上就掉转方向盘,开到善道里去。

想一想,连一个城市的道路你都会这样作判断,为什么对于生死的道路不作判断呢在你心上的果报比车毁人亡要严重无数倍,你为什么不作抉择呢

云何杀生《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于解释,意趣无违。

什么杀生呢《摄分》里说有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而把中间的想、欲乐、烦恼这三者归摄为意乐一,再加上加行就成为相,也就是事、意乐、加行和究竟,这样容易解释,在意趣上没有相违。

以下就按照事、意乐、加行、究竟四来解释十种业道。

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

杀生的事是指具有生命的有情,如果是杀者自杀,只得加行罪,没有究竟罪。《瑜伽师地论》以这个意趣说杀生的事,需要是自己以外的其他有情。

意乐分三。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意乐有想、烦恼和等起三者。

想又包括四种,就是对于有情作有情想、对有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有情想。这里面对有情作有情想、对无情作无情想是不错乱的想,对有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有情想是错乱的想。

这里等起如果有差别,比如心里想,我唯一要杀掉天授,如果在起加行时误杀了祠授,则没有根本罪。总的来说,是需要无错想。因为把祠授当成了天授,心发生了错乱就不得根本罪。如果他的等起是对总事而转,就是缘一切有情想“不论是谁来我都要杀他”,这样就不须要无错误想。也就是不须要无错想的条件,只要把对方杀掉了就是杀生究竟。

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

这个道理在其他的偷盗等的九个恶业里面,应当相应地搭配而了解。

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杀害。

意乐中的烦恼是指贪、嗔、痴随便一种。譬如,以贪求动物的皮肉能够卖钱而杀是以贪欲杀生;因为这是我的仇家,他杀了我儿子,现在我也要杀他,这是以嗔恚杀生;或者认为动物天生就是要给人吃的,所以我们吃了没问题,这就是以痴心杀生。或者因为贪著味道而杀生,就是贪心杀;我特别讨厌蚊子,把它杀掉,这就是嗔心杀;或者因为外教的教义里说,杀牲畜来祭祀能够得到福报,因而杀生,这就是痴心杀。总而言之,是由贪、嗔、痴的任意一种发起而造。

等起是心里乐欲杀害,有喜欢做的习气。这就像猎人常常要上山打猎,他有杀生的瘾,喜欢杀。或者因为已经串习成性了,像很多人杀蚂蚁、杀泥鳅等等,是在等起上就特别喜欢。

加行中,能加行者,谓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谁作,等无差别;加行体者,谓用器杖,或用诸毒,或用明,随以一种起加行等。

加行就是在意乐以后,开始发起杀生的行动。这里又分能加行和加行体性两种。能作加行者,或者是自己作或者是教导别人作,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差别,都叫做杀生的加行。加行的体性就是行为的做法,或者用器杖,也就是用各种凶器,或者是下毒,或者念恶咒,随便哪一种,起了加行就是行为的体性。

究竟者,谓即由其加行因缘,彼尔时死,或余时死。此复如《俱舍》云:“前等死无本,已生余身故。”此中亦尔。

究竟就是由前面的加行因缘,被杀有情当时死掉,或者在其他时间死掉,当他断绝命根时,就叫杀生业究竟。这又像《俱舍论》里所说:如果杀生者在被杀者以前死掉了,或者跟他一起死掉了,那就不结根本罪。因为当被杀者断命根的时候,这个凶杀者已经转成另一个身了。也就是说,他在此生的最后一刻杀生并没有究竟,等到被杀者死的时候他已经转生到下一世了,所以不得根本罪。

不与取,事者,谓随一种他所摄物。

不与取的事,是指任何一种他人所有物,或者有主物、他人所摄之物。

意乐分三:想与烦恼俱如前说,等起者,谓虽未许,令离彼欲。

意乐有想、烦恼、等起三者。

想指无误想,没有错乱。

烦恼就是由贪嗔痴三毒发起,或者是因为贪求对方的财物发心窃取,或者是因为嗔恚对方要窃夺他的财物,或者是因为痴心以为盗窃无罪而作偷盗。

等起是虽然对方没有允许,但是发起了让财物远离他的欲心。

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加行体者,谓若力劫,若暗窃盗,任何悉同。此复若于债及寄存,以诸矫诈欺惑方便,不与而取。或为自义,或为他义,或为令他耗损等故,所作悉同成不与取。

加行,有能加行和加行体性两分。能加行指自作以及教他作。加行体性包括三种,一种是以力量劫夺,比如以权势劫夺、以武力劫夺或者暗中盗窃,这些都是偷盗的加行。或者对于债务以及寄存之物以各种狡诈欺诳的手段,别人没有给你而善自取用,据为己有。或者为自身的利益,或者为相关他者的利益,或者想使他人损耗等的缘故,这样所作的都成不与取的加行。

究竟者,《摄分》中说:“移离本处。”于此义中,虽多异说,然从物处移于余处,惟是一例,犹如田等无处可移,然亦皆须安立究竟,是故应以发起得心。

究竟的判定,在《摄分》中说:当把物体移离了它原本所在之处,就叫究竟,完成了偷盗罪。对于此义虽然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然而把物体从原处移到余处这是一种情况。譬如田等无法移动,但也需要安立盗罪的究竟,所以应当以盗者发起了得心作为究竟的界限。

此复若是教劫教盗,彼生即可。譬如遣使往杀他人,自虽不知,然他何时死,其教杀者,即生本罪。

再者,如果是教唆他人去抢劫、偷盗,只要他生起得心就算是教授者不与取罪究竟。譬如,派遣一个杀手去杀某人,自己虽然不知道他何时断命根,但只要被杀者死掉,这个教杀的人就生起了根本罪。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种,谓所不应行、非支、非处及以非时。

欲邪行的事有四种,所不应行的境,以及不应行的身体的部分不应行的处所不应行的时间。

此中初者,谓行不应行所有妇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

所不应行的对象包括不应当行淫的所有妇女以及一切男子非男非女的黄门。

此之初者,《摄分》中云:“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如马鸣阿阇黎说此义云:“言非应行者,他摄具法幢,种护至王护,他已娶娼妓,诸亲及系属,此是不应行。”他所摄者,谓他妻妾。具法幢者,谓出家女。种姓护者,谓未适嫁,父母等亲,或大公姑,或守门者,或虽无此自己守护。若王若敕而守护者,谓于其人制治罚律。于他已给价金娼妓,说为邪行。显自给价,非欲邪行。大依怙尊亦作是说。男者俱通自他。

这里所不应行的妇女,按照《摄分》所说,对于母亲等,以及母亲等所护的妇女,像经中广说那样,叫做不应行。马鸣阿阇黎具体地说明了这一类的不应行的对象,其中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他所摄,指他人所有的妻子和小妾。

具法幢者,是持三世清净幢相者,也就是现出家相的出家女。

种姓护,是指还没有到出嫁年龄,为父母等亲人或者公公、婆婆或者守门者所守护,或者虽然没有他者守护,自己守护自己。

若王若敕而守护,就是指由于王家或者国家对这人制定了刑罚,她正在服刑期间等等。

对于他人已经给了价钱的娼妓行淫也叫做邪淫,这显示如果是自己给价钱的娼妓,不是欲邪行。阿底峡尊者也这样说。

男者通于自己以及其他人。

非支分者,谓除产门所有余分。马鸣阿阇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婴童,腿逼及手动。”大依怙云:“言非支者,谓口秽道,及童男女前后孔户,并其自手。”此说亦同。

非支分就是除产门以外的其他部分,按照马鸣和阿底峡两位尊者所说:一者是说口、大便道、婴童、腿逼和手动。阿底峡尊者说:是指口、肛门、童男童女的大小便道,以及自己的手。这里的说法与此相同。

非处所者,谓诸尊重所集会处,若塔庙处,若大众前,若于其境有妨害处,谓地高下及坚硬等。马鸣阿阇黎云:“此中处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萨居处等,亲教及轨范,并在父母前,非境不应行。”大依怙师亦如是说。

非处所,是指以下一些不应行淫欲的地方而行淫欲,那就是邪行。即在诸尊重集会的地方,有塔庙的地方,或者在大众面前,或者行淫之境有妨碍处,指地高下不平以及坚硬等。

马鸣阿阇黎说:这里所谓的欲邪行的处所是指在佛法或者塔像等前,菩萨的居处等中,亲教师轨范以及父母面前,这些地方不应行淫。大依怙师阿底峡尊者也这样说。

非其时者,谓秽下降,胎满孕妇,若饮儿乳,若受戒,若有疾病匪宜习故,若过量行。量谓极至经于五返。马鸣阿阇黎云:“此中非时者,秽下及孕妇,有儿非欲解,及其苦忧等,住八支非时。”大依怙尊亦复同此,稍差别者,谓昼日时,亦名非时。

非行淫之时,包括女人月经时;或者怀胎期满之时;孩子正在喝奶时;或者受斋戒时;有疾病不应行淫时;或者过量而行,这里的量指最多不能超过五次。马鸣阿阇黎说:这里说的非时,是指月经、怀孕、有孩子或者对方没有行淫的兴趣,以及处在心忧、身苦等当中,在八关斋戒的持斋戒期间,这些都是非行淫之时。阿底峡尊者也与此相同,稍有差别处是指白天行淫也叫非时。

非支等三,虽于自妻,尚成邪行,况于他所。

非支、非处、非时这三者,即使对自己的妻子行淫也成欲邪行,何况对他者呢

意乐分三。想者,《摄分》中说:“于彼彼想,是须无误。”《毗奈耶》中,于不净行他胜处时说:“想若错不错皆同。”《俱舍释》说:”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业道。”若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计,谓成不成。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欲行诸不净行。

意乐有想、烦恼和等起三者。

想,在《摄分》中说:发生了彼彼想,需要无错或者心不错乱。《毗奈耶》中判断成为不净行的他胜处时说到:无论想错乱或不错乱都可以结成究竟罪。《俱舍释》里说:作自妻想却趣向他妻这不成为业道。如果对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有两家的说法,有的说成根本罪,有的说不成根本罪。

烦恼是指贪、嗔、痴任何一种。比如有的贪行淫之乐而与他妻行淫。有的是以嗔恚仇恨敌家,而与敌家的妻子行淫以泄私恨。有些是愚痴持性解放论,以为行淫无罪过而任意地行淫。诸如此类,就是以三毒而发起行淫。

等起是指心里乐欲作各种的不净行。

加行者,《摄分》中说:“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释》说:“如此则无根本业道。”前或意说非根本罪,然须观察。

究竟者,谓两两交会。

加行在《摄分》中说:教唆他人邪淫,教唆者也生欲邪行罪《俱舍释》里说:如此教唆者没有根本业道前者或者意思是说非欲邪行的根本罪,但这点还需观察。

究竟是指两两交会。

妄语,事者,谓见闻觉知四,及此相违四。能解之境,谓他领义。

妄语的事包括八种,见、闻、觉、知以及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也就是说见了说没见;没见说见到;听到说没听到;没听到说听到;觉触到了说没觉触到;没觉触到说觉触到了;知道说不知道;不知道说知道。

能解之境,是指听者领解了所说话语的意思。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所见变想不见,及于未见变想见等。烦恼者,谓三毒。等起者,谓覆藏想、乐说之欲。

意乐有想、烦恼、等起三者。

想,是指对于见到的变一个想法说没见到,对于没见到变一个想法说见到,其他听到、觉触到、知道以及相反面都是这样。总而言之,想是有一个扭曲,本来是知道的变了一个想法说不知道,本来不知道变了一个想法说知道。或者本来是没听到变一个想法说我听到了,听到了变一个想法说我没听到,像这些都是妄语的想。

烦恼,是指出于贪、嗔、痴三毒而发动起妄语的业行。比如,为了贪求名誉,本来是不知道然后说我知道。或者为了避免被批评,本来是已经听到了说我没听到。或者起嗔恚,本来是没见到,却由于嗔恚对方,说我见到他做了什么坏事。这样诬陷对方叫以嗔恚而起妄语。以愚痴而起妄语,认为可以随便说话,可以把见到说成没见到,没见到说成见到,心里随意变动,这个就是以痴心而发起妄语。

等起,就是当时启动的状态有一种覆藏想,也就是隐瞒事实真相。乐说之欲就是指特别喜欢说妄语的欲心。就像有人一旦串习成性了,到什么地方都喜欢说妄语。

加行者,谓或言说,或默忍受,或现身相。

加行的体性或者口里说,或者不说话而忍受,或者示现手、眼或者表情等各种身相。譬如说,不是他做的,然后你瞟一眼表示就是他。这就是心里变了想法要诬陷他而这样表示的,那就是妄语的加行。

此复所求,或为自利,或为利他,随为何故,说悉同犯。

这里所求的或者是自身的利益,或者相关的他者的利益,无论为什么缘故,说了妄语都犯了妄语的罪。

此中说于妄语、离间及粗恶语,虽教他说,其三亦成。《俱舍本释》于语四业,皆说教他亦成业道。《毗奈耶》中说:“起此等究竟犯时,要须自说。”

这里说在妄语、离间语和粗恶语这三者上,虽然不是自己说,而是教唆他人说,但是这三者只要说出去了,也是自犯了妄语罪。《俱舍本释》里对于四种语业都说教他也成就业道。《毗奈耶》教中也说:要结成此等的究竟罪犯时,必须要自己说。换言之,只有自己说才得究竟罪,不是自己说,教他说会得支分罪,不得究竟罪。这是《毗奈耶》的观点。

究竟者,谓他领解。《俱舍释》说:“若他未解,仅成绮语。”离间粗语,亦皆同此。

妄语业究竟的界限,就是对方领解了这个话语的意思。《俱舍释》里说:如果他人没听懂,或者没明白意义,只是成就绮语业。离间语、粗恶语也是这样的。换言之,虽然说了离间语,但是对方没听清楚、没懂意思,那也只是成为绮语。粗恶语也是这样。

离间语。事者,谓诸有情或和不和。

离间语的事,是指和合或者不和合的有情。

意乐分三,想及烦恼如前,等起者,和顺有情乐乖离欲,不和有情乐不合欲。

意乐的三分里:

想,是指无误想。

烦恼指以贪嗔痴发起离间语,或者贪求财利,挑拨离间,破坏其他老板和顾客的关系。或者为了求取权利,破坏对手和他下属的关系。或者起于嗔恚破坏他者家庭的关系,或者朋友、君臣等之间的关系。或者以愚痴发起,以为说离间语无有过失,可以任意而行,这样随意说离间语。

等起,是指有一种很不好的欲乐,对于和合的有情就喜欢让他分离的欲,对于不和合的有情喜欢他不和合的欲。

加行者,随以实语若非实语,随说所说,若美不美,随其所求,为自为他,而有陈说。

加行,是指以真实语或者非真实语,无论所说的言词美不美妙,无论所求是为自身的利益或者相关他者的利益而说出了离间语。

究竟者,《摄分》中云:“究竟者,谓所破领解。”谓他了解所说离言。

究竟,在《摄分》中说,是指所破对象领解了话语的意思,也就是他了解了所说的离间语的含义。

粗恶语,事者谓诸有情能引恚恼。

粗恶语的事是指能够引起嗔恚恼恨等心态的有情。假使这有情说了以后,他心里不会起恚恼,就不属于这里的事。

意乐中,想烦恼如前,等起者,谓乐粗言欲。

意乐中,想需要无误想

烦恼指由贪痴三毒发起,以贪心发粗恶语,譬如贪财或者权势,以粗恶语打击竞争对象或者因为对方不能满自己心意,而以粗恶语毁骂他或者以为可以随意破口大骂,无拘无束,这是痴心所引起。

等起是指喜欢说粗恶语的欲乐。如果有这种欲,一开口就说很多粗恶,喜欢说那种粗暴恶劣的话。

加行者,谓以若实若非实语,或依种过,或依身过,或依业过,或依戒过,或依现行所有过失,说非爱语

加行,是指以真实的话或者非真实的话,按照对方种姓的过失,比如你是妓女、你是屠夫、你是妓女的儿子、屠夫的儿子,或者说你这样的下贱胚子;或者依身体的过失,说你是丑八怪,像驴、像马、像牛,或者你是三角眼、大鼻子、聋子、哑巴;或者依止对方业行的过失,指说他行为的过失;或者依于戒的过失,说他破戒,戒不清净等等;或者依于他现在现行的各种过失,说各种对方不喜爱听的语言。

究竟者,《摄分》中说:“究竟者,谓呵骂彼。”《俱舍释》说:“须所说境,解所说义。”

究竟的界限,是指已经造成了呵骂对方。《俱舍释》里说:需要对境理解所说的含义。

 

思维心中的法道

1、思维通达十业道并如理取舍,对我们有哪些殊胜利益

2、今天讲了十黑业道当中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六者,明确此六者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四相,并将此四相记牢。

 

延伸阅读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104发布于2021-12-05 23: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