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ifi下在线听该课音频,请文章底部的“ ”。

下载该课至手机,请下载APP“喜马拉雅听书”后,搜索“显密如意宝”。详细操作方式,可回复“音频”查看。



菩提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

又有不了解修心道理的人说:凡是智者只应当观修,凡是行者只应当止修。

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

这种说法也不尽然,对修轨理解太狭,这两种人都需要观修和止修。智者们也需要修习奢摩他等做止修,行者也需要对于善知识修猛利信等,因此绝对地说“智者只应观修,行者只应止修”,这是很片面的。

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

又止修和观修的道理在经续中多有宣说。

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故于修道全无进步。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遍智。”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须由观察而修习的道理,从反面可以证明。如果没有观修,或者观修的量微少,那就不能生起无垢净慧这一胜道的殊胜命根。纵然智慧略有生起,也不能增长,所以在修道上全无进步,所以观修十分重要。

我们就果来看,道所修证的最究竟当然就是遍知的智慧,能够无杂乱拣择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要取得这个最究竟果,道的命根当然就是智慧。而智慧的根本因又是观修,因此不作观修或者量很微少,直接影响到圣道的命根。或者根本就不起,或者纵然略略生也不能增长,在修道上全无进步。

换句话来说,衡量修道进步与否,就看无垢净慧是否增长。当它增长到极限,就成就的遍知,所以道的心要是智慧,而智慧又由观修起,因此观修必不可少。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反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反面也容明白,如果对于道有多少修习,反而有那么多很重的妄念,念力变得暗钝微劣,简择取舍的心逐渐地迟钝,就要知道这是走入错道的因相。

这很明显,道是否发起和增长,就看智慧是否有提升。智慧起来了,相关的正念、取舍、敏锐性等都有明显的进步。如果在透出的相上,比如说忘念、念力钝劣,就是什么也想不起,反应不过来,不能很清晰地抉择、取舍等等,这都是走入错道的相。

正面来看,就像《十地论》《瑜珈师地论》等中所说的,菩萨苏醒种性就会获得辩才和总持,会对于十二种百功德等获得自在,得到四无碍解相应。他对于道有多少修习,就有那么多念力增上,失念减少,而且时时都正念明利、敏锐,简择取舍逐渐地敏锐,越来越严密,有把持力,这就是入道的相,是增长的相,是进步的相。反过来说,变得非常迟钝、易失念、糊里糊涂,很多事情都不反应,这就是很严重的入歧途的相。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

再举例,各种道的功德都要依靠智慧观修来引发,所以它在引德除过上是极重要的修持。不仅不应当舍弃,而且要励力地执行。

对于三宝等的功德差别,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依此而来的信心也就多有增长。这很明显,不必说修,只是短期内有所了解就会开始出现信心的相。一段时间不去了解信心就又落下来了。可见要对于三宝等生信心就依靠多了解功德,了解越深信心越强越坚固,到量的时候就不会退了。以这种信心发起很大的誓愿,一直都驱使他不断地皈依,以这种誓愿力就不会跑到非法的地方。

又比如多去了解生死的过患,就会生起很多的厌患和出离心,关键还是要了解。譬如处在一个充满苦难的环境,每天见到很多的重病、死亡、战争,或者看到旁生界里很多的苦,这时自然就会生起厌患和出离。这是由于见到这些情况,马上就能转变自心。与此类似,如果对于生死过患不断地去了解,那么对生死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从过去的贪恋、希慕,变成如见呕吐物一般,深知这是个大苦海,陷在里面极其地可怕,因此一心希求出离。就像人在监狱里,他已经知道在这里面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刑罚以及最后的结局。如果有机会他就一定会把握,一心是想出去。反过来,对监狱的状况毫不了解,被暂时的一些歌舞娱乐麻痹了,就不能知道后面的结果。这也是由于不了解造成的颠倒。本来处在三界火宅极其危险的境地,但却在这里面纵情享乐,一点也不想出离,还认为这里面有很多的玩具,玩乐不休,这就是由于不了解。如果再不去观察,就不会发现这里的问题。如果由观慧进行观察的时候,这上面虽然很具有欺诳,掩饰得非常难以察觉,但依止佛的经教透过观慧逐渐会看出它的漏洞来。一旦彻底看透的时候,当然会发生坚决的出离,这些都要由观修而来。

又比如说解脱,如果能由多方面见到解脱的殊胜利益,那才会有猛利的希求心,这也来自对解脱利益的了解。这个时候对比世间所谓的乐果根本不是真乐,反而有无量的过患。而真正得了解脱,那确实是永久的安宁、快乐,没有任何的后患。这时就发起猛利的心,一心要希求这个果位。其他都是次要的,或者是害自己的,根本就不求。在意乐上唯求解脱,不求生死的果报

再比如多了解大菩提心和六度等稀有的菩萨行,确实就能对于大乘道发起不退转的信心、欲乐和精进,而且能逐渐地增广。在大乘的心行上有功德增长的验相,这些也是由智慧观修而来。这就必须要去了解菩提心是多么殊胜,一定要认识它的利益。知道这是一切心中极其不可思议的,它出生一点点都能映蔽没出生时所修的无数福德聚。诸如此类的道理必须要去多了解,然后生起信心,生起非常大的欲求,驱使自己精进,大乘道上一系列的功德都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观察修就如同打开内心功德藏的钥匙,由它的引发,里面这些大乘的善根就能出来。

如果没有这样做,那就处在平庸不动的心识中,这样会有很大的危险,会导致一个人长期陷在这样一种不动的状态里。但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无分别智也不是开悟,只不过就陷在懒惰、不思进取、苟安且过的状态中,心得不到发展。

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既然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依靠观察佛圣言的教导,之后就按照佛的教导修习才能发起。也就是佛的圣言教授一旦已经在心中显现了,就直接用观慧依着它来修习,使得颠倒心能得以断除,引出无颠倒心。这就是我们要的心要,然后把它发展起来,我们在道上就有进步,必须要按照这样来成长。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对这个理引起定解,不为其他所转。必须在这一点上取得坚定的信念,取得谁也夺不掉的牢固的定解,这样就会一贯坚持。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

以下破除对于修理狭隘理解的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用观慧多做思择,就会障碍专注一缘的殊胜三摩地,而不能成就坚固的等持。以下就要破斥这个观点。

这又分成两点来简择:在新修三摩地的时候,观察修会成为障碍这是合理的,但是一般情形的观察修成为三摩地的障碍是不合理的。所以这段话需要分析,不能以别盖通,不能以一个特殊时期的情形去认定一切时的情形。人往往会有偏见,认为这个时候不行的话,其他时间都不行。就像吃东西,现在这个期间不能吃食物,不代表一切时都不能吃。或者一天的时间中,在这个阶段不能吃,也不能做这个事,不能代表一天都不能做。

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

如果想现在心如欲地安住在一个所缘上的三摩地还没有成办,在刚刚开始新修三摩地的时候,如果数数地对所缘做很多的观择,决定不会生心住一缘的定。所以,在定还没有修成以前,对于引发定的修持方面唯一只应当止修,不作观修。如果这样认为,我是承许的。

就是说,在一个阶段里为了修定,如果仍然观察很多的所缘就没办法住在一缘上,所以在这个阶段里为了引出定来,唯一做止修,这是合理的。

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如果认为在引发这个定之前,观修很多就是定的障碍的话,那是完全没有理解无著菩萨师地论》所说引发三摩地的修轨。

如何引发三摩地呢在无著菩萨的解释里非常明显地说到,观修是止修的极重要助缘。正是依于观修遣除违品、积聚顺缘,心一直在顺的方面转等的前行都修持好了,到修定的时候,很快就能成就。所以,不仅不成障碍,反而是一个直接的助缘。这个道理无著菩萨通过譬喻来宣说:

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

就像智慧明了、深知锻造之道的冶炼师,他通晓怎么打造金银,前行如何、正行如何,前行和正行的关系如何。他对于这上的缘起已经悟透了,所以一做起来是非常善巧的。他先把金银数数地火烧、数数地水洗,这样就把垢秽全部都去掉了。也就是那些杂染的会导致破碎的因素全部都排除,使得金银变得极其柔软。这个时候就堪能随顺了,想打成什么都能如欲而转。到了这个阶段,就开始正式打造。这个时候想打成耳环、臂钏等等的庄严具,都能按照想法随意地转,打成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个譬喻要观察,如果不经过数数地火烧和水洗,净除垢秽,成一种极柔软堪能随顺的品质的话,一开始很冒失地去打造,它就会碎掉或者打得不成样子。你想打成这个形状,但它不能随顺而转,就变成很不合格的产品。可见,加行和正行的关系。

以下就对于所谓的水洗、火烧和堪能性做出解释,其实就是指观修和止修的关系。不断地思维过患等,舍掉黑品,就像水洗、火烧。不断地修功德、利益等,这样来使得心得到滋润,或者生起敬、信、欲等等,这就好比以水来洗。这样经过数数地洗烧,表示极多数量地修了心,它就转成了一种柔软堪能的品质,就表示心修好了。在这以后正式修定,就能如欲按照你的想法要怎么安住,就安住得很好,心就不会动,这样很快就得到所欲的定。

相反,不经过数数地除过引德,心是很粗糙的,它有很多的违品没有被排除,顺品上的信心、欲乐等的心力也没有发展,结果就非常急躁、冒进地去试一把。现代人经常说“试一把”,这实际上是对缘起的愚昧,对因果缘起没有确信,想着会有偶尔碰巧的机遇。这样在座上使劲地按捺自己的心,调来调去,心始终不听话,没办法修,都是因为心太乱了,动荡的习气势力很强,又没有法的对治力,结果就出问题。

这个譬喻相当好地说明了观察修做得好直接有助于引生定。

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

首先,对于烦恼、随烦恼和各种恶行,如同在修黑业果、生死过患等时所说,用观察慧数数地修习它们的过患,一直要让心生起热恼,坐立难安,内心恐慌或者起厌离心。这样的作意就好像用火烧金子来除掉垢秽那样,通过这个方便,使得心里背弃这些黑恶品来净除垢染。

经过这番修心,就会对于烦恼、业、生死行为等很不喜欢,这就已经出现背弃的倾向、不接受的倾向,希望远离,那当然逐渐会去掉这些黑品。好比经过智慧的思择,发现以往的人身充满了罪恶、烦恼、颠倒,就对此深生厌离。就会对那些产生厌患想,一碰到的时候就很厌离,不像过去趋之若鹜。他不愿意再做杀盗淫、绮语妄语等等,不愿意继续在网上散乱等,不愿意再做这些事,那当然就背弃了这些黑品。这个心猛利了就能控制住身心,这样颠倒行为少了,心就逐渐地安静了。造很多罪,起很多烦恼,当然心不安,怎么会修得好一开始就是这么混浊的气氛去修定,不出魔障才怪呢!

所以很多人不懂修轨,以他极片面的眼光或者非常无知的状态,认为应该一下子就能修成。但是不具德相的人怎么能一下子修成成道是要有资粮的,不是以狂想能成就的,狂想起多了,最终就容易发疯。所以这样一个颠倒的系统极须整理,这么乱七八糟的状态就想一下子飞升成佛,不要基脚能立万丈高楼吗一倒下来是很危险的。

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正面的数数水洗是在喻指修习师长的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菩提心的很多利益等里面所说,如果能用观察慧数数地去修习这些功德,那就会使心得到润泽,会生起净信。观察能引德,就是往好的方面想,这个很重要。人的想法决定了他的心态、行为和未来的命运。所以忽略了想,认为这个不重要也是一大愚昧。

对初学者而言,心上首先要起如理的想,就正是它的缘起。通过纠正想法,不断地往善妙的地方想,往能引德的缘起正道上走,实际就是通过想来改变,不是用别的方法。现在的人认为身体摆个姿势或者吃个药、打个拳会发生很大作用,但实际上最根本的还是要在见解上变化、心想上变化,这是初步需要着手的地方。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第六意识最为重要,必须得把握住它。这个心一旦换了想法,就会不断起贤善的想。这个想能帮助他,使他的心一直处在善心的滋润当中。如果想法一偏就会落入颠倒,不但不会引德,还会增过。

现在不断用法水来润泽自己的心,就是指要如法的观察诸法的缘起,要了解安乐之道的缘起就在心上。只要想法对了,正面的心就出来了,想法一错,反面的心就出来了。关系就是这么重大。

缘起上愚昧,走到颠倒的道里面,那样会越陷越深,障碍会越来越大,当然修不了定。障碍一直缠结在心中,还使劲地按着是会出问题的。就好比家庭纷争就是各人的想法出问题了。譬如说跟母亲关系处不好,肯定是心上出问题了。心一出问题,然后还在那儿按捺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我们的心需要调整想法,之后引发善心,还要不断去滋润它,这样才逐渐成熟。到了后面,它就成为堪能性。修到更细的止的时候,就能随顺趣入了。没有前面的资粮,想冒进一跃而证入,这只是自己善于妄想而已。就像很多人,读书的时候不注意前面的积累,只是在考试前幻想自己能得高分,这是不现实的。

这就看到了,原来用观察慧数数地修这些功德,自己的心马上就处在信心、恭敬、感恩、希求上进等等的善心状态当中。善心一起来,心受到润泽,善德就会不断地出来。如果善心没出来,心就成了荒漠,是坚硬、枯涩的。因为没有善德,人也表现得十分干涩。所谓“德润身,富润屋”,有德就有德性充实的光辉,从外表都能感觉到这是个有德的人。如果是一种逆的相,那就看到不对劲了,或者处在一种麻木不动的状态,那就是干干的了。

这样我们才了解,应该引着心常常主动正面去想,想好的不想坏的。想好的就引德,心就善了,心善了,行为就善,果报就善,这就叫唯心缘起。像这样,不断用水去洗金子,就是事在人为。想洗的话,天天都可以洗,一次不洗它也是脏的。就像一间房子,喜欢打扫它,很快就能打扫得很干净、整洁。要是不愿意打扫它,十年后还是这个样子。

我们懂了这个道理以后,就要让这个心趣向白净品,它就会处在爱乐欢喜里。这样以白净善法润泽它,经过多次的修习、滋润,前行的基础就打好了,资粮很充足,而成为一个富有德相的人。善心善行是有内涵的,一发出来到底有多大的量,别人也是有感受的。在缘起上面,善也还要分很多个档次,修得越好不就越淳厚吗善淳厚就是人中的大好人,这样修道就容易了。

如果前面心都没有转,还是很恶劣、顽固、刚强、麻木,那就亟须在心上整顿,发展自己的善心、福德,多去滋润,要去培福,要去养德,要不断在这上面去努力。这是一个粗的,而要得定是个细的,要出空慧那就更细。

所以最初就要有进展的相。如果最初一点进展都没有,想一步登天,是很危险的。能够观机的人一看:你这样的情况就想成就马上去消业障!去培福!这不是要钝置人,有意拖延,是因为最初亟须奠定这个基础,所以对人不能一概而论。

不能光是简单地说,为什么只传给他不传给我你偏心!要么就灰溜溜地打退堂鼓。或者他就修得成,我怎么就修不成我根本不是这块料!干脆放弃拉倒。

人就会这么颠倒。要么很狂妄地贪求,就是要满足我的愿望!之后发现不能实现,他的自我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挫折,最后就心灰意冷,我再也不干这个了!这样不求改进,人的心会发生很多问题。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

这样经过前行的观察修习,确实已经做到了弃离各种恶的习性、行为,相续不断的发起善心,天天都在这上面灌溉心田。这样不断引发善心的功德,德修得非常淳厚,就成为真正的法器。因为它的障碍已经很薄,德已经很淳厚,这就有本钱了。

这时,随便想修什么,修止也好修观也好,只要心里稍微缘法一串习,不必多少辛劳,马上就成办了。

之前看起来好像一直都非常艰难,花多少时间都修不出结果,就是因为没有前行的基础。但是翻开那些传记一看,历代高僧大德怎么修得这么容易无论修什么马上就见效,几天就完成。上等成就的相都是很快就完成,有些顿时就完成了,确实是火箭升空一样的速度。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就是因为根器或者说资粮上面大有差别。这样才知道,原来前面的观修不但不是障碍,反而是得定的殊胜方便。

一般人的眼光很狭隘,根本想不到这些,而且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想的很有道理。观察修不是分别吗奢摩他不是无分别吗以观察为因怎么能成就无分别定呢乍一听也觉得蛮有道理,但事实上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的如理观察就是在以毒攻毒,以此把各种颠倒分别全部都息减掉,而且心会越来越统一安宁。受到善的滋润以后,心就越来越安了,这样一修很快就能得无分别定。

这也就是下面《瑜伽师地论》的教证所说。前面大义已经解释过了,下面只是简单说说。

如是亦如圣无著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

就像黠慧锻师或他的徒弟,如果为了净除金银上的一切垢秽,时时不断的用火来烧用水来洗,使得它变得柔软随顺,达到现前就有堪能性,这时能够随欲打成各种妙庄严具。这样,黠慧锻师和他的徒弟们就按照所了解的,随顺制造的工艺,以各种工具按照他想要的打造成圆的、方的等等的妙庄严相,都能够顺利地成办。

“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这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与此类似,如果诸瑜伽师能使心不趋向贪等垢秽,而且生起了厌离,这样就不会随顺染污忧恼。也就是说,他已经真正生起厌离,不再想这样做了,心就不趣向染污,不造染污也就没有忧恼。

另一方面,他的心变得对善非常爱乐趣向。由于行善的缘故,就生起欢喜。接着瑜伽师就想:我现在要在奢摩他、毗钵舍那方面用功修了。他一修的时候,就发现无论修止、修观都非常随顺,特别能安住得上。而且一住在上面就不会动摇,不会被其他引转。不像从前,要修个什么一开始会有一点点境界,但很快就失掉了。外缘一来,马上就没了。这就表示它会变,会被转掉。

现在不但感觉修起来很顺利,很快就相应,而且要安住多久都很容易,不会被破坏掉。这就是修前行的好处,他的心已经完全整理好了,做什么都非常有能力,能得修上。如果他想成办自己希求的果,他都能成办。


思维心中的法道

结合黠慧锻师的比喻,思维思择修对止修和后后奢靡他和毗钵舍那有什么助益。

小提示

回复 ptdcdgl 菩提道次第广论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讲记




@ @


“ ”收听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录音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第五十二讲发布于2021-12-06 11: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