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这些国王,昔日统治的疆域那么大,最后也都纷纷离开人间,尽管他们曾拥有如此威力,现在也都成了历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留存下来。

汉地其实也是一样。像夏、商、周、秦、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很多国王或皇帝非常有能力,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皇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了,但他们如今一个也没有活在世上,由此也看得出来,万法确实是无常的。

我们还学过历史、地理天文学等知识,像物理方面的爱因斯坦、牛顿,也已不在人世;还有造纸的蔡伦、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以及郦元、贾思勰等等,这些人虽曾出现于世,但现在已全部离开,对于他们的事迹,后人只能从书本上了知。


不说这些大人物,包括我们家里的人,这些年来有什么变化,自己也应该清楚。我小的时候,别人叫哪一家时,通常会以父亲那代人的名字来称呼;前几年,则以我们这一代人的名字来称呼;而现在我到我们村子去,我们这种年龄的已被淘汰,比我们小的那些人成了新主人。

一代一代就这样更替,如花开花落一样,无常就在我们眼前。然而,很多人身边虽有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的迁变,可相续中存在坚固的常有之心,根本不明白无常的真相。所以,大家必须要有深刻的无常观,噶当派很多大德认为“无常观如果修得好,一切法皆不在话下”,原因就在于此。

总之,倘若思维上述道理,那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住房、受用、眷属、权势,自以为是何等何等的优越,但与上述仙人、国王等比较起来,简直就成了蜂巢一样。


有些人修了一个绷壳房子,就认为:“我的房子多好看啊!”然后专门在房子里挂一些像。有些居士把房子装修完了,就觉得好像修成了“布达拉宫”一样,特别开心。然而,这些并不是很坚实,就像蜜蜂把蜂巢弄好了也很高兴,但到了冬天时,它的命运会如何也不好说。故而,经中云:“嗟乎有为法,其性皆无常,生已死随至,智者应深知。”

但一般来讲,凡夫人无常观特别差,除非是前世善根不错的人,才会对无常有一种感觉。

昨晚我身体不好,有点睡不着,就翻了一下《宋高僧传》。里面有位知玄师,他大概活了73岁,对汉地佛教的贡献非常大。他很小的时候,对无常观得相当好,在5岁时,祖父让他写诗咏花,他说:“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孕在,明日定随风。”意思是什么呢花开的时候,满树都是红红的,花落的时候,树枝全部空荡荡的,即使只剩一朵还开在树上,明天也一定会随风飘落下来。引申而言,我们现在活在世间时,表面看起来很兴盛,可是死亡到来时,每个人都会离开,即使剩了一两个,其生命也不可能恒存,早晚有一天会撒手人寰。


还有一位灵裕禅师,他在88岁时圆寂。当时隋文帝对他非常敬重,多次请他到朝廷当国师,都被他借故推辞了。后来皇帝见无法勉强,便经常赐给他很多财物,并为他在山中建寺。他一生中大力弘扬佛法,将要离开人世时,提笔做诗云:“今日坐高堂,明朝卧长棘,一生聊已竟,来报将何息”留下这个之后,过几天就自在而逝了。

如果我们也像这些大德一样,把无常深深地刻在心中,那修行就会很容。这些大德一辈子想的都是佛法,不图名也不求利,毕生中一直认真修行。

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很多人对世间的执著特别强,口头上说要修行佛法,实则无法摆脱各种诱惑。所以,有时候看了汉地有些大德的传记,真的令人心生惭愧。包括《敦珠佛教史》(又名《藏密佛教史》)中,也有许多伏藏大师密宗士及藏地修行人,他们一辈子是怎么过的我们又是怎么过的两相对比之下,确实我们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实在无法与古人相提并论。

汉地有一位澄观大师(即清凉国师),他曾在生前发了十大愿:一、长期依止一丈四方之室,除了三衣一钵,不留任何财物;二、对名利犹如鼻涕般抛弃;三、目不视女人;四、不到在家人的家里走动;五、长期诵《法华经》;六、长期读诵大乘经典,普济群生;七、常宣讲《华严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为虚名而欺惑众生;十、不退失慈悲菩提心

我看了以后对照自己,白天晚上不睡觉也做不到,除了三衣以外不接触金钱也做不到,名利全部抛弃好像也做不到……跟前辈大德比起来,我们心力特别差,实在是值得羞愧。但即便如此,自己还是要有信心,对佛法应尽量修学。


在此世间上,除了修行佛法和利益众生,世间欲妙没有任何意义,对此理当深信不疑,因此,我们要发愿尽心尽力以佛法来利益众生,有时间的话,好好修持无常为主的一些妙法

对于以上道理,大家应该深深思维,并加以观修。根登群佩在《修行教言》中也说:“无常之身无丝毫实质,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我们这个身体无有丝毫恒常性、稳固性,因此一定要利用它,精进修持最甚深的妙法。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

同时,还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让无常的境界尽快在相续中生起,若能如此,对世间法就不会有兴趣,对佛法也不会天天找借口推脱。现在外面有些居士,金刚道友整天给他打电话:“你可不可以认真听课啊不要去那里啊。”如果他有了无常的动力,就会觉得世间法不重要,修学佛法才最重要,如此一来,听课便会主动前往。但如果他无常修得不好,就会像调皮的孩子一样,成天需要别人督促,然而再怎么提醒,有时候他也很难转过来,只有对无常生起定解,自己对自己进行鞭策,修行才会真正有成效。

敬摘录于《前行广释》

— END —

回     向   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菩提脚印 ∣一个自利利他大乘佛法佛法无边

佛教四大名山佛教音乐歌曲100首四大佛教名山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家应该深深思维,并加以观修,同时还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发布于2021-12-15 16: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