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师三十岁时,与妙峰禅师同游五台,在塔院寺方丈大方禅师的安排下,卜居北台之门。其地幽深险峻,人迹罕至。居于此,时见万山冰雪,净如琉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土。妙峰禅师一度离开龙门,往游夜台,德清禅师遂独居于此。在此期间,德清禅师奋志用功,单提一念,人来不语。久之,妄念不生,视人如杌,竟至一字不识之地。

  初住山时,德清禅师感到周围自然界的声音太喧嚣,无法摄心入定。山中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雪消融之后,涧水冲激,吼如雷奔。心稍一静,便感到风声水声,尽来耳畔,如万马奔腾,常常弄得他心不宁,无处逃避。
  德清禅师很苦恼,便向妙峰禅师请教。妙峰禅师:“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德清禅师听了,便不再逃避周围喧闹的风声和水声。
  庵前的溪涧上有一座独木桥。德清禅师每天盘坐其上,有意训练自己的无分别心。刚开始的时候,水声入耳历然,到了后来,动念则闻水声,不动念则不闻水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忽然有一天,德清禅师感到身心顿忘,音声俱寂。从此以后,众声响再也不能扰乱其心了。
  在修耳根圆通期间,德清禅师每天惟以麦麸和野菜,伴以米汤充饥。初入山时,曾有人送给他大米三斗,半年后,居然还有剩余。
  一天粥罢,德清禅师又象往常一样经行。不一会儿,他便进入定境,立定不动,身心俱忘,眼前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出定之后,重觅身心,了不可得。于是作偈云: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从此以后,德清禅师自觉内外湛然,音声色相无复为碍,从前疑滞,当下顿消。
  回到庵中,德清禅师揭开锅盖一看,内面已经长满了白毛。因为他独居无侣,所以他也不知道他在定境中究竟站了多长时间。
  德清禅师悟道后,因无人印证,所以只好展读《楞严经》以求自肯。此前,德清禅师并没有听人讲过《楞严经》,于其经义,全然不解。今以所证现量智慧读之,不由思维分别,经八个月的读诵,全经大旨,即了然于胸,更无疑滞。

(摘自《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云居胜境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憨山大师悟道因缘(二)发布于2022-01-07 14: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