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烦恼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一个真正唤起了宗教觉醒的人,其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出离生死轮回的苦海,这就必须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见到自己的真如佛性,亦即“一真一切真”“一了万事了”倘若“己事未明”就是凡夫事已明”就是圣人只要遵循六祖大师的教导,勤闻正法、如理思维、如法修持就一定会有事已明”、转凡成圣的那一天!而心中不修此行”的人就是“不求己明”的迷人,他们不信因果,甘心情愿流转生死,其生命的全部都是在五欲(财、色、名、食、睡)八风(称讥、荣辱、苦乐、毁誉)中摸爬滚打,如同行尸走肉、毫无意义。真正生死心切、深发出离心修行人,因“己事未明,如丧考媲”,日子过的惶惶不可终日。过去有一位僧人在寺院当监院,年复一年不得开悟见性,又怪方丈和尚教他。有一天,他拿着一把刀子藏在寺门外的路旁,待方丈和尚外出归来时,突然跳出来抓住和尚,挥刀云:“和尚今天为我开悟见性,不然就杀了你!”方丈和尚左右看了一下,悄声说:“你这个样子,让监院知了怎么办”这位监院当下身心脱落,悟得本来。



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佛、佛法佛教是相对于迷茫的众生而示现,如果离开了众生,他们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当我们感受到菩提的时候,就已经同时感受到烦恼了。在天上飞翔的鸟儿是没有自由的感觉的,只有从笼子里脱出来的鸟儿才能感受到自由,亦即当自由时不自由当烦恼时即菩提所以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我们盼望能得到人生的解脱,那就一定是觉得自己被缚束了,否则就不需要解脱了,到底是谁束缚了自己呢因为解铃还得系铃人,这个系铃人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四祖道信礼三祖僧曰:“愿和尚慈悲授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更何求解脱乎”道信于言下大悟。



只有通过烦恼的所缘,才能转为相续的菩提。佛法就是一个“转”的方法。《金刚经》的特征也是“佛说…即非……是名”六祖大师用一个“即”字来表达微妙的缘起关系,就是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正如一根火炬点燃另一根火炬,无此火则无彼火,但彼火非此火。若是转得快,则“一悟即至佛地!”此即转识成智。所谓顿超十地无难事也。



一切的烦恼都是空中云、海中沤,是本来清净自性显现,刹那间生灭不断,认识到它们缘起性空的本质,也就感悟到《坛经》的精髓,而认识的方法就是一个“离”字。《圆觉经》曰:“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顿悟就是“一悟即至佛地”。许多人错误地理解,以为不需要渐修,虽然许多宗学人都是在一声喝,一顿棒下就豁然大悟,但在此之前,绝大部分都是数十年研究教理、胁不至席地修行,在宿植德本、资粮俱足的条件下机缘才会成熟。所以顿悟法门并不是什么“快速成佛法”,一般人还是须要长期艰苦、循序、精进地修持。若要参禅得受用,先要寻个入处,首先要生起出离心,出离心就是深知世法的虚妄、深厌世法的痛苦,象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若不赶快逃出去就苦不堪言。然后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至求成就无上菩提之心,不但自己要成就还要帮助所有众生都成就佛教不能仅仅成为精文明建设的辅助手段,也不仅是文化生活的一部份,佛教是“悟至佛地”的宗教!有些人振振有词地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你们学佛的就是说得好听,有没有法子让我先知道成佛的感觉,然后我就跟你去学佛!”那就请他们去学习《坛经》吧!《坛经》就是教人先成佛后学佛。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禅海拾贝《坛经》点滴(7)发布于2022-01-07 15:43: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