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孤寂与戒律的喜悦


为了了解小乘基础,我们必须先思量身为教徒的基础。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了解基督受难和领圣体,是更接近基督的方式。但是,佛教没有任何像受难和领圣体这样的事情,我们纯粹追随佛陀的典范,要使自心的状态变得可形可塑。佛教是以“调伏心”为基础。


修心和培养礼仪


“调伏”的藏文是“度瓦”,梵语是“昆那耶”(vinaya,律,意为调伏)。你狂野散乱的念头、潜意识的闲话和对未来的谋算,全都可以用“度瓦”来调伏,使它们成为法的一部分。“调伏”的环境犹如一杯日本:一只杯子容纳你所放入的任何东西,因此,杯子代表你和你周围的“调伏”环境。杯内的清酒代表你可能会做些什么的念头,以及你各种聪明伶俐的想法;这些念头和想法都被逮进杯子里,如此它们就可以被调伏。根据传统佛教的法教佛经和释论的说法,你让自己被调伏,并且重新制造自我中心的见解,这就是调伏过程的起点。


“不放逸”(藏:pagyo,把约)从“调伏”中生起。“不放逸”是藏文,“把”是指“好感或恶感”,“约”意指“拥有”;因此,“不放逸”是“拥有好感或恶感”,也可以译为“严谨自律,一丝不苟”或“细心观照”。“不放逸”与了无正念或失念完全相反,而且常常被指称为“礼仪”。“礼仪”的想法源自贵族,却适用于每个人;就礼仪而言,每个人都是贵族。礼仪使你保持精准,保持你的尊严感和顶天立地之感;总而言之,它维持你的整个生命


礼仪是你存在的方式,也是你和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即便你在吃鞑靼牛排或马铃薯奶油浓汤,藉由礼仪,你的基本生存就会有所转化。你可以做一个真诚的人,而非一个冒牌货。藉由修,你的生命和你的心变得专一。藉由小乘的礼仪,不论你做什么,都应该从简而为,并怀着正念和觉知而为。


当你生起了出离心,并且愿意克制自己不去从事有害行为的时候,你开始发展戒律。在此“戒律”被定义为“清凉经质之热者”。当神经质之热冷却下来之后,身、语、意都会处于最佳状态。戒律不完全是道德伦理,也不一定和法律有关,反而和别解脱有关。佛教的伦理道德不是善与恶的问题,而是整齐和草率的问题。佛教的态度不一定是要创造一个善良的世界,而是要使它成为一个端正合宜的世界。如果你是个整齐的人,就不会为他人制造混乱。


戒律是以基本的顺应通融和清明为基础。你可以顺应通融任何人,而不在乎对方是否是苏菲教徒或犹太教哈西德派教徒。当戒律变成一种现实的时候,它就住在你心的状态中。各个佛教学派都同意,戒律本身是自成一体。戒律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你愿意做一个务实、精准和切合实际的好人。在小乘的道路上,从心所生起、不必要的错综复杂和迷惑,都可以透过禅修而克服。如此一来,适当的戒律都得以发展,你也因此而能发展别解脱。


人心处于正确的处所,是小乘戒律的精髓。它是指心位处于它自己的处所,而这个处所就是当下,就是此刻。“心处于正确的处所”完全与道德无关,并且有专注一境和妙观察两种类别。专注一境是持续不断,时时刻刻都有的,而不是只有在从事禅修的时候才有。妙观察是一种智性,让你能够与生活事务建立联系;它是觉察当下的觉知,而且没有盲点。


——节选自《没事,我有定心丸》第16章 孤寂与戒律的喜悦
邱阳创巴仁波切遗教法宝
三乘法教系列之一——别解脱道(上)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孤寂与戒律的喜悦发布于2022-01-17 23: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