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释心真如门竟。

下释心生灭门有二大科。

初释生灭心法

二辩所示之义。

初中又二。

初染净生灭。

二染净相资。

且初。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

此释立义分中是心生灭因缘相,先明生灭心以显一心之源也。言依如来藏者,即所立一心真如,乃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以此心体本来无染,故云自性清净。寂灭湛然,故云不生。常住不动,故云不灭。不妄不变,故名真如。一切如来恒沙净德性自具足,故名如来藏。以此藏性本无迷悟,了无圣凡,而为十法界一切圣凡因果所依,故云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故论立此为一心真源。《楞》云:如来藏为生死因,若生若灭,故今在生灭门中,要显此心为迷悟依,故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譬如波涛依海水而有也。若据此一心真如,则了绝圣凡,故云三界唯心,则心外无一法可得。今显圣凡迷悟因果,皆生灭门收,所谓不了一法界义故。不觉动念而有无明,迷此真心变为藏识,故经云识藏如来藏。故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经喻如波涛依水,正显万法唯识也。故论立此识为生法之本,故下三细六麤五意六染,皆依识变,即返妄归真,亦依此识断证。故《楞伽》约真如门,则一切皆非,不容有说,而可说者,盖约生灭门耳。此一论之宗依,学者须先识其源头,故概示于此。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此依真妄和合,释此识有二种义,以显迷悟因依也。二义者,即觉不觉二义也。经云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以此识称心意意识,故名众生。谓此识本如来藏所成,而为众生本有之性,故云觉义。今被无明障蔽而不知,故云不觉义。能摄能生者,谓圣凡依正因果,依此一心建立,含摄无遗,故云摄一切法。今以随无明流,而生三细六麤一切世间之染法;依始觉返流,则生出世四圣之净法。是则染净因果,皆从真妄熏变,皆此识之力用,故云能摄能生。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此显众生本有不迷之佛性也。所言众生佛性者,乃如来藏,实诸佛之法身。今虽流转五而为众生,而本体湛然常住,不动周圆,未曾欠缺,但因众生一念无明妄心遮障而不显现,故日用而不自知,以众生从来不曾离念故。若能离念,则本体廓然,如太虚空,无所不徧,则一切妄念差别境界,融成一味真心,唯法界一相,更无对待。惟此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乃众生之本有,故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大经云“我于一切众生身中成等正觉”,盖依此平等法身。故说众生旧来成佛,依此义也。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此核本觉得名,以显始觉为返流还净之智也。由前明妄依真起,故说依黎耶有觉不觉,此迷妄之通相也。今就一觉而分本始二义,盖别显从迷返悟,要依始觉之智为张本也。然此觉性,若约不迷,但直名觉。今因在迷中,一向不觉,特因始觉而显。然非新生,乃是众生之本有,故云本觉。今日方觉,故云对始觉而说也。且此始觉亦不从外来,特由本觉内熏之力而发,更无二体,故云即同本觉,是则始本不二,元一觉也。

又今言始觉义者,亦非创起,盖依迷本觉之无明心中而发,一向不觉。今始觉之者,要显实由本觉内熏之功,故云依本觉等。譬如醒人而有睡梦,从梦觉者,即本醒人,非他人也。原此觉性元无二义,今就三细六麤迷源既远,若返流还净,要始觉有功,本觉乃显。然依四相,始觉灭相,渐渐觉至生相,生相既破,归一心源,法身全显,名究竟觉。其在中路,未至心源,皆非究竟也。故下约四相以明始觉之渐。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此征释上究竟不究竟义,以明始觉渐次也。若约返流寄位,当依三细六麤。此中正说一心生灭,尚未发明麤细之相。今因说始觉故,姑就始终生住异灭四相,以明从凡至圣,以显返流渐渐至究竟觉,假此以显始觉之相也。如凡夫人下,谓从观行位,先觉灭相也。言觉灭相者,谓众生造业之心,念念生灭,未曾暂止。今觉此一念灭处,正是引起后念造业之心令生也,故觉了前念起恶之心灭时,即就灭处止其后念之恶更不容起。故念念灭时,念念止之,止之既久,则令恶念不生。此所谓止恶防非。故虽觉恶念不容其起,但在生灭心中遏捺,未见不生灭性,故云虽觉即是不觉。若约后六麤,当觉起业相。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麤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

明觉异相,当三贤位也。言如二乘观智者,谓二乘人,作生空观,破分别我执;初发意菩萨,即依彼生空作法空观,破分别法执,从信入住,至十向满心,渐断分别二障,名相似觉,为觉异相。言异相者,谓我法差别对待不忘,渐渐觉破执取之念,了不可得,故云念无异相。约六麤,当破执取计名字,故云舍麤分别执着故。以未见真如,但比观而知,故云相似。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麤念相故,名随分觉。

此明觉住相,当地上菩萨也。言法身者,谓地上菩萨,依真如法为自体,故名法身。言住相者,谓分别境界,能所对待,念念未忘,心有所著,故云住相。今地上菩萨,入真如观,观察自心念念分别,住无住相,则能离分别麤念,此约六麤三细。当觉智相相续,及能见能现,四种住相,此四名为俱生我法二执。分破分证,故名随分觉。此上三相,皆非究竟,以未至心源故。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此明觉生相也。谓十地菩萨,真穷惑尽,悉皆究竟,故云满足方便。言方便者,乃观行修断之法也。以此菩萨研真断惑至此,以一念观心,与无念相应,从此更无可断矣。此总显究竟觉心,下明究竟之所以。言相应者,但觉一念无明动心初起之时,自心体中了无初起之相,本自寂灭无生,故云心无初相。是则无念真心,远离最初微细动念,故得见心性。既无生相变异,唯一心源,故云心即常住。至此始本合一,名究竟觉也。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此证明无念为成佛之捷要也。意谓不但菩萨修断,以至无念,名为究竟,即凡诸众生,二六时中,苟能观察无念者,则念念向佛智矣。成佛之要,无踰此者,故特揭示于此。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此重显无念,以释心有初相之疑也。恐惑者闻觉心初起之说,将谓有初相可知,故此释云。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今言知初相者,盖知最初本无念也。以此无念为究竟觉,则知一切众生皆不名觉。以从来未曾离念,以有此念,故说无始无明。由是观之,一切众生无边生死,但依一念而系之也。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此明究竟一心真源也。良以真源湛寂,本无生灭。然此生灭,但因妄念而有,今若得无念,则知四相同时,寂灭平等,唯一真心,更无先后。是则真觉圆明,本来不迷,又何有觉以寂灭心中,四相同时,其体本空,故皆无自立。以当体无生,故云平等同一真觉。此言既无四相可觉,又何有始觉之异耶此实究竟一心之旨也。



相关阅读

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1):刻起信论直解题辞

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2):华严宗法界缘起纲要

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3):解题与归敬

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4):释造论因缘分

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5):释立义分

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6):释心真如门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7):心生灭门之始觉义发布于2022-01-20 16: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