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月开始,法师应王雷泉教授的邀请,莅临上海为明心天台学社的学员开示大智度论》之成佛法要,并一气呵成,于同年夏安居之日完成了首版《般若次第》。在2015-2018的三年止足闭关中,法师思如泉涌,进一步深化、完善了著作,全书由一册扩展到了四篇五册。
或因宿缘,本书从缘起到修订,三宝弟子心空均有幸参与学习,法乳长养,受益良多。今奉师命,汇报自己的浅陋理解,恭请师长、道友斧正。
理解《般若道次第》,可依三个问题:
因何而作
如何而作
有何价值
下面就众生的机感、写作的脉络和达成的成果等方面来逐一展开讨论。
 
壹、因何而作承三大机感之
佛法应机逗教,不离众生的机感,《般若道次第》之所缘境,不外时代的三大机感:
一、大乘特胜亟需发明
当今中国,因社会浮躁、物质发达、精荒废,社会的宗教需求将呈爆发性增长。又因科学昌明、唯物主义思想长期耕耘,启示性的一神论宗教虽短期增长较快,长期还是觉悟性宗教的天下,智能型宗教、法门将逐渐得以彰显,佛教将大有可为。
但在抉择佛教法门之时,有一种思潮从世俗学界蔓延至教界:认为巴利语系佛教才是原始或根本佛教,甚至主张大乘非佛说。
正视并应对这种挑战,除了在宗教情感、大乘行相(发心大、度众生)等方面给予响应外,在法理上发明大乘的特胜,是更为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太虚大师的判摄:「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行之当机及三依三趣」,为大乘佛法以纲领性正名(《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惠空法师以其对大乘佛法的深切信愿,继续高扬大乘旗帜,在《般若道次第》中,深入发明了大乘教、理、行、果的特胜之处。
中国是大乘佛法的第二故乡,二千年来祖师们「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让大乘之花开遍东亚大地,时至今日,我辈岂可做「最后断种人」乎
 
汉传佛教亟需道次第
现代社会教育普及,西式阶梯教育范式所形成的大众学习习惯,将倒逼宗教教育必须以次第化学修形式来摄众。佛教中,诸多经论都有关于道次第的阐述:
诸法虽空难解次第行得力故能得成就……是名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先粗后细先易后难渐渐习学名为次第《大智度论·卷87》
学问之道贵下学上达所以如来施教必有次第《灵峰宗论·卷2》
可见,学修佛法,道次第是不可或缺的方便法门。
汉传佛教诸宗,本来道次第具足:「天台宗华严宗,虽讲圆、顿,亦铺陈严缜理论,尤以天台宗止观系统理论为可观。宗亦有修行理论。」(惠空法师),可惜近世佛子衣珠不识,导致「长期以来,汉传佛教总是陷入教法不明、次第不清、修习不力、得少为足、成就罕闻,甚至知见颠倒、流俗滥圣、外道混淆等等的窘境。」(法藏法师)以至于使很多汉传佛子试图从《菩提道次第广论》和《清净道论》中去寻求学修佛法的出路。
一方水土一方人,因历史文化国家政治、众生禀赋等诸多业感,汉传佛教依然是汉地佛子的不二法门。但今人学佛,存在①重宗派②重法门③常识性片段吸收等问题,需要一部贯通宗派和法门的完整修行体系论著——适合于此地、此时、此人,完整、立体的学佛地图仪,已经是众缘所感,呼之欲出,《般若道次第》恰逢其时。
 
人间佛教亟需深化
近数十年来,人间佛教成为汉传佛教的主动流,在拨乱反正、接引众生、服务社会、积累僧才等方面居功至伟,体现了大乘佛法关怀人生与社会之真精神。现阶段的人间佛教,大致处于「人生改善后世增胜生死解脱法界圆明」(《人生佛教开题》)中的「人生改善」阶段。
从受众的需求变化看,因佛教渐次推广,先入门的一些信众(包括部分出家师),不满足于低水平的重复,对深化的学修体系有强烈的好乐之心;因社会财富增长,主流精英社会中也形成了一批有知识、有财富、有空闲的「闲人」阶层(比例不高,绝对数量不少),其中有人将会以「朝闻夕死」之心来求道,入门级的佛教学修已不能令其满足。换句话说,众生的善根「升级」了,而人间佛教的教化没有跟上。
因此,人间佛教应承机易变,为不同根器的众生提供差别化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貳、如何而作:本佛宗经论,博约决法门
《般若道次第》的写作,继承了汉传佛教「本佛、宗经、博约、重行」的特质,以成佛为指归,立足于广博的三藏经典,梳理提炼出切实可行的汉传道次第法门。
、以「般若经论」为依凭,挖掘智慧之教
般若为诸佛之母,在菩提道的三大体系中,对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是「五度如盲、般若为导」思想统摄的《大智度论》体系。
惠空法师言必有出处,爬梳、引用了大量经论,但最核心的是《般若经》系和《大智度论》。一定意义上看,《般若道次第》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的缩编本。
 
、以「五乘佛法」为架构,呈现方便之门
众生善根不同,佛陀开示五乘佛法,本书呈现的即次第展开的完整佛道体系:《胜道四法》为人乘,《生天见佛》为天乘,《大悲心起》为三乘出世,论二乘出离心与菩萨大悲心,而侧重大悲心,《成佛大道》为菩萨乘。
因时节因缘不同,其他语系的道次第论著,往往在下士道和中士道上着墨更多,上士道要么比较概要,要么缺失。《般若道次第》则层层深入,在菩萨道部分论述最为充分。
 
、以「三地二道」为经纬,开演次第之行
从初发心行六度成佛的菩萨道,以地前、登地、地上渐次浅深的三地为主体结构;般若道与方便道二道贯摄其中,是菩萨行内涵。
本书用这个「三地二道」模型,开演出般若道次第。
 
、以「心、道、果」为宗骨,凸显中道之法
菩提心、菩提道、菩提果」是贯穿于全书的四篇五册的宗骨。具体则以「二心」、「二道」、「二智」贯摄,会通了大乘三宗的严土熟生、众生本来成佛等思想,凸显出大乘佛法不二的中道智慧。
 
、以「空性浅深」为魂魄,体证佛法之妙
既然言「般若道」,本书其实是围绕着般若空性展开的,五乘佛法是相,空性浅深是体:在乘中,不论是「胜道四法」还是「十善五法」,不离空性浅深;在二乘中,不论是人空、少分法空还是顶堕,不离空性浅深;在菩萨乘中,不论是三种六度还是三种二谛,不离空性浅深。
指月一如,言教即真,这正是《般若道次第》的妙处!
 

叁、有何价值:穷达悲智,妙得次第,发微五乘,整饬禅法,应机会通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心空观之,《般若道次第》主要有五点贡献。
、穷达悲智,发明了大乘特胜
1起甚深」,明了大乘智慧
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很多人会疑惑:什么是「深般若」如何入「深般若」《成佛大道》一篇,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阐发了「深般若」是大乘不同二乘法的特胜之处。
比如在《成佛大道》第三章中,论由自性空、自相空入「深般若」——用「三假二智」剖析「法假」浅深之理由三假观世谛成法住智,得入第一义涅槃智自性空」。
在「十二缘起甚深」部分,阐释「深般若道体」的理和行,明确了如何「由三假观世谛成法住智」。从6个方面阐明了甚深缘起:
十二缘起与二智的关系:二智一义于十二缘起中显。
一念与十二缘起的关系:一念(修行下手处)中即具十二缘起,有粗、细、浅、深差别。前六支为深,凡夫不见;后六支为浅,凡夫得见。
前三支的作用:「三线共一绳,三支成世间」,指明三支为世间本源,深化了「交芦喻」,把般若正见与十二缘起理论融合起来。三支成世间,为法住智,顺观缘起。
大乘三宗与三支、涅智的关系:「三宗假名三义」和「三宗为三支涅智」,明确了顺逆十二缘起、三宗、二智的关系,纯有贞实,无复枝叶。以十二缘起根本三支为利矢,贯通了大乘三宗:
三支三义(境)→三宗三义(行)→三宗三假涅槃智(果)
大乘三宗观十二缘起之同、异:同于一念心观三假,入假名自性空;异于法住智异、取境不同。
⑥三宗观空:从止观核心主题:1所缘、所破境,2所依理,3运心三昧4所显空智,将十二缘起甚深般若由三宗止观进入甚深缘起勾勒出一完整框架
十二缘起是共法,见十二缘起则见佛、见法,言十二缘起甚深,就是般若道体甚深。惠空法师把早年大作《十二缘起禅观体系》融会贯通于般若道次第中,深化了十二缘起禅观的内容,结构更明晰、法理更深刻圆融。
道相与道体的阐释、融合与深化,把《中论》的深般若道体融汇入般若道次第之中,通过对二智、三假之理的深刻阐释,托出深观道体,如此般若道次第则避免了执事废理之窠臼,理事圆融矣。
本书凝炼出《大智度论》与《中论》之核心法要,融广行深观于一炉,令学人不忍释卷、拍案叫绝,始信般若确为「三乘之宗极也」!
 
2隐显二心」,明了大乘慈悲
小乘之别根本在发心:是以成佛为目标还是以解脱为目标;是度众生还是自利——大乘特胜,正在于菩提心和大悲心。菩提心代表了大乘「深般若」的一边,大悲心代表了大乘「深方便」的一边。
什么是菩提心、大悲心呢很多人所了解的菩提心,往往停留在「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句经文上,把菩提心当成一种不言自明的概念。
第三册《大悲心起》就大悲方便边明菩萨道,开演「大悲经般若锻炼成方便道」之理。针对一般学人颟顸二分的菩提心和大悲心,给出了「隐显」之关钥。「隐显」之说,是惠空法师在佛法宝山中找到的一把金刚宝剑,用之能断二心、二谛、二道、二智之惑:
二心实为一心,因隐显故,隐者名菩提心,显者名大悲心菩提心为智愿,成佛正觉,为般若大悲心为悲愿,下化有情,为方便。般若道次第中,二心互相增上,形成真正不二的菩提心。
二谛实为一谛,因隐显故,隐者名真谛,显者名俗谛,般若道次第中,二谛由相待→相即→双照,其深化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中谛。
二智实为一智,因隐显故,隐者名涅智,显者名法住智。
二道实为一道,因隐显故,隐者名般若道,显者名方便道。
般若道因隐显故,开展为二心、二道、二智的「心道果」因果次第:
隐:菩提心→般若道→涅
显:大悲心→方便道→法住智
实为一心、一道、一果。
「隐显」关钥层层深入,首先指明「菩提心即大悲心」,继而显说大悲心,用六义十五法系统论述如何发起大悲心,把真实胜义的菩提心用世俗缘起相表达出来,令有情易解易行,实在是一个独特贡献。
《广论》中宗喀巴大师提出的七重因果,是把大悲心做為菩提心的一个次第之因来谈的。本书所论之二心隐显,与之角度有别,宗大师解读如横剖面,惠空法师解读如纵剖面。其差异,也是各自所依经论的方便不同。
 
、妙得次第,汉传佛教添法宝
般若道次第的提出,是汉传佛教继往开来的一件大事,也处处凸显出佛法之妙。
1、「二道攝三地」之妙
「二道贯摄三地」之妙有二,一是理上法义通透,深契经纶;二是事上简洁明了,切实可行。
 
2、「二心、二道、二智」之妙
把大悲心、菩提心,方便道、般若道,法住智、涅智完美地与三地融合起来,开显中道实相,是一妙处。
 
3、「三六度」「三」之妙
三地分别对应世间六度、三轮体空六度、神通六度三种六度和二谛相待、二谛相即、二谛双照三种二谛,揭示出方便道与般若道的体性,是一妙处。如书中之图示:

 

 


4、「三义释三地」之妙
用道体、道相、菩萨身三个维度来剖析三地之道相,构建出一个「立体」的三地菩萨「画像」,刻画从空出假到般若深化的次第之行,并以可乐、飞鱼、神等三喻说明,实为顺应众生时代因缘的创新之论。
特别是「菩萨身」的引入,让学人回到修行的落脚点,显明修行路径之始终,双彰法性与佛性,实在是妙不可言!
 
、发微五乘,具化为人间佛教设计施工图
1继往开来
王雷泉教授在第二册的序言中,说明了惠空法师对太虚大师的继承与发展:
太虚大师早就指出人间佛教的发展路线图人生改善后世增胜生死解脱法界圆明以五乘共学之因缘法出世三乘共学之三法印和大乘不共学之一实相印的架构言简意赅地缕析佛学的教理行果惠空法师则在这几十年来两岸的讲学中致力于把这张蓝图具体化为设计施工图
2、固本
行菩萨道,或修二乘法,皆依人天身中修,三世诸佛皆在人天中修行、在人间成佛。因此,人乘、天乘是为菩萨之本,是修行菩萨道的起点与基台。《胜道四法》与《生天见佛》二册,于人天法中开演菩萨道之井严次第,实为巩固成佛大道之「本」。
除了固本,本书在人天乘佛法中多有开新之论:
①重彰胜道四法之「遗珠」:在修道「方法论」上,佛弟子对学法态度之缺乏实为千年之孤陋,对正见二因约摄胜道四法、师资相合之道等颟顸不知。本书从「师为一切功德本」、「善知识相貌」、「依师之法」中开示亲近善士之法;梳理提出「说法仪则」;详解「听闻正法」;更详细析明「正思惟」和「修心之理」,系统完整,揭示出「佛出世说法,有情在宇宙大闇中,得以蒙获菩提光明而出离生死,这个缘起就标志着胜道四法。所有经典都在诠释胜道四法,或诠释善知识价值,或诠释所闻道理,或诠释思惟、修行浅深」。
②厘清生天见佛之误区:很多学人不解后世增胜之理,往往会产生一些错误见解——比如过度担心修行人来世堕落、认为天上太乐不能学佛、兜率外院见不到弥勒菩萨等流行一时的诸多观点,惠空法师皆引经据典一一纠正。由因果不虚增上生之理,指出很多佛子来世会生天;为避免生天沉迷欲乐,开演「见佛」之教;因学人对弥勒净土之种种误读,详解兜率天之正依庄严。
、整饬禅法,构建出完整立体之禅观体系
1、以横纵架构整饬禅法
五乘佛道长远,禅定也隨个人根器、因缘、时节不同而不同。
架构开展:依五乘佛法修行浅深,放入不同层次禅定。
从橫面讲,铺展根本禅、声闻禅、大乘有相、大乘无相四种禅定。
从纵面讲,从人、天乘、声闻二乘到菩萨乘,乃至到地前、登地、十地,拉开纵深禅法。
纵轴、橫轴开展体系中,精准提出很多禅观创见、新义。
 
2、完的五乘次第禅观体系
从纵深言,《般若道次第》里,隨着五乘把禅定镶嵌在五乘各浅深教法中。如:
人乘《胜道四法》由闻思契入,标举禅定四大类,把禅定架构拉开,说明禅定止观定义、各个法门思想。
大乘有相禅,如《生天见佛》中论他方净土往生,须有三昧方蒙佛感应兼論天上淨土往生諸義具禪定否破戒生否等及登地《法身义》中论佛菩薩化身亦须奢摩他相应,如云:「月于破器中,奢摩他水不住,佛月不现。」
在《大悲心起》开始提出禅定归趣目的处,所谓三种阶段性果证--初禅、初果、初地。于声闻法前讲「根本禅」,从定体、禅定义涵、顺净偏胜,乃至于九住心入禅定,都有创见、新义,精简、深刻对禅法特质描述。如:
用顺净偏胜明根本禅之定位。
用九住心解二种定体。
二种定体确立一切禅定体性。
④在第四册《成佛大道》「地前菩萨」中论般若无相禅定趋入,禅定转入般若,不同禅定之间差异。浅深般若转换,十地菩萨「观成化物」等,可说突破性陈述。如:
四种声闻明声闻空之差別。
以十八空之小空诠释般若禅定之契入门户,为十二缘起「触」支。
.三宗及禅宗于根、尘、识之契入,以明大乘禅之运心方法。
三宗假名三义,三宗观空,明三宗空性之同异及契入。
《智度论》之「空有二阶总別说」明禅法空有浅深之转换。
 
 
3教不二之用心圭臬
《般若道次第》从禅定种类橫面架构四种禅定,纵向浅深、进入、趋向,理论与实践之间、禅定与般若结合、禅定理论和实际菩萨行具体结合、各种浅深般若止观之进入、经典理论与法门落实,都有一脉相承之理论。
藏大师言,「观名是论字」、「论从于观生」(中观论疏》)——观即是论,论即是观。作为开演完整修行体系的佛学论书,本书亦可以名之曰《般若道次第观》,五乘行人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用心法门。
 
、应机会通,开示学修正途
一味的佛法在传播中,会出现很多法义的分歧与误区,必须决择会通。本书对五乘、二道、净秽土、远近道、顿渐、空有、禅教等难解之法都有深入的辨析。其中,会通二宗,彰显佛法正宗值得特别提出。
第五册第八章是全书总结,本书的贡献基本囊括于此。其中,般若宗与如来藏宗二种心、道、果体系的会通被惠空法师着重提出。法师用十二缘起推论出「生死根本是无明」,指明「众生性即无明性」,二宗虽所行方便不同,但相应真理皆同,二宗本质与证果一义。佛法正宗因此得以彰显:
破无明、证法身,为成佛正义;
⑵故佛道者,以觉性彰显、无明销尽为正义;
⑶故知禅宗「即心是佛」,是佛法本义。
 
学习《般若道次第》,既感到「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的高妙,也体会到「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的平实。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有缘人,般若道上会!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刘峰涛:承变方来穷达幽旨——《般若道次第》之机感、脉络与成果发布于2022-01-21 12: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