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刚接触教懵懵懂懂的去参加了一个法会,平生所认识的第一部经书妙法莲华经》,生平会背诵的第一部经是弥陀经》。2012年,到印度朝礼佛陀圣迹,在印度的祗园精舍第一次诵《金刚经》上空显现殊胜无比的金塔,终身难忘。现在每半月所诵的《梵网经菩萨戒本》,而这几部经全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2016年,三回草堂寺拜谒鸠摩罗什大师。


 

               一个人的龟兹


 鸠摩罗什大师应该算是一个混血儿,他的父亲是古印度一个国家宰相母亲西域龟兹国的公主叫耆婆,所以他家世显赫,算是典型的高富帅。在他七岁时,有一天母亲出城游览,看到荒冢间枯骨散乱各处,于是深深思惟色身是苦本,竟立誓要出家修行,本是出了家又为他母亲还了俗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于是耆婆便以绝食抗议,  经过六天眼看公主要消玉陨了,丈夫才不得已送爱妻出家...不止爱妻,一同送走的还有七岁的爱子,鸠摩罗什。 


罗什随母亲出家后,跟从佛图舌弥法师小乘佛法,后至罽(jì)宾,所学亦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经律。每天背诵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总共三万二千言。当他背诵完《阿毗昙经》,老师抖擞精要为他解释经义了,没想到他早已自己通晓妙谛,把经义给老师讲了一遍。九岁时,罽宾国王请他进宫,同时召集许多外论师一同问难鸠摩罗什,结果外道全被折服。


 

后来,大师在沙勒国驻留,期间博采众书,兼习世间诸法。沙勒国地处交通要道,四方往来众多,有大乘佛法流行。大师在此遇到大乘高僧佛陀耶舍与莎车王子兄弟,栖心大法,渐弃小乘,学习中观等大乘经论。后大师母亲前往天竺修行,大师辞别母亲,回龟兹后继续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其师盘头达多从罽宾回龟兹后,罗什大师晓之以大乘宗义,留下了师徒二人互为“大、小乘师”的动人佳话。


年轻的罗什大师此时已名震西域,远闻汉地。前秦皇帝苻坚为得到大师,派大将吕光西征,灭龟兹国,将大师掠至凉州。很快前秦政权灭亡,吕光自立为凉王,大师因此在凉州滞留了十多年,直至后秦主姚兴攻伐吕凉,大师才正式被迎请至中原长安。此时的大师已是57岁的年纪。



开中原大乘先河

般若法眼的翻译巨匠


大师受到后秦主的礼遇,被尊为国师,在逍遥园和西明阁主持译场。大师到来之前,长安已是北方地区译经和佛法弘传的重镇,法筵之盛,传译之繁,传习之广,令大师深为赞叹。大师入关后,一时间更是众僧云集,门庭若市,参学者不远万里,数以千计。连后秦主姚兴也亲率王公大臣前往闻法。


 

大师羁留西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佛经传译史上缔造了空前的盛况。

 


在此期间,大师携众僧译出包括《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在内的经典35部,294卷,其中以般若中观的经论为主。




大师所住持的既是译场,更是法音演畅之所。史料记载其门下有名德才俊三千余人,著名者有道生、僧肇、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道融、僧正、僧迁、法钦、昙无成、僧导、僧业、僧嵩等大师,后世有什门八俊、四圣、十哲之称。



大师每译一经,必随讲其义。弟子僧众随堂听受,领悟言前,辞润珠玉,执笔承旨,未有不习大乘之人。师徒共相提携,鞠躬尽瘁,日夜精勤,翻译经典,授受正理,发明深旨。将经典文义,会同般若法统一并传承后来。



大师弟子中,僧肇大师高慧俊才,助师译《般若经》,著《肇论》,广破六家七宗,开显中观般若正见。道融法师讲析所译之《中论》、《法华经》,获大师“佛法之兴,融其人也”之赞叹。昙影法师助译《成实论》,总结论义纲宗,深得大师之意。僧叡、慧观等法师皆对所译经典、所受法义领悟非常,为师所称道。诸弟子或广开学风,或弘法诸方,成为般若正法在汉地弘传的大法将。



大师在北方弘法,而远在庐山组织念佛莲社,提倡净土念佛的慧远大师,远道通书,向罗什大师询问法义,大师对其勉励备至,此后两位高德鸿雁传书为南方佛法正见的树立与净土法门初开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慧远大师因《般舟三昧经》中引梦喻来解释念佛三昧,而产生疑问:念佛三昧,定中见佛,是定中佛是外应众生而现之佛定中的见佛是否虚妄罗什大师对此问回答:见佛三昧有三种:菩萨或得天眼、天耳,或飞到十方佛所,见佛难问,断诸疑网。虽无神通,常修念阿弥陀等现在诸佛,心住一处,即得见佛,请问所疑。学习念佛,或以离欲,或未离欲,或见佛像,或见生身,或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这三种定,都名为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的定中佛,决不是虚妄,乃依于定力得见诸佛。



因佛经翻译的贡献,鸠摩罗什大师之名常列于经典史籍的“译经”类目录,佛教的信仰者与爱好者也多敬重大师的译经功绩。而如学者汤用彤先生所指出,古今翻译,风气不同,依今日翻译之“匠气”而视古代译经大师,必不能得历史的真相。古昔的译经大师,必先是佛法的通达者。鸠摩罗什大师,不仅是正法在握、依法通经的翘楚,更是开中原大乘先河,开张汉地般若法眼的巨擘。



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专门修持戒律;感得天人送饭,他曾问天人:“为什么世间人都欢喜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天人就对道宣律师说:“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都由他来翻译──因为他生生世世都发愿:『有佛出世,我就要来翻译经典』从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翻译经典;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一点错误都没有。”



大师曾在赠弟子沙门法和的偈颂里表露心声: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哀鸾是佛国净土中一种能发出微妙和雅美声的圣鸟,所演唱的是清净法音。大师以哀鸾自况,其一生传译佛经,有流布法音之功,故乃泽被娑婆,流芳千古!



大师在译经期间,姚兴虽贵为国王,但常常亲临译场,与罗什参究教理,对罗什超人的智慧,极为叹服,认为他是最优秀的佛种。他耽心这么优秀的佛种圆寂以后,佛种行将要断绝厂。因为他有这么—个顾虑,竞异想天开,选了十名美女,强迫罗什接受以留取佛种,执意甚坚,罗什在这君命难违,又为了不使译经事业中断之下,只好接受,并由西明阁迁往逍遥园,然译经工作并未间断。




 大师一生中并不恃才傲物,为人朗彻光明,笃实仁厚,慈悲为心,谦虚善诱,相对交谈,终日不倦。世寿将尽圆寂之前,向僧众告别时说:“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我自认为愚昧,忝为佛经传译,共译出经三百余卷,只有《十诵律》一部尚未审定,如果能保存本旨,一定没有错误。我希望所有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于后世,而发扬光大。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烂,是为大师开佛知见,传持佛心法印之明证!这一无价的舌舍利也保存至今,默默宣说大师之深悲远慧与不朽功勋。



道安和尚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高僧,与同时代的鸠摩罗什亦是互为欣赏,恨不能相见为欢。只可惜鸠摩罗什来到长安时,苻坚已死,前秦已灭,道安和尚也已经逝去十六年了,虽然后秦国主姚兴同样崇尚佛法,亦在草堂寺设坛与鸠摩罗什共研佛学,但长安依旧,明月如斯,世间两大高僧却终究无缘相见,实乃佛门一大憾事也。想到此,不禁假设一下,若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三大高僧能同聚一堂,该是怎样的一番佛门盛景啊。


 身当炉镬  利彼忘躯    哀鸾雅唱  大众可行

道不自弘,弘必由人;俗不自觉,觉必待匠。三界火宅,众苦交煎,唯菩萨大士不惧五浊,入泥入水,济拔众苦。


大师的母亲决心到天竺修行,临行前对大师说:“大乘方等甚深的教法,要传扬到东土,全得仰赖你的力量。但是这件宏伟的事,对你而言,却要受种种的磨难和考验。”大师回答说:“大乘菩萨之道,要利益别人而忘却自己。假如我能够使佛陀的教化流传,使迷蒙的众生醒悟,虽然我会受到火炉汤镬的苦楚,我也没有丝毫的怨言。”大师在汉地虽然声名远布,流芳国史,但其弘法却历尽坎坷。


前秦苻坚建元十七年二月(西元380年),苻坚派遣将军吕光率领七万大军,讨伐龟兹。临行前,苻坚对吕光说:“西域有一位鸠摩罗什大师,他深解佛法深奥的道理,是后学的宗师。我非常想念他。帝王顺应天道而治国,爱民如子,那有贪取国土而征伐的道理呢只因为怀念远方的大德智人罢了!所以如果你战胜龟兹国,要赶快护送他返国。”


怎料苻坚刚愎自用,不听道安劝谏,定要举百万之兵讨伐东晋,以致淝水之战败于谢玄,功败垂成,令人扼腕。


吕光是名武将并不信佛,等他在龟兹找到鸠摩罗什后,见他年纪轻轻,没看到什么“三头六臂”。想到苻坚对他的尊重还超过了自己,这让吕光很不爽:自己整天拎着脑袋干活,难道还不如他


吕光平复龟兹国掳获大师后,当大军到达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闻苻坚已被姚苌杀害,自立为帝,国号凉(史称后凉)。初期,吕光欺大师年纪尚小,不知他道德和智慧的深广,就把他当凡夫俗子来戏弄。期间,吕光以醇密室相逼,强迫其娶龟兹王女儿为妻,使其破戒,又多次设计使大师从劣马上跌落。但大师常怀忍辱、面无怒色、不卑不阿,令吕光羞愧而止。


后秦主姚兴崇尚佛法,礼敬大师,常亲闻法义,乃至问道研学,翻经著论,讲疏典籍,穷年忘倦。即便如此,姚主也以“大师聪明超悟,应留存后代,保留法种”之荒唐理由,逼令大师受妓生子。大师于无奈中忍辱负重,每到讲说佛法前,常常自言:“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白莲质洁气清,出淤泥而不染,而俗心者以染污眼目观圣者之心,则只见淤泥,不见高洁。后人多以罗什大师“戒亏”一事为言柄诟病大师德行,却不知圣者深悲切愿,为度众生乃作示现。大师在草堂寺期间,有僧见其受妻不住僧舍,便托词效仿。大师听闻后,于钵内盛满细针,遍请诸僧,说:“你们如果能仿效我吃下这些针,就可以蓄妻室了。”说罢,像跟吃平常食物一样,张口将针全部吞下,而后沐足,自双足毛孔中一一取出。诸僧见此无不惭愧羞涩,心悦诚服,不再有怀疑的异想。


无论是讲译结合的形式还是信雅兼备的译文,罗什大师的译经早已成为汉语佛经传译的丰碑与典范。大师所译经典,文辞优美畅达,言简义明,观之悦目,诵之上口,对汉传佛教产生了至深影响。写到这里我就想起,既便如此,为什么有的人就实在忍不住要在大师所翻译的经典上自行加工一番呢……


最近刚看了一个著名作家、学者在他《觅宗记》参访草堂寺的一篇文章中的结尾写到,“从草堂寺出来,朋友把我带到了一处农家乐吃饭,远远望去,在一片开阔田地中建起的这个农家乐,很有着独特的山寨意味。走到门口,果真上面写着“水泊梁山”,这顿饭也确实有着梁山的气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我心里还是觉得,在寺庙祖庭之旁如此的痛饮,还是有些放肆,然想到鸠摩罗什的经历,看来佛法的流传并不在于那些严格的戒律与形式。佛祖心中留,才是问题的关键,想到这一层,大感释然,接着又痛饮起来。”读到这里真是如梗在喉,真的替他感到悲哀,用了三年时间参访佛教寺院,吃了不少苦,洋洋洒洒的写了几十万字,对大乘佛法如此的见地,书当然也没有法退了,那我也只好表示”呵呵……”。


大师来华,始终有君王因缘相随。大师常斡旋于帝王将相之间,期间频有受辱因缘,而大师仍以正法为重,不避权贵,不畏世俗,苦而无恨,辱而不屈。我相信这是大师在向我们表法,他是真的将一切有为法看空,而不是痛无所述的悲苦。那他又是如何时平衡出世的心与入世的行之间的矛盾。难道他是要告诉我们,没有真正痛彻心扉的经历,又如何能领略快乐的极致,没有凡尘俗事的历练,又如何能看透一切有法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里这句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大师却在万丈红尘中做出了最完美的解释,难道不是吗……


清音远徹悠扬丝路
四海不孤信若比邻


鸠摩罗什大师与大乘佛教在历史的喧嚣与沉寂中一路行来,历经风尘而光辉尤著。他们带给众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早已超越信仰的界限、种族的隔阂与文化的别异,而浑然一体,成为我们文明血液中日夜流淌的力量与给养。


鸠摩罗什大师受尽屈辱、不畏苦难,历尽艰辛,终其一生践行着大乘无我利他的菩萨精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大师“利彼忘躯”的情怀与“不与万法为侣”的风骨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后世佛弟子

 
历代高僧大德不畏苦难,历尽艰辛行大乘菩萨道无私奉献无我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听闻学习精妙大乘经典的珍贵机缘,对此,深切缅怀至诚感恩祖师们带给我们的恩泽,对于能够学习到的佛教经典更要倍加恭敬珍惜, 从经典中体会佛菩萨的精神内涵、从历代高僧大德们的言传身教领会效仿他们为利益众生志愿坚定无我无畏的无私奉献精神,发起真诚无伪的菩提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来源:彼岸文创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融历:伽蓝记之逍遥园里任逍遥——鸠摩罗什画传发布于2022-01-21 13: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