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宋代圆悟克勤师是中国教史,尤其禅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在其弟子大慧宗杲弘扬“话头禅”之前比较完整地继承禅宗传统的最后一人。克勤的禅法以比较直接的语言, 处处全面地阐释参禅的方法、过程、误区以及结果,比较忠实地反映了他之前的各家禅门宗旨和宗风。本文主要论述克勤对于禅宗所体悟的根本,即“金刚正体”的阐述,并结合分析克勤本人的禅修经历,指出参禅人可能用到的方法和遇到的误区。


【关键词】 圆悟克勤;金刚正体;禅宗;时间观;当下






圆悟克勤禅师的禅法,浑然天成,处处直指本来,头头显示禅悟过程,并及时惊醒和扫除禅人的种种窠臼。其语录文风也充分显示出惊人的一致性。阅读其心要及种种上堂、小参等语录,都能感受到其讲述禅法的透彻性和完备性。特别是其《心要》,每一篇似乎都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参禅、透悟、行持、彻悟、度人乃至最终了生脱死的过程,并反复提醒这个过程的种种误区。今天读来, 克勤的语句依然十分鲜活亲切,如在耳畔,句句充满了撞击心灵力量,闪烁着一代宗师幽深婉转和感人至深的智慧。根据现存圆悟克勤禅师的《心要》、《语录》及《碧岩录》,本文试图对他的禅法探微索隐,并力图揭示克勤禅法的殊胜风采和精髓。


 一、圆悟克勤的参禅经历解析 

在研究克勤的说法、开示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的语言是自己多年参禅经验的结晶,是来自于现量境界的自性智慧的自然流露。他在著作中多次 “不惜眉毛”,现身说法,直述自己的参禅经历,颇为恳切。根据散见于《语录》、《心要》和《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克勤传》等资料,可以看出,克勤的参禅历程,峰回路转,极尽曲折。解析他的经历,对于当代人更好地理解比较古朴的禅宗宗风,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克勤禅师早年在成都圆明敏行大师指导下学习佛教经论,他的天资自是不必说极高,所以学习颇有心得,不久就“窥其奥”,肯定有许多的感触和心得。但是经论的智慧并不能满足他内心的渴求,他以为这些知识“不足恃”, 所以他就从“照觉胜公”参问心法,过了一些时间出关,见到“真如哲公”,参访后“颇有省”,也就是说有了相当的体会。随之又向特别擅长曹洞宗旨的饱参之士修学曹洞禅法。

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他对曹洞宗旨已能“尽其要”,可以说已经深得要旨了。他本人大概也以此自许,所以当他参访了东林照觉禅师之后,马上对别人说“东林平实而已”。说东林的禅法非常平实,似乎颇有不以为然之意。后来他去拜谒他后来真正的师父五祖法演禅师,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首先,克勤“恃豪辩,与之争锋”,仗着自己的经教知识和事先的参禅体会,放肆地挥洒无与伦比的无碍辩才,与五祖展开激辩。可以想象,克勤逞尽了口头之强。但是,五祖法演禅师就是不认可。想必当时五祖对这样一个貌似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且恃才傲岸的弟子,也实在无可奈何,于是就对他说了两句真正充满慈悲但又着实严厉的话:“是可以敌生死乎他日涅槃堂孤光烛照时,自验看!”意思是说,你这一切的玄妙见解和阔谈高论真的能对付生死问题吗不信你自己试试看,到将来临死之时在寺庙的涅槃堂里,孤零零地面对烛火之光时,自己验证,看你说的这一切有没有用!这话相当有杀伤力,以致克勤不满意地离开了五祖。

后来他到苏州一带,一场大病,几乎要命。据他自己回顾说,“老僧往日,为热病所苦,死却,一日观前路黑漫漫地,都不知何往。获再苏醒,遂惊骇生死事。便乃发心行脚。” 在饱受死折磨的一段时期,特别是经历一次濒死经验后,以前的种种功夫见解都用不上了,这才后悔,觉得老和尚没骗他。所以病还没好就匆匆返回到五祖那里。他经历了病痛生死的考验,才真发出离生死的决心参禅。此处已经不是面子的问题了,而是真理的追求。应该说,他对五祖充满了无限的感恩之情。

然后,在五祖门下,克勤经历了起码十年的艰苦参修才真正悟。他说,“山僧十年在众,无一时异缘,只是参禅,参到第十年方打得彻。” 在《心要》中,克勤多次较详细地回顾了当时的过程。他说,“山僧元丰末年,为疑着个祖师西来意,十数载,江表逢见大善知识,便投诚咨参玄妙理性,棒喝、机关,直是费尽工夫,终无个休歇去处。”在此期间,他肯定参究过不止一个公案,其中有三个是克勤自己多次提到过的,应该对他有很深的触发。


首先是二祖的公案。克勤自己十几年孜孜用心,用尽所有知见伎俩,大概也不乏许多心得体会,还是心中不安。这犹如当年二祖慧可,虽名震一时,但自心不踏实,所以要找达摩大师为他“安心”。克勤或许因有相似经历,所以对二祖的公案很有兴趣,他参问五祖这个公案说“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毕竟如何”达摩问二祖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二祖反观自心,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心”,然后达摩说“与汝安心竟”。这时二祖就大悟了。克勤对此一直琢磨不透。五祖的回答是,“汝须自参始得这些好处,别人为汝着力不得。”就是说要他自己去参究其中奥义,别人没法帮助他。其中暗含的意思就是说,即使别人、哪怕是过来人为你说透了,也等于没说,你自己还是不会真明白

克勤在五祖门下的第二个经验是,五祖和尚常云:诸方参得底禅,如琉璃瓶子相似,爱护不舍,第一莫教老僧见,将铁锤一击,尔底碎定也。山僧初见他如此说,便尽心参他。〔1〕

五祖说别人参禅有了心得,往往爱护不舍, 还充满了佛见、法见、开悟知见。但是到了他的门下,受不了铁锤一击,一下子打碎。也就是说这种知见之禅经不起考验。这里透漏的信息是,即使参禅有了一些经验和进展,也往往不能透彻。这对克勤启发颇大,他自己曾在大沩参访真如和尚,终日面壁默坐,将古人公案翻覆看。及一年许,忽有个省处,然只是认得个昭昭灵灵,驴前马后,只向四大身中作个动用。〔2〕

这时克勤通过禅坐和体究古人公案,已经初步体会到“昭昭灵灵”的在身体中发挥作用的某个东西,似乎有点受用和法喜。但是,平时却用不上,若被人拶着,一似无见处,只为解脱坑埋却。禅道满肚,于佛法上看即有,于世法上看即无。〔3〕因此他十分烦闷,心中的疑情折磨得他无法有安乐感。

到后来克勤在五祖门下,五祖经常问弟子:“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作么生会”克勤用尽所有的禅宗伎俩也没有用处,据他回忆当时的情境:老汉昔初见老师吐呈所得,皆眼里耳里机锋,语句上悉是佛法心性玄妙,只被此老子举干曝曝两句云: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初则摆撼用伎俩,次则立谕说道理,后乃无所不至。拈出悉皆约下。遂不觉泣下,然终莫能入得,再四恳提耳,乃垂示云:“你但尽你见解作计较,待一时荡尽自然省也。”随后云:“我早为你说了也。去!去!向衣单下体究,了无缝罅。”因入室,信口胡道。乃责云“你胡道作么!”即心服,—— 真明眼人,透见我胸中事!然竟未入得。〔4〕


上述的经历颇有喜剧色彩,特别是克勤山穷水尽没办法的时候竟然胡言乱语一番,结果瞒不过久经沙场的五祖,反问他,你为什么胡说乱道!从此他彻底心服了,继续老老实实地参禅,直到两年后听到“频呼小玉原无事”的公案,才真开悟。值得注意的是,克勤实际上在五祖的指导下前后经历了整整十年的绵绵用心,他说:“山僧十年在众,无一时异缘。只是参禅参到第十年,方打得彻”〔5〕。所以他后来告诫学人,参禅起码要有十年的功夫。

从上述克勤的经历来看,他深知参禅的种种误区。比如,知见的障碍,对于“有所体悟”的执着,对于“昭昭灵灵”的隐隐约约的觉受,以及对于各种公案机锋的意识理会,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禅悟。透过如上来自个体的经验,克勤在说法时处处强调,个人的关于禅宗的知识性或感性的聪明见解,都是彻底靠不住的。原因在于,知见情解,本身就是无明的体现,其中根本的主宰还是自我的执着,伴随着虚幻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自大狂等种种陷阱。这些正是禅宗所要破除的对象。克勤的经验,对于参禅人而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借鉴。但是,禅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二、禅宗根本旨趣 

 金刚正体的种种彰显


禅宗是佛法的神髓,是佛教全体的根本归趣。虽然禅的本质超越了语言的描述,但并非完全排斥一切语言。语言作为一种方便工具,至少可以透漏一点点禅的信息。对于禅宗最根本的境界,圆悟克勤冠以不同的名称,比如金刚正体、本地风光、正体、本来、本体、不与万法为侣的人、空劫以前、威音那畔、一片田地、佛性、本来正性、道体、现成本分事等等,这些名称是从不同方面对禅的根本理境的指示,为了行文表述的方便, 本文统一以“金刚正体”一名指代之。关于金刚正体的性状,克勤大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描述:


(一)不离当下遍一切处


禅的悟入、行持、应用都是不离开当下的一切性相。这里的“当下”,既包含了时间上的此时此地,也包含人人刹那刹那流注不息的每一个念头。对于人而言,实际上最亲切、最实在、最受用的无过于每时每刻念念显现的当前现状。参要从现在参、悟要从现在悟。过去和未来都无法企及、无从把握。


克勤关于“当下”的第一层意思是不离开人自己现在的身心,他说佛性在“人人本有无明壳子里全体应现”;“在自己方寸中,为四大五蕴之主”;“与即今日用无异无别”;“只日用之中净裸裸地”;“人人脚跟下本有此段大光明,虚彻灵通,谓之本地风光”;等等。所谓“在自己方寸中, 为四大五蕴之主”,意在表明我们日常的一切活动、念想等等都未曾有瞬间偏离金刚正体。因此他鼓励禅人“须先深信自己根脚下有此一段,辉腾今古,迥绝知见,净裸裸没依倚。常在目前,无毫发相,宽同太虚,明逾杲日。”〔6〕这些话一方面强调了佛性的光明,另一方面表明,佛性并非玄远的东西,和人们时刻都可以感受到的身体、心理、境遇是一体不二的。人的“现在”的身心作用和生活、社会环境即分分秒秒的“当下”,都是参禅之时。


第二层意思是金刚正体遍在一切处。既然人是到处活动的,人人都有,那么人所在、所念想的一切环境、人事乃至全体世界都在金刚正体之中。这就是克勤所说的“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所以克勤强调悟入道体要当下直接透入, 也要相信这种可能性。如克勤所言:


盖此法天地不能覆载,虚空不可包容,蕴在一切含灵根脚,为一切依倚。长时净裸裸,无处不周。〔7〕


并且他强调古大德的禅风都是要人当下悟入本来,德山棒临济喝等接引方法有出奇制胜的效果。截断众流方有可能当下悟入。由此引申,如果一念开悟,以后要在一切时间和情境下保持, 才能最终彻底了生脱死。开悟后保任和应用的人都是念念不离当下。


“当下”延伸到第三层意思,涉及到金刚正体在时间上的永恒贯穿,既然念念、处处当下就“在”,就“有”,那么它就是一直延续的,所以圆悟克勤说这个东西“从未间断”,人人未曾有丝毫离开它,就是这样的如如之体。如果要体悟,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所以对于禅宗祖师的公案要理解要恢复到祖师本人绵绵密密的行持状态下,必须明白祖师的语言、行为,一直与金刚正体相应, 一切接引人的作为、手段都是要学人进入这种状态。然后,一直与之相应,历一切时间、情境保持如如不变异。这样“当下”就延伸、并从而贯穿和具备了所有的时间。如此,“当下”实际上意味着时间和空间、事件等等万象中“永恒的遍在”,这正是金刚正体的本质特征。


回归到很实际的层面,“当下”作为克勤语录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意思,也体现了克勤禅法的直接性和透彻性。克勤说,要学人在禅师接引的瞬间能够悟入,但这是对根基好的人而言。另外,在读语录的时候也可能一下子有契入的可能。对于无法迅速契入的人,最根本的要求是“信得及”。这不是对于外在神灵迷信,也不是一般信仰之信。圆悟克勤强调禅宗的“信”,是“谛信此事”。包含了对于禅宗所强调的金刚正体的信,比如“不离当下”。更包含了对于禅宗传统的信,也就是对于从佛传到他那个时代的禅宗传统的信心。具体从西方诸祖、达摩、六祖一直到对于临济、曹洞等各宗派的信心。对于祖师的语录、公案的神圣性和效用的信心。这就要求学人脱离妄想猜测,真参实证。在无法悟入的情况下,就需要对这些禅宗正见具有坚定的信心。信更要自信自心自性具足一切。


当然,最实际的意思,克勤是要人们当下相信本自具足的道理,直接断除一切妄想执著, 从此处体悟道体。这种“信”实际就成了一种用功的方法。彻头彻尾的“信”可以令人当下见道。所以,克勤的“当下”具有强烈的“临在”感,把虚玄难言的禅宗根本精神一下子拉到学人的眼前, 激励人们在心心念念的瞬间反观清净本来自性, 消融妄念的分别执着,断除情识的绵延,亲见本来自心。这体现了克勤禅法的生动感、真实感、冲击力,和活泼的意趣。


(二)彻古尽今圆湛虚凝

禅宗常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说不要因为万古长空而耽误了一朝风月,更不要因一朝风月而遮掩了万古长空。万古长空比喻佛性的广圆满永恒,一朝风月比喻人生的一期生命以及一期生命中的各种经历,以及刻刻显示于眼前的种种觉知的境界。一朝风月在悟道人看来,正是点缀万古长空的美妙画面。也就是说,显现的诸法是妙静湛然金刚道体的妙用。无差别的如万古长空的金刚正体,正是通过和透过变幻无穷的一朝朝风花雪月来展现其深邃和宁静。一朝风月的迁流,正彰显出万古长空的丰富的包容和灵动。

金刚正体从时间上,是彻古尽今,也必然是穷尽未来的。所以克勤经常要人参“空劫以前、威音那畔”的消息。禅宗的时间与当代人所理解的唯物的、客观的线性时间观不同。禅宗并不把时间看做僵化的线性的判断事件发生秩序的超然不动的坐标。禅宗的时间观,基于万法唯心和法性空寂的佛教基本世界观,包含有上述物理时间观的要素,但这仅仅是比喻的意象,是方便之说。是假借了世界未形成之前的空灵寂湛的状态,让人们体会那个金刚正体。换句话说,空劫之前并非完全指宇宙未分的鸿蒙混沌,而是对于澄明湛寂无分别的状态的相似描绘。这只是一个对于金刚正体的比喻。禅宗时间观的真实面,是变幻的相对性。所以,从宇宙生成的角度打比喻,就有“空劫以前自己”的话头;从佛法产生流传的历史角度, 就有“威音那畔消息”的疑情;缩短到一期生命为参照的比喻,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探究;更加切近学人主观精神状态的参究,就是“一念未生前” 的无心无念的状态


这里包含了四个层次的超越:

一是对宇宙世界纷纭万象的剥离超脱,显示出世界空明,也就是对“山河大地”的存在性、坚固性、质碍性的执着的破除。

二是对佛教的历史,实际也是对全体佛法显现的“圣解妙见”的超越,这一点在开悟前,克勤要求学人当下消除凡圣情见,因为执着就是障碍, 就是生死。所以克勤说包括佛法知见也属于“恶知恶解”。开悟后,克勤也强调要最终破除对于法的执着,这时运用自如,一切都是佛法,棒喝、机锋等等才转为妙用。

三是对自己人生的一切执着的超越,甚至说“自己尚是冤家”,也就是自己的生命全体都是障碍,父母未生前,自己在还是不在在哪里自己是什么样子等等这些话头,是让人脱离对于生命现状的执着。如果身体没形成、社会关系没形成、认识和感情的执着没有对象,那时候有什么烦恼和执着呢用那种状态中的“人”来看现在这人生的种种痛苦忧伤快乐,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四是对于念念显现及其执着的超越。这是最接近于学人精神状态的超越。分分秒秒的念头和感受,倏忽莫测的心理状态,令人有无奈、无助、甚至陌生感,内心深处更免不了空虚和恐惧感。人们试图把握世界和自我,试图做命运和世界的主宰,试图拥有永远的稳定和荣耀。但是生命的短暂、无常,世界和器世间深浅各层次的动荡,都是无可抗拒的。心念自身具有显现万象的功能, 但显现是主客观共同的显现,心念也是刹那变灭的。人由于无明愚痴,对念头的执着几乎达到无法自拔,甚至被念头奴役,而且对这种念念执着不自觉知。所以“一念未生”的参究,就是力图使人从这种奴役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离念、无念、无心的清净状态。


由此可见,空劫以前、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一念不生时,这粗细不同的看来似乎是表示“时间”的概念,实际上也是表示金刚正体的某一个层面的相状。具体来说就是清净、寂静、无染杂、无分别、无差别的状态。金刚正体这样的状态是本来的、遍在的法性,也是心之本性。如此, 禅宗的时间观更深层次的意义,便是展现某种状态的工具。世界未生和一念未生是“同一性质的时间”,是“同时”。正如克勤所说,“旷劫来事只在如今,威音那边全归掌握”〔8〕。这就超越了现代科技和唯物时代人们通常的时间观。描述禅宗道体的“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永远的“现在”。这也就是说“万古长空”和“一朝风月”永远是不能分离的。或许现代人读禅宗的障碍之一,就是我们的类似“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宇宙图像与禅师的基本世界观的差异。

这样就能理解最关键的一个问题:空劫以前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凡夫以流转的心态观照自身和世界万象,只有实实在在的存在及其交错繁复的动荡激扬,但是金刚正体本身是“湛然凝寂”,所谓“亘古亘今凝然不变。”正是由于这犹如金刚的如如不动不变异的性质,才可能穿越时间和万象的迁变,虽全体透入却不随流变化。这自然可以贯穿和超越时间,也就是说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无穷时, 金刚正体都在彰显。所以克勤要学人参透“威音王已前空劫那畔,与即今日用无异无别”〔9〕,参透后就发现“二六时中眼里耳里,乃至钟鸣鼓响驴鸣犬吠无非这个消息”〔10〕,现实生活当下的一切, 无非就是在金刚正体中的运动,参透的人就能时时与此相应。在享受变化世事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如如不动的金刚正体的永恒安隐与不生不灭的清净。这样,所谓空劫以前的自己就和现在的自己无二无别,浑然一体。一个人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融入古今和永远。


“圆湛虚凝”,是对于道体的清净不变以及圆满无余的描述。空劫以前,世界万象没有显示,没有对待和变化,这样的状态,在世界形成后似乎消失了,但是其实并非如此。万物众生都是有限、短暂、相对的存在,这些存在从本质上看,是在空中临时显现,就像一朝风月在万古长空中翩然起舞。从人的角度而言,念头的显示就是一朝朝风月,只要当下离念,万古长空般的清净心体就豁然透现。这时候主、客观,人和我,古与今等等的差异倏然消逝。所以克勤经常引用“逐物为下,却物为上”,意在教导学人不要追逐眼前心中种种念想所临时显现的种种“物”像。只有却物,才有可能对“虚凝”的金刚正体有惊鸿一瞥。所谓“虚”, 乃是“空”的另一种说法,空却了万像,才能与万像和睦相处。了悟了凝然不动的本体,才能真正认识变化的世界的本质,也就不会被纷纭世事所牵绊。所以,参悟空劫以前与如今目前的金刚正体, 从主观上就是当下断除一切的妄想执著,顿入无念,顿见圆湛虚凝的金刚正体。

克勤说,本来无有一物可当情,无有一物可依倚,无有一物可住,无有一物之象,不容思议留恋。所以要“却物”,离开一切的“物”的纠缠。这样的人才是无念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不与万法为侣”的人。这样的人才能“万象之中独露身”。在克勤的开示中,处处洋溢着这样的似乎来自“那边”的消息。更重要的是,克勤的禅法浑然一体, 他谈金刚正体就谈契入之法,谈契入之法也从金刚正体谈。所以,金刚正体之“见”,在克勤的开示中,既是见地,又是行法。要求学人从此信入,依此信行,依此信证果,依此信度己度人。



三、无相寂灭有大功用 



虽然金刚正体本质是凝然不动的,净裸裸、赤洒洒,但并非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相反,金刚正体永远是活泼泼头头显示、物物明了。克勤说, “圆湛虚凝道体也,展缩杀活妙用也”〔11〕。在克勤看来,金刚正体似乎有承载万化的作用,是为“万化之本”。他说,成就一切,总只由他;破坏一切,亦只由他。”〔12〕是万物生长存在以及毁灭的根源和依据。“天人群生至于佛祖”,都乘他的威力。他“虽无形段面目,而包括十虚,含凡育圣”〔13〕。他与万物的关系是“唯他能转一切物,一切物不能转他”〔14〕。克勤进一步说,他能成就一切法,能出生一切法。一切诸佛依之出世,一切有情因他建立,六道四生以他为本。只如诸人即今在此座立,悉皆在他光中显现。〔15〕


诸法、诸佛、众生,包括人人现在的存在,都没有离开“他”的作用。也就是说,“他”是一切生命和非生命世界的根本,所有一切都以“他”为根本依据,并且从未分离过。


这样纯粹从宇宙的层面来说,似乎很难把握金刚正体的大用。但是结合前文的论述,似乎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首先,从粗的现象来看,金刚正体作为万物生发、活动、灭绝的背景,像大海的波浪起起伏伏,但本质还是大海的变化。其次,从万物的“内部”来看,所有的事物都是瞬间生生灭灭的,没有实体和主宰。因缘的无边交织,形成无量的现象之流。而其内外本质,都是寂灭清净的。既然从全体宇宙的角度看如此,那么对于世界上的众生,其身心环境,更是如此。人的念想、感受、经历、记忆、生命的生死等等都如此。这才是“含凡育圣”的道理。也正因此,禅宗才要人们不要执着于凡圣两边。


当然,从主体解脱的角度,人必须脱离有限短暂的五蕴执着,才有可能契入金刚正体。于是, 一念悟入的人会感到身心无限轻安,脱下五蕴的重担。人的心灵如拨云见日,顿然显现广大的澄明。进而,悟入的人依此保任,在任何情境下如果念念相续念念相应,就不会受到事物和环境的挫折。克勤说,无罪可忏而罪垢消除,无冤可解而冤家解释。〔16〕


各种过去的业力罪障都会在当念的无相之光中消解,由于心体的广大绵延秘密无间未曾有丝毫的间隔,其净化、升华和安定的作用就呈现出来,人对于过去未来的担忧恐怖随之消散。体现在用功保任的人,克勤说,日常的种种念想执着, 在本心中,是“旋有旋消,如红炉着雪相似”〔17〕。火热的炉子上的一片雪花,瞬息消逝,在本心中, 妄念根本无法形成烦恼威胁。这样的人,平时可以随处安稳,如克勤所说:“心性既真,纯一无杂,则四大五蕴六根六尘一切万有,无不皆是自己放身舍命处”〔18〕。


也就是说这样的人随时会享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就是“长生路上快活人”。一直到最终生命结束时,他没有任何的牵挂和恐怖感, 获得生身,可以“天上人间,任意寄居”,或者融合于无边的涅槃境。另外,悟道后的人,长时保任成熟,从真空进一步悟妙有与妙用,有无边的智慧和方便,一切的行为自然纯化,像佛菩萨一样随意利益启发众生。如克勤说,“无量珍宝,于中运出;无边胜相,于中显现”〔19〕。或者,此人“可以作奇特因,可以现殊胜相,显现一切难思议,作为无边殊胜业”〔20〕。这样的人已经彻底破除了一切的自私的蒙蔽,他具有不执著一切的自然智慧,可以随自己的命运而作佛法事业。他成为佛菩萨化身,成为佛法的代表,成为金刚正体的具体显现。由于和金刚正体的彻底合一,他也具备金刚正体的种种奥妙作用。但是这样的作用不能误解为对待的作用,这实际是超越对待、无对待的妙用。其本质就是以种种方便显示佛法的智慧,让人们受益。体现在禅宗的祖师,就是圆转自如“杀活妙用”,也就是自性本来智慧的自然流露,用于开示佛法,接引众生脱离烦恼大海。这时的祖师,实际上已经完全是佛法的化身,金刚正体的肉身,所以他的一切语言、行为都是纯净的、利他的、充满智慧之光的。他的呵佛骂祖,以及超乎常人理解的行为语言,都是金刚正体的显现,都是在慈悲引导人们悟入金刚正体。克勤因此要求学人以如此的态度看待祖师的机用、公案、语录,不能“随语脉转”,即不能以简单的见解来解构。那么参禅究竟该如何参,其中又会碰到什么常见问题呢


 

 四、参禅 的基本方法及常见误区 


现代知识开化,大多人都很容了解佛法禅理,特别是知识分子,都很容易从佛言祖语、公案记录中得到各自深浅不同的体会。而且也有许多人从修证经验、文字理路等方面对禅宗提出诸多层面的阐释。圆悟克勤当时与如张商英一类的文人士大夫上层交往颇多,既了解这些人的参禅弊病,也深谙久参的专业僧人的窠臼。作为宋代最杰出的、“想华绚烂”、语若悬河、且被称为“古佛” 的一代宗师,克勤非常强调禅宗的真修实证。他的著作中,阐述了大量参禅方法,并且指出了禅人常见的许多误区

参禅首先要识宗旨,即对金刚正体有正确的认识,有信心。对金刚正体的认识和信心是一体两面的。金刚正体由于具备了前文所述的特征, 逻辑上自然是人人当下本具,全体作用都在其中。人乃至万物的动静、来去、染净都与他须臾不离,所有的作用都是金刚正体自身的展现。而且更重要的是金刚正体本身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显现方式,不管是烦恼、喜悦,不论是器世间还是各种生命形式,包括生死,都是与金刚正体一致不二,但任何一种形式的显现都不能代表其全体。所以, 有限的存在,乃是无限所寄居的场所。而无限无法把自己和有限分裂开来。作为具体存在的人, 其当下的全体存在和念想的飞扬,就是体悟金刚正体的出发点。执着于存在的有限性,就难以理解无限。世人所体会到的光明、运动、喜乐等等既是金刚正体之用,也都是遮蔽无限的金刚正体的乌云。如果执着于乌云,就无法看到无云晴空般的万古长空。只有了解了有限中所寓居的无限,得到“那边消息”,才可能超脱轮回万象的蒙蔽。

在实际中,信心包含了对自心自性本来清净的信念,对从上禅宗祖师过来人的教诲和经验的信念,对佛法根本精神的信仰。要相信自己本来就是佛,自己的平常生活的本质就是清净无染,自己所见、所感、所想、所怀疑的一切都是本来如如不动的。自己的所有主观感受、思维想象都本来与金刚正体相应,不论主观的感受如何,哪怕是对死亡,也要用这样的信念、这样的心态来面对。从人人当前的现实世界开始,就要培育涵养这样的精神境界。对克勤而言,他反复强调从五祖那里学到的“要参涅槃堂里禅”。也必须以这样的心态和信念来参究古人公案,理解祖师们的良苦用心,不是私自猜测,如果日常用不上功夫,那就更谈不上面对死亡的大事了。

下手处如何克勤说要人当下能断除一切的情识妄想。据他说上根利智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如何用功了。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去参究吧,充满信心地参究。只要自己诚实地想尽一切办法断除妄想, 就会有机会一下子断除妄想流转。克勤只是比较概括地提到一些方法。比如,当下休歇一切妄想, 然后整个人如愚如鲁,在千万人中如入无人之境, 放下身心犹如土木、如石块,一直到不觉不知不变动的境地,忽然达到一念不生,得到欢喜,似乎丢掉重担,身心轻安。这样一直保持下去。但是今天看来,这种方法似乎有令人走入禅定之境的可能, 不小心就成为“默照禅”。所以克勤主张要“绝后复苏”,正如他指导大慧宗杲,不能仅仅坐在前后际断、一念不生的净裸裸处,更要重新在纷繁的生活境遇中透过、透出,再进一步引发度人的妙用。

 

另一种方法就是,随时随地参究,所谓“日用中参去,万境万缘,皆为自己入路”。看看“心心念念,是个什么”。参透这一切的显现的清净本质到底如何。亲见后就会处处自在。这种方法更加自如,更加灵活和生活化。犹如近代虚云老和尚所谓的参究“吃饭是谁,睡觉是谁,走路是谁”等等。这实际把禅宗本身的根本精神拉近了人生的现实,使人对禅更有亲切感。克勤常常引用古德的话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日用随缘的体究,看似松散,但实际是松和紧、静和动的对立统一,实际上要人在动静、喜忧、清明与混沌、高尚与卑劣等人人都经历的对立状态中培养一种超然的品质和素养,起码达到相似相续的平稳的心理基调,这样有朝一日就可能与如如之体相应。这也是一种真正的类似一行三昧的行持法,符合大乘佛法。其中强调觉照持续的活生生的观察智慧,而不是四禅八定。同时摆脱了钻入牛角尖的参某个具体的话头。参话头太集中心神,易走入禅定,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压抑反弹后的暴烈焦躁等情绪。这一点很值得关注,后来克勤的弟子大慧宗杲过分强调参话头,而参话头的缺点就是堕入意识情想的误区。再往后代,参话头似乎成为唯一的参禅法,一直到禅净双修的参“念佛是谁”。禅门宗风就逐渐淹没了。就话头禅的历史看,宗杲虽然强调参话头,但并没有限制话头的种类、优劣、多少。像克勤和宗杲以及其他许多的宗师,都是参究过多种不同的话头。①

第三种方法就是通过返照的方法断除妄想, “直向五蕴身田,回光返照”,刻刻体会从未间断、在六根门头湛湛纯纯、又与日常人身作用不相离的本源。克勤说,古人扬眉瞬目、行棒行喝、微妙言句以及种种方便,无不是叫人如此悟入。对这个方法,克勤曾多次引用永嘉玄觉的话:不离当处常湛然。从禅宗本身来讲,“无位真人”在人人的六根门头时时处处放光动地,从未有间断,日常的显现也是其妙用。但是由于人的意识一般习性只是抓住零零散散的片段内容,只围绕于意识临时摄取的对象(即“心所”),在其强力吸引下运作,几乎无暇返回心本身的自体。这样的心是“妄心”,全体投入于对象中随之运行,被动地胶着生涩,变化不息,在主体就感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痛苦不自由。之所以称为“妄”是因为它不能自由, 象个盲目的人在光明和黑暗中的盲动,但对他来说光明和黑暗都是黑暗;或者像一个浮萍在激流中游移,象飞花在狂风中飘舞。所以“妄”是指心的盲目、莽撞,象猴子一样狂乱,象醉汉一样踉跄的状态。一个人醉了,清醒过来后还是那个人。心受无明主宰妄动不停,但明心之后,还是那个心。所以,如果把“妄心”单独看做某个东西刻意排斥,而另外去寻寻觅觅找那个“真心”,等于把真心和妄心割裂开来,等于把醉汉和清明的他视为两个不相干的人。

这是克勤第三种参禅方法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真心和妄心本是一心,心的妄动从清净面看也是清净的,所谓“一真一切真”。克勤所谓的回光返照,是智慧的刻刻觉醒,是要人设法不与心所黏着的对象纠缠不休,让心回复到本身的清净。返照心源就是这样的方便法门,“返照”的逆向运动,最起码使人从当下曈曈往来的纷乱中抽身撤离。但是如果固定地认为“心源”是个具体的象一团光、一个亮点、一团云雾、一片空旷等的东西或现象,必然陷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把心“异化”为特定的状态和对象,如果认定这就是开悟,那就更难以自拔了。有人如果朝脑门后、朝心脏间或身体黑洞洞的空间里苦苦追寻, 那不是克勤所说的参究。克勤自己也曾上过“昭昭灵灵”的似乎有个身心“主宰”的当!克勤说千万不能有一丝一毫“做主宰”,主宰就是“我执”。另外,有人看见“扬眉瞬目”这样的动作演示,就东施效颦,也乱来应对,或认为这动作中有个莫名其妙的“东西”就是禅宗的“心源本体”,那样的愚蠢几乎是无可救药的。这就是“光影”,或者说把丫鬟错认为小姐。无怪乎克勤经过多年才彻悟“频呼小玉(这丫鬟)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的奥妙。

克勤个人的方法是参究公案。参究公案的方法,也许只有亲自实践的人才知其中艰难和甘苦。克勤只是从反面去说什么不是禅。他以自己的经历说了许多误区。一部《碧岩录》,似乎竭力在说什么,但大多是采用了迂回的说法,否定的说法, 力图显示那无法言传的金刚正体的消息。

参禅最常见的误区就是意识穿凿。到克勤时代,禅宗十分发达,各种语录公案流行,棒喝机用也盛行,参禅人像打谜语一样。猜测、解释公案成了习惯。很多人多年陷在自己的理解中,如果稍有对应,就误以为开悟了。这样无穷的猜想,反而是阻碍人们体会禅宗的弊病。克勤一再告诉学人,这样的猜测是没用的。首先,这样的猜测,并非在参禅,因为禅宗是要人见到金刚正体,要反观自心,消除妄想的牵制。其次,这更不是禅宗祖师的本意。克勤强调,像临济、德山禅师用棒喝的行为,是属于全体大用的接引人的技术。祖师有无穷的用意,是根据学人当时的参究状态所施展的巧妙方法。这需要祖师的观机逗教的差别智, 既是方便又是究竟的办法。其效果在于达到当下彻底消灭禅人的所有情识流动和一切关于法的执着,成功的机用能达到让人顿悟本来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克勤对于禅宗道统的神圣性和有效性的维护。所有的模仿、造作、装腔作势的假禅宗, 都是贻害无穷的。所以,学人要诚实面对自己,要退、损、休歇一切造作的企图。

 

一旦有所体悟,需要长时间的保任涵养。克勤最喜欢举高僧大德用功的刻苦精神,比如长庆二十年坐破七个蒲团,赵州十二时中无杂用心处等例证。他自己也是经过十年才透彻开悟的。

克勤强调最多的,是参禅人初悟后的长期保任。这种保任是平等、一味、自由的,刻刻与金刚正体相应。万事顺其自然,面对一切心平如水,世间一切名利不干怀。似乎象盲人、聋人、哑人。但内心刻刻清净澄明。特别重要的,克勤强调难以治疗的病有两个:一个是放不下玄妙的见解,他说此病最难治。关键在于那些对禅有初步体悟的人往往对于公案、经典知识、甚至对于神通妙用产生执着。真开悟后如果还是放不下解析公案的习惯,心中就会随着玄妙见解的主宰而产生骄傲、产生更多的渴求,产生许多辨别是非分判高下的意愿。这些,对于参禅有见地的人来说,绝对是难以割舍、难以觉察的执着误区。反过来说,呵佛骂祖,反复勘验的公案,针对这些人就有了很关键的意义。

另一个毛病就是执着于清净的经验之中,虽然克勤强调长期的保任,但千万不要误解为死死地坚守和保持“净裸裸”的状态。由于这样的状态很舒服、很诱人,依据这种状态也可以顺畅的解释和理解许多禅宗公案机锋,所以学人很难自拔,往往不经意间陷于其中多年不能脱身。克勤主张学人应该知道有“向上事”,有“全提”和“大机大用”的事情。即使学人达到山河大地、行住坐卧、一切境遇如如不动、光明安乐绵延不绝,但还需知道这是保不住的,必须设法重新面对一切差别万象的本然,必须由清净寂灭的“一”再自由无碍地回到充满矛盾的“二”的现象世界,彻底达到“不二”的境地。平凡中显示超拔,超拔中不失去平凡本色。这样才会磨练出度化众生的差别智慧,自己的生命也成为佛法的活的代表和化身,一举一动都洋溢着自心佛性的光辉。这才可以“出世为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注解

① 但是宗杲之后,五家宗风不再各自进一步发展,不仅参话头禅掩盖了其他所有的禅风,而且话头禅本身也越来越狭隘。其中的表现就是话头的种类越来越少,后来的宗师们基本都是参话头而开悟的,所以往往根据自己的用功经验指导学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强调和夸大个体参过的个别公案、话头的奥妙和意义。比如大慧宗杲的弟子无门慧开,就是参赵州“狗子有佛性也无” 这则公案而开悟,然后他自己就特别突出强调这则公案的奇妙作用。在《无门关》中,他首推此则公案。在他本人的开示中,也强调这则公案的殊胜,并根据自己参究的经验把这个公案推荐给学人。将自己久参并藉以开悟的公案之作用夸大并普遍化在后来并不少见。比如元代高峰禅师以后就有人竭力强调“无梦无醒时主人翁在哪里”这个公案,认为这是最好的、最易引人开悟的、甚至是包含一切佛法奥妙的公案。(参见《宗范》卷上)这是禅宗衰落的明显表现。所以日本的道元禅师称赞克勤为“古佛”,而对大慧宗杲大加贬斥,其中不乏赞克勤禅法灵活、纯正,贬宗杲令禅宗狭隘化的意思(参见日本道元《正法眼藏》)。

【参考文献】

〔1〕圆悟佛果禅师语录[A].卷第十二,大正藏[C].47册,768.2~768.3.

〔2〕〔3〕圆悟佛果禅师语录[A].第十三,大正藏[C].47册,775.1.

〔4〕佛果克勤禪師心要[A].卷一, 卍续藏69册, no. 1357, 458,b17-c1.

〔5〕圆悟佛果禅师语录[A].卷第十二,大正藏[C].47册,768.2.

〔6〕佛果克勤禪師心要[A].卷四,卍续藏[C].69册, 1357, 490, b20-22 .

〔7〕佛果克勤禪師心要[A].卷二,卍续藏[C].69册, 1357, 472, b6-9.

〔8〕圆悟佛果禅师语录[A].卷第四,大正藏[C].47册,728.3.

〔9〕佛果克勤禪師心要[A].卷三, 卍续藏[C].69册,476, b3-4 .

〔10〕圆悟佛果禅师语录[A].卷第十二, 大正藏[C].47册,768.1.

〔11〕圆悟佛果禅师语录[A].卷第十五, 大正藏[C].47册,780.3.

〔12〕〔13〕〔14〕圆悟佛果禅师语录[A].卷第十五,大正藏[C].47册,783.1.

〔15〕圆悟佛果禅师语录[A].卷第八,大正藏[C].47册,750.2.

〔16〕圆悟佛果禅师语录[A].卷第十,大正藏[C].47册,758.2.

〔17〕佛果克勤禪師心要[A].卷二,卍续藏[C].69册, 471, a23-24 .

〔18〕佛果克勤禪師心要[A].卷二,卍续藏[C].69册, 471, b4-6.

〔19〕佛果克勤禪師心要[A].卷三, 卍续藏[C].69册,482, c24 .

〔20〕圆悟佛果禅师语录[A].卷第十,大正藏[C].47册,758.2.






来源:大乘光明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圆悟克勤禅法述要发布于2022-01-21 17: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