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出生时,家里的井便生出一朵莲花

大师童真出家,二十四岁就升座讲法

未睹《涅槃经》,却写出《法性论》,

与经旨妙合

大师跟随法师学习25年,

却选择了与师不同的净土法门


道安大师赞叹,

中国法弘扬的使命,在他身上!

鸠摩罗什大师称,

大师是佛经中所说的东方护法菩萨


大师道德隆盛心怀广大

容貌威严,令人敬畏

凛然刚骨,不畏权贵

信仰坚定,严护僧格

使僧人不需礼拜王者,成为中国僧人的传统

大师摄受众生,情无取舍

平等一心,婆心切切



大师于庐山之阴,

建白莲社,念佛精修

一生三次定中见佛,

诸多感应迹……

莲社123人悉皆往生极乐净土


大师拉开了净土宗在中国弘传的大幕

庐山东林寺也被后人称为净土宗祖庭



慧远大师(公元334~416年),

这位被尊为中国净土宗初祖的高僧

 

于1600多年前的今日,

农历八月初六,

预知时至,

弥陀佛及极乐圣众,

上品往生

享寿八十三。

 

留给我们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大师的故事,为您细细讲来。




 

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德,往往年幼皆有深厚的儒家功底,为其日后佛法的修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慧远大师亦然。大师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的世代书之家,从小资质聪颖,勤学好思,精通儒道。十三岁时,就跟随舅舅到许昌、洛阳游学。

 

二十一岁时,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感叹:“九流异议,皆糠秕耳。”于是与其弟(即慧持法师,后为峨眉山开山祖师),一起舍俗出家,跟随道安法师修行,达25年之久。

 


远公出家后发心广大,神明英越,“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行道,昼夜不辍。二十四岁,便开始升座讲经说法,面对听众难以理解之处,远公善巧地引用《庄子》以相比类,令人豁然开朗。在讲经之余,远公也勤于著述,所著《法性论》得到当时独步阎浮的鸠摩罗什大师的赞叹。

 

鸠摩罗什大师


师父道安法师,更是对慧远大师倍加肯定,说:

 

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

 

道安大师


后远公随师南游襄阳,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被前秦苻坚所执留,只能遣散众弟子,令他们随其心愿去往别处。


分别前,道安法师对其他弟子都有训诫,唯独不召见远公,远公即跪请开示,道安法师却说:“像你这样的弟子,我有何可担心的呢。”


与师父求生弥勒净土不同,远公后半生选择了弘扬净土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远公与其弟慧持来到庐山,在这里,他开始履行他与众不同的弘法“任务”。

 

 

 

远公容貌威严,人莫不敬畏。曾有一沙门,想奉上一个竹如意,结果看到慧远大师始终不敢送上去,最终默然离开;慧义法师听慧远大师讲《法华经》,几次想发难,结果每次都汗流浃背,终不敢语。


远公志逾丹石,不畏权势,惟道是从,保持着崇高的僧格形象。

 


当时晋安帝从江陵回京师,辅国何无忌劝远公在江边候迎。远公称疾不行。安帝不仅没怪罪远公,反而来信安慰道:“法师既养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无复因,增其叹恨。”

 

其后桓玄征殷仲堪,军经庐山,要求远公出虎溪,远公亦称疾不往。桓玄只好自己入山,起初他傲气十足,哪知一见远公威严神韵,不禁恭敬起来。


桓玄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以《孝经》之文,来非难远公剃发为僧的行为。而远公亦以《孝经》之文答复:“立身行道。”言简意深,令桓玄佩服。



其后桓玄沙汰僧众,但特别对其僚属说:“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不仅如此,桓玄对远公致书的沙汰条例,也遵循不违。


 


针对当朝某些官员提出沙门应礼拜帝王的说法,远公深感此举会波及佛法在中国的命运,毅然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阐述“僧人虽不应礼敬,而不失‘孝敬’”的实质内涵,大为赞叹出家修道功德

 

“是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恰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

 

由此远公坚定地说出“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可谓掷地有声。远公此举迫使桓玄下诏书,确立僧人不礼拜帝王的制度,保持了僧格的独立,自此这项制度也成为了中国僧人的传统。

 


远公摄受众生,情无取舍,仁慈平等。陶渊明耽湎于,远公以他的旷达,不拘小节,诚邀他入莲社;叛军首领卢循,入山拜谒远公,远公执手叙旧,不惧人疑。

 




这幅著名的画作讲述了这样一段佳话:慧远大师在东林寺深居简出,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老虎就会吼叫起来。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与慧远大师谈得投机。送行时远公不觉过了虎溪桥,后山的老虎发出警告的吼叫,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视大笑而别。三人站在一个桥上,即表示儒释道三家的融合。

 


“虎溪三笑”虽然并非真实的历史故事,却反映着慧远大师创建莲社,解决了儒、释、道三家融合的问题,完成了佛教的本土化,为日后净土宗的弘传奠定了基础。


 

远公虽专修净业,也以极大的热情去推动大乘各宗派的弘传。

 


东晋时代,佛法虽已传入,但并不完备,远公派遣弟子法净、法领等人从西域取回诸多梵文经典,并在庐山置般若译经台。每逢西域有梵僧来访,远公都非常重视,常礼请他们翻译经典:

 

昙摩留支就受远公至诚所感,将弗若多罗翻译未竟的《十诵律》译出——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

 


远公心胸广大,孜孜为道,与当时北方佛教中心的人物——鸠摩罗什大师常常书信来往,探讨佛法修证中的疑难问题;

 

佛陀陀罗尊者(即觉贤尊者)遭人误解显神通,而被摈于北方,远公热烈欢迎他加入莲社,诚邀尊者翻译经典,觉贤尊者曾翻译《华严经》,远公还致书当时的国主姚兴解释,恢复了觉贤的名誉。



觉贤尊者深感慧远大师的知遇之恩,遗嘱圆寂后骨灰安放东林寺。从这个侧面,也体现出远公作为一代祖师胸怀广大、海纳百川的德操。

 


由于远公的德望,使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与长安逍遥园鸠摩罗什译场,作为南北两大佛教中心,遥相呼应。天竺僧侣,望风遥仰,都称汉地有大乘开士,每到烧香礼拜时,皆“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慧远大师一生充满很多神奇的感应故事,如:

 


叩杖出泉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远公与慧持等人,本欲前往广东罗浮山,路过浔阳(今九江),见庐山清静,足以息心办道,便驻锡庐山的泉精舍。当时此处离水源很远,远公就用锡杖叩地说:“若此中宜立精舍,当愿神力,即出佳泉。”言毕,清泉即涌出,遂构筑堂宇。

祈雨解旱


后来浔阳亢旱,远公率众僧在池边转诵《海龙王经》,为民祈雨,期间忽有形如巨蛇之物,从池中腾空而去,须臾之间天降大雨,旱情缓解。

出木池


刺史桓后为远公建立东林寺,建寺之初,缺乏木材,远公夜梦山神告之说,“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当夜雷雨交作,寺内水池里涌出很多上好的木材,刺史桓尹大为惊讶,更加相信远公是神僧。东林寺的大雄宝殿也因此得名为“神运殿”。

文殊


陶侃在广州做刺史时,有渔人见海中有神光,撒网至放光处,得到阿育王时期所造的金文殊像。陶侃将金像供奉于武昌寒溪寺,后来寺院遭遇火灾,唯有此像及供像的殿堂得以幸存。陶侃后来移官到江州,派人迎请金文殊像,谁知金像抬上舟,船就沉到水底,多次打捞,了无踪迹。当时民谣说:“可以诚至,难以力招。”


东林寺建成后,远公到江中虔诚奉请,金像忽然浮出水面,远公便恭迎至寺中,造文殊阁以供奉。文殊菩萨代表般若智慧,远公一生推崇般若,以文殊般若智修净土的一行三昧,是莲社修行的特点之一。

佛图影绘


远公闻天竺有佛影,是当年佛度化毒龙所留,佛陀跋陀罗尊者来到东林寺后,向慧远大师确认了此事。远公就背山临流,“感彻乃应,叩诚发响”,以至诚心去感通,佛影真的现前了,他就用丹青画笔,将佛影画下来,惟妙惟肖,在当时这还成为了一个轰动朝野的大新闻。


远公为摄受众生,而做种种佛事,所以才能“感彻乃应,叩诚发响”,印光大师称远公“宿承佛嘱,乘愿再来。”而这一切何尝不是阿弥陀佛来自极乐净土的加持





太元十一年丙戌(386年),慧远大师五十三岁时,东林寺建成,寺院“清泉环阶,白云满室……森树烟凝,石径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

 

《白莲社图》

大师自此便三十年不过虎溪,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率众行道,凿池种莲,于水中立十二叶莲花用以计时,夕悌宵勤,昼夜精进办道。

 

息心贞信之士,望风遥集,弃世遗荣,不期而至。太元十五年(390年)的七月二十八日, 慧远大师率慧永、慧持、道生、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缔结白莲社,于东林寺般若云台阿弥陀佛像前,建立誓,并命刘遗民著《西方发愿文》。

 


发愿文中贯彻慧远大师的净土思想,表达了众人志求净土的共同心愿:了知三世因果的真实不虚、轮回之险趣难拔、无常之迅速即至,深感修道之紧迫,而自力又如此怯弱,故勇猛精进,一心仰靠佛力救度。当时一百二十三人均有梦中见佛、见到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等感应,这使得大众更为专其一心,息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就这样,

在大众佥心西境,同心同德的念佛声中,

三十载的岁月,悄然滑过,

莲社同仁先后都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成为阿弥陀佛座下的法王子,

观音势至同为胜友。

 


根据《净土圣贤录》记载,义熙十二年(416年),在七月的晦夕,八十三岁的慧远大师,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又见佛驮耶舍、慧持(义熙八年先逝)、慧永(义熙十年先逝)、刘遗民(义熙六年先逝),在佛之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慧远大师对身边人说:“我最初住在这里的十一年中,三次见到佛相,今天又见到,我必定往生净土了。”

 


最后远公告诸弟子,将他的遗骸露于松林之下,“即岭为坟,无土木同状。此乃古人之礼,汝等勿违”。大师往生后,众弟子号啕恸哭,如丧父母,不忍露尸,乃奉全躯,葬于西岭,累石为塔。弟子立碑作序文,以铭记大师的德业。

 


远公一生著有《三报论》、《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万佛影铭》等有共十卷,结集为《庐山净土集》。

 




 

慧远大师一生,在东晋这样的乱世、在庐山这座隐逸文化名山、与当时社会上颇具影响力的一百二十三人,完成净土宗在中国的征信,证明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


在众生的无明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净土的明灯,其后灯灯相传,以至于出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对后世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影响至深至远。



慧远大师成为净土宗初祖当之无愧,正如莲池大师所说:“晋以前,净土之旨虽闻于震旦,而弘阐力行,俾家喻户晓,则自远师始。故万代而下,净业弟子推师为始祖。可谓释迦再说西方,弥陀现身东土者也。”

 


正值慧远大师往生日,我等净业行人,当继承白莲社持戒念佛的家风,依众靠众,以至诚心,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一生成办道业,到极乐世界亲觐阿弥陀佛与慧远大师,同诸圣贤,乘愿再来,广度众生!

 




  


 



来源:庐山东林寺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道高德隆东方护法:纪念慧远大师圆寂1604年发布于2022-01-21 18: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