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共 修


经文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识无边处”之“灭法尘”(俱生我执)属内守之“幽”;其后“灭法尘”(俱生法执)属内守之“闲”


“法尘”的范围很广:前五尘的影子、“内法尘”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所有的他是有守的境界,从(第一)粗的是有取著的境界,第二有什么有守的境界。这些都属于什么“前尘分别影事”。




所以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内守闲,“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都属于“法尘”。




所以这个法尘范围很广。


法尘不光是说的这个前五尘影子,前五尘的影子,还有什么影子呢还有“内法尘”。





“生法尘”就是前六识所取著的境界




法尘你们知有哪两种吗


其他经典没有讲过,《楞严经》当中把法尘分为“生法尘”跟“灭法尘”。




法尘,意根所对,依《楞严经》有生、灭二尘。




实际上,“生法尘”就是——前六识所取著的境界,都属于生法尘;有一个对象、实际、粗显的取著,都属于生法尘;




但是如果说粗显的取著没有掉了,而是所谓“取著‘不取著’”,这个就属于“灭法尘”的范围。




有生才有灭,没有生哪有灭啊所以你谈灭,如果是对“生”而谈的“灭”,一定这个灭是不究竟的,不属于“寂灭”,所以叫“生灭既灭,寂灭才现前”啊。




这是“生法尘”。





“生法尘“是末那识对外的、粗显的取著;


前六意识不能缘的,内缘,属“灭法尘” 




那么“灭法尘”是什么呢


“末那意为意识分别执著习气之内熏”,他所执著即为什么“灭法尘”。




“识无边处”的时候,这个“色界诸碍既消,无碍无灭”(《楞严经》)。


“无碍无灭”,看到了吧


“无碍”就是这个空啊,色界所以就叫“空无边处”,即“色空消灭,六识无托”(《楞严经》),无托,“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


故所谓的“灭法尘”但为“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还有什么啊“非想非非想处”。




也就是前面意识所缘的欲界、色界包括什么“空无边处”,都属于“生法尘”这个范围。因为对外的——是末那识对外的、粗显的一个取著。




但是一旦前六意识不能缘的范围,是内缘,内缘的话,都属于“灭法尘”这个微细灭法尘的范围。




末那识缘阿赖耶识见分,包括阿赖耶识当中最微细的俱生的什么啊末那识最微细的“俱生法执”:“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都属于“灭法尘”的范围。




还有什么“灭尽定”,还有什么罗汉所证得的“涅槃”等等,都属于“灭法尘”范围。




所以“识无边处”之“灭法尘”属内守之“幽”(末那识的“俱生我执” );而后边(的“灭法尘”)就是属于什么呢内守之“闲”(末那识的“俱生法执”)。





内守之“闲”,对应经文后面的“五种妄想” 





这个内守之“闲”,对应的(《楞严经》经文)后面的“五种妄想”,叫“罔(wǎng,音同‘网’)象虚无,颠倒妄想”


——似乎有又好像没有,你说他没有,他其实还是有,“罔象虚无”啊,那个罔在那儿,你看起来有吧他透过去了都虚的;你说他没有,他就有个罔在那儿。对不对这个是比喻最微细最微细的这种(取著)。




所以在经典当中,本经关于阿罗汉的几个问题,刚才基本都讲了,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那你最多成个阿罗汉,但是阿罗汉仍然有什么“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末那识是微细的生死妄想无明是最微细的妄念 






那么有一个问题:


“生死妄想”包括了第六意识、前六识,也包括什么


(第七识)末那识。


末那识他实际上是微细的生死妄想。


包括无明叫什么


叫做最微细的妄念。


是不是这样啊




“虽念无有能念可念,若能离念名为得入。”这个是《大乘起信论》上面,“若能离念,名为得入”,这个“离念”离了多少念,你们知道吗


所有的粗念跟细的念头,全部离念,离一切取著,才能叫“得入”。




“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能离念名为得入,”这是《大乘起信论》上面讲的。






一切都是围绕我们的心念而来 






但是前面还有所谓“一念无明生三细”,最微细的一念取著心就会什么生起“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取著心)有细跟粗的区别。所以刚才我讲的就有细跟粗的这种区别。




这里边东西多啊……也就讲了这个宇宙啊……




所谓最微细的程度是什么粗显的层面是什么


但是一切都是围绕我们的心念而来。




所以宇宙之所以这么粗念,是因为我们心念粗;


如果我们心念细,这个宇宙法界都是微细的。




如果你学得死板,你是因伏着把这些息下来,那你就是死板的那个清净


如果你是活脱脱的,你知道性相一如,你就能大起大用,而不住一相。


这就是佛法外道不同的地方。




外道是死的,他为了厌离这个粗想的东西,他修了个什么无想定,以为是涅槃,但是这个多少劫以后,他又会什么轮回六道,不究竟。




而佛法是什么


佛法就要永脱轮回。


而且能成就什么啊


圆满菩提




所以“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这些话都讲完了,对不对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


愿生西方净土

九品莲花父母

花开见佛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系列(045)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发布于2022-01-21 2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