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共 修



经文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什么叫“开”、“示” 


再看下边第五,破合处。


“破合处”这里技巧性更强,也是难理解之处,这里我要慢慢地讲,要把每一个字的含义,让大家都能理解到位。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这个厉害。大家能感觉到这里阿难为什么厉害的吗你感觉不到他厉害,说明你还看不懂。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阿难说,我经常听佛开示四众。


弟子有四众弟子:出家二众、在家二众。


“出家二众”,是说比丘比丘尼。比丘是男性家人,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大家都要称呼“师父”,不要称“尼姑”或“和尚”。


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个和尚,是指方丈和尚才能称和尚,一般的出家人不能称和尚,懂了吧和尚是一个极高的称谓,一般的只能称“师父”,不能称“和尚”。不管男众女众,你们都称“师父”就可以了。


在家的二众,叫“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是男众居士;“优婆夷”是女众居士。以上就是四众弟子。



经常会听到佛给四众弟子讲开示。“开示”是什么意思

“开”就是打开你的迷惑,

“示”就是示你一切法界的真实真理、这种真相。


“开示”不是一个简单的词,

要能“开”:有人迷惑了,你要能帮他解开迷团,不容

还要“示”:你要把你最好的、比他更好的东西拿出来展示。 


那么佛开什么

把我们众生的这种颠倒愚痴的这种结给解开。

现在不就一直在破吗这就是开,还没有到示。

示,要到《十番显见》《三如来藏》等等才开始。


现在明白什么叫“开”、“示”了吧


有什么法生,就有什么心生


跟什么法一合,什么心就生起 



阿难说:


佛你经常给四众弟子开示,说“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那么我现在就想啊:这个能够思维的体,是心生。这个心生,就是指思惟体,这个能够思惟的就是我的心性。


而且你不是说“心生法生,法生心生”吗

那么我遇到什么法,心跟这个法一合,心就开始生起来了;

心一生起,那个法就现前,那么我的这个法也生起来,那么我起的种种思惟心,与所有的法一样,不是固定的。


(阿难说)有什么法生,就有什么心生,跟什么法一合,我的什么心就生起来。也就是:


我现金刚经原文金刚经全文金刚经读诵金刚经译文你的时候,我的心是跟你的这个相状合,马上就分别这个形状;


但是如果我金刚经原文金刚经全文金刚经读诵金刚经译文那个窗帘,只要我的心一生起,我会取窗帘这么一个相,好,这个就叫“法生心生,心生法生”。

那我跟窗帘就产生什么

——心跟窗帘的相一合,就产生什么

就产生我的心。

所以叫“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那么我不看窗帘,我看教室后面的最后哪位学员,我的心跟他的那个形象就又合起来了。那么说明什么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心是不固定的。


为什么会有个固定的形象在这里是因为你的心起取著了 



什么叫“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呢


你们先看着我。



你们在没有看法师之前,是没有一个法师的形象的,对不对

这个法师的形象是不是每一刹那都在新陈代谢

有没有哪一刹那这个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没有。


但是你们一旦看到这个法师的时候,是不是有个形状


这个时候,就是法师这个形象就是所谓的法,你一看到就已经有个形象固定下来,这就叫法生,但同时你也在分别这个形象,是不是这样是不是“法生心生”,“心生法生”


你的心念一定要取著并加以固定,才会有这个形象,因为这个形象本身是刹那生灭没有固定的形象。

一旦“有一个固定的法”生,那你一定是取著分别了,才有这个法生。

一旦你的心开始分别取著,才有一个“固定的法”的相。

这是不是“法生则心生”,“心生则法生”啊 


就拿我做例子。


你们见到的这个法师的形状,每一刹那都在新陈代谢,都在变化——什么原子原子核啊、电子、质子、中子、夸克,能量转换啊,百万分之一秒的刹那变化,稍纵即逝,你抓不住的。


这个法师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每一刹那都在变化,你算不出来他刹那最小单位是多少,因为他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在这里。


但是当你一旦看到一个法师的形象的时候的那一刹那,你认为有一个法师的形象在那里,这就是一个法生起来了,所谓“固定的形象”叫法生。


但是为什么会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在这里呢

是因为你的心起取著了,你认为“有一个固定的形象”,

所以这个“固定形象”跟你的“取著的心”是同时而有。



如果没有一个分别的对象,有没有你的心 



法的形象一旦固定——叫法生,一定是因为你的心取著了——叫心生。

因为你的取著,才会有一个固定法的相在那里,所以叫心生故法生。

这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一个固定分别的对象,你能不能找到你的心


如果没有一个分别的对象,有没有你的心

“嗯,这个时候什么都没有。”

那你不还是有对象吗不还是有个法吗这个“没有”哪里来的是不是因为有而分别出来的


当你说“什么分别的对象都没有”的时候,你有没有妄想心呢

有人说没有。

但是你做不到没有。


即使是“无想定”他还是有对象的,只是那个对象非常微妙而已;

即使是“灭尽定”,他还是有取著的。

“四八定”都是有法所对应的,都有取著,只是由粗到细的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没有明心见性,没有知“我们的这个分别不管粗还是细都是虚妄的”——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你永远不可能摆脱这种取著的妄想心。


所以说,我们取著的妄想心,是离不开所谓一个法、所谓境,

而事实上有没有一个固定的真正的法在那里呢

有没有一个固定的境在那里让你去分别呢

有没有呢

没有!


既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没有一个固定的境,那你所谓的分别心——取著那个法跟境、去分别的分别心,这个心真实不真实呢


这里一定要认真思惟啊。 


我的手在抓东西,代表我的分别取著心,抓住了这个冰凉的,“哦~冰凉的”;抓住了那个烫手的,“哦~有点烫”。

你觉得这个是真实的吗为什么

本来没有一个东西,你怎么能说它是冰凉的还是很烫的呢


如果本来没有一法是固定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刹那生灭,刹那如幻,那你怎么能说你分别取著一个对象,在分别它呢

那你的分别心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呢

“心生法生,法生心生”,这里听懂了吗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经文: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十八界是什么


阿难说,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刚才“随所合处”也解释过了。关键你有一个对象可以让你去合吗

既然没有一个对象让你去合,你合什么啊

而且你这个所谓的心,本身是离不开所谓虚妄法,而虚妄法本来就是虚妄的,所以你的心一定是虚妄的。

这种思惟心,阿难说“亦非内外中间三处啊”,当然是避开了前面的所谓内、外、中间。


我们再看,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这是什么意思

你说法生故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那么佛说,如果心是无体的,你的分别心本身无体,那你当然谈不上随合,如果说无体没有一个体而能合的话,本来是十八界,那我也可以随便无有体……十八界是各各有体,是就世俗层面来假立十八界。 


什么是十八界

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与色声味触法这六尘,这是在说眼识、耳识、鼻、舌、身、意识这六识就叫十八界。“界”是界限,界限就是这整个宇宙,实际上也就这么多。 


什么是色

很多人动不动就说“色即是空“,可这个色可不是“好色”的色,这个色是“质碍”为义,是指一切有质有碍的这些东西。桌子、房子、地球,都有质有碍,而电磁波这些虽然看起来没有质,但是有碍,所以叫质碍为义。色法的质碍属于比较明显的。


那么声音呢声音有些是没有障碍的,是另外一种存在,所以叫声。比如说一个萝卜、一个苹果,是有质碍的,是色。它没有声,但是你拍打它有没有声音呢拍打苹果跟其他的声音是不一样的,硬度不同、力度不同、声音不同等等。 


香。你闻苹果有香味,闻狗屎有臭味,各种香都不一样。大家要体悟世间百态啊,闻到的味道各有不同,黄种人的身体味道与老外身上的味道不一样,你闻不习惯。 


色、声、香,到了“味”,“味”是品味,每个菜的味道都不一样,咸的、辣的、麻的等等,你只是看到苹果,或者敲打它,或者闻它,但是你不吃它,就永远不了解苹果到底是什么味道。啃一口,吃一吃,开始有味道。 


触。冬天的苹果它受影响冷一点,夏天的苹果温一点;烂苹果跟结实的苹果也不一样,这个叫触。 


法。面前没有苹果,你能想象苹果是什么样子吗能。因为你之前见过苹果,那个苹果的颜色、大小,通过你的眼睛等等收集的这些信息,它有一种能量,被你取著被你抓过来,这个时候你就能想象苹果的那个样子、它的色质、它的味道、它吃起来是什么口感。前面的色声香味触,这所有的一切,你现在都能想得出来,对不对这就叫法尘。


你能想到妈妈的形象吗能。你妈妈的色、声、香、味、触,你全都能想得出来,这就是法。 


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为什么叫尘呢

尘是灰尘,眼镜上灰尘多了你看得见吗看不见。这些尘本来是虚幻不实的,但是因为我们取著它为实有,所以就叫尘——挡住了我们的心性,让我们不能通透无碍,所以叫尘。


六根。你是怎么了解这个六尘的呢肯定是有相对应的六根。


有色法,就一定有眼睛能够看得见,你才知道有色法;

有声音,你是有耳朵,你才听得到声音的;

有香味,你是有鼻子,能够闻得到;

你用嘴巴吃,舌头了知味道;

天气冷了,你的身体能感触冷的感觉,是不是触

最后是意,意就是把前面眼耳鼻舌身收集的色声香味触全部收集后,意根来分别这个法尘。



其实这些……眼跟色是相对的,都是六根对六尘。

没有色法,你有眼睛看什么

没有声音,你长耳朵听什么

没有高个子,你怎么能说我是矮个子呢

大家明白了吗

这两者是相对待的,六根一定是跟六尘相对才有,如果不相对就没了。 




还有六识,那么六识是什么概念


我们先解释六根,因为六根对六尘而后产生六识。


根就像一面镜子,只是对,叫六根对六尘。比如我眼睛对着你们,只是像镜子在照着你,但是我没有去分别你们今天穿的什么衣服,你是人还是动物,我没有去分别这个概念,如果我一旦分别,我眼睛一对着你们,开始分别蓝、红、绿、紫,这个时候就已经是分别的识了。这种识有眼识,同时一定有俱意识。 


眼识从眼睛透过眼根对色尘,它只是对色法这一块加以分别,我们叫眼识;同时有俱意识,一定会有意识夹杂在里面,你才能知道它是红的、蓝的、绿的、紫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是不是这样


但是你肯定不会瞪着眼睛看到什么东西就感觉到:“哎呦~香哦”,也就是说眼根对色尘产生的分别,一定是眼识、俱意识的这种。


眼根对色尘而有眼识,那么耳根对声尘呢

你一定分别:这个声音好听,那个声音刺耳,这个声音沙哑,那个声音明亮……这就是耳根对声尘产生的分别,这种分别一定只是分别声音这一块,是透过耳根的信息,所以叫耳识而兼有俱意识。

那总不可能我眼睛看到一个东西,觉得“这个声音很好听”,这个没有。 


六根对六尘,是分成六种区域,分别法界当中存在的现象,一个是主观的,眼根;一个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这个六尘。接着就产生我们的思想,这个就是六识。 


刚才举了眼识、耳识的例子,还有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警犬通过鼻子闻,能够分别很多东西;舌头尝味道;身体感触产生冷暖的感觉;那意识就是意根对法尘收集的这些信息。 


收集信息——我们在思惟的时候,一定有一个能思惟的主体,能够思惟的主体对应的是什么对应的是前五尘收集的信息,就叫法尘。对应的是这些信息(色声香味触)所有这一切遗留下来的影子都叫法尘。 


我能分别的主体,把这些法尘拿出来玩,那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个能分别的主体,主观的、能分别的东西,还有一个所谓客观的法尘

那么主观的、能分别的这个就叫意根,而客观的、所谓被分别的这个叫法尘。


意根对法尘,如果你真正在具体分别:“这个是红色的苹果,味道很香”……当你真正在取这些分别的时候,这已经是意识了。




根的功能是照了而“了别”是识的功能 



识是什么

“了别”为义,了别是什么“了”要明明了了,“别”要有分别、区别。

你不会在想妈妈的时候,把你妈妈想成是别人妈的形状;当你想苹果的时候,你不可能想到的是一堆狗屎。

我这样比喻,你们会印象更深刻。 



当你意根对法尘,分别产生意识,这个意识所谓“识”就是“了别”为义,只有明了了,有所区别了,这个时候就已经是识了。当不明了,没有产生区别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根。


根就像镜子一样,根跟识有区别。


我在课堂转一圈,肯定不能分别你们每个人的表情,但是却没有遗漏任何一个人。这个时候就像镜子在照,镜子会不会分别谁啊根的功能就像镜子,根的功能是照了的功能,照的功能很明了,是清清楚楚在照,“照了”是根的功能。而“了别”是识的功能,明白了吗 


“愚者难分识与根”啊,这是《八识规矩颂》上面的话。愚蠢的人、没智慧的人,不能分别什么是识什么是根。我们在座的如果今天不学佛法,可能你们差不多都归于那个……不能分别什么是识什么是根了。


那么十八界讲到这里,应该就都懂了。 



如果你的心无有体而能合,那十八界就变成十九界了 



如果你的心没有体而且能合的话,那就是无有体而能合,那“十九界因七尘合”。什么意思


因为整个法界当中,只有十八界,不可能再另外分出一界来。


因为所有的都能分了以后,十八界暂且认为它各各有一个区别,色跟声有区别,声跟香有区别,眼跟耳有区别……主观的、客观的、所有的,都把它分成这十八个不同的,各个是有区别的,你想再增加任何一个,都逃不了这十八界。


但是如果你的心无有体而能合,那就是十八界之外,可能有一个是无有体的,它就变成十九界了,是不是

那也就变成什么本来只有六尘,那你说另外一个尘没有体而能合,那就是多了一尘,十八界不就变成十九界了吗而事实上不可能——【是义不然】啊。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经文: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是从里面到这个接触点,还是从外面到这个接触点呢 



下边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如果我们这个分别心是有体的,那么我们就像以手自挃其体,就是用你的手来捣自己的身体,那么你的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呢


就是你现在捣自己身体的时候,你能感觉得到吗

会有两种感觉,第一、手指的感觉是捣;第二、胳膊有疼的感觉。这两种感觉不一样。 


佛就问:如果你所知心是有体的,那你捣的时候,你的这个所知心是从里面出来,还是两个碰在一起

中间这个感觉,是从里面出来到这个表面——碰到的这个表面,还是从外面到这个表面来呢

你不是随所合处吗

那你的所知心在哪里

——是从里面到这个接触点,还是从外面到这个接触点呢



如果从里面出来到这个接触点,那我一松开的时候,你这个心应该再回去啊,回去以后你就不应该见到身体里面的东西吗

所以说“若复内出”,“还”就是回去的时候,应该见到身体中间。事实上你见不到身体里面,对不对 


“若从外来,先合见面,”如果是从外面到这个了知心,是从外面到这个接触点,那你从外面来的时候,为什么(不见自己的脸)你也可以从外面来见我自己的脸了。

听得懂吗

OK。




如果死人还能看见东西那还叫死人吗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聪明,他说“见是眼睛;心是知,不是眼睛,心见非义。”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这个我跟大家早就讲过。


阿难说“见是眼,心知非眼”,不能说心能见。


佛说:如果眼睛能见,那么你的这个明了的心(眼睛这个时候比喻成心)在室中,“门能见否”


这个门是个物质的东西,人是一个活脱脱的东西,人在这个里面,那你的这个门能不能看见门本身能不能看见东西不能。


在这里,门相当于我们的眼睛,人相当于分别心。也就是说,真正能见的不是这个肉眼,而是我们的心啊。这里的比喻要对应好。


如果你眼睛能见,“则诸已死”就是已经死了的人,如果死人还能看见东西,那还叫死人吗 



一体与多体,遍体与不遍体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一体多体,遍体不遍体之间有区别。 


什么叫一体跟多体


就是你的觉了能知之心如果是有体的——这个“有体”我在前面跟大家解释过,有主宰义,有一定范围、大小,有固定不变义。


如果你的心是有体的,你的这个心是一体还是多体是一体还是两个体、三个体、四个体你是一个心、两个心、三个心、四个心、五个心,还是多少心 


什么叫遍体不遍体


“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不遍体”比如说这是你的肉体,这么大,七尺男儿,好,那你的心是遍满了你的整个身体,还是不遍满你的整个身体,只是一部分呢

这个遍与不遍、一体多体,概念能不能搞清楚了呢 


如果我的心遍满我这个身体,跟一体是一样的。

但是多体跟不遍体不同,不遍体但他还是一体,只是不遍,但是这个多体就是多少个“能分别的心”。 



好,【若一体者,】

如果说你的心是一体,


【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

“一体”是什么意思

你只有一个分别了知之心。


那么如果你自己捣自己的身体(戳下自己能感觉到吧),你的整个四支应该全部感觉得到,因为你四支就是你一个人啊,一个人只有一颗心。


所以当你碰到这儿的时候,你的这颗心分别这儿,但四支、全身都应该知道,因为你全身共用一颗心,是不是这个意思


事实上是,我们在用手捣自己的这个胳膊的时候,你的脚能感觉到这儿痛吗感觉不到。


好,【若咸觉者,】

如果感觉得到,


【挃应无在,】

什么意思

如果我自己捣自己的胳膊,手掌、肩膀、胸口也都能感觉得到,同样的感觉都能感觉得到,一直到脚都能感觉到,每一个地方都是同样的痛。你能告诉我在什么地方痛吗

这就叫:若都能感觉同样痛,“挃应无在”。

“无在”就是无具体处所在,你就不知道是哪儿痛了。 


好,【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如果你知道是在这儿痛,有一个处所,那肯定其他地方感觉不到,那就说明“则汝一体自不能成,”你的分别心肯定不是一个,不是一体,一定是有一颗心,有些能感觉得到痛,有些感觉不到痛。我胳膊上面的感觉,跟脚踩在地上的感觉不一样,跟屁股坐在凳子上感觉也不同。感觉都不一样,所以一体不成。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胳膊疼的是你

还是坐在凳子上感觉到屁股不舒服的是你

还是脚抵着地的那个是你

这个有多体,到底那一个是你

不知道了是吗

如果都是你,那就好几个你了。

这是一体跟多体。



再看下面,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遍体,就是遍满整个身体,那跟前面所谓的一体是一样的。什么意思

你遍体的话,那某个地方痛,脚、肩膀的感觉都一样,那你会不知道什么地方痛的。


【若不遍者,】

不遍,就是没有遍满整个身体,


【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什么意思 

不遍体,也就是说我的了知心,只是遍满整个上半身,而下半身我不遍,还是一个了别心,对不对但是只遍上半身,下半身不遍,那就是说你碰头的时候有感觉,单如果你碰头的时候同时碰了脚,那脚就应该没感觉,因为你不遍,你的分别心没有到那儿,这就是说“头有所觉,足应无觉,今汝不然”,可能吗不可能。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瘫痪的部分还属于他吗 



有人又说:“法师,有些人瘫痪后,你碰他,他有些地方真的没感觉,那到底是属于他的,还是不属于他的”


这里边一半对一半。


你碰他没感觉,你用锯子锯锯他,看看他有没有感觉。也就是说他了别心,执受根身,他这个时候,因为根身有一部分坏了,感觉不明显,但是当你对他刺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一定有感觉。所以即使瘫痪,用锯子锯锯看,用刀捅捅看,他就有感觉了。懂这个意思吧除非他烂掉、坏死,那个是连锯了都没有感觉的。有些身体,只是某一根经感觉不到——我们姑且用这个解释。 



连个地方、处所都找不出来,那它还有体吗 



我们对经典当中所讲的这些,不要认为只是在说一个道理,互相辩来辩去的,甚至在狡辩诡辩,不是这样。


这是在让我们看看:我们的这颗所谓分别了知之心连个地儿都找不着,找不着它在什么地方。它既然是主宰的有一定范围的,或者是有处所的,那你说它是有体的,是实实在在有思惟就一定是有体的,那到底在什么地方你给我找出来。连个地方、处所都找不出来,那它还有体吗


这是佛在苦口婆心啊,充满智慧地来破斥我们凡夫无始以来的这种颠倒取著之心。


所以你不要简单的看成是辨析,而是把包括刚才的所谓“眼睛不能见,是心能见”,很多的这些,一定要纳入你的这个概念当中。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


愿生西方净土

九品莲花父母

花开见佛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系列(032)“七番破处”之五:破合处发布于2022-01-21 21: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