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上图片观看精彩视频(32分钟):

《天台宗纲要》学记第十九课









欲提毗卢之正印,深达诸佛之真源,天台法脉,不可不明。


天台宗成立于陈隋之际,因实际开创者智者大师住锡于天台山,故称天台宗。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佛经,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中论》为助成,以《大般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维摩诘经》、《仁王般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经以增信。


一代高僧悟公上人,是教内著名的天台宗法师,曾在天台国清寺追随台宗座主静权大师十年,研习天台教观,深解意趣,止观双运戒定慧三学皆得教内大德赞许,一生以法华之圆顿摄受众生


2018年,适值智者大师诞辰1480周年之际,慧日寺住持传喜法师秉悟公上人之教诲,教弘天台,行归净土,与慧日禅寺僧众一百余人共同研习静权法师著述的《天台宗纲要》。


2021年,正逢悟公上人诞辰100周年。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天台宗纲要》系列视频,溯天台之法脉,忆上人之德海,一起走进佛陀的一代时教!



《天台宗纲要》学记

——第十九课


第一章、藏教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正因缘

第二、真正发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第四、破法遍

第五、识通塞

第六、品调适

第七、对治助开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离法爱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正因缘境

观正因缘境,就是要识别、对破邪因缘和无因缘两种邪说。对因缘境有正确的了知,这是发轫修行的第一要点。


第二、真正发心

摩诃止观》里面讲到十种发心,什么发心会做魔,什么发心会做修罗,什么发心能够做人,什么发心能够升天,什么发心是地狱,什么发心是饿,什么发心是畜生……


天台宗很注重这个,起一念心,必落一法界。那我们知道了以后,就自己“照镜子”——这一念心是落在哪个法界里。然后就像四正勤里说的,如果是善的念就令增长,是不善的就令灭,不善的念不令生起,没生起的善念令生。


因为是藏教,这里还谈不上发菩提心。发出离心正求涅槃,不要名闻利养,这就是真正发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修戒定慧,趋求涅槃,然后在行中用善巧安心止观,五停心、四念处。五停心能止五障,是止;四念处观察身、受、心、法,是观。止观兼修,定慧平等,心便得安。

这个四念处,本身就是很深的修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果真的证得法无我,那就可以入圣道了。


第四、破法遍

这里的破法遍就是破见、思二惑。

见、思二惑,障碍一切行人,不得亲见真谛理性,所以必须破除。修五停心、四念处,功行胜进,能破见、思二惑。


第五、识通塞

四谛中的苦、集二谛,十二因缘的顺生门,和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的六蔽,这都是塞;四谛中的道、灭二谛,十二因缘的还灭门,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这都是通。是通应护持,令其增胜;是塞应破除,令其消灭。





第六、道品调适

修三十七道品,调停适当,叫做道品调适。


《增壹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时,大迦葉问阿难曰:“云何,阿难,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
阿难报言:“如是!如是!尊者迦葉,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皆由此生。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迦葉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是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净。是故,迦葉,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净。”

迦葉问曰:“云何,阿难,增一阿含独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余四阿含亦复出生乎?”
阿难报言:“且置,迦葉,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葉,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意清净者,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



第七、对治助开

若利根人,修三十七道品,便可入三解脱门;若钝根人,还须修种种方便,如不净观、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来帮助开发正见,亲见真谛理性,而不得于中起爱见慢。

第八、知位次

既能照上面的方法进修,必能得到种种利益。但须记取,到这时候,不得生增上慢,得少为足,必须知道自己现在所到达的位次,免以凡滥圣的过失。

第九、能安忍

内、外诸障,必须要安心忍耐过去,不被转动。这样,才可以从暖位,进到顶位,再进到忍位。






第十、离法爱

既能安忍内、外诸障,又不得于所得法中生爱着心。若生爱着,便不能从忍位进趋世第一位而入见道位。


这些法,我们每次思惟,每次都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都是会有增进的。就像苦集灭道,如果只在苦谛、集谛里停留着,对于道谛不去修的话,是不行的。又比如对于小乘法、大乘法来说,一直在小乘法里不肯出来,也是不行的。


藏通别圆,只是藏教就有这么多内容。藏教的根性,还是三界里的钝根众生,那我们比钝根又不知道钝了多少。好在我们有惭愧心,然后对大乘不诽谤。只要是佛说的我都信,不管信得了信不了,我的心态是开放的。佛的殊胜威德不可思议,我们信肯定有不可思议殊胜威德。这个很重要。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是一无所知的,慢慢地眼睛睁开,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十八界,我们对三界的认识,就是这些经验教条。这些来自感官的经验的种子含藏在阿赖耶里,再通过识分辨出来。


那修行就是沿着这个再逆回去,用佛法的智慧来解构,让我们的生命从根中解脱、从尘中解脱、从分别识中解脱。为什么要做这个因为顺着它就是苦、就是集,我们修道谛去对治,就可以解脱。


通过佛的智慧,破除建立的习气,产生正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解脱的过程,让我们的本来面目现出来,迥脱根尘。


如果不是佛来引导我们,这个三界我们怎么出去三界就是我们自己造的,只有佛才能从这个迷宫里,把我们直接带出去。



妙法莲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尔时,五百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三界的迷宫里,佛把我们带出去——《天台宗纲要》学记第十九课发布于2022-02-23 13: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