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哲诺布讲座#宝性论

 

皈依發心》

(摘自簡短欽哲前行)

南無

我及無量無邊眾有情.直至菩提皈依三根本.

生起願行勝義菩提心.為利眾生願證果位.

宗萨钦哲仁波切曾说
“要了解究竟的佛性

唯一的方法是经由虔敬心

虔敬心分为三种

一种是愚蠢的虔敬心

一种是理性的虔敬心

还有一种是超越理性的虔敬心”

......

又到了周五更新宝性论的时间

今天连载《宝性轮》的第五讲

在通往佛性的旅程上 

让我们带着真正的虔诚心

去继续闻思修


(图片来自网络)


 三皈依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我之前说过,《宝性论》通常是佛学院较后期才会教授的主题,这有很好的理由。假使一开始就教授《宝性论》,譬如作为对佛法的引介,我想这会有个风险,学生可能会误解「界」(藏kham)的概念、佛性的概念。

另外,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特别是对未曾学过中观的人来说,《宝性论》的偈颂一目了然、容理解,它不像《中论》或《入中论》有许多辩论及精辟的分析。乍看之下,《宝性论》基本上就是关于佛、法、僧与佛的功德等的讨论。但这部经典非常特殊,你越研究它,它越困难!尤其是如果你学过中观,那么《宝性论》就真是非常困难!因为你已经听闻过,没有任何一个现象不是相互依存,因此没有任何一个现象不是空性; 你听过这些教授。而突然之间,我们认识到另一种描述事物的方式——我们听到有个东西是非和合的、是纯净的,是有我的[1] 所有这些说法看似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中观几乎完全相反!这有很好的理由可以说明。 

佛法中关于空性的见地、空性的哲学,并非只是为了脑力激盪而研读,然后也许就留在书架上,或有时与一些书聚会时,作为可以讨论的哲学 ; 不是那样。在许多像是存在主义的哲学当中,可以发现某些虚无主义论者对于现象的解构,它们算是达到部分的空性,因为它们认为没有前世、来生、业障因缘等; 我想有些人是具有这种习气和观点的。但在中观里,这些边见的每一个面向都被彻底地分析、解构。例如在《中论》里,每件事都经过分析,从「来、去」一直到「如来」或说佛,然后树总结所有一切皆为空性。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空性不是一个仅供我们学习、讨论而后遗忘的概念,在整个上我们都需要它。龙树等中观派大师们所做的努力,以及教授中观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激发随后即被抛诸脑后的学术讨论,而是为了解脱众生。 

一提到解脱,我们就必须谈解脱之道,否则会像一些当代哲学家的见地,主张没有道、没有上师等等。他们写了许多关于那类观点的书,但全都自相矛盾!为什么要写书为什么要说那些我是在挑衅那些可能在场的克里希纳穆提的信徒!写一本书来说明道不存在,那是自相矛盾。你必须有个道,当你论及道,就必须谈道的终点,否则,你是在一条什么样的循环道上啊那是个骗局。 

因此,我们同时还必须谈染污,因为当我们讨论道的时候,我们谈的是那个尚未抵达终点的人,然后我们必须讨论未抵达终点的原因; 所以显然的,我们是在谈染污。 

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谈谈在道上的这个人。我们还没忘记空性,关于空性的一切仍原封不动地在我们的脑里。我们完全不否定龙树及其相关的一切,我们欣然接受龙树的见地,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必须讨论这个还在道上的人。于是我们问:这个人是谁这时我们就必须讨论界、元素或本性,或是族、种族或家族,这些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 

当你在道上,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拥有一个参考或一个你想要成为的典范。你必须谈某个你希望你的外相、思考及言行和他一样的模范,因为我们在讨论道。通常作为模范的这个人必须比你好,否则何必把他当作模范呢这一切似乎都与空性相悖,因为若是一切皆空,就不会有谁比你好或比你差这种事,一切都是大平等。因此,谈到典范时,弥勒善巧地介绍三种典范:「三宝」。但如同我们在稍早讨论过的偈颂中已注意到的,这与龙树所说的空性──无始、无终及无中间──并不抵触。弥勒在此所说关于三宝的种种,正是龙树所阐释的。真的,每一个偈颂、每一个字,都非常的重要。 

当然,讨论道就必须讨论进展,这时我们就谈到功德。然后,在抵达终点时会发生什么事抵达终点有什么好处这就谈到佛的事业。我前面说过,在道上时我们需要某种终点站,但这终点站并非某个外在的东西,对此,偈颂说得非常清楚。 

于此同时,我们也谈论到祈请的对象。谈到祈请对象,我们就会谈虔诚心。虔诚心基本上是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是一种信心。我想应该提出窗户的例子; 它不是最好的例子,但也许说得通。

我们花这么多钱买各种设备来清洗窗户,其理由正是因为我们的信任、我们拥有的虔诚心。我们相信尘垢可以洗除、尘垢是暂时的,而干净的窗户是我们所说的「舍除的结果」。「果」这个字是道上的语言; 净除尘垢是我们在道上的目标,因此我们称这个果为「离系果」。 

「离系果」一词似乎暗示你需要舍除某个东西,但实际上这东西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事实是,窗户未曾脏过。当你买玻璃来制作窗户时,并没有连同灰尘一起买。你知道灰尘没有算在账单里,情况不是「这片玻璃和这些灰尘总共多少钱」!

萨迦派的人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说法。你知道买这片玻璃时它并不脏,所以看到玻璃上有灰尘时,你的目标是清除它。你渴望原本买的那片玻璃,并想办法要获得它。举例来说,你买肥皂来清洗玻璃,这么做会慢慢地把你带向目标; 这就是道上的修持。要了解这些稍微有点困难。

当我们说「离系果」,这是道上的语言。在实相上,尘垢从来不曾作为玻璃的一部分而与玻璃一起出现; 基于这种信心,你清洗玻璃。你知道灰尘可以洗除、玻璃不是尘垢。这就是道的运作方式。道是一个大幻相,这点很快会再说明。道是个骗局!我们把这称为佛法的狮子吼。除了大乘之外,还有哪个道敢说「我们的道是骗人的」 

抱歉,我们得在玻璃上多花一点时间。你原本买的玻璃不脏,它并未带着灰尘来。因为没有尘垢,所以没有干净这个概念,我们称此为无始、无终、无中间; 而当我们说「始、终、中」,就已经是在探讨「道」。尘垢是始,清洗的行为是中间,尘垢消失了是终。明白吗

三皈依

金刚乘中,当我们皈依佛、法、僧,或观想佛、法、僧在我们面前时,很重要的是要了解,那些都被称为「相对的皈依」。皈依时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最终你所皈依的对象融入你,然后你安住在与皈依对象无二无别的状态之中。这又回到我们昨天所有的讨论内容。虽然现在不是教导金刚乘的时候,但把金刚乘作为例子也许有助于说明。 

你与皈依对象,譬如上师,你与他的无二无别,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在许多人的脑里,这种无二无别有点像是,在修持上师相应法之前,你和上师已经离婚许久或根本未曾见过面,只有在修持上师相应法之后,才莫名其妙地订婚,并开始交往, 然后从那时起,你开始祈祷、渴望无二无别。我们有那样的概念。但依据《宝性论》,那完全是错误的!如果认为只有在上师融入之后,你和他才成为无二无别,那么你就完全否定了第四金刚句:界、元素。可以这么说,并非只有在修持上师相应法之后你们才无二无别,而是你们一直都是无二无别。事实上,甚至没有成为无二无别的两个物体。 

如同我前面说过的,我们渴望干净的窗户,那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道上的终点、我们希求的典范,那也是为何我们使用像是「皈依」这类词汇的原因。这并不像是当我们不想晒伤时,我们向防晒乳液[2]皈依; 反而是你知道自己一直都有黝黑的皮肤。如果你的皮肤原本不黑,你就得不断地擦防晒乳液; 你必须一再地获得证悟,好像不断更新你的证悟会员资格一样!因此,这是道,在道上时,我们向三宝皈依。我们有皈依的概念,我们也知道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19

由说佛法僧功德,依照三乘三供养
不同信解六种人,是故安立三皈依。

我们将三宝视为皈依对象。「视为」这个用词很巧妙,因为它意味着三宝并不是像那样。由于「道」的缘故,我们把三宝标示或归类为皈依的对象——导师为「佛」,他所开示缘起实相等等为「法」,修持佛法的人为「僧」。我们也将法道分为三乘:致力成就佛果者为「大乘」,为证得佛法者为「缘觉乘」,寻求从轮回解脱者为「声闻乘」。 
不同时期的不同众生偏好这三者当中的不同对象,因此,它们被视为三种皈依对象。但这只是由于道的缘故,当你成就证悟时,它们将不再是你皈依的对象。这还会再深入解释。 
《宝性论》非常细腻,每一点都会一而再地阐释。现在依圣弥勒的说法,三者之中,唯一的究竟皈依对象是佛。法其实不是究竟的皈依对象,我们现在来谈谈「教法」与「证法」[3] 这二类法,便能够理解这一点。

20

可舍弃故虚妄故,无故具有怖畏故,
二种法及圣者众,非为究竟皈依处。

「教法」是抵达彼岸时你会自动抛弃的。记得吗在越来越靠近彼岸的同时,你也逐步抛弃你剥下的皮。即使是「证法」,亦即修行者所了悟之法,那也只是个产物。它是「和合」或「有为法」,因为它是某个过程的结果。我们所有的了悟都会改变,如同剥皮。我们了悟更内的另一层皮,以为「就是这个」,然后这层了悟也会剥去。每一次的了悟都是一步,这是为什么即使证法也是虚假的。

即使是声闻乘与缘觉乘的最后果位(这里指的不是最终的佛果位),其实也只是对空性的部分了解,只是苦受与烦恼的消失,所以他们并不是究竟的皈依对象。甚至罗汉,我想也包括辟支佛,但阿罗汉肯定是,虽然已达他们的最后阶段、最终证悟,但仍对五蕴业报怀有恐惧。而那些依循大乘之道的菩萨们,直到十地菩萨的最后一刻都仍在道上,所以他们仍有某种恐惧,因此也不是究竟的皈依对象。

所以,唯一的究竟皈依对象是佛。 

21

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
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彼僧之究竟故。

然而究竟而言,佛无异于法、僧。因为究竟的法是无执,那正是佛所成就的。由于佛是成就诸地的结果,因此他也是僧的精髓、精华。

我们回到「舍除的结果」这个概念。它的帮助很大,尤其是如果你要引用米滂仁波切的释论。读到「舍除的结果」这几个字时,要牢记不能以「有某个东西被舍除」去理解「舍除」的意思,也不应该卡在结果上。虽然在道上,你可以就字面解释将「离系果」理解为舍除的结果,但是谈到界或本性时,我们就必须用稍微不同的方式去讨论和思惟。圆满行者对此有非常好的说法,比方像是「本初清净」,这可以说是「本初舍除」。但遗憾的是,因为现在讨论的是大乘教法,所以不能使用这些词汇。此外,本初清净一词也的确会造成许多误解。 

所以有许多理由可以说明为何「离系果」是一个很好的用词,尤其是对修持渐进法门的人而言。只要想想在垢染以前及清净以前的窗户玻璃即可。我再次提到这些是因为,在下一个偈颂中,我们将会听见稀有珍宝这个词; 而当我们一听到稀有,立即会联想到有个真实、存在于外的稀有品种称为「三宝」,一有机会我们就应该紧紧抓住它们! 

22

少出现故无垢故,具势力故世严故,
殊胜故及不变故,以此六因称胜宝。

珍宝非常稀有,它无垢,它具有驱除贫穷的力量,它是庄严饰物。同样的,三宝是轮回的严饰,极为殊胜,它有一项伟大的功德特质是「不变易」。三宝不同于钻石,今天是钻石,但明天也许就不是; 三宝不会改变,这是它珍贵的理由。佛、法、僧三宝永远珍贵,不会改变。 

所有和合的现象(有为法)都是无常,并且永远都是如此; 但不同于现象的无常,佛没有保存期限。最后这一项功德(不变)再次表示,佛是非和合的。这是为什么弥勒称「三宝」──尤其佛──是「无为法」。 

以后我们还会多次讨论无为法的特殊意义。称三宝为无为法时,弥勒指的是三宝功德不会改变的这个事实; 如果会改变,他们就不值得作为我们的皈依对象。窗户时净时垢,但可以清洗的这个事实不会改变; 那是皈依的对象,非常稀有,而且是唯一的希望来源。可以清洗的这个事实也是一种严饰。这个举例不甚好,但我想还是说得通。


注解

[1]  此处的”我超越一般概念的「我」、「无我」。进一步的解释可参考仁波切对偈颂37后半的解说。
[2]  此处防晒乳液(suntan lotion)能保护皮肤在不被紫外线晒伤的情况下晒出健康黝黑的肤色。
[3]  一切教义、经典、学说、闻思修施教活动都属教法范围;通过对经典教义的闻思修活动,在学法者的思想认识及品德作风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和效果,属于证法范围。摘自多识仁波切着《藏传佛教常识300题》。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到目前为止
宗萨钦哲仁波切共讲过五次《宝性论》
在法国讲述的这一次
被认为是最完整 最深奥的一次
效法玄奘鸠摩罗什大师
《宝性论》读译小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让这部释论的中文版得以首次呈现
我们将在每周五持续更新
相约星期五
相约在宝性论中
邮箱:zhengjian2007@163.com

宝性论往期回顾

1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翻译的缘起

2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

3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2)

4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4

5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4)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将陆续把每周发布的内容上传到以下网盘中

资料来源:骑着蓝色獅子BL

敬请关注仁波切最新官方公众号:bluelion-new

——长按关注个人微信· ——

前行者莲花宝鉴


—— 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影 ——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                                ?

    申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前行者莲花宝鉴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5)发布于2023-03-06 21:44: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