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十善业经--老和尚

 

诸位同学:大家好!


  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五面,经文第三行,我们从头念起:


  【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我们念到这里。昨天跟诸位说过,“一切诸恶道”范围包括得非常广。昨天晚上,我们听巴哈伊教朱先生的简介,了解这个宗教的一般理论与修学的方法。其中许多都是佛法里面说到的,要讲得精微、讲得透彻、讲得彻底,无过于佛法。今天佛法之所以衰,不是衰在法,是衰在我们这一些佛弟子没有能够依教奉行,衰在这个地方。普贤菩萨教我们的第一条,我们就没有做到,“礼敬诸佛”。古人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说的是没错,做的不是他所说的,这就是夹杂不善。佛度一切众生,教化众生,从本身做起。我们学佛,最重要的也是要从本身做起。试问问我们走进基督教堂,见到耶稣的像会不会去拜他走进印度教,看到印度教供的大梵天王,供的是像,我们有没有去拜他没有,那讲的话不算话。“礼敬诸佛”,诸佛是什么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有不同宗教里面的神圣,全是未来佛,也可能是过去、现在佛应化的,我们不懂,我们没有做到。我们对他行礼,不是用佛教的礼节,入境随俗,他们教徒用什么样的礼节对他们教主致敬,我们要学习,单单凭口说不行,一定要入境随俗。这个在形式上,内心决定是平等的恭敬。在教学,世出世间教学第一课就是“敬”。《礼记菁华录》同学们都拿到了,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普贤十愿第一条“礼敬诸佛”,从哪里学起人与人之交往,人与一切物的交往,就是敬。这一条没有做到,其他都是空话。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认真去学习,这是善法。不但是善法,大善。


  今天我们接着看底下这一段经文,“昼夜常念善法”,心善。我们净宗同学,净宗学会成立,我写了个缘起,提出日常生活当中,修学的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观经》里面的三福,第二个科目是六和,第三个科目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菩萨的六度,第五个科目是普贤十愿,大家好记,这是善法,比此地讲的善法高。此地讲的善法是基础,没有基础,那高的就不必谈,再高的善法都要从基础上扎根。如果这五个科目,我们常常放在心上,常念,这个不难。


  五个科目我在此地重说一遍,第一条“孝养父母”,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有没有落实父母在,常常关怀,时刻照顾。“养父母之身”,这是物质生活不让他缺乏,生活照顾到;“养父母之心”,要让父母欢喜,不要让父母忧虑,父母要是忧虑,儿女不孝。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常生欢喜心”,我们如何令父母常生欢喜心这是尽孝。第三、“养父母之志”,是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对子女的期望,要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不能叫父母失望,这叫孝养父母。从这个地方开始去做,展开来,大乘经论里面常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要把这个孝养推广到一切众生。佛教导我们,其他宗教没听说。换句话说,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有供养的义务,尽心尽力去照顾一切众生,去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孝顺之道。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跟别人相处,人家对我们不欢喜了,我们对不起人,应当要检讨,应当要反省,我们不能叫一切众生对我失望。你才想想,佛家教育的博大精深。


  “奉事师长”,师长跟父母一样,我们也要照顾老师的物质生活,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佛法从这里开始,佛法也到这个地方圆满。这两句是根本,其余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是方便,以方便法落实这个根本,圆满这个根本,这叫佛道。从哪里做起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做起,如果心里头没有我刚才讲的这个观念,你就没有慈悲心。能够孝养父母师长之心,孝养父母师长之志,这个人才具足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大菩提心,落实在修十善业。父母希望我们在社会上是一个好人,是个善人,老师也期望我们在社会上是个善人,我们能以全心全力帮助社会,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是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期望。这是教学的基本,根本教学。从这里再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升了一级。再提升一级,“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里头“深信因果”,我讲得很多,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信这个因果。这三条十一句,世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从十善业道落实。


  与人相处,范围最小的是夫妻,同一个房间。如何相处修“六和敬”。跟一切人相处,六和敬不是要求别人做到,要求自己做到。佛法高明的地方,令人赞叹的地方,就在此地。佛法从来不要求别人,要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六和敬,对方做不到没有关系,没有障碍,障碍永远在自己这一方,决定不会在对方。现在人颠倒、错误,认为所有障碍都是在对方,不在我这方,错在这里。许哲居士一生修行能成功,她明白这个道理,她一生总是责备自己、检讨自己,绝对没有说对方有过失,这是她成功之道。


  “见和同解”怎么修法我有私心,我的见解就不同。“见和同解”,跟谁同不是跟对方、跟别人同,那你就搞错了;跟佛同、跟菩萨同、跟真如本性同,是这个意思。佛没有私心,菩萨没有私心,心现依正庄严没有私心,是跟这个同。“戒和同修”,这是随缘,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讲的事。“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这三条落实在十善业道。凡是不能跟大众相处的,你决定在造十恶业,不是修十善。你修十善业,哪一个人不欢迎你哪一个人不尊敬你哪一个人不喜欢亲近你十善是行门的基础,是行门的根本。最后,“利和同均”。真正觉悟的人,舍己为人,一切利养总是别人多一点,自己可以减少一分,自己欢喜过最低的物质生活,欢喜!释迦牟尼佛日中一食,三衣一钵,过最低的生活,欢喜!利养给别人。看到别人物质生活过得很好,快乐!绝不是嫉妒,是快乐。


  三学,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清净,净而不染;定学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慧学是觉而不迷,这是三学。六度十愿都要落实在生活当中,都要落实在起心动念之处。净宗法门是这样修法的,然后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五个科目,我们常常放在心上,常常落实在行为上,这就是断恶修善,跟这里讲的就相应。


  “思惟善法”是念头善,起心动念我们就思惟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净宗学会的根本依。“观察善法”是行为善。昨天巴哈伊教也讲,他举的比喻很好,人有十个好的地方,有一个缺点,我们看他十个好处,不看他一个缺点。如果人有十个缺点,有一个好处,我们看他一个好处,不看他十个缺点,这就是观察善法,巴哈伊教也讲。可是我们多听多接触,还是佛法讲得圆满,当然佛教经典多,在经典分量上来说,是任何宗教都不能跟佛教相比,讲得详细,讲得透彻。这三千年当中,祖师大德科注、造论,发挥佛陀的教诲,给我们后人留下真实的宝藏,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珍宝,这样才“令诸善法,念念增长”。


  下面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夹杂,那要是大量的不善夹杂,这就不能成就了。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同修,哪一个不想成就自己的圆满善法为什么成就不了修善法里面夹杂不善。这个“不善”,在本经具体而言,是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个东西在我们修善里头,夹杂在里头,于是把我们的善行全部毁掉了,所以我们不能成功。记住,毫分都不可以夹杂,那夹杂多还得了吗不善的根,我说过很多很多遍,不善的根是自私自利,凡是起心动念,“我”,我总比别人强一点,我总有优越,我要站在前面,这就夹杂了,这不是少分的夹杂,是多分的夹杂,所以你不能成就。


  这一段文里面,从“昼夜常念思惟”到“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段讲的是善因;“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这一句是讲善果;末后,“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是善缘,因、缘、果。


  今天时间到了,底下这两句,我们留着明天再讲!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因果律武器因果报应因果关系因果图因果律佛家经典语佛家三宝佛家名言佛家经典佛家禅语佛教四大名山佛教音乐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十善业道经(第27集)发布于2023-06-29 18:23: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