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KARMAPA


今天是课程第五天。首先对于上堂课谈到印度学者Jaini否定了“世亲二人说”的说法做一些补充。


#《具舍论》作者具大乘思想,证明“世亲非二人”


这位学者否定的主要依据,是对于《阿毘达磨具舍论》和《阿毘达磨灯论》的内容比对成果。他发现,《灯论》当中提到了《具舍论》的作者是世亲(Kosakara),而且对他有很多的批判,例如说他有很多说法符合了“vaitulika-sastra”的思想。上堂课对于这个词汇没有解释清楚,这个词汇应该是指十二分教当中的“方广”,这位学者进而推测作者具有大乘的思想;由于之前学者Frauwallner提出的“世亲二人说”,主要认为《具舍论》的作者世亲是没有大乘思想的,因此印度学者Jaini借此《具舍论》的作者是具有大乘思想的证明,而反驳了“世亲二人说”。


这位学者研究的《灯论》梵本(残本),收藏于藏地的夏鲁寺,这是布敦仁波切的祖寺,据说是由当时常和更敦群培在一起的印度班智达罗喉罗带到藏地的。另外,关于《阿毘达磨灯论》的作者是谁,在梵文原典中并没有清楚记录,有学者推论是迦湿弥罗众贤论师,或者是他的弟子所写。以上是对于上堂课的一些补充。


之前介绍了无着跟世亲论师,今天会介绍他们之后的论师。


▍世亲之后的唯识论师


世亲之后,有很多人为他的主要著作《唯识三十颂》撰写了很多注释,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意见上的分歧和对立,唯识行派因而分为几个不同的派别。其中,有两个流派在世亲之后,成为唯识思想的主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无相唯识:始自德慧(Gunamati,约420-500年),传至安慧(Sthiramati,约470-550年)的“无相唯识派”(藏传教称为“假相唯识派”)。


真相唯识:始自陈那(Dinnāga,约400-480年),传至无性(Asvabhāva,约450-530年),进而到护法(Dharmapāla,约530-561年)“有相唯识派”(藏传称为“真相唯识派”)。


“无相唯识派”和“有相唯识派”,这两个名称最早是出自莲花戒(Kamala?īla,约730-800年)对寂护(?āntarak?ita,约700-760年)所写的《摄真实论》(Tattva-Sa?graha)的注解《摄真实论难语释》当中,后来人们才开始这样称呼。


在这两派之中:


摄论宗:德慧—安慧这一流派,他们的思想,一部分被真谛带到中国,于是就有了“摄论宗”的创立。


法相宗:陈那—无性—护法这一流派,他们的思想,跟着依止护法的弟子戒贤(?īlabhadra,约529-645年)学习的玄奘大师,传入了中国,成为“法相宗”而兴盛一时。


世亲之后有很多的论师,其中有两位重要的论师——陈那、无性,我想简略介绍一下这两位。


#一,陈那(Dignāga)(约400-480年)


首先,陈那是属于唯识瑜伽行派。一般唯识说会以阿赖耶识为思想核心,但是陈那并不提倡以阿赖耶识为核心的唯识说,他主要是说前五识再加上第六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专注在前六识的“认识论”上的考察和研究。陈那在这方面的著作有《观所缘缘论》等等,他的许多著作没有藏文翻译,只有中译。


陈那在佛教论理学,也就是因明学的领域,有很大的贡献,比如把之前的“比论性论证”改为“演绎性论证”,还创立了“九句因”和“因的三相”的新因明论理学。他的著作很多与因明学有关,比如有《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等。在他之后,法称(Dharmakīrti,650年前后)使陈那的新因明成为更加严谨、细致的因明学。


#二,无性(Asvabhāva)(约450-530年)


无性的著作当中,有对无着《摄大乘论》的注释,称为《摄大乘论释》。这本书和世亲的《摄大乘论释》,在研究《摄大乘论》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论典。


#三,十大论师


除了陈那、无性这两位重要的论师之外,唯识派非常著名的学者,还有为《唯识三十颂》写过注释的“十大论师”。事实上,除了这十位之外,还有其他许多注释者,例如藏文当中,就有解脱军对于安慧的《唯识三十颂释论》的重释。


“十大论师”之说是中国佛教的说法,藏传佛教一般无此说法。总之,一般认为在无着与世亲之后,有陈那、法称,发展因明学,并以因明学来解释唯识。玄奘在印度留学时,那烂陀寺是唯识学研究的重镇,当时已经有十大论师,他们透过为世亲《唯识三十颂》作的释论确立了各自的学说,玄奘学习这些后,再传承至中国至今。“十大论师”的顺序,这里是依照玄奘的弟子窥基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的顺序来介绍:


(一) 护法(Dharmapāla)


护法是世亲以后最重要的一位论师,为六世纪中叶印度大乘瑜伽行唯识学派的重要论师,是有相唯识派的集大成者,因明学大师陈那的弟子。他出身于南印度达罗毗荼国(Tamil Nadu)的首都建志补罗城(Kanchipuram),天资聪颖,是非常罕见的杰出人才。


据传,护法非常年轻时,就担任了那烂陀的校长。他门下优秀的弟子众多,就像前面说过的戒贤也是优秀的弟子之一。他与中观自续派的清辩论师进行“空、有”的诤论,但两人是以书信辩论,并不是面对面的辩论法义。护法的思想,由戒贤的弟子玄奘传入中国,成为“法相宗”思想的基础。玄奘编著的《成唯识论》,其中就以护法的说法为正说,加上其他九位,总共十大论师对于《唯识三十颂》的注释揉合在一起后完成,因此,护法的思想就被奉为正说加以叙述。护法才华出众,但却英年早逝,32岁就在大菩提圆寂


(二) 德慧(Gu?amati):是安慧的老师


(三) 安慧Sthiramati(约470-550年)


“无相唯识派”的重要论师就是安慧,和护法是同一时代。他和护法一样,才学出众,不只是精通唯识和因明,而且通达小乘,也为《阿毘达磨具舍论》做过注释,名为《具舍论实义疏》。藏文当中的《具舍论》注释本,最早翻译出两部,一部是世亲的弟子、称友(Ya?omitra)的注释,另一部是世亲的弟子满增(Pur?avardhana)所写的《随相论》,一般比较重视前者,而在当时安慧的注释,还没有翻译成藏文。然而安慧的版本和满增的《隋相疏》的内容思想比较相近,有关这两部注释的关系,值得近一步研究。


安慧的主要著作还有《唯识三十颂论释》和《中边分别论释疏》,现在都还有梵文本留存。另外,他对《大乘庄严经论》的注释,则只有藏译本。安慧注释时所采用的方法,是逐字逐句严谨而细致的进行说明,因此让人更容理解。由此可以看出,他真的是学识很广博,而且思路极为清晰明辨。


(四) 亲胜Bandhu?ri:与世亲同时期,作《唯识三十颂》的略释。


(五) 欢喜Nanda:胜军论师的老师。而玄奘大师当年依止过胜军论师。


(六) 净月?udhacandra:和安慧同时。


(七) 火辩Citrabhā?a:与世亲同时,在文字的注解上有过人之处。


(八) 胜友Vise?amitra


(九) 最胜子Jinaputra


(十) 智月J?ānacandra


后面这三位都是护法的弟子。


十大论师中,有分为前后两派,就是古学与今学。但是派别的区分,并不是以论师的年代区分的:


(一) 古学派


古学派是以解说无着、世亲的学说为主,代表人物是安慧,一般称为“古唯识学派”,或称为“唯识假相派”。


这派的思想与如来藏学派接近,一般来说,这是藏传佛教当中的中观他空派。但这不能说藏传佛教的中观他空思想和如来藏思想一模一样,只是因为中观他空派引用很多如来藏系的经典,来阐述如来藏的一些思想,所以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空派和如来藏学派很接近,但其中还是应该有很多差异的。


这里要再特别说一下《宝性论》。《宝性论》的藏文是“无上续论”(rgyud bla ma),我觉得这应该是藏族安立上去的名称。其实这部论典每一品的结尾,都有注明“宝性”这样的用词。而且无论是梵文,或者中文译文去看,这部论的名称都是《宝性论》,而不是“无上续”。而关于《宝性论》的作者,中文文献说《宝性论》的作者是“坚慧”,但是中文的“坚慧”翻译成藏文的话,会和“安慧”一样都是“blo brtan”(洛滇),“blo”(洛)是慧,“brtan”(滇)有安或坚的意思,所以《宝性论》的作者“坚慧”跟十大论师的“安慧”是不是同一人,值得再去研究。另外,藏传佛教认为《宝性论》的作者是弥勒,这也是可以再研究的。


(二) 今学派


另一个“今学派”,是用因明学来阐述学说的,代表人物为陈那的弟子护法。


护法是那烂陀寺住持,与安慧、清辩同一时代,刚也提到,他曾透过书信与清辩进行了“空、有”的争论,清辩本来希望能当面辩论,但被护法拒绝了。中文的史料认为,护法很年轻就圆寂了,只有32岁。而藏传史料则大多主张,护法年长后去森林修行,就是后世所称的毕瓦巴(Virūpa),是果传承的始祖。但是,根据多罗那他(Tārānātha)撰写的《印度佛教史》中提到护法时说:“彼之弟子为寂天与毘卢波”,也就是说护法的弟子是寂天与毘卢波,这里的“毘卢波”就是“毕瓦巴”的另一种称呼,所以意思是说毕瓦巴不是护法,而是护法的弟子,这个说法又不同了。


护法的弟子戒贤,是当时那烂陀的住持。玄奘至印度求学时,依止戒贤,也曾依止胜军两年。玄奘为了探究关于《瑜伽师地论》的问题,还计划去斯里兰卡学习,但是因斯里兰卡内乱而无法前往。总之,唯识学派到了安慧的弟子、月官论师时,在印度本土就开始衰微了。


▍“唯识在印度”结论


以上,就是唯识思想在印度大致的发展。可能以后我想写关于唯识在印度的发展史,但是一般我们会说有“九种无暇”,第九种无暇就是——忙,闲不下来的忙,所以究竟写不写得出来,我也不知道。总之,经典中时常说的没办法修行、又没办法学佛、又没办法写作的状况,我觉得自己完全就是落入了这样一种无暇情况当中。我其实常常想写一些东西,但总是不知道为什么的忙,没办法写。


回到瑜伽行派的历史,还是很多不清楚的地方,而且学者之间的解释也都不太一样。这里就挑出比较确定的部分来说。


一般会说瑜伽行派的唯识理论,是由无着的《摄大乘论》开始体系化。无着很善巧地把“三性说”和“阿赖耶识说”等等各种唯识理论集合起来,建立起实践,也就是“瑜伽行”的基础。而这唯识的三个部分,也就是“三性说”、“阿赖耶识说”和“瑜伽行”,也成为大乘最殊胜教义,可以说是大乘教法的基础。


无着的思想、学说,由世亲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识的理论”,使唯识说的思想因此宣告成立。因此,想了解唯识学说的基本精,可以从《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当中认识清楚。


在世亲之后,由于因明学的发展,心识的理论和认识论的部分因而更加的清楚。加上唯识又在与其他学派争论的背景下,促使了因明学的发展和独立。


一般会说,无着是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那里,接受了唯识说的,由此便出现了“弥勒论师实存说”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根据是,无着在他所写的《摄大乘论》当中,有引用到《大乘庄严经论》和《辩中边论》的内容,因此,这两部被引用的论典一定是由某位无着之前的前辈所撰,不会是自己生出来的文字,换句话说,一定有它的作者,而这些著作的作者就被归为是弥勒,因为在历史上,除了弥勒之外,并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人物,是比无着还出名的唯识师,那么如果不说弥勒,还能说是谁呢所以认为无着以前的瑜伽行派的论典,都是弥勒所作,这种主张是成立的,也因此认为弥勒是真有此其人。不过,就算把这些著作,都算作是无着写的,其实也可以说得过去的。


无论如何,假如我们以为,因为无着的出现而突然出现了瑜伽行派,这就有点勉强了。其实,在无着以前就有相当久的瑜伽师传统,这些瑜伽师是从北印度有部系的教团来的,主要是研讨阿毘达磨,但他们又出于想要实践阿毘达磨,接受了树所确立的空性说,而逐渐成为了大乘的行者。他们在历来的瑜伽行体系上,确立了大乘瑜伽行,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瑜伽师地论》当中“菩萨地”的雏形;相对的,过去没有加上大乘空性思想的瑜伽行,就被叫做“声闻地”。这种“声闻地”的理论,就成为了《解深密经》当中“分别瑜伽品”的核心。《解深密经》是一部重要的经典,因为就是由这部经开始,清楚阐述出了实践大乘瑜伽行的唯识观。


一方面,“菩萨地”的理论,讲说的就是大乘教法,也就是含摄了大乘教法的“摄大乘”。这些理论和主张被《大乘庄严经论》吸收和继承,直到无著作的《摄大乘论》而正式完整成型。


之前也讲到过,瑜伽行派的前身是“有部”,之后承认空性思想的同时,还含摄小乘的思想。所以,瑜伽行派是以含摄三乘为宗旨的派别,并以此为基础,在以声闻地、菩萨地为中心的修持上,就有了瑜伽行的修持方法,而形成了《瑜伽师地论》。


▍唯识在中国的开展


#三个流派


前面介绍了唯识思想在印度的发展,现在我们来介绍,唯识在中国发展的情况。


在这几堂课当中,我多次提到几位著名的日本唯识宗的学者,可能大家会觉得日本有这么多精通唯识学者,是唯识思想从印度直接传到日本的吗并不是的,就宗派而言,现在日本的法相宗,其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我先来解释一下唯识如何在中国发展和改变,之后再谈唯识在日本如何开展。今天唯识在中国的发展大概讲不完,明天才会讲完。同时,在讲日本的时候,也会介绍唯识在韩国的发展,那时韩国叫做新罗,最后会谈到唯识如何在藏地弘扬。


唯识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分成三个流派:“地论宗”、“摄论宗”和“法相宗”。现在会简略说这三个流派的成立和各自的学说,介绍相关的经典是怎么翻译出来的。


# 唯识诸宗的成立


在中国公元五世纪前半,就有如来藏思想和唯识思想的介绍,主要是印度的昙无识(Dharmaraksa,385-433)先译出了《菩萨地持经》。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讲到中国的部分,年代、作者这些就很清楚,之前讲印度的部分,年代这些就什么都不清楚。昙无识是印度论师,到了中国后,年份记载就也变得清楚了,中国的历史记载真的都是很清楚的。再来就是求那跋摩(Guanavarman,367-431年)译出《菩萨善戒经》。


这些著作可以说是“菩萨地”不同的译本,也是唯识的经典最早在中国的译本。另外,还有求那跋陀罗(Gu?abhadra,394-460年)译出《胜鬘经》、《楞伽经》、《相续解脱经》,其中《相续解脱经》相当于是《解深密经》的后二品。总之,就是四、五世纪开始,有汉译的唯识经典,中国也是由此开始发展了唯识。


一,地论宗


南北朝时代,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有菩提流支(Bodhiruci)、勒那摩提(Ratnamati)、佛陀扇多(Buddha?ānti)等人从印度来到中国。宣武帝明令他们译出世亲的《十地经论》。他们还译出了《宝性论》、《摄大乘论》等等,因此无着、世亲的教学,才被介绍到中国来。另外,菩提流支和求那跋陀罗一样,译出《楞伽经》十卷和《深密解脱经》。


总之,《十地经论》是这时译出的,至少有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两个译本,后来,菩提流支本的译本成为通行本,流传较广。由于《十地经论》是《十地经》的释论,同时又有阿赖耶识的教说,所以在中国北方的佛教界,大家都竞相研究此论,因而形成了“地论学派”,也就是“地论宗”。


《十地经论》的研究当时会兴盛的理由,日本学者横超慧日(OUCHOU Enichi)归纳为三点:


《十地经论》是讲说菩萨道的经典:因为当时中国的北方佛教的风气以实修为主,《十地经论》又是解说菩萨道为宗旨的,所以符合当时的风气。


释经之论:《十地经论》是解释佛经的论典,内容很少涉及作者主观的判断,因此更容易让人信任这部论著。
《十地经论》是立足于印度最新的唯识思想,把佛教的主要课题——唯识,做有组织的论述。


地论宗后来分裂成两个支派:
道派:以道宠为祖师
南道派:以慧光为祖师。


那么,这两派的教理有什么不同呢从教理的角度来讲,“北道派”认为阿赖耶识为染污生灭的妄识,而“南道派”认为阿赖耶识为无垢纯净的真识。“北道派”主张一切存在生自阿赖耶识,也就是“赖耶依持”说,“南道派”主张一切存在生自法性、真如,也就是“真如依持”说。因为说法不同,所以两派展开激烈的争论。


# 如法辩论,争论法理是为利他


其实,我觉得有争论是好的,因为争论,真理才能更清楚,才能消除更多的迷惑。就像现在很多学者,会对过去学者的看法、结论,作深入的研究、批判。而藏传佛教各个宗派之间,自古以来也会透过辩论,破除他宗、成立自宗。但是藏族辩论时会有一个陋习,就是出言不逊、恶语伤人。或许本意只是想要抬高自己的身份,表示自己更有学问,但是这样无礼的用词,会让对方觉得受到轻视而恼怒,这样只会造成更大的冲突。因此我们要说如理如法的语言,心中的动机是为了要互相帮助,让真理能更清楚,思想更加开明,这样的辩论才是好的。


但有时候我觉得藏传的辩论,就好像是要把别人说成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不对的!世间上没有完人,谁都多少有些过错的,就算佛教历史当中,我们将佛陀视为完人,但是还是有人从佛身上看到过失。总之,我们都是凡夫,所以,如果总是找别人的过错、看别人的过失,这样的辩论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对思想的进步、智慧的开启,没有任何帮助。


总之,思想上的辩论真的很重要,我常想,像宗喀巴大师的中观思想,跟过去祖师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招致藏地其他学者的驳斥,但后来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们,也对这些驳斥做出回应。我觉得就是因为这样和其他宗派智者们一来一往的辩论,更加鼓励了弟子们想要弘扬宗喀巴大师的思想的信心,而这对于格鲁教派的弘扬,绝对是非常正面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样的辩论是好的,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 僧官出现,政教势力大


回来继续讲唯识宗在中国的发展。


从当时中国的教派、社会形势来讲,“南道派”祖师慧光,是南方第一流的学匠,他还掌握了佛教界的“国统”(僧官)之位,所以在政教方面的影响力非常大。据说,他从佛陀跋陀(Buddhasanti)受了大戒后,专门研究戒律,因而精通戒律,被称为“光统律师”,是四分律宗的开山祖师。他同时也通达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经典。慧光的门下,有十哲,就是有十位贤者、大德,其中,法上、僧范、道凭等人比较有名。总的来说,因为“南道派”人才辈出,所以魏、齐时代的教法势力十分的兴盛。


另外,“北道派”祖师道宠的门下,有僧休、法继、诞礼等人。道宠跟随菩提流支学习《十地经论》三年,有说根据道宠的讲义而得道的人有上千人。但遗憾的是,后来不久北道派就失势,被后起的摄论宗所吸收。南道派继承地论宗的正统,从六朝兴盛到隋朝,到隋末唐初的时候,也被摄论宗或华严宗所吸收。


二,摄论宗


中国翻译四大家是鸠摩罗什(非汉族)、真谛(印度人)、玄奘(汉族)、不空(斯里兰卡,也有把不空取代为义净之说)。四大家之一的真谛(Paramārtha),在梁武帝的召请下,在太清二年(548年)抵达梁的首都建业。当时中国处于动乱,他一面四处流浪,一面完成许多经论的翻译,比如《金刚般若经》、《解结经》、《金光明经》、《无上依经》等等,还有完成《中边分别论》、《三无性论》、《决定藏论》、《转识论》等等唯识的论书,而他对于《具舍论》和《摄大乘论》的讲学,更是特别的尽力。


《续高僧传》说:“自谛来东夏,虽广出众经,偏摄论为宗。”就是真谛来到中国之后,虽然翻译很多经典,但是以摄论为主,就是以唯识思想为主。真谛译出无着的《摄大乘论》后,唯识思想就更体系化的传到中国,从此,根据真谛所写的《摄论释》,另外一个唯识的宗派——“摄论宗”也因此就成立了。


真谛门下,有慧恺、法泰、僧宗、法忍、道尼、曹毗、智敫等人。其中,慧恺是真谛最疼爱的弟子,他很能讲说《具舍》,但他比真谛早圆寂。慧恺圆寂后,真谛悲痛万分,就叫道尼与智敫等人,要到慧恺灵前发誓弘扬《摄论》、《具舍》。而道尼是侍奉真谛到最后的弟子,道尼极其努力地弘扬《摄论》,后来依敕住在长安大兴善寺。


中国北方,当时有废佛、灭佛的动乱,北周的排佛是发生在574年,北齐的排佛是发生在577年,当时北方的学者,因为避难,来到了南方的陈朝。平时南北方的学者并不会有往来,但是因为动乱,北方学者来到了南方,才有机会接触到《摄论》,也才知道原来南方都在学习《摄论》,他们加以研究后,回到北方后便再次弘扬这部论典。


# 摄论宗的特点


1.认为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的心识。


2.认为在第八阿赖耶识之上,还有纯净无垢的第九识,即“阿摩罗识”(无垢识)。


摄论宗曾经兴盛一时,但是到了唐代法相宗兴盛之后,就开始快速的衰退了。以上是对摄论宗的简略介绍,明天再介绍法相宗。


法门无量誓愿学,打开心量学新东西


现在世界上的大乘佛教,主要有北传和藏传。北传佛教是指盛行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而藏传佛教就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无论北传和藏传,两个传承当中都有传承唯识和中观的思想,但是在藏地并不特别弘扬唯识,只有在讲到宗派,或者讲到般若了义、不了义等等相关内容时才会提到唯识,除此之外,藏传佛教当中,并没有人说是特别在弘扬唯识宗。然而,在北传的其他地区都有唯识宗,这是藏传佛教可以学习的地方,要从他们身上好好认识唯识宗的思想,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们就像是井底之蛙。青蛙在井里待久了,看到井里的世界就这么大,哪天看到大海就吓死了,因为牠从没看过这样大的地方。由于我们这样的守旧,有时听到其他教派的说法或思想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不以为然,觉得“真的假的呀??”,最后发现真有那样的说法之后,又开始生起嫉妒、开始烦恼。这样的情况还算好的,比较糟的情况可能是,发现真有其事之后,结果就像那只看到大海的青蛙一样,应该吓是没吓死,但可能脑袋想到烧坏了吧。


所以,我们的心量要大,思想要开阔,学海是无涯的。我们平时口口声声也都会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知道一个菩萨五明是都要会的。所以不要总是马上想要否定别人、拒绝接受新的知识,这样封闭自己是没有办法进步的。想要进步,想要比现在更好,方法就是要打开心,尝试去接受新的东西。


尤其是想学其他宗派的经典,我觉得第一步就是要学语言。在喜玛拉雅地区,印度、尼泊尔、不丹等等地区的僧众,大家多少都会一些英文,有没有精通不知道,但是多少都会日常用语的程度,但只是会日常用语的程度,我觉得对于经典的学习,是一定不够的。总之,我们首先就要好好学习语言。


过去藏族离开藏地来到印度的时候,为了保存藏族文化和语言,一开始是避免学习其他语言的,记得第十六世法王噶玛巴在隆德寺时,对喇嘛、祖古学英文会觉得不太高兴,我觉得他其实是要提醒我们“为什么”要学语言学习语言的动机清楚是很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其他的佛教思想,这种动机很重要。如果学英文,只是为了会说吃喝那些,还好听的说是可以到国外广度众生,其实就只是为了拿到红包,那就不好了。


生命很短暂,学语言真的要花很多时间,所以要想清楚,有清楚的动机、目的再去做。很多人说如果想要深入学习、研究佛法,有几个语言很重要:中文、梵文、巴利文、藏文,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这几堂课说到很多日本、欧美的学者,他们都同时会很多语言,英文、巴利文、梵文,甚至还会藏文。他们作研究时,也都是直接看梵文的原典。想想我们在念时,有时咒语怎么念都还念不清楚,其实过去我们藏族译师都有撰写如何念颂咒语的经典,但一般人也不在乎,拉萨人就念拉萨音,康巴人就念康巴音,安多人就念安多音。虽然说密乘的咒语是以信心为主,但是别说好好学梵文,我们连咒语都念不清楚。


现代来说,资源和条件都非常的好,过去的译师,不像现在有字典、网路,更没有什么网路翻译的工具。但是,古代译师凭藉着不屈不挠的毅力,还是译出这么多经典,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效法的!他们真的都是不顾性命的到印度去求法,学习语言,然后翻译无量的藏文、汉文的佛典,想想这真的是不可思议,真的是我们要好好效法的!


很多时候我们一想到古人,就把古人当成如神话天人般的恭敬,觉得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而自己就是业力深重的凡夫,其实这也是落入自轻的懈怠。过去的祖师,没有人天生就是圣人,他们也都是从凡夫开始修持学习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文为堪布罗卓丹杰口译初稿,未来将再提供定稿。2022年2月11日)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四天开示记录-学唯识必知的两位大师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三天开示记录-瑜伽师是怎么来的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二天开示记录-唯识思想为何兴起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一天开示记录-为什么要学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五天开示记录-唯识思想在中国发布于2023-06-29 21: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