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一行#心如一亩田##智慧#正念

心如一亩田

20、与末那识相应

相应五遍行,末那识与五遍行、
妄慧四烦恼,五别境中之妄慧、
以及八大随,四根本烦恼及八随烦恼相应。
皆有覆无记。这些全都是无记而有覆的。
在五十一个心所里面,有许多都和末那识一起运作①,其中包括五遍行心所,亦即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所存在每一个心识里,因此叫作五遍行。当这些心所与某一心识相应时,它们就带着那一心识的性质而表现。因此触心所表现于末那识时(有覆),跟它表现于藏识时(无覆)不一样。末那识恒审思量的作用,透过这五遍行而表现。末那识总是一直不停地透过触、作意、受、想、思这五遍行的活动,执取藏识并把它当作「我」。
五别境(viniyata)心所并不会出现在每个心识中。它们是:欲(chanda)、胜解(adhimoksha)、念(smrti)、定(samadhi)、慧(prajna)。这五别境里的第一个是「欲」,含有「吸引」的性质.,你被吸引去看、去知道、去感到兴趣。第二个「胜解」,也可说是识别能力,你认为你认识一个对境,对它有个想法。第三个「念」的意思是注意,你注意到出现在当下的这个情况,你忆持着它,俨然它是眞的一样。而「定」的意思是,把注意力专注在那个对象上。「慧」的意思是,你相信你真的知道那是什么。
这五别境心所的梵文可能让人搞不清楚,因为它们表现在不同的心识时,有不同涵意。尤其是「慧」(prajna)。在末那识的「慧」并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prajnaparamita),对真理的了解。它的意思是一种理解或信念,只是一种想法、一种主张,并不是真的智慧。事实上,末那识的「慧」通常是基于错误感知——你相信你是对的,但你错了。你认为你看见一条蛇,但它只是一根绳子。

①五十一个心所是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二十六不善、四不定心所。不善心所更进一步分为两类:六根本不善(根本烦恼)及二十随烦恼。六根本烦恼是最毒的心态,它们是:贪(raga)、嗔(dosa)、痴(moha)、慢(mana)、疑(vichikitsa)、邪见(drishti)。第三十章详细谈到所有这五十一心所。关于心所的更详细探讨,可见一行师,《佛陀之心》(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橡实文化)第十一章及第二十三章。

我们时常执着于自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强烈确信它绝对是真实,而且对此确信毫不让步。这是为何末那识里的「慧」叫作一种错误的知见。让我们把「般若」(prajna)一词保留给真实智慧、真实洞见。而当「慧」心所根据末那识的错误感知而表现时,那是「妄慧」(mati),意思是这种了解有可能是错的。当我们感知某件事物时,即使感知有误,却还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看见某个东西,执取它,然后说它是千真万确的。末那识说,这个它所创造出来的「我」,作为它感知对象的「我」,是最重要的。这个知见是有覆的,它是「妄慧」(mati),是一种被强烈执持的错误认知。
佛陀用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种想法。有个小男孩的爸爸,把小孩留在家里,自己外出几天。当他回到家时,发现房子被强盗放火烧毁了。他在废墟附近发现小男孩烧焦的尸体,他匍匐在地,哀伤地捶胸嚎哭。隔天他办了一个丧礼,把骨灰收集好装在一个漂亮的丝袋里。这个人对小男孩非常执着,不论去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这个骨灰袋。他不知道他的小孩其实仍然活着,被强盗掳走了。
过了一阵子,这小男孩逃出来了。他在半夜里回到了家,是他父亲重建的房子。当他敲门要父亲开门时,这个确信儿子已经死了的爸爸,变得非常愤怒。他大吼:「走开!别烦我。我儿子死了。」这小孩再三地想要让父亲相信,自己就是他的儿子,但这个爸爸太确信儿子已死,根本不听。最后这个儿子只好放弃离开了。
有时候我们太黏着于自己所相信的,甚至当真相出现在眼前时,却拒绝接受。这种对自己信念的盲目坚信——盲信的精——是修行的敌人。对自己的所知,绝对不可确信无疑;当更高真理的讯息到来时,我们必须准备好随即放下所知。这叫作不执着于「见」,是修行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见」,无论如何高贵殊胜,即使是佛教信仰,都可能是陷阱。要记住,佛陀曾经警告我们,他的教法就像是条蛇,如果不知道接受教法的正确方式,就会被它们缠住。我们会被蛇咬。
第二十一颂也提到,和末那识牵扯在J起的烦恼(klesh);烦恼是不善的心所。这个偈颂里提到的四个根本烦恼,都跟「我」的想法有关。它们是「我痴」(atma-moha)、「我见」(atma-drishti)、「我慢」(atma-mana)、「我爱」(atma-snesha)。「我痴」是对于自我的错误想法,例如相信:「我是这个身体,我是这种感受,我是这个认知(想)。凡不是这个身体、这种感受、这个认知的,就不是我。凡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就与我无关。」事实上,我们所称的「我」,和宇宙中其他一切都有关连。如果我们取一个微尘,将它塑成一个形相,并称它为「我」,那并不是眞的我,而只是带质境里的「我相」而已。它不属于性境,所以说它是「对于自我的愚痴」。
「我见」则认为自我是独立恒常的,离于其他因素而存在。「我慢」是一种自以为比别人更好、更明智、更美丽或更重要的心态。「我爱」是我们极度爱自己,所说、所做或所想的任何事,都显示出我们被自己绑住了。这四个根本烦恼总是存在末那识里。我们的修行就是照亮末那识,好让它解开对自我的信念。
这个偈颂里提到的「随烦恼」,比前面这些自我的虚妄观念要少些痛苦。它们可更进一步分为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末那识与八个大随烦恼相应,它们是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些不善心所,无论是遍行或别境心所,都带着相同的本质,都是有覆无记,就和末那识一模一样。海洋是咸的,所以每一滴海水也都是咸的。心所具有与它们相应的识的特质。由于末那识被无明遮蔽而且无记,所有在末那识的心所也具有相同性质:有覆无记。而由于它们是无记的,因此可以被转化。

往期相关内容:——



相关音频版
【德宝法师】观呼吸
正念的奇迹(音频版)
随处自在(音频版)
二十五圆通法门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建议收藏】
朝时课诵(带拼音注音)
如何打坐

相关话题:

一行禅师  圣严法师  虚云老和尚  叶曼  南怀瑾  铃木俊隆禅师   憨山大师   弘一法师   来果禅师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20、与末那识相应发布于2023-12-08 22: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