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正念#心如一亩田#释一行

编者:为了配合各位同修、朋友一起学习,今天开始每天发一节《心如一亩田》内容,不同时发布其他内容,便于让每个朋友花点时间充分消化每一个偈颂和它的论述,大家好好重新认识、整理那一亩田,在欢喜快乐中不断精进

第一部 藏识

教「唯表学派」(Manifestation Only)主张,我们的心有八个面向,或说八「识」①。前五识基于身体感官而生起;眼睛见到形色,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或皮肤接触到东西时,就生起五识。而第六「意识」(manovijnana),则是当我们的心接触到法尘(感知的对象)时所生起的识。第七「末那识」(manas),则是生起并支持意识的心识部分。第八「藏识」(alayavijiana)?则是其他七识的所依或根本②。

第一颂到第十五颂是关于藏识的。藏识有三种功能。第一种是将我们所经验的一切,储藏并保存为「种子」(bija)(能藏)。埋藏在我们藏识里的种子,代表我们曾经做过、经历过或感知过的一切。这些行为、经历及感知所种下的种子,是心识的「主体」。藏识把这,切种子吸聚在一起,就像磁铁吸聚铁屑一样。

藏识的第二个面向则是这些种子本身(所藏)。就像博物馆不仅只是建筑物而已,也是在那里展示的艺术品。同样地,藏识不仅是种子的「储藏室」而已,也是种子本身。种子可以与藏识区别开来,但它们只能在藏识里找到。

当你有一篮苹果时,苹果可以与篮子区别开来。但如果篮子是空的,你就不能说它是一篮苹果。藏识同时既是储藏室,也是它所储存之物。因此,种子也是识的「对象」。所以当我们说「识」时,我们同时指的是识的主体及对象。


编按:为原注;?为译注。

①「唯识」(Vijnianavada)及「行」(Yogachara)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两个学派,二者都是建立于心识本质的探究上。Vijnana字面上的意思是「心」或「识」。这个学派通常称为「唯心」或「唯识」学派。不过,这个名字经常被误解为一种理想主义,因此,在本书里我一贯称它为「唯表学派」(Vijnaptimatra)。而「瑜伽行」(Yogachara)的意思是「相应瑜伽」或修,特别是禅修种种波罗蜜多(paramita),波罗蜜多是菩萨的必要质量。

?即「阿赖耶识」,「藏识」为意译,有能藏、所藏、执藏之意。

②所有的佛教学派都认可有一个基本的心识,从它而生起「心所」(chitta-samskara])。赤铜牒部(Tamrashatiya)称它为「有分流」(bhavangashrota),「存有的要素之流」,生命之流,是轮回与再生的基础。「唯表学派」也说心识一直持续不间断,就像是水流一样。越南第一位禅师康僧会大师(Master Tang Hoi),将心比喻为大海(心海)。我们所见、听、嗅、尝、触、感觉或思考的每一件事物,都像是流入心海的干江水。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a)所用的名称则是「根本识」(mulavijnana)。世亲在《二一十颂》里便用了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识」以及「转识」。原始佛教则交替使用「心」(chitta)(有时候称为「心王」chitta-raja)、「末那识」(manas)、「识」(vijnana)「心」(mind)。到了「唯表学派」发展时,这三个名词都已各有它们的意思范围了。「心」(chitta)指的是藏识,根本识。从藏识生起的现象(法dharma)称为「心所」(chaitasika)。《华严经》用的词是「唯心」(chitta matrata)。《楞伽经》则使用了「唯表」(vijnapti matrata)及「唯识」(vijnana matrata),

藏识的第三种功能是「我爱执藏」③(执藏)。这是由于第七识末那识与藏识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所致。末那识由藏识生起,转过来执持藏识的一部分,并把这执持的部分当作一个独立个别的「自我」。我们大部分的痛苦都来自末那识的错误认知,那是本书第二部深入探讨的主题。

③虽然诸如「能藏」、「所藏」、「一切种」、「我爱执藏」这些名词,是大乘佛教「唯表学派」率先使用的,但它们的基本意思早已存在于原始佛教及许多其他佛教学派里了(详本书后记)。

附:唯识50颂原文

藏识:

01.
心如一亩田,俱种播田中,
心识也就是,田中一切种。
02.
种有各行类,如生死涅槃
迷悟与苦药,名称和形相。
03.
心识中藏存,身心与界地,
世界等种子,故识亦名藏。
04.
种随生时有,或祖先遗传,
自母胎幼年,不间断薰习。
05.
不论从亲友,或社会教育,
诸种皆带有,共性与别性。
06.
人一生价值,即随心识中,
深藏诸种子,品质之优劣。
07.
阿赖耶作用,接收保持种,
现行成习气,以及诸种子。
08.
阿赖耶表别,形成十八界
独影与带质,性境诸所缘。
09.
阿赖耶异熟,诸现行皆是,
自变与共变,界地亦如是。
10.
无覆亦无记,恒转流不停,
时时相应着,遍行五心所。
11.
无常无我,藏识却摄收,
有漏无漏种,世间一切法。
12.
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
现行生种子,现行生现行。
13.
种子或现行,皆相即相入,
一由一切成,一切因一有。
14.
藏非一非异,不自也不共,
一异与自共,相依而变化。
15.
无名灭明生,藏识成无漏,
白净大圆镜,无垢照十方。
末那识:
16.
无明及结使,烦恼等种子,
名色现行时,骚动为妄识。
17.
末那的显生,须靠阿赖耶,
作用为思量,执着它为我。
18.
其对象为我,属于带质境,
意与藏识间,交接时而生。
19.
六转识所本,为染净之依,
有覆而无记,恒审是性相。
20.
相应五遍行,妄慧四烦恼,
以及八大随,皆有覆无记。
21.
末那随藏识,如影随其形,
是求生本能,为爱欲根本。
22.
证初地了断,烦恼所知障,
八地了俱生,末那解放藏。
意识:
23.
依意根为本,法尘为对象,
产生出意识,认知界最广。
24.
通三性三量,亦接触三境,
善恶不定,别境与遍行。
25.
意识如园丁,身口业之根,
唯审而非恒,造作引满业。
26.
意识常现起,除在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熟睡昏迷时。
27.
意识有五态,散位与独头,
定中与乱中,及五俱意识。
感官识:
28.
依止第六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29.
性境与现量,皆俱有三性,
依止净色根,及经中枢。
30.
心所为遍行,别境善大随,
中随两烦恼,以及贪嗔疑。
实相的本质:
31.
识时时含有,主体和对象,
自他与内外,全皆仅意念。
32.
识含三部分,见相与自体,
种子和心行,皆亦复如是。
33.
识性本表别,随因缘生灭,
见相互辅成,为能别所别。
34.
于自表共表,我无我不二,
轮回每刹那,浮沉生死海。
35.
时空与四大,皆由识变现,
相即与相入,异熟每刹那。
36.
缘俱即显现,缘缺即隐匿,
实则无去来,有无两皆非。
37.
种子生现行,是名为因缘,
主体依对象,即名所缘缘。
38.
顺缘或逆缘,皆是增上缘,
转变无间断,故为无间缘。
39.
因缘有两面,妄识及真心
妄识因遍计,真心由圆成。
40.
编计薰无明,成轮回苦因,
圆成启慧觉,显露真如境。
修行
41.
观照依他性,无明转觉智,
轮回与真如,虽二宝为一。
42.
花谢成肥料,料反养花,
两者实不异,迷悟亦如是。
43.
无须逃生死,观照需念力,
看透依他性,即证入相即。
44.
靠觉知呼吸,灌溉菩提种,
正见莲花,绽放意识中。
45.
正念一燃起,可转诸心行,
如日光遍照,草木皆欣荣。
46.
觉知可转化,内结与随眠,
习气消散时,转依果即现。
47.
当下能摄收,过去与未来,
转依之秘诀,掌握与当下。
48.
日日中修行,时时可转化,
皈依僧伽修,功夫速见进。
49.
不生亦不灭,生死即涅槃,
所得即无得,不取也不舍。
50.
展无畏笑颜,乘生死浪涛,
慈航游迷海,烦恼即菩提。

往期相关内容:——



相关音频版
【德宝法师】观呼吸
正念的奇迹(音频版)
随处自在(音频版)
二十五圆通法门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建议收藏】
朝时课诵(带拼音注音)
如何打坐

相关话题:

一行禅师  圣严法师  虚云老和尚  叶曼  南怀瑾  铃木俊隆禅师   憨山大师   弘一法师   来果禅师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一行禅师:《心如一亩田》第一部 藏识发布于2023-12-08 22: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