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高#高僧


沿着丝绸之路,历经千辛万苦,安世高携带着精选出的经,终于在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抵达东都洛阳。到达洛阳以后,他才发现,虽然朝廷和社会上有个别人信仰佛教,但是为数不多,并且信仰的形式比较简单,并未得到佛陀教法的真谛,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这里几乎没有佛经。安世高悟性高超,又有才华,对听闻过的事物,他都能通达。因此,来中国不久,他就能够通达汉语。此后,安世高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佛经翻译工作


从安世高到达中国,一直到汉灵帝建宁三年(170),总共20余年的时间,他基本都在翻译经典。他所译的经典,多是印度小乘佛教的经典,其中又以印度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之经典为主,主要有《安般守意经》《十二因缘经》《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百六十品经》《九横经》《七法经》《五法经》《义决律》《思唯经》《难提罗越经》《五十校计经》《七处三观经》《积骨经》《八正经》《切流摄守因经》《本相猗致经》《是法非法经》《人本欲生经》《漏分布经》《长阿含十报经》等。


作为第一位将佛经翻译为汉语的僧人,据晋代道安编纂的《综理众经目录》,安世高共翻译佛经35种41卷。后来的《历代三宝记》认为约有176种,《开元释教录》认为有95部,但这被认为不可靠。而据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安世高译经约34种40卷。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佚失不少,现存的经籍仅有22种26卷。在这22种翻译出来的经典中,有16种是属于阿含方面的,有5种是属于修持方面的,有1种是属于阿毗昙方面的。其中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是《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十二因缘经》《八正道经》《修行地道经》等。



安世高学说的核心是“数”,因此,他的学说又被称为“禅数之学”。“禅”指的是“禅法”,即通过禅定的方法来觉悟佛陀之教,在佛教中这是偏重修行的内容,这类经典主要包括《安般守意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等。


其中又以《安般守意经》影响最大,“安般”是“安那般那”之简称,《安般守意经》说“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这就是说,“安”是为入息,“般”是出息,念息不离,即为安般,其实这就是“数息观”,也就是在坐禅时要静心数念呼吸的次数,以使自己平时的散乱之心能够专一,进入清净之境界。


三吴的康僧会曾为《安般守意经》作序,将其总结为“六事四禅”,指的是四个或六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

数息,要专心数呼吸次数,从一数到十,使散乱的心安定下来;

第二阶段

相随,不用再数到十,意念转向一呼一吸之运行,而只需数一呼一吸之二数即可;

第三阶段

止,意念从数一呼一吸转向鼻端;

第四阶段

观,杂念除尽后,要从头到脚内观自身,反复省察,然后看到自身不净,接着再观宇宙万有皆是成住坏空、生灭无常

此后,还有两个阶段,合起来就是“六事”。在“四禅”的基础上,心中不起恶念,摄心归善,就是“还”的阶段;用这种善心,再去除欲望,使心至清净,此即“净”的阶段。


当时,道家思想在社会上非常流行,方术家的概念如“食气”“导气”“守一”等为一般人所熟知,这和禅修的方法比较相似,因而,人们比较容接受。安世高介绍的这种方法后来经过智者大师的改造,影响广泛而深入,一直延续到今天。



“数”即“数法”,也就是“阿毗昙”,顾名思义,就是用数字将佛教中的名相概念加以分类,然后对之进行阐释,比如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处(入)、十二因缘、十八界(本持)等,这属于佛教中教义的部分。在数法方面的译典主要有《七法经》《五法经》《八正道经》《十二因缘经》《阴持入经》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阴持入经》,阴、持、入被称为佛教的三科,也就是三大类,


“阴”,后来被翻译为“蕴”,有五种,安世高称其为色、痛(后译为受)、想、行、识。


五阴既包括人的肉体,也包括人的精神


“持”,后翻译为“界”,有十八要素,安世高译为“十八本持”,即一眼、二色、三识,四耳、五声、六识,七鼻、八、九识,十舌、十一味、十二识,十三身、十四更、十五识,十六意、十七法、十八识,这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十八界”,其中的“更”在后来又被翻译为“触”。


十八本持又分为三类:


六根

1

(眼、耳、鼻、舌、身、意)





六识

3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境

2

(色、声、香、味、触、法)


“入”,后翻译为“处”,指六根和六境(又称六尘)。在经典中,还介绍了四谛(苦谛、集谛、道谛、灭谛)和“十二因缘”,即痴(后译“无明”)、行、识、名字(后译“名色”)、六入(后译“六处”)、致(后译“触”)、痛痒(后译“受”)、爱、受(后译“取”)、有、生、老死忧悲苦(后简为“老死”),正因为有了十二因缘之轮转,也才有了人生轮回


此外,也还介绍了“三十七道品”,即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



安世高深知,佛教是一套生命之学,佛陀为了让人们彻悟生命的真谛,不仅提供了一套实践的方法,而且创造了诸多名相概念来构建理论,因此,要想对佛法有所领悟,就首先要对其名词概念和基本实践有所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安世高的“禅数”之学既包括了理论部分的“数”学,也包括了实践部分的“禅”学,将佛教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部分详尽地介绍到了中国,为东汉时期的人系统、全面、正确地了解佛教提供了最基础的知识典籍,这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在翻译的风格方面,安世高的译文偏重于直译,不仅注重经文的原意和义理结构,而且在晦涩之处多有清晰明了的注释。因而他的译文被评为是“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除了笔译之外,还有一部分经典是口译的,如《十二因缘经》,就是他口译之后由人代笔写出的,因而此经又被称为《安侯口解》,“安侯”指的就是安世高,因为他是王侯出身。该经取此名字,其实是说这部经就是安世高通过口译而翻译出来的一部经典。在当时,社会上缺乏佛经。安世高每译出一本经典,对佛教有兴趣的人都争相阅读,希望能对佛教有真正的了解。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既没听过、也没见过这些经典,不论在知识层面,还是信仰层面,这都是极为新鲜的。确实,安世高对当时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拓荒性的作用。



文字 | 《丝路高僧传》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高僧传》 安世高——翻译佛经 华夏之始发布于2023-12-08 22: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