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戒得定,因定发慧



释迦牟尼佛在《遗教经》讲:“戒是正顺解脱之本”,经一开头就讲到戒律。从戒能够出生一切善法,能够得诸定解脱乃至断苦恼的智慧。这顺序要搞清楚,戒律生禅定,禅定生出断苦恼的智慧。


所谓 “因戒得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学佛是来出离烦恼的,出离六生死轮回的。做世间的善事没有出离心,是不能出生死的。不是说善事不用做,十善还是要修,但是心态上要出离。佛法教你“孝顺父母”,教你行“孝悌忠信”,跟世间人心态不一样。

世间法《孝经》所讲,从始至终不离名利情爱。《孝经》一开始就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开始就教你爱这个身,“爱这个身”在佛门叫“身见”未除。


众生就是因为爱惜这个身,所以不惜杀生害命以滋养此身,所以说“身为苦本。”连老子都懂得:“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何况是诸佛如来。《孝经》最后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之德。孝之终也。”他为什么要立身行道为了扬名后世,为了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所以他立身行道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众生。

所以,这就很清楚了,用世间法来行佛法,那是行不通的,《孝经》上面讲的是世间人的孝顺。佛法讲的根本就不一样,释迦牟尼佛要是贪着自身,为什么能六年苦行、能剃发出家;释迦牟尼佛要是为了名利而修道,他也不用出家,他本就是帝王之家,家世显赫,不用光耀门楣。


他是为了成道而出家,为了出离生死而出家,所以用心完全不同,不是一般的小民想要光宗耀祖。


佛法讲的孝顺,也不同于世间人讲的“大孝。终身慕父母。”释迦牟尼佛要是终身慕父母的话,他怎么能够发心出家学道。“慕父母”,心里面就是挂碍。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禅宗第九代的祖师,他过去世又想出家又挂碍父母,所以他这一生五十年不开口说话。他问他的师父:“到底是出家重要还是父母重要”


他师父告诉他:

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

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

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

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这位祖师言下大悟。他五十年不开口说话,也不出门,因为挂碍父母而出不了家,那是过去生带的业,所以他的师父来度他。


这一念挂碍,来生的果报就是如此,幸好得遇明师告诉他,你的真心本性比你的父母跟你还近,你的行跟佛完全无二无别,不用再外求有相佛。他的根器很利,一听就开悟,所以成为禅宗第九代的祖师─伏驮蜜多尊者

世间人讲求的孝道,在佛门里面,佛是教你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的心,也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学道。由此知道,佛门讲求的戒律,跟世间善法不一样,名字虽然相同,但不能混为一谈。


尤其大乘佛法,是从心地上下手。也要求心态、也要求事相,都要做到,不能只做样子。世间人行的善法,或许可以只做做样子,但是大乘佛法不行,要表里一如、表里相应,这才是真正出世的戒律。


戒为无上菩提的根本,戒能够净化身心,

所以应当一心持净戒。


华严经》讲


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


于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 


END



SUMMER

#
扫码关注我们
#
弘扬大乘,正法永驻




往期精彩文章

六度菩萨行 ? 般若波罗蜜

儒、释、道三教到底差在哪里

平常心是道

禅宗怎么修

往生极乐能够不退转的因缘

戒杀放生文图说 ?04.三月哀号

悟显法师?《修行解脱之道-拜愿开示 - 5 如何是真精进

太虚大师|《药师本愿经》(  指陈效益 )连载

王骧陆居士 |《圆觉抉隐》 连载三

【悟显法师-讲演大乘】《无量寿经》第92集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戒为无上菩提的根本,能够净化身心发布于2024-01-10 23: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