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南传上座部教的巴利三藏---律藏、经藏、论藏的文言文白话文或下载内容,关注后可查阅其他经文内容



超越推理和猜测


      当佛陀第一次思考要不要教导佛法时,他想到:“我所证悟之法是非常深奥,它崇高、有助于内在宁静,但是它难于被了解。因为它很细微,仅仅靠知识和逻辑不可探知,所以唯有智者可以证得。” 来自于各种文化的伟大思想家们都已经就解脱老病死之苦做过深刻的思考。然而这样的解脱意味着涅槃,它超越推理和知识范畴,唯有通过正确修习内观方可实现。而大多数的大思想家依赖于智力和逻辑推理,为获得人类幸福安康去构思各种各样的原理原则。这些原理原则是基于推测,不会有助于任何人获得内观智慧,更别说至高的涅槃。即使最初级阶段的内观智,也就是名色分别智(nāmarūpa-pariccheda-?ā?a),也不是经由知识获得。只有当你用培育正念的系统方法(satipa hāna念处)观照名色,这种观智才开始出现,而随着定力的发展,你就能区别名色 —— 比如,弯手的动机和弯手,或听到的声音和听。这样的观智不是模糊不清,而是生动清晰的,不是经由思考而来的,而是亲身体验而得的。


      巴利文经典说名色(身心现象)剎那地变化不息,我们应该观察它们的生起灭去。然而,这对于修新手来说,说行难。你得竭尽全力地克服五盖。即便脱离了五盖只是有助于你区分名色,这也不确保能进入生灭随观智。唯有通过正念的训练培育发展出强有力的定力和敏锐的觉察力后,才可获得生灭智。持续不断地念住现象的生起灭去,会导向领悟无常、苦、无我三共相的内观智。然而,这依然不过是内观智的一个较低的阶段,离智果智还很遥远。因此,法超越逻辑和理论知识上的概念。


以上选自《缘起讲记》——马哈希尊者


在线阅读

http://www.nanchuanfofa.com/yuanqifajiangji/


pdf和文档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fw0BjXd_VyQQ0mwYUWj8wg

--------------------------------


仅听闻佛法并不足够

 

      依据经律,四位比丘是两两成对,证得预流果的, 但是注释书说四位比丘逐一在不同日,分别证得预流果。这是[296]经律和注释书唯一不同之处。这一项除外,下列数项,各个传本是一致的:四位比丘不是因听闻佛法而证得预流果,而是因于实修;禅修时,他们没有外出托钵,而只待在住处日夜禅修;佛陀自己也待在住处, 随时准备帮助他们,给予指导。


      所以,尊者瓦帕在四月(Waso)的月圆日晚上开始禅修,由于如法修行并得到佛陀的指导,他在第一个月亏日证得预流果。这个成果,不是只因听闻讲经便成就。此外,尊者巴地亚也修行了两天,在第二个月亏日证得预流果;大名尊者用了三天;马鸣尊者则是用了四天。他们全都为了成就圣果,而付出相当的精进。他们是在佛陀指导之下,努力修行才证得预流果,不是仅凭听闻佛法而已。这一点应是很清楚的。


      尊者瓦帕等五比丘并不是普通人,他们曾是皇室星相家,在世尊出生时便对他的未来做了预言。不过,有些注释书说他们是那些皇室星相家的儿子。在佛陀十几岁时,他们出家成为游行沙门,他们也有相当的智慧, 能够轻易掌握佛陀的教导。如果仅靠听闻佛法就能证得预流果的话,他们就不用去努力地修行一天、两天、三天或四天了;世尊也无须督促他们努力修行,[297]只要为他们说法一次、两次,他们就能成为预流者了。然而, 事实是,世尊不只要求他们听闻佛法,也要求他们努力禅修。世尊这么做的理由极为明显,原因就在于因为世尊知道他们是「可调伏众生」(neyya),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禅修。


      现今有人主张:「要证得预流果,并不需要修行奢摩他或内观;理解法师所说的教理,就可以让人证果。」这种说法,是修行奢摩他和内观的人的障碍。我们应知道这种观点完全没有根据, 只会伤害佛陀「行教」(pa?ipatti sāsanā)的传播。怀有这种见解的人,将会发现自己无路可至涅槃。


以上选自《转法--轮--经讲记》——马哈希尊者


pdf和doc文档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EYEdXqk9qi3xUu3qhMkTSA

--------------------------------


第四十章 学习教理


      「法」(Dhamma)是指称「佛陀的教义」的巴利文。佛法是一讲求道德实践且富有哲理的系统,阐述了独一无二的觉悟之道,不应只从学术的角度来了解。教义当然要学习,但更需要实践,最重要的是,必须亲证。


      仅学习教理而不去实践,是完全无用的。佛陀说,只是博学多闻而不实践法的人,就像是没有味的鲜艳花朵。不学习法〔教理〕的人,好比是盲人;〔博学而〕不实践法的人则好比是图书馆。


应学什么


      “āgama”〔旧译为「阿含」或「阿笈摩」〕是指忆持、学习三藏圣典,以及佛典文献(pariyatti),也指从老师那听闻而得的,关于「蕴、处、界」等的知识(sutamaya?ā?a,思所成慧)。


      有些人认为具备「闻所成慧」,便能成为「贤善凡夫」(kalyā?aputhujjana)。事实并非如此。[328]那尚只是「听闻学习」(uggaha)的阶段而已,连「遍问」(paripucchā)的阶段都还不到。因此,只具有「闻所成慧」的人,还无法去除教条主义。再者,人们也可能由于拥有某些知识,无论是佛法的或现代科技、人文知识,而变得喜爱批判,怀疑心重。


      有位婆罗门曾对佛陀说,世上有太多的教义和思想,他无法决定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对于这些教义,他都有所怀疑。他的意思是,他对佛陀的话也有怀疑。佛陀回答说,他也无法引导疑心重的人,除了放弃以外,别无他法。


Ubhayapakka-santīra?amukhhena vicikicchā va?caeti.[199]

只有表面的谨慎而无决定,便可能会被取代理性的「疑」所欺骗。


      博学的人可能无法接受、相信某些事,可能会批评超乎他知识所及的事物。另外,若他已接受了某些事,且视之为理所当然,这也等于是「盲信」(muddhapasāda)。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应学习教导正确修行方法的佛典。


      「阿含」(āgama)的字义是「生起的原因」。[200]以「不杀生戒」为例,因为自己不想被杀,所以这条戒会激起同理心,因此是合情合理的。这条戒增长理性的力量,且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利益。所以这条戒便是利益生起的原因,可称作「阿含」(āgama)。


      现在,以眼前的念处修行为例。因为你正在修行(bhāvanā),所以你保护了自己和他人。再者,[329]学习关于名色间因果关系的教理(pa?iccasamuppāda,缘起),能断除粗糙的邪见。这个理论知识将来会被转化为亲证的智慧。如此,佛典的教理是利益生起的原因,可称为「阿含」(āgama)。


      学习佛典可以让人除去较粗糙的邪见。这学习能帮助我们成为「贤善凡夫」(kalyā?aputhujjana)。若人依教奉行,将会了解真理,得到宁静。然后,他会劝导别人也这么做。这会促进今生与来世的安宁。如此,佛典的学习成为利益生起的原因,所以称为「阿含」(āgama)。


      从学习(uggaha)的阶段,经过与老师问答讨论的阶段,接着,依据推论产生正确的结论。只有到了这时候,「阿含」(āgama)的特质方才完全显现,学习者方才准备好要证得智能。不如此的话,将无法克服知识上的邪见(micchādi hi- pa?isedhaka),无法获得定力,更不用说修得智慧。[201]


      佛典(āgama)为我们指出正确的方法,或称「行道」“pa?ipatti”(行、实践),也就是「戒、定、慧」,它们才能引生「亲证」(adhigama)。[202]


以上选自《解脱道上》——班迪达尊者


在线阅读

http://www.nanchuanfofa.com/jietuodaoshang/


pdf文档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H2p9qTsKDNegZu__fuQhmQ

--------------------------------



其它开示 (点划线文字进入链接页面)

1:马哈希尊者关于自负的开示

2:谛观(修习毗婆舍那)入门必读---马哈希尊者开示

3:尊者马哈希1950年左右对就任圣职的弟子们所说的一席话---毗婆舍那禅修法

4:关于行禅的性质、意义和利益等介绍--喜戒尊者

5:七净门与禅观(十六观智)诸境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巴利三藏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仅靠阅读学习大量佛法教理,是否可以达到解脱证果的智慧?发布于2021-05-07 23:54:13